今天给各位分享杜甫是什么样的诗人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杜甫是什么样的诗人之一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唐代诗人杜甫是什么诗人
杜甫 - 中国唐朝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唐代诗圣杜甫,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若要说起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有一定成就和地位的诗人,不得不提的是被称为诗圣的唐代诗人杜甫,因为他所创作的诗篇一直流传到今天都毫不过时,一直被后人所传唱,从咿呀学语的三岁小儿到七八十岁的耄耋老人,没有人对他和他的作品不知晓,即使做不到烂熟于心,也是每个人都能朗诵几句的,但是很少有人去了解杜甫这个诗人本身,杜甫出身名门,但是这一生过的凄苦。
一、杜甫的出身
杜甫的家世非常显赫,算得上是北方的一个大家族,他的祖辈人就是安分守己的文官,知识渊博,他也算得上是书香之后,可是杜甫出生时,他的家族已经有了败落的势头,杜甫前期所创作的作品都是体现他远大的抱负和人生理想,偶尔也夹杂些对于朝廷政事的理解。其实杜甫这一生中的绝大多数时间生活在唐朝战乱时期,他所处于的那个时期,正是唐朝不断的没落和衰败的时候,民间百姓民不聊生,因此杜甫也走上了忧国忧民的创作道路,他当时写下的一首朱门酒肉臭,路有饿死骨可见当时统治者的丑恶嘴脸和对民间老百姓的不理不睬。作为一个诗人的杜甫,其实当时也处于一个生活质量不能保障的时期,他也时常忍受挨饿的痛苦以及不断搬家的无奈,这些都可以从他当时的作品得出。
二、杜甫的去世
关于杜甫是怎样死的,历史上有很多个不同的说法,有人说,大诗圣杜甫是溺水而死,传说当时的杜甫在临死前的一天还在一艘破船上忍受饥饿的痛苦,但我想着都是危言耸听,关于杜甫的死可能只是一个谣言,并没有什么科学依据,可是杜甫这一生确实悲催,没有实现自己远大的抱负,就连诗圣这一名号也是后人给自己追封的,但是也可见他所留下的诗篇作品确实让后人感到有共鸣,让人看到了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真正的社会背景以及百姓贫苦的生活。
杜甫是一个有远大抱负却没有得到实现的诗人,他不像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不像李白一样不需要担心老百姓生活的是否富足,自己有没有一天可能会饿死,两个人都是有才之士,可是结局却不一样,杜甫也算是时代的可怜人。
杜甫是一位怎样的诗人?
杜甫,出生在一个有悠久传统的官僚世家。他的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对杜甫的成长影响很大。他的父亲杜闲做过兖州司马、奉天县令。杜甫接受的家庭教育是正统的儒家教育。
杜甫7岁能诗,十四五岁出入文场,并小有声名。20岁以后的10多年中,他基本过着漫游的生活,曾到过吴、越一带,又游至齐、赵之间。其间,24岁时首次参加进士考试,却名落孙山。
35岁时,杜甫来到唐都城长安,第二年又一次参加了进士考试,又一次名落孙山。起初,他对求取功名满怀信心,以为成功指日可待,但滞留长安10年却接连碰壁,生活陷入困顿。
万般无奈之下,杜甫求权贵引荐,最后只做得一个卑微的小官。后在唐肃宗时,任左拾遗。不久触怒肃宗,被贬斥。迫于生活的压力和对仕途的失望,他丢弃了所任的微职而进入蜀中求生存。
到达成都不久,依靠朋友严武的帮助,杜甫在城西建了一座草堂。在最初的两年多时间里,他的生活较为安逸。在朋友严武死后,杜甫彻底失去了生活上的依靠,他只好带着家人,登上一艘小船,过起流浪逃难的生活。
770年,59岁的杜甫,在湖南湘江的一艘小船上,凄凉地结束了艰难漂泊的一生。
杜甫的一生始终以儒家忠君忧民思想为主,不论穷困,还是发达,都以天下为念,这是他诗歌创作的基调。
杜甫生活在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作充分反映了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杜甫诗歌把动荡的时代与个人遭遇合而为一,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历史事实和社会生活画面,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杜甫诗歌内容丰富。青年时期的杜甫雄心勃勃,诗作多自述抱负、抒写理想之作。最成熟的代表作品大部分写于唐王朝急遽衰退的动乱期间,由战争造成的动乱景象、民生疾苦及其后社会凋敝的面貌,猛烈地撞击着诗人的心灵。
杜甫用血泪之笔,记录下一段民族的苦难历史,深刻地揭示了那个剧烈动荡时代的社会矛盾,忧国忧民的情怀是这部分诗歌的核心内容。
此外,杜甫还常常描摹风光景物,抒发日常生活的情思,以及咏怀历史遗迹,但也同样饱浸着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挚感情。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是反映社会真实情况的长篇史诗。诗中记述的自身遭遇和旅途中的所见所闻,皆与时代息息相关,“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的最好概括。全诗集叙事、抒情、说理于一体,写得波澜浩瀚,极为壮观。
《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是杜甫描写社会现实的作品,被称为《三吏》。同样的题材作品还有《三别》,分别是《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石壕吏》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一大特点是精炼,把抒情和议论寓于叙事之中,爱憎分明。场面和细节描写自然真实。善于裁剪,中心突出。诗风明白晓畅又悲壮沉郁,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典范之作。
《新安吏》全诗可分两个层次。前12句记述了军队抓丁和骨肉分离的场面,揭示了安史之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后16句笔锋一转,对百姓进行开导和劝慰。全诗反映了作者对统治者尽快平息叛乱、实现王朝中兴的期望。
《潼关吏》借潼关吏之口描述潼关天险,表达了诗人对当初桃林一战溃败的遗憾,希望守关将士们一定要以史为鉴,好好利用潼关天险保卫长安的安全。
《新婚别》描写了一对新婚夫妻的离别,塑造了一个深明大义的少妇形象。诗中写道: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
……
全诗模拟新妇的口吻自诉怨情,写出了当时人们民面对战争的态度和复杂的心理,深刻地揭示了战争带给人们的巨大不幸。
《无家别》写了一个邺城败后还乡无家可归、重又被征的军人,通过他的遭遇反映出当时农村的凋敝荒芜以及人们的悲惨遭遇,对统治者的残暴、腐朽,进行了有力的鞭挞。全诗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垂老别》通过描写一老翁暮年从军与老妻惜别的悲戚场景,不仅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时期人们遭受的灾难与统治者的残酷,而且也忠实地表达了作者的爱国精神。全诗叙事抒情,立足生活,直入人心,剖析精微,准确传神地表现特定时代的生活真实。
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是卓越的。现实主义精神贯穿于杜甫一生的创作实践。在诗作中,他把个人遭遇同时代的不幸、民众的苦难紧密联系起来,全面深刻地反映了所处历史时代的广阔的社会内容。
杜甫笔下的人物、事件乃至景物、风俗,无不体现出一定时代的特征,尤其表现当时重大的时事内容,闪耀着现实主义的光芒。
杜甫的诗形式多样,无论长篇短制,还是古风近体,皆运用自如,同时,还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有不少排律、拗体。
杜甫常常根据具体题材选择使用古体还是近体,一般说来,杜甫以叙事为主的诗歌常用伸缩性较强的五、七言古体长调,而以抒情为主的诗歌常用五、七言近体律诗。
杜甫的叙事诗叙事状物不同于传统叙事诗多概括性描写,而是善于以赋的手法作细节性的工笔细描。杜甫叙事诗中所铺陈的细节往往是生活的典型意象,能够高度浓缩和概况复杂的社会现象,揭示出其本质意义。
杜甫诗的语言讲究反复锤炼,力求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效果,因而,他的诗歌语言凝练概括,准确生动,耐人吟诵。他还常用人物独白和俗语来突出人物性格的个性化。在刻画人物时,特别善于抓住细节的描写。
杜甫还熟练掌握了语言声韵的运用。他常根据诗的内容和情绪,
采用与之相适应的韵律,更大地发挥出诗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杜甫的诗不仅具有形象的美,而且具有音乐的美。
杜甫诗歌最突出的风格是沉郁顿挫,他的诗意境壮阔,感情深沉,凝练警策。沉郁指情感的深沉悲慨,内蕴博大;顿挫指情感、结构的吞吐屈伸和音调节奏抑扬缓急的起伏迭变。每当杜甫痛心国事和人生遭遇时,这种风格便呈现笔端。
杜甫的诗具有浓郁的现实主义色彩,他上承《诗经》、汉魏乐府及初唐的现实主义传统,把现实主义诗歌推向新的高峰。
另外,杜甫还创作了大量的长篇叙事诗,将五言古诗从较短的篇幅发展为鸿篇巨制,还将七律写作推向精致成熟,在艺术技巧和表现方法上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艺术借鉴,在诗歌史上具有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
杜甫是个怎么样的人?
1、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2、杜甫有济世扬名,渴望建功立业的雄怀大志,杜甫的这种理想和抱负建立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忧患意识之上的。
3、杜甫出生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具有悠久传统的官僚世家,家庭给予杜甫正统的儒家文化教养和务必要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的雄心。所以杜甫称做官是他们家族的“素业”——世代相袭的职业,他的各种文化教养以及以后的种种行为都是在为追求仕途事业和为官行道相联系。
4、杜甫不只在中国流名,还扬名海外。1481年韩国将杜诗翻译成韩文,叫《杜诗谚解》。他对日本文学影响相对较晚,直到十七世纪他在日本拥有和在中国一样的名声。杜甫对松尾芭蕉的影响尤深。杜甫也是美国作家雷克斯罗斯最喜欢的作家。
扩展资料:
759年七月,杜甫弃官于这年年底到达成都,在成都西郊盖了一所草堂,开始他最后一期“漂泊西南”的生活。在漂泊的十一年中,他经常过着“生涯似众人”的日子。
他爱和劳动人民往来,而憎厌官僚,所以说:“不爱入州府,畏人嫌我真。及乎归茅宇,旁舍未曾嗔。”杜甫的生活仍然很苦,在他逝世的那一年,还因为避臧介之乱而挨了五天饿。可贵的是,他在生活上不论怎样苦,也不论漂泊到什么地方,他总是在关怀着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疾苦。
同时也从不曾忘记或放松自己的创作,在漂泊的十一年间,他写了一千多首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遭田父泥饮》、《诸将》、《秋兴》、《岁晏行》等都是这时期最优秀的作品。和前期不同的,是带有更多的抒情性质,形式也更多样化。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创造性地赋予七言律诗以重大的政治和社会内容。杜甫在四川漂泊了八、九年,在湖北、湖南漂泊了两三年,770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这是他对国家和人民最后的怀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杜甫
杜甫是什么主义诗人
杜甫是一位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杜甫诗歌风格特点
杜甫诗歌主要风格是沉郁顿挫,风格多样,丰富多姿,或雄浑奔放,或清新细腻,或沉郁悲凉、或辞藻富丽、或平易质朴、或通俗自然。杜诗融冶吸收前人艺术技巧,发展成一种独特的新风格。表达自己爱国的思想。
杜甫诗歌善于描写当时历史实况,反映唐代由盛转衰的现况,故有“诗史”之称。从安史之乱至入蜀之前,杜甫经历了大时代的动乱,写下大量的实录式写实名篇。
诗人杜甫是个什么样的人?
杜甫(712—779),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初唐著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唐玄宗开元中期,他南游吴越,北临齐赵,过着“裘马轻狂”的生活。天宝五年(公元746年),他到长安,进取无门,十年困顿,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
安史之乱后,他流亡颠沛,竞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不久又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他弃官西行,度关陇,客秦州,寓同谷,最后到达四川,定居成都浣花溪畔。曾在四川节度使严武幕府任职,官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永泰元年(公元765年),他打算离蜀东去,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携家出峡,漂泊鄂、湘一带,后死于赴郴州途中,享年59岁。
杜甫出身在世代“奉儒守官”的封建家庭,自幼接受封建正统思想的教育和熏陶。他以稷、契自许,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一心想要走的是“达则兼济天下”的道路。他曾怀着自负的心情说:“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但在唐玄宗逐渐昏庸,李林甫、杨国忠相继弄权的社会里,那是注定要碰壁的。
杜甫一生的苦难和穷困使他不能不看到封建社会的冷酷现实。正是由于他所处的社会地位和所受的生活磨炼,在他思想中逐渐形成进步的成分,终于突破了封建社会的某些束缚,使他激愤的说出“唐尧真自圣,野老复何知”、“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俱尘埃”这些话来。十年长安困守,是杜甫思想变化的光辉起点;长期的流离失所又使他接近人民,体会到人民的情绪和愿望,从而丰富了自己的爱国思想和同情人民的感情,他诗歌中的现实主义精神因此产生和发展。
杜甫的诗歌广泛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而衰过程中的社会面貌,真实地再现了这一历史转折时期的重大事件、各阶级阶层的动态、思想和他们之间的矛盾。被后人称为“诗史”。
杜甫是我国诗歌优良传统的杰出继承者和发扬者。《诗经·国风》、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六朝诗在声律艺术方面的探索以及唐初以来的诗歌成就,他都加以认真地吸取和总结。但是,杜甫的成就在当时并不被人所认识,最早给予高度评价的是元稹和韩愈。经过他们的鼓吹,杜甫的地位才得到肯定。
杜甫是什么样的诗人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杜甫是什么样的诗人之一、杜甫是什么样的诗人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