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老子论语今读尔雅答案2021,以及老子论语今读尔雅答案2022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老子论语今读
一本《老子》,一生做人的智慧。
林语堂曾说:“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我想这也是每一个人读《道德经》的感受了吧。
《老子》又称为《道德经》,是因为由“道”、“德”两部分的论述组成的。“道”的部分是老子关于道的论述;“德”的部分是老子关于仁义、礼信的论述。老子的言说代表了他对人生、对自然规律以及对当时政治的态度。《老子》的文体,不同于是《论语》那样的语录集,也不像一般意义上的“文章”。全文约五千字,是由一些言简意精的哲理性语句组成的。各章节大致有一定的中心或连贯性,行文流畅。《老子》中的语言没有太多的修饰,辞藻并不华丽,但所包涵的道理玄奥而深刻,需要反复的琢磨、体会。
品读《老子》,我收获良多,懂得了我们到底应该做一个什么样子的人。现在就冒昧地向各位表达一下我的感悟。如果你们觉得我的感悟有些肤浅,那请你们多多包涵,毕竟小女才疏学浅,望你们海涵。我要————
做一个真实的人。人的一生,总会遇见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能说会道,有的人不善言辞。有的人甜言蜜语信手拈来,有的人沉默寡言却内涵丰富。说着悦耳动听却不走心的话远远比不过说着逆耳忠言却溢满关怀的语言来的动听。"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正是说明了与其华而不实,不如朴实无华。由衷而出的信言远远好过满嘴奉承的美言。做一个真实的人,求真务实,实事求是。
做一个善良的人。公道自在人心,善良的人不辩解,以理服人才是他们的追求。花言巧语善辩之人一味辩解,忠厚老实善良之人从不诡辩。一个人越强调什么越说明他内心缺少什么,越是解释越是掩饰。"善者不辩辩者不善",与其强词夺理,不如以理服人。做一个善良的人,忠厚老实,以理服人。
做一个聪明的人。脑袋聪明的人知识大都不怎么渊博,因为他们觉得聪明就是资本。知识渊博的人都不怎么聪明,因为他们知道脑袋聪明不如内心聪明。睿智高于聪明。与其聪明没有内涵,不如有内涵地活的聪明。而"明"就告诉我们要有一颗洞察世事的心,自明,明他,明事,明礼,明人生。而这其中最重要的还是自明,只有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怎样做正确,才能内心明达而自明明他。"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多涉猎多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使人睿智使人聪明使人深刻。做个聪明的人,明明德,明归止。
做一个懂得奉献和付出的人。给予是一种美德,奉献是一种品质。一味的索取只会让人生之路越走越窄。虽然奉献有可能失去些什么,但是人总要明白有时候失去是另一种方式地得到。可能失去了"物质",但是却赢得了"精神",给予的帮助越多,得到的内心满足感越多。当然奉献与付出不是毫无保留地,一味的付出不计回报并不是可取的。懂得付出和奉献的度,适可而止就好。做一个懂奉献的人,乐于助人,温暖他人。
做一个为而不争的人,顺其自然,踏踏实实,努力过就好,要明白“越努力越幸运”,但也要懂得非己莫强求。“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如此不争,则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云:“道可道,非常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们只有通过自己的感官,全面认识和系统分析客观事物,进而掌握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而不违反自然规律,因势利导,顺其自然,才是人间之“正道”。
《 道德经》可谓言简意赅,一字千金,字字无动于衷,字字催人深思,足可见老子扎实的文字功底和信手拈来的写作技巧及惨绝人环的创新才能。实是信服信服!再加上一些经典事例,点睛之笔,妙笔生花,意境深远,呼应前文,升华主题,把作者本人要表达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给人无限打动和难过,有浑然天成之感,实乃文章中之极品,古文中之绝笔!
《老子》是教导我们如何做人,蕴含了我们一生的智慧;而《论语》则是教导我们如何处事,蕴含了仁义礼智信。
一本《论语》,一世处事的锦囊。
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从论语的洋洋万言中,每个人都可以读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有人读出了“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矢志不渝,有人读出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谦虚,而我读论语,更多的则是像看到一个长者坐在一群年轻人中间,同他们畅谈自己的人生感悟,试图让他们懂得:人应该如何度过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天,作为一个平凡人,应该如何过好自己的人生。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 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论语》中有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告诉我们,学习知识并不仅仅仅是学习一遍,更重要的是要经常温习,巩固知识。同时,要把学习当作一个充实自己的过程,怀着愉快的情绪去对待它。另一句“温故而知新,能够为师矣。”也在强调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还要求每一次都能有新体会、新发现。从表面上看,要“温故知新”很困难,但只要你换一个度去想,总会有新的发现。而我们也从过程中获取了更丰富的经验。孔子的这学习方法古今通用,也是现代教育人士提倡的。透过细读《论语》,仅阅两句话,就收获了这一学习方法,难道那些对古文不屑一顾的人还不刮目相看吗?
《论语》中有一句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告诉我们,在风和日暖的季节,其他树木和松柏没有区别,郁郁葱葱,一身碧绿。到了大雪飘飞、严寒时,其他树的叶子纷纷凋零,唯独松柏却经得住风霜雨雪的考验,历劫不凋、一身傲骨!人生不也亦如此?越是艰苦的条件,越能考验一个人的品质。难道不是说只有受得起磨练,在任何恶劣环境依然坚持真理,刚正不阿的人,才能拥有这君子的节操吗?
《论语》中有一句“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率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告诉我们,因为内心的坦荡、自信、泰然而自内向外油然而生的从容淡定。但是,这种从容淡定变得有尺度,并非毫无原则的谦让,宽恕,而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当回忆自己过去遇到的种种情况,也许会有很多情绪,可是走过来回头再看的时候觉得其实一切都没有什么,不管是曾经帮助过自己的还是嘲讽过自己的,更甚是伤害过自己的,这些人都不过是我们人生经历中的一小个波澜罢了。难道不是告诉我们,不论发生了什么,只要我们可以找到正确的方法去处理它,那么不管怎么样我们都会有所收获吗?
《论语》,作为一部先圣的经典,带给后人的启迪和价值是说不尽的,而且越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孔子及其学说的魅力会越真实地展示出来。对于《论语》这本书,正如编者所说的:它是一切炎黄子孙必不可少的人生教科书。
无论是《老子》,还是《论语》都是我们中华道儒两家的经典,更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我们都应该去阅读,他们可以提高我们人生的修养,也可以给予我们生存的智慧。
假如说我们的心田是一块最普通的土地需要阳光、雨露、肥料和辛勤的耕耘,那经典诗文就是那阳光、惠风和细雨。只要你愿意时时刻刻去吮吸去领悟去诵咏,那我们的理想之花一定会开得更艳持得更久。让它来耕耘我们心中的土地,弘扬中华民族之精髓,更让它引领我们克服重重困难,向成功迈进吧!
安静中体会生命的美好,修养自己,如此安好……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唯”与“惟”的区别
“唯”与“惟”的区别:意思不同、写法不同、侧重点不同
一、意思不同
1、唯:
(1)答应的声音。
(2)谦卑的应答。
(3)鱼相随而行的样子。
2、惟:
(1)单,只:惟独。惟一。惟有。惟恐。惟命是从。惟我独尊。
(2)但是。
(3)文言助词,常用于句首。
(4)想,思考:思惟(亦作“思维”)。
二、写法不同
1、唯:
2、惟:
三、侧重点不同
1、唯:表客观存在。
2、惟:表主观意愿。
创业的本质是什么答案 超星尔雅
都可以查,满意采纳哦
《老子》《论语》今读 本科总集=59 剩余=57
生命科学与人类文明 本科总集=39 剩余=37
现代大学与科学 本科总集=63 剩余=62
形势与政策(2017版) 本科总集=79 剩余=79
论语今读(2):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有子说:“他的为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上级,这种人是很少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这种人从来没有过。君子专心致力于基础工作,基础树立了,‘道’就会产生。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的基础吧。”
有子是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有子被称为子,可能是因为写这一章的人是有子的学生,也有可能是因为孔门弟子尊重有子,关于这一点,《礼记•檀弓上》有一点记载:
有子说起话来啊,就像孔子。这大概是他受到孔门弟子尊敬的原因吧。孔子提倡“仁”,提倡人应该“孝悌”,有子当然也会说类似的话,比如这一段就是。
有子说这段话,目的很明确,就是要证明“孝悌”的重要意义。“孝”和“悌”是儒家思想的的重要内容,“孝”是对父母的正确态度,孝敬,孝顺;“悌”是对兄长的正确态度,敬爱,友善。“孝悌”共同组成了儒家最重要的伦理观,是“仁”的基础,也是“礼”的重要表现形式。这种伦理观自奴隶社会而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孝悌”也成为维持封建社会和制度的一种基本道德力量。这种道德力量是巨大的,连皇帝也要遵守,至少是表面上的遵守。中国封建社会的皇帝,谁都可以不怕,就怕老太后,他不能背上不孝的骂名,不然,以“孝”维持的天下可就要乱了。
但是在春秋时期,“孝悌”的思想还没有成为主流,有子为了证明“孝悌”的好处,采用了层层递推的方式。其思路是这样的:
孝悌(仁)→不犯上→不作乱
更具体的思路可以用流程图来表示:
既然有了流程图,好像不顺手写个程序有点不太合适,于是,就有了这个:
“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假如说,一个人,他守“孝悌”,那么,他就不会冒犯上级。因为守孝悌却好犯上的人是很少的。一个“鲜矣”,切中要害。
仅仅说“孝悌”具有防止“犯上”的作用,还不够。有子接着说,“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这话意思是说,“犯上作乱”是捆绑在一起的,准确来讲,“犯上”是“作乱”的必要条件,一个要是“作乱”,那他肯定先“犯上”了。所以,要先使人不犯上,才能使人不作乱,人人都不“犯上”了,那想要“作乱”的人,“未之有也”。而要使人不“犯上”,就要如前面说说的那样守“孝悌”了。
这一套论证层层推进,逻辑清晰,堪称议论文的典范,值得学习一番。讲道理,我觉得程序语言可能是世界上最严谨的语言,如果一篇文章的思想可以用程序语言来描述,而且这个程序可以正常运行的话,那逻辑上就没什么太大问题了。
说完前半部分,有子后面的论证也很有意思。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说,君子要“务本”,专心致力于基础工作。“本”,“根本”,“本”就是“根”。
有成语“本末倒置”,“本”和“末”相对,两者都是在“木”的基础上“指事法”造出来的字,“木”下加一横线,表示树根,这就是本;“木”上加一横,表示树梢,就是“末”(末梢)。“本”与“末”相比,孰重孰轻?很明显,“本”更重要,只有根扎稳了,树才能有以后的枝繁叶茂。所以,君子要“务本”。
“务本”的结果,是“道生”。关于“道”,在先秦诸子百家里都有各自的说法,这里的“道”,指的当是儒家之“道”。具体而言,指的应该就是“仁”了。
而这个“仁”又是什么呢?《论语》全文,仁出现了多次,但没有人给“仁”下过一个准确的定义,因而对于“仁”的含义,人们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我们就笼统地把它看作是“美德”吧。或者,干脆与时俱进,把它看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或许也不错。
这里,有子也没有给“仁”下定义,而是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定义不好下,但从某个角度来解释“仁”,论语中这样的句子却有很多,这里便是其中之一。这个角度阐释的是“仁之本”,说“孝悌”就是“仁”的基础,还是回到了论证“孝悌”的重要性上来了。
这一章的论述非常精彩,论证的思路值得我们好好揣摩一番,但是这个观点本身我并不十分赞同。
“孝悌”,就家庭伦理而言,确实有一点积极的意义。但若是过分强调“孝悌”的意义,就容易产生“愚孝”,对于“二十四孝”的故事,我欣赏不来,对于其成为封建社会的典范,我更是觉得难以理解,那种腐朽的孝道,并不适用于现代社会,毕竟,大清都亡了。
以“孝悌”来维持政治统治的做法,在封建社会确实有效,至少在百姓丰衣足食的和平年代十分有效。“孝”能形成社会的阶级分化,形成服从,而且是自发的近乎不加思考的服从。这种所谓的孝道和绝对的服从,是古代许多悲剧的根源,中国古代的爱情故事,有情人难成眷属的阻力,大多来自于父母,子女要尽孝道,听父母的话呀。
仅仅依靠儒家“孝悌”的思想,远远不足以防止“犯上作乱”的发生,两千年的封建社会,儒家大多数时候都是主流,然而中国却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孝悌”不足以治国,“半部论语治天下”,恐怕只能治治封建社会,而且未必能长治久安。
仅仅依靠道德,维持不了一个社会的稳定。现代政治经济学可以很轻松地推翻有子的观点。
不过,并不是说道德一点没用。事实上,道德的力量也是巨大的,极端一点还会发展成“道德绑架”。没有道德肯定不行,社会的和谐光靠法律毕竟太残酷了,主要还得靠靠道德来维系。可是道德走了畸形更不行,容易导致“伪君子”。《老子》云:不尚贤,使民不争。又云:大道废,有仁义。说的就是这些道德标准一旦建立起来,人人争相效法,少不得就要有“大伪”(老子:智慧出,有大伪),这世界的伪君子就会多起来。这一点,从微博上可以看出些有趣的东西来。
不过,老子的思想终究是太超脱了,估计只有到人类文明的最高阶段的才能实现吧,眼下,就是孔子的大同世界都还差得远呢,就现实意义而言,《论语》构建的以“孝悌”为基础的道德体系对现代人还是有一些积极作用的,孝顺父母,尊重兄长,这没什么不好的,毕竟,家和万事兴。虽然通常情况下,“六亲不和,有孝慈”,不过,总比为了争财产搞得家中鸡犬不宁要好得多吧。
不过,孝悌”还是要讲原则的。这个原则基于理性的思考,而不是简单的“做子女的就应该孝敬父母”。试想想,虐待儿女的父母还值得尽心竭力地区去孝顺吗?
希望有一天,我们不需要讲究“孝悌”了,因为每个家庭都是温暖的和谐的,那是一件自然而言的事情,我们不需要道德乃至法律的力量来维系。
关于老子论语今读尔雅答案2021和老子论语今读尔雅答案2022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