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李白的历史故事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李白的历史故事300字作文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 1、李白的历史故事
- 2、李白简短的历史故事经典传说
- 3、关于李白的历史故事
李白的历史故事
曹操、萧何、李白这些在华夏的星空里光彩夺目的人物,在芒砀脚下代代相传,形成了脍灸人口的历史故事。下面是我为大家准备的李白的历史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李白的历史故事
有这样一个人:没有他,中国的文坛将失去一颗璀璨的明星;没有他,中国的传统文化将减少很多豪迈的气息;没有他,唐代文化将失去很多的魅力。他,就是李白。
文明的传承依靠文字,而创造一个时代最优美文字的毫无疑问是诗人,所以,我们讲开元年间的唐朝文化离不开这些诗人。李白是唐朝第一诗人,这一点毫无疑问。
李白留给我们的那些诗句向我们展现的是一个性格豪迈、才高八斗、胸怀天下的男人形象。今人总喜欢用自己的思维模式去揣摩古人,李白是不是终其一生都是这样一颗耀眼的明珠,始终被唐人景仰、被人们传颂呢?其实,李白的一生颇为坎坷,他的胸怀抱负,他的才气与他的境遇相比十分不匹配,他受制于那个时代。也许正如世人所形容的,他是天上的谪仙,本不该属于这个世界。
对于李白,我们可谓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他的诗歌,中小学生谁不会背几首李白的诗歌呢?陌生的是他的生平、他的愤懑,以及他诗歌背后的故事。若让我们用一两讲就说清楚李白的一生是不现实的,所以我们就集中围绕他一生中的一些问号来讲述。
李白的外貌是怎样的?
对于这样一位飘逸潇洒的诗人,人们想象中的他应该长得颇有灵气,颇有点仙风道骨才好。李白正是这样一个人。
目前,史料中并没有什么可信的关于李白的画像流传下来,比较常见的出自明人《历代古人像赞》的那张画像,也并没有什么可靠的依据,纯属想象。我认为,真实的李白可能比这个画像还要更有灵气。
见过李白的人都说他的眼睛炯炯有神,比如魏颢的《李翰林集序》说他“眸子炯然,哆如饿虎”,也就是说,李白的眼睛炯炯有神,像饿虎一样。崔宗之的《赠李十二白》说他“双眸光照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李白是个眼神非常灵动,看起来很机智的人。
至于他的身高,他在《与韩荆州书》中说:“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据此推测其身高大约在一米七以下,这个身高在唐朝算是个高个子。
李白有什么样的性格?
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李白是一个外向型性格的人。首先,李白口才好。崔宗之夸赞李白口若悬河,令人绝倒。李白自己也记载了堂弟李令问他的话:“兄心肝五脏皆锦绣耶?不然,何开口成文,挥翰雾散?”(《冬日于龙门送从弟京兆参军令问之淮南觐省序》)兄长啊,你的五脏六腑是不是锦绣堆成的啊?不然怎会出口成章、文采飞扬呢?李白听闻很是得意,专门把这段话记录了下来。
其次,李白爱喝酒。有关李白爱喝酒这个特点,可谓妇孺皆知,我不再赘言。这里要强调的是:喝酒成就了他,没有酒量也就没有那么多文采飞扬的诗句;喝酒也害了他,这使得他仕途充满坎坷。
再次,李白轻财重义。有学者认为李白家是商人家庭,可能比较富裕,李白出川之后云游天下,曾经在短时期内花光了三十万钱,开元中期一斗米十三文,那么三十万钱可以买米两万三千斗,可见其当时极尽阔绰。但李白绝非奢侈浪费、挥霍无度的.富二代,他乐善好施,轻财重义,据他自己说,凡是看到有才气的落魄公子,他都要周济一把。终其一生,李白始终把金钱看得很淡,这也就解释了他的千古名篇《将进酒》里的那段话:“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您不要以为李白这是把自己的马和裘皮大衣拿出去换酒,他卖的是主人元丹丘家的马和大衣:主人你为什么说没钱了啊?这不是有五花马、千金裘吗?叫你家小儿拿出去换酒吧!放在今天您可能觉得李白脸皮真厚,其实,那个时代文人间讲究的就是视金钱如粪土,至少有追求的文人是这样的,所以对于李白和他的朋友们来说,卖谁的东西并不重要,这就是轻财重义。
另外,李白身上还有侠气。李白曾在诗文中多次提到自己练剑,而且据说他还杀过人,并且自称行侠仗义。《李翰林集序》说他“少任侠,手刃数人”,意思是他青少年时曾经杀过几个人。李白自己写的《侠客行》也曾说:“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李白虽然没有明说这位侠客是他自己,但是这很有可能就是在描述他自己的青少年时代。但问题是李白真的杀过人吗?他若杀人官府为何不追究呢?
这件事扑朔迷离,没有明确的史料来证明。《李翰林集序》的作者是魏颢,文中有关李白生平的内容都是来自李白的自述。所以这究竟是确有其事,还是李白的夸大,已经无从知晓了。即便确有其事,大概也是事出有因,因为李白自称“任侠”,这个词常见于史籍,扶助弱小、见义勇为叫作任侠,李白所杀之人极可能是地痞、恶霸甚至强盗,否则他也不会如此大张旗鼓地宣扬,官府没有将其治罪,也许也是因为李白杀人属于见义勇为,所以网开一面。
当然,这只是推测,因为找不到其他史料来佐证此事,只能存疑。但是李白对此事如此津津乐道,可见其身上的确有很强的任侠作风。除此之外,李白还是个道教徒,崇尚道教。这大约与他的生长环境有关。李唐王朝尊奉道教为国教,而李白的家乡蜀地又是道教色彩很浓厚的地区,所以他自小就信奉道教。《李翰林集序》记载他成人后曾受道箓于齐地,有时还穿着道服。他的诗歌里那股玄远缥缈的道家思想就是道教对他的影响,甚至他名字就带一股仙气。根据他的同族李阳冰为他撰写的《草堂集序》记载,李白母亲怀他时曾有长庚入梦。长庚就是太白星,即金星,五行当中金对应五色中的白,而长庚又名太白,所以他名白,字太白。也就是说,李白还没出生就已经跟神仙信仰密切相关了。很多人都把李白叫作谪仙,意思是天上被贬到人间的仙人,可见李白身上的确有一股仙气,气质也自然令人印象深刻。
李白小时候真的有铁杵磨成针的故事吗?
我们从小就听过一个故事,说的是李白小时候不认真读书,逃学回家的路上遇到一位老婆婆,老婆婆正在溪水旁磨一根铁棒,李白好奇,就问老婆婆:“您磨这根铁杵干什么?”老婆婆回答说:“要磨成针。”李白笑问:“这要磨到何时啊?”老婆婆回答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个故事一直被中国的家长和老师用来激励小朋友踏实学习,踏实做事。
可是这个故事究竟是真是假?现在看来虚构的可能性比较大。
铁杵磨成针的故事见于宋代的《锦绣万花谷》,说眉州有个地方叫武氏岩,位于象耳山,李白读书未成路过那里,之后就是刚才所讲的故事。后来这个故事又同时被《方舆胜览》《山堂肆考》等书记载。但为什么这个故事值得怀疑呢?
首先,李白自己没说过这件事,也不见于李阳冰、魏颢等人的记述。他们和李白同时代,很熟悉李白,也热衷记载关于李白的事迹,却均没有涉及此事。李白对自己少年时的经历也是津津乐道,比如在哪座山学习,跟谁学习,他小时候有什么爱好,再比如他记述过自己少年时是养鸟高手,曾散养了一千多只鸟而且都听他指挥,当地长官都慕名前来参观云云。如此津津乐道自身经历的人却未曾提及这么励志有趣的故事,这着实令人怀疑其真实性。
其次,李白少年时没有到眉州学习的记录。他的家乡是四川江油,早年在江油大匡山一带学习,宋神宗期间的一块碑《敕赐中和大明寺住持记》记载李白在县里当过小吏。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李白说自己曾在“岷山之阳”学习,据推测岷山指的应该是青城山。而《锦绣万花谷》说他在眉州象耳山学习过,却不见有史料记载。
根据以上推测,所谓铁杵磨成针的故事可能是后人编造的。李白是名人,给名人编段子是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的一个“爱好”。而且这个故事很励志,也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戒躁的价值观,所以此故事便流传至今了。
李白有怎样的胸怀抱负?
李白的胸怀抱负其实和当时多数知识分子没什么区别,那就是想当一个匡扶天下之人。
李白是绝不甘心于碌碌无为的,曾有朋友劝他隐居,但是他不肯,他不要出世,而要入世。而且李白有着强烈的当官欲望,他说:“欲献济时策,此心谁见明。”(《邺中赠王大》)“济时策”就是安邦定国的政策方针,可见李白怀揣着一个得登相位的理想。为了得到权贵的赏识李白也曾请托他人;在得知皇帝召他入京时他也曾欣喜若狂,写下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诗句;后来被免官也曾垂头丧气。因此,李白的胸怀抱负与当时那些汲汲于功名的知识分子没什么区别。
尤其是李白自己才高八斗,当时就诗名满天下,备受世人欣赏,他也因此更渴望在官场上能有所斩获。但是现实很残酷,他一生所获得的最高职位就是翰林待诏,而且也仅是个陪皇帝吟诗作赋的闲职,与后世位高权重的翰林大学士有着天壤之别,所以他很失落。
我们能否就此说李白是羡慕权贵之人,从而降低对他的评价?
其实,李白追求当官无可厚非。古代社会,人生出路很狭窄,若想安邦济民、有所作为,除了当官别无他途。不像现代社会,要想对社会做出贡献,途径很多,你可以当公务员,可以经商,可以办实业,可以当科学家,可以当教师,可以当一个优秀的工人、农民。所以李白积极谋求官位的举动无可厚非,反倒是他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当然,也正是这个抱负导致了李白人生的失意,他注定不属于官场,所以在这一领域可谓处处碰壁。这也注定了他的悲剧。后面我们会涉及这一点。
李白为何不参加科举?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一大创举,甚至对全世界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法国大革命前夕,那些启蒙思想家对中国的科举推崇备至,因为它打破了贵族对政府的垄断,使所有人都获得了参加政治活动的权利。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讲科举制也是现代文官制度的基础。
科举制起自于隋,大行于唐,尤其是武则天和唐玄宗时期,参加科举已经日渐成为知识分子重要的仕途门径,全天下的知识分子无不以考上进士为荣耀。唐代进士科科举考试主要是考经学和杂文。杂文即文学作品,李白文采甚高,这对于他来说应该是优势。而且唐代科举不实行糊名,也就是说考卷上考生名字是不用遮掩的,考官对考生的信息一目了然。也正因为如此,考生在科举前有没有社会名望是很重要的。所以当时的很多考生考试前常常去考官家呈送自己得意的文章,期待留个好印象,这也就是所谓的“行卷”。李白诗名远扬,社会名望大,朝中很多人都知道他,这对于李白来说也是个优势,那么为什么李白不参加科举呢?
这不是李白不愿意,而是他没资格。关于李白的家世,目前历史学界还没有定论。李白家族的身份,其家族为何流落到西域碎叶,李白是不是出生在碎叶,甚至他是不是有外族血统,都是众说纷纭的。这些问题我们暂且不去追究,单说李白家以何为业这一点。在李白小时候甚或是出生前,李白家就已经从西域碎叶迁居到了四川江油。西域农业不发达,最发达的是商业。而且古时重农抑商,商人往往被视为游手好闲者,被士大夫们瞧不起,加之李白对自己的家世讳莫如深,只说父亲督促其读书云云,因此学者们认为李家是以商为业。另外,李白很有钱,那时有钱人要么是官,要么是商人,李家肯定不是官,那么是商人的可能性就极大了。李白终生不参加科举,估计就是受到这个家世的拖累。《唐六典》规定:“凡官人身及同居大功已上亲,自执工商,家专其业,皆不得入仕。”《旧唐书》卷四三《职官志》也说:“工商之家,不得预于士。”意思是商人家的孩子和商人近亲,皆不得入仕。这样李白便没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了。他最后当了翰林待诏,还是皇帝特批的。
李白的婚姻状况究竟如何?
婚姻家庭对于一个人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我们中国也经常讲一句话:“家和万事兴。”要想干成事业,家庭内部的和睦是相当重要的。那么李白有怎样的家庭生活呢?
可以说,李白的婚姻不可避免地受到他内心诉求的影响。李白内心诉求什么呢?即通过婚姻为自己的仕途打开道路。《李翰林集序》称,李白一生有过四段婚姻,其中有两段在当时来说算是正式的,两段非正式的。
1.第一段婚姻
入赘许家李白在二十五岁左右出川,开始了自己游历天下的历程。他的家乡山清水秀,是个好地方,但李白有着雄心壮志,小小的四川盆地已经容纳不下他,所以他要进击天下,用自己的才华建功立业。李白一直很欣赏汉代司马相如的文章,看到司马相如盛赞云梦泽,便慕名前去游览。云梦泽位于江汉平原,李白到了位于今湖北境内的安陆,恰逢前任宰相许圉师家招上门女婿,李白就来到了许家,娶了许圉师的孙女为妻。这位许圉师曾在太宗和高宗时期为官,此时已经去世了。
李白为何要入赘许家呢?毕竟,那个时代盛行大男子主义,虽说唐朝妇女地位高,却也是男权社会下的高。在男权社会里,入赘被看作丢人的事情。而且李白家境甚好,入赘也一定不是经济原因。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我认为李白极有可能是想依靠许家的实力帮助自己实现抱负。身为商人子弟,李白在政治上没有任何背景、靠山,而许家作为前朝宰相家,名望和人脉资源是有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李白入赘到了许家。
许氏应该是一个比较贤惠的女性,而且两人的感情还是相当不错的。后来李白周游天下的时候,屡次提起夫人挂念他,催促他回家。他们生了两个孩子,女儿叫平阳,儿子叫伯禽,乳名明月奴。虽然入赘许家,但李白内心还是很不安,所以他写诗说:“遮莫姻亲连帝城,不如当身自簪缨。”(《少年行》)体现出他内心深处还是希望通过个人努力换取功名,而非依靠姻亲。李白和许氏的婚姻维持了十年左右。后来许氏在史料中消失了,只有李白带着一双儿女迁居到今天山东境内的记载,那么许氏去了哪里?估计是去世了。有人会质疑说,既然去世了为何不见李白写悼亡诗呢?古代诗人每逢亲人病故不是往往有悼亡诗的吗?这个也不奇怪,李白一生著作颇多,但是流传下来的诗歌只有九百余首,有很多都亡佚了。而且整个唐朝都是如此。主要原因是唐代的印刷术还未普及。清朝编纂《全唐诗》,费尽心力也不过搜集了不到五万首诗,其中还有一些是伪作。唐人三百年就写了这么一点诗,平均每年不到两百首?这恐怕难以令人信服吧?所以说李白不可能不写悼亡诗,只是没流传下来而已。
2.第二段婚姻:结识刘氏
许家看起来没能给李白带来实质性的帮助。李白带着儿女来到兖州郡瑕丘城,此处距离曲阜很近。在这里他又和一位姓刘的女子结识,然后住在了一起,这极可能是非正式婚姻,所以《李翰林集序》描述这段婚姻时没有用“娶”字。
这段婚姻后来是不欢而散的。刘氏与李白之间看起来感情并不好,而且刘氏极有可能瞧不起李白。因为那时候还盛行官本位主义,做官是最高追求。刘氏见李白迟迟当不上什么大官,便开始着急了,大概没少夹枪带棒地嘲讽李白。
李白后来接到皇帝诏书,让他入京担任翰林待诏的时候曾经写过《南陵别儿童入京》这样一首诗: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这里面用的典故“会稽愚妇轻买臣”很明显是影射刘氏。“买臣”指的是朱买臣,西汉吴人,家贫却心气高,其妻经常嫌他不务正业。一日,朱买臣一边担柴走路一边高歌,妻子觉得十分羞耻,不断制止,朱买臣不听,妻子求休妻。朱买臣说:我年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多了。你不要着急,我会给你富贵的。妻子怒曰:像你这样,早晚一起饿死在沟里,谈何富贵!于是朱买臣被迫放其妻离去。妻子再嫁,有一次偶然在墓群中看到朱买臣背着柴草,见其可怜,便与现任丈夫一起招呼朱买臣吃饭。
后来朱买臣因献计灭东越国受到汉武帝赏识,拜为会稽太守。朱买臣怀揣太守印回归郡邸(即各郡在长安的办事处,主要供上计吏使用)。朱买臣落魄时曾经在此蹭饭,所以群吏均看不起他,无人搭理,自顾自地吃饭。朱买臣也跟着一起吃饭,偶然露出印绶,有小吏看见大惊,于是报告掾吏,那些高级官吏一听哈哈大笑,都认为不可能。但是又不放心,所以派人去验看,发现是真的太守印,举座震惊,全体推挤着在庭院中列队拜谒新太守。
后来朱买臣威仪赫赫返回吴地,当地官员发动百姓清除道路以示欢迎。朱买臣看到被征发的民夫中就有前妻及其现任丈夫,于是将他们带入府邸并给予酒食。一个月后其妻自杀。
这个故事中朱买臣的所作所为是不值得提倡的,很明显是杀人不用刀,他这是对他妻子在其困苦时离他而去表示不满。而李白呢,在这首诗里用了这个典故,很明显是以此来影射刘氏,可见刘氏大概没少抱怨李白。相比之下,第一段婚姻中的许氏对李白更多的是关心爱护,所以这第二场婚姻对于李白来说实在是失败的婚姻。
后来两人虽然离异,但是刘氏也不是省油的灯,很可能散布了不少有关李白的流言蜚语,让李白很生气。他写有一首《雪谗诗赠友人》,里面说:“彼妇人之猖狂,不如鹊之强强。彼妇人之淫昏,不如鹑之奔奔。”这是借用《诗经》里的句子,意思是你们不要听那个淫昏妇人的谗言。这首诗常被人用来证明李白遭遇过杨贵妃的陷害,尤其是“淫昏”二字,被认为是讽刺杨贵妃与安禄山之间的绯闻,但是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指出,此妇人指的是刘氏,刘氏与李白离异后,曾在李白友人处播弄是非,这首诗就写在此时。
后来李白可能还曾纳妾,这是第三段婚姻,但是唐人眼里纳妾不算结婚,而且这个妾有可能不久就去世了,因此连姓氏都没留下来,魏颢在《李翰林集序》里只简单地用了“鲁一妇人”这样一句话。这个妾为李白生了一个男孩叫颇黎,这是个乳名,颇黎就是玻璃的意思。唐代烧制玻璃的技术很不发达,玻璃器皿被视作宝器,所以给孩子起这个名字是把他当宝贝看。
再后来,李白还迎娶了一位妻子宗氏,这也是李白的最后一段婚姻。此时是李白离开皇帝身边,离开京城比较落寞的时候。宗氏是唐中宗时期宰相宗楚客的孙女,也是个识大体而贤惠的女子,但李白的胸怀抱负、宗氏的出身决定了两人婚姻也并非一帆风顺。
李白简短的历史故事经典传说
李白是我国伟大的诗人之一,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下面我要介绍的就是有关于李白的 故事 ,欢迎大家阅读。
李白的故事一:清凉渡
清凉渡,在陶辛圩的东边。
传说 夏日的一天,诗仙李白告别在泾川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汪伦,恋恋不舍地乘舟而下到了这个渡口,登上绿柳成荫的堤岸,在渡口旁一座简易的小亭内坐下,取出汪伦赠送的桃花潭酒,一面品美酒滋味,一面赏水乡风韵。徐徐凉风挟带着荷菱幽香扑鼻而来,李白恍若身处仙境。
当地一位眉清目秀的青年书生来到渡口,取出刚采来的莲子、菱角给李白下酒。
李白一边吃着莲子、菱角,一边饮酒,甚是高兴,随口哼出诗句,书生听了大惊,忙起身作辑:“先生莫非是大名鼎鼎的诗仙李白?”李白兴致正酣,继续饮酒吟诗,一副豪爽闲适之态。书生认定面前这位散发老者正是诗仙李白,扑嗵一声跪倒在地,恳请李白收自己为弟子。
书生跪了很长时间,不敢抬头,也没有听到对方的回应。忽然,听到匆促的脚步声,伴着“好清凉、好清凉,明朝散发弄扁舟”的吟唱声,书生禁不住抬起头来,面前早没了李白的身影。接下来好些日子,人们在同样的时间同样的地点,发现书生守候在那里,显然是一心等待诗仙李白,直到得知李白已死于当涂采石矶才了结此愿。
李白死后,书生依然常常独自来到渡口,把采摘的莲子、菱角抛入水中,以此悼念心目中可敬的诗人,随后毅然放弃考举人的机会,追随诗仙李白“明朝散发弄扁舟”,临行前,在李白留下足迹的渡口修斗门建凉亭,定名清凉渡。
李白的故事二:命名郎官湖
古汉阳城南有一个美丽的湖泊,自从被唐代大诗人李白赐名为“郎官湖”,便成为著名的 文化 湖泊,直到明代中期,郎官湖尚存,名人游赏赋诗不断。李白题名郎官湖、李白夜游郎官湖的故事,一直被人们所津津乐道。“官湖夜月”在明代列为“汉阳十景”之一。
唐代乾元元年(758年)秋,李白流放途经汉阳。汉阳县王县令是个青年才俊,喜欢饮酒,善于弹琴吟诗,与李白性格相投,对李白仰慕已久。听说李白流放经过汉阳,王县令兴奋不已,准备为李白接风洗尘,留他多住些时日。
说来也巧,此时朝廷的尚书郎张谓作为钦差大臣出使武昌,他的弟弟张谨在汉阳担任沔州判官,而且张谓又是李白曾经在朝廷供职时的文友。鉴于此,汉阳县王县令与沔州杜太守精心策划,为张谓和李白安排一次高雅别致的活动——月夜游湖。
汉阳城南有一个湖,东南两面临长江,西接汉水入江古道通济港,北抵大别山下汉阳城,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
当天夜晚,一轮明月冉冉升起,一条豪华游船从汉阳城南门外进入南湖。沙棠木打造的船体,楠木制做的船桨,画舫内外挂满灯笼,锦帐中央摆酒设宴,张谓和李白并列坐在上宾席位,沔州杜太守、汉阳县王县令以及文士辅翼、岑静和判官张谨陪坐两旁。王县令致辞,为这次“觞于江城之南湖”找了个由头:“圣主师戡藩镇乱,洛阳收复定长安。郎官故共诗仙趣,天下再平江沔欢。”
夜色沉静,清风徐徐,身置湖中,神清气爽。皎洁的月光洒在湖面,闪着粼粼清光,如同一条长长的白练,简直可以拾掇起来。就在大家听了王县令赋诗,举杯尽情欣赏湖光月色之时,船尾玉笛、琵琶等管弦乐声响起,划破长空寂静;船头舞女身着罗衣曼妙起舞,极尽飘逸娇柔。此情此景真可谓是:月白光清,对酒当歌,四座陶醉,风雅盎然。
眼观南湖秋月白、罗衣舞女娇,耳闻笛声喧沔鄂、歌曲上云霄,对酒当歌,乐天下之再平,张谓显得特别兴奋。他醉意蒙眬地站起身来,伸开双臂,环顾四周,开阔爽朗,心情格外舒畅,回过头来感慨万分地对李白说:“真是水月如练,清光可掇啊!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贤士豪客游过此湖,却都是枉践佳景,使得这么美的湖寂寥无闻,实在可惜!你李夫子才华横溢、大名远扬,为了我张谓到此一游,请李夫子给这个湖标个美好的名字,千秋万代永远流传。”
听张谓一番话说得殊有胜慨,李白兴致盎然,当即举起酒樽,说道:“难得张谓郎官如此钟爱这片湖水呀!”说罢走到船头,将满满一樽酒洒向湖中,振臂呼出三个字:“郎官湖!”船上众人片刻寂然,转而爆发出一阵喝彩:“郎官湖!”
“郎官湖!郎官湖!”呼声在月夜湖面飘向远方。
李白意犹未尽,进而说:“古有尚书仆射李冲受赏的湖叫‘仆射陂’,今有尚书郎官张谓钟爱的湖得号‘郎官湖’。郎官湖配仆射陂,诸位意下如何?”
在座的各位同声叫绝。辅翼、岑静二位文士对李白把郎官湖比作仆射陂,更是赞叹不已:“郑圃有仆射陂,大别有郎官湖,古今合璧,南北联姻。”辅翼接着说:“虽然如此,仆射陂还不及郎官湖呢。大别山、郎官湖,山水相依,美名与共,极尽风流啊!”
一番议论后,杜太守认为命名郎官湖是沔州的一件盛事。王县令提议,请诗仙李白赋诗纪事,然后命人刻于石碑上,立碑于湖边,使郎官湖“与大别山共相磨灭焉”。
于是,鼓乐欢歌再起,觥筹交错,李白落笔如飞,很快书就《泛沔州城南郎官湖》157字的纪事序和一首五言古诗。
其诗云:“张公多逸兴,共泛沔城隅。当时秋月好,不减武昌都。四座醉清光,为欢古来无。郎官爱此水,因号郎官湖。风流若未减,名与此山俱。”
从此,郎官湖声名大噪,成为著名的游览胜地,名人题诗颇丰,“官湖夜月”为“汉阳十景”之一。
随着岁月流逝,当年李白“四望超然”的郎官湖面目全非,东部淹没入江,西部淤为陆地,北部边缘融入汉阳城。如今,汉阳区建桥街尚有一条古城小巷保留古名“郎官湖”,而古城外寻觅郎官湖遗踪,当在鹦鹉花园小区。
李白的故事三:骑鲸仙去的传说
唐代诗人李白,字太白,年轻时击剑任侠,诗名远播。不过,他素来有心学道,所以高道司马承祯一见到他,就赞许说:“我们俩可以一起神游八表之极。”意思说可以一同参访仙界。另一位诗人、后来做了道士的贺知章初读李诗,便称赞他是“谪仙人”,意思是天上暂贬人间的神仙。李白自己也曾受过符篆,列名道籍。唐玄宗时,他因诗名极盛,做了当时的翰林学士。此职是没有什么实权的,不过在皇帝身边陪陪罢了。他自己呢,自认为才高八斗,又倾慕世外高仙,对官场勾心斗角、权贵飞扬跋扈都心存蔑视。他高唱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岂能够低眉下气弯腰曲背去奉承权贵们,使我不能心中自在脸色舒展?这样,朝中权贵对他也常心存忌恨。杨贵妃的哥哥、宰相杨国忠,和皇帝面前的大太监、官封太尉的高力士,更是将李白看作眼中钉。
一日,忽然有唐朝属国渤海国派使者入朝,带来一封书信,玄宗令臣下拆开读来,谁知那信上的文字,满朝文武没有一个认得。
玄宗心中十分不乐:堂堂大唐王朝,居然没人读得懂属国的书信,岂不让人耻笑。散朝之后,贺知章猛然想起,李白通各国文字,定能读通此信,便向玄宗推荐。皇帝急忙派人去将李白请来。
李白展开书信一看,原来是一封恐吓信,大意是,让唐朝将属国高丽一百七十六城让给渤海国,否则,便“起兵厮杀,且看哪家胜败”!满朝文武这才明白底里,一面敬佩李白的学问,一边恼恨渤海国王无礼。玄宗忙与大臣们讨论,如何处置此事,李白说道:“这事不用着急,明天召来渤海使臣,让我用他国文字回—封信,驳其狂妄,责以大义,定叫他老实朝贡。”第二天,李白喝得醉醺醺,进得朝堂仍然脸带醉色。原来李白号称“斗酒诗百篇”,习惯酒助诗兴,醉催文思。玄宗让人在御座前,放一张七宝床,供李白写回信,渤海使者站在一旁待命。对李白写回信,百官都脸有喜色,唯独杨国忠、高力士满脸不高兴。李白瞧在眼里,且不说话,待近侍小太监将信纸在案几上铺开,李白便奏启皇帝说:“臣以前被杨丞相、高太尉欺侮,他们在前,我神气不旺。乞请陛下颁下圣旨,让杨国忠替臣磨墨,高力士为臣脱靴,臣才能意气豪放,举笔草诏,代天子宣言,不辱君命。”这话一出,从皇帝到下臣,谁不心惊?但正是用人之际,没法子,只得听从所奏,玄宗便降旨,让杨国忠弯腰磨墨,高力士蹲下脱靴。待墨磨浓,高力士捧靴站立一劳,李白昂昂得意,提起笔来,一挥而就。然后当众宣读诏书,无非是驳斥来书狂妄无理,宣扬大唐国威,然后说:“大唐皇帝汪洋大度,可以原谅你无知狂悖,你们应当立刻悔悟,勤勉操持,岁岁贡献,否则将自取羞辱。”渤海使臣接过回信一看,一式通顺的渤海国文字,不由又惊讶又骇怕。叩头辞朝退出,才悄悄问贺知章:“刚才读诏的是谁?”贺回答:“是翰林学士李白。”使臣又问:“翰林学士是多大的官,能让宰相磨墨,太尉脱靴?”贺知章回答说:“宰相、太尉,不过是人间的贵臣,那李学士却是天上神仙下凡,辅助大唐,有谁能比得上?”
渤海使臣回国后将所见所闻 报告 国王,并展示大唐国书。国王看了国书,与大臣商议:“大唐有神仙相助,怎么抵敌得住?”于是另写国书,派使朝贡,与大唐重新修好。李白借草诏书羞辱了杨国忠和高力士,他二人怀恨在心,常在杨贵妃面前说李白的坏话,所以玄宗每次想派给李白一个有实权的官职,都被杨贵妃阻挠。不久安禄山造反,天下大乱。李白投效永王李璘,一心想参与平乱。谁知李璘与其兄长、肃宗皇帝闹起矛盾,最后惹来杀身之祸,李白莫名其妙地被牵连进去,被发配到夜郎。后来虽然被赦免,肃宗也想给李白一官半职,但李白已绝了做官的念头,一心修道。他沿长江游览,这天,泊舟在采石江边。当晚月明如昼,李白坐在船头畅饮,忽然听见天边音乐之声嘹亮,而且越传越近。接着,江中风浪大作,有条几丈长的大鲸鱼,鼓起长鬣浮出水面,有两个仙童,手持旌节,来到李白面前,口称:“上帝派我俩迎接星主还位。”舟上其他人都惊吓得昏死过去。待醒来时,只见李白坐在鲸背上,音乐前导,腾云驾雾升天去了。
关于李白的历史故事
传说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
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一直到现在。
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千里的骏马。伯乐向楚王说明,千里马少有,找起来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访,请楚王不必着急,他尽力将事情办好。
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仔细寻访盛产名马的燕赵一带,辛苦倍至,但还是没发现中意的良马。一天,伯乐从齐国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马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伯乐对马向来亲近,不由走到跟前。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好像要对伯乐倾诉什么。伯乐立刻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
伯乐对驾车的人说:“这匹马在疆场上驰骋,任何马都比不过它;但用来拉车,它却不如普通的马。你还是把它卖给我吧。”
驾车人认为伯乐是个大傻瓜,他觉得这匹马太普通了,拉车没气力,吃得太多,又骨瘦如柴,于是毫不犹豫地同意了。伯乐牵走千里马,直奔楚国。伯乐牵马来到楚王宫,拍拍马的脖颈说:“我给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马像明白伯乐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响,引颈长嘶,声音洪亮,如大钟石磐,直上云霄。楚王听到马嘶声,走出宫外。伯乐指着马说:“大王,我把千里马给您带来了,请仔细观看。
具体的范文模板
链接: 提取码: nvyp
关于李白的历史故事和李白的历史故事300字作文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