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入声字怎么读,以及古诗词入声字怎么读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读诵诗歌时的入声字怎么读
入声是古汉语的四声之一,平仄中的三个仄调之一,现代汉语中没有入声。入声韵尾由三种不同的塞音韵尾[-p̚]、[-t̚]、[-k̚]构成。入声字读音短促,一发即收。入声字音是无声除阻音,是有成阻和持阻阶段,但最后没有爆发的塞音。“平声者哀而妄,上声者厉而举,去声者清而远,入声者直而促。”
《康熙字典》教人读入声字时说:“入声短促急收藏。”可见,入声字有两大特点:短促与收藏。“短促”很容易理解,而“收藏”就是不欲使人知,在声音效果上,也就是不想让人听得太清楚,似有似无即可。而这“不想让人听得太清楚,似有似无即可”其实类似现代汉语中的轻声的读法。
一般说来,汉语的第一、二声,相当于平声,第三、四声,相当于仄声。但是,第一、二声当中,仍杂有不少的入声字,作诗的时候,仍旧要归到仄声里去的。所以我们只要把这部份入声字识别出来就可以了。
扩展资料
在粤语中,入声字很多,都是“又短又轻”。如柳永的《雨霖铃》头几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其中“切”、“歇”、“发”是入声字,粤语中都是读得又短又轻的。犹其是这几个字又是韵脚,读得又短又轻、似藏非藏,能给人一种“欲说还休”或“惨不忍说”的听觉效果,更能显示此词的沉郁忧伤的情调。
再入北宋大文豪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亦是以短促的入声字(-t̚韵尾)作韵:
(中古汉语的塞音韵尾-t̚、-k̚从宋代就已经合并弱化成喉塞音[ʔ],但还保持着-p̚韵尾。故本词“壁”字为-k̚尾却混入t̚尾)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miot̚]。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piëk]。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süët̚]。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griët̚]!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püat̚]。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miët̚]。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puat̚]。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ngüat̚]。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入声
什么是”入声“,入声字怎样读?什么方言还保留入声?
入声是舌阻音,用舌尖轻抵上颚(揤qit7 七qit8)、下额(六liuk7)或者合唇阻断气流(十shep7 湿shep8)。在《广韵》中开合口音中归为合口音。入声在明代还保留,四川话承袭明代官话,比如脚读成jiok8,角读成grok5。到了清代,由于满语不分阴阳,基本没有入声,再加上雍正年间的正音运动,使得北方话失去阳音(短音)、去声(阴阳)合一(普通话四声)。不过北方话也残留了阳去(爸爸ba4ba5.-阴去阳去)、阳平(nai3nai6.-阴上阳平)二音。
从东北话和宝鸡话可以推断,在清朝初年北方方言还保留中古汉语的发音,比如东北话的 鹅-ngo2,街grai1,宝鸡话 搿gop。而清朝的正音活动,使得北方只残留了少数入声方言片区,如晋方言。
南方方言基本上保留了入声,比如接近唐宋音的粤语和潮汕话,接近南朝汉音的赣方言和客家话,衣冠南渡时形成的闽南语保留完整,明代洪武正音的江淮官话和西南官话保留了一部分。
另外,越南语和韩语可以看成是唐宋官话留存。
入声到底怎么读出来?
入声是古汉语的四声之一,由三种不同的塞音韵尾[-p̚],[-t̚],[-k̚]构成,读音短促,一发即收。
发音方式:
粤语中的入声字的韵尾称为“唯闭音”,就是一种典型的无声除阻音。如[aːp̚]“鸭”、[paːt̚]“八”、[tɐk̚]“德”。在这些词中,韵尾辅音都有成阻和持阻阶段,但最后没有爆发。
在客家语、赣语和闽语中,也存在这一现象,以/p̚/、/t̚/、/k̚/为韵尾的入声字,韵尾辅音为无声除阻音。
入声字的辨别方法:
简易方法
当以下同一横排条件全符合时,即为入声字(空白表示无限制);但是很多入声字并不符合下列任一排的条件,如“切”、“塔”,这些字还需要强记。
一字有两读,读音为开口呼韵,语音为齐齿呼、合口呼韵,必为入声字。 如为鼻音韵尾ㄢ、ㄣ、ㄤ、ㄥ(n,ng)时,必非入声字。(上表第一行例外均为鼻音韵尾) ㄅ、ㄉ、ㄍ、ㄐ、ㄓ、ㄗ(b,d,g,j,zh,z)等声母的上声字,一般非入声(例外如"角")
入声字怎么读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古诗词入声字怎么读、入声字怎么读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