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亓宁
[ 目前除建设银行外,工商银行(兴农通)、中国银行(惠如愿)、邮储银行(邮储经营)也都拥有自己的普惠金融或助农金融专属APP。以有详细数据的“建行惠懂你”为例,目前这一APP服务个人用户已超过1700万户,企业用户超过850万户,为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户等客群累计提供授信金额超过2.85万亿元。 ]
[ 中国银联已经开始了银行支付清算业务的“颠覆”之旅,目前其清算系统已经可以支持“峰值”每秒24万笔交易。 ]
[ 以国有大行为例,截至今年6月末,工商银行个人手机银行客户规模达到4.88亿户(8月已超过5亿户)。 ]
11月15日,建设银行专门为“建行惠懂你”APP3.0开了一个发布会。这是一款数字普惠金融的专属平台,推出时间4年多,建行副行长崔勇说,在该行内部,“这款APP实际已经是8.0甚至9.0版本了”。
这是建设银行数字普惠金融的速度,也是全行业的缩影。国有大行中,除建设银行外,工商银行(兴农通)、中国银行(惠如愿)、邮储银行(邮储经营)都已推出自己的普惠金融或助农金融专属APP。
“疫情已演变为技术发展的催化剂。它带来的变化之大、速度之快,已超过任何企业的IT战略规划,抑或监管措施。”毕马威在2021年一期新形势系列刊物中如此说道。
作为经济发展的血脉,疫情以来,金融行业的数字化变革的确是超出预期的,也因此成为对抗经济下行压力的一股隐形力量。不难发现,各商业银行线上放贷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潮流”,针对小微企业推出的各类数字化信贷产品不断摆上“货架”。借款人轻轻触碰屏幕,钱就可以来到工厂,流入田间地头。
而对于广泛的个人来说,数字金融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的“柴米油盐”,线上存款、理财,手机转账、支付贯穿着每一天。尤其进入2022年,随着数字人民币APP在各大应用商店上架,居民支配金钱的方式变得更加简单而有趣。
根据中国金融认证中心的调查报告,2017年~2021年间,我国手机银行和网上银行个人用户渗透率从51%分别提升至81%、63%,前者用户数量早在2019年就突破了20亿户;5年间,企业网银和手机银行渗透率分别从75%、14%增长至86%和57%。在这期间,金融行业不断迎接新的技术浪潮,也经历着监管的鼓励和治理。
就在最近,央行下发《金融领域科技伦理指引》,数据安全要求升级的同时,金融机构伦理治理的主体责任也得到明确。随着渗透率进一步提升、监管规范不断完善和科技迭代升级,数字金融的角逐也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数字金融成为柴米油盐
“数字金融是什么?”某三线城市一个县城里,刚从菜市场回家的老李(化名)拿着一张银行业务宣传单追问儿子。
老李去年刚从工厂退休,闲来无事每天就喜欢往菜市场跑。以前,他最讨厌一个摊贩一个摊贩找零钱,但退休后有时间研究智能手机,学会了扫码付款,别提多“得劲儿”了。“数字金融就是你今天刚买的大白菜!”儿子借此向老李调侃解释道。
扫码支付,这个数亿人习以为常的工具,就是数字金融的一种。按照更专业的理解,数字金融一般是指互联网及新型科技手段与传统金融服务相结合的新一代金融服务业态,包括网上支付、移动支付、网上银行、网上保险、网上基金等,按照业务类型可以划分为支付清算、融资筹资、投资管理等。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曾撰文指出,中国数字金融最早可以追溯到2004年底支付宝的上线,但大家更愿意把2013年6月余额宝的上线看作我们数字金融发展的元年。
即使从2013年算起,数字金融概念在我国的发展也已经接近10年,而金融科技的创新主要通过两条路径实现:一种是新型科技公司,利用技术来提供金融的技术解决方案;另一种是传统金融公司,用数字技术改善金融服务。这也是数字金融与数字经济之间的微妙关系所决定的:数字金融服务于数字经济,也成长于数字经济,其中最受关注的就是支付行业的数字化变革。
但数字金融发展到今天,网上银行、手机银行整体的渗透率已经不亚于支付宝、微信等互联网平台,大家的目光也开始转移到新的蓝海。事实上,早在支付宝、微信之前,中国银联就已经开始了银行支付清算业务的“颠覆”之旅,相继推出“联网通用”的银行卡网络和移动支付网络(APP),目前其清算系统已经可以支持“峰值”每秒24万笔交易。
进入2022年,中国银联则开始围绕数字化转型、网络四方模式建设等聚力开展第三代系统建设,打造“卡基+账基+信息”的互联网络,重塑网络四方模式。在中国银联云闪付网络支付平台的助力下,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正在实现自家APP的“焕芯”升级。
根据中国金融认证中心的调查报告,随着手机银行普及率的提高,国内手机银行用户数量快速增长,从2014年的6.7亿户增长到了2019年的20.9亿户。2017年~2021年间,国内零售端的手机银行和网上银行用户渗透率从51%、51%分别提升至81%、63%。
进入2022年,这些数据追赶在上市银行财报中体现得更为“凶猛”。以国有大行为例,截至今年6月末,工商银行个人手机银行客户规模达到4.88亿户(8月已超过5亿户),移动端MAU(月活客户数)超1.6亿户;建设银行个人手机银行用户数4.28亿户,MAU达1.56亿户;邮储银行手机银行客户达3.35亿户,MAU突破4900万户;中国银行手机银行客户数为2.45亿户,MAU为7367万户。
这些数字背后,恰是一位位居民和一家家企业将金融活动向线上迁移的过程。从每月工资入账到房贷还款,从跨行转账到存款理财,从生活缴费到外汇结售汇……手机银行,正在彻底改变居民的金融习惯,而数字人民币的试点普及将让这些体验变得更加惊喜。
资金几分钟就“流”入厂、棚、店
金融的功能定义是资金融通,数字金融的意义一方面是提升用户体验,另一方面则是用更高效便捷的方式实现资金融通,服务实体经济。
黄益平认为,数字金融最大的优点就是普惠性。实践也证明,数字金融在服务小微、三农等方面往往更有“天赋”,能够更精准地实现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滴灌”,也是银行向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降费让利的重要抓手。
10月11日上午,建设银行郴州市北街支行迎来两位普通但又有点特殊的企业客户——湖南融玺贸易有限公司(下称“融玺贸易”)法定代表人兼经理张伟和公司的财务人员。融玺贸易作为郴州当地一家建材贸易企业,在当地算是缴税大户,但受到疫情和市场景气度影响,资金周转压力加大。就在最近,这家公司接到了一笔订单,但手里却没有建材物料的囤货本钱。
客户经理李桦在和张伟等人的交谈中了解到,融玺贸易上半年刚好有几笔大的缴税发生,综合分析后为其推荐了该行小微企业“云税贷”产品。让张伟没想到的是,通过建设银行的“建行惠懂你”申请后,仅仅花费几分钟时间,公司就顺利申请到了199.1万元贷款额度。
据了解,建行“云税贷”是针对诚信纳税优质小微企业发放的人民币信用贷款业务,主要通过对小微企业近12个月的涉税信息进行大数据技术分析评价,采用全线上自助办理贷款。除了“云税贷”,建行的数字“货架”上还有很多打破客户传统认知的新产品,比如适用于专精特新“小巨人”的“善新贷”,适合能够提供优质抵押物、有重资产企业的“抵押快贷”,专为持有烟草专卖许可证的便利超市打造的“商叶云贷”,以及银联商户的“商户云贷”等等。
APP智能测算额度、线上支用,随借随还……金融活水正在以更顺畅的方式流到企业工厂、个体小店、田间地头。类似的服务在其他国有大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都以越来越高的频率和效率发生着。
11月15日,建设银行专门为普惠金融移动服务平台——“建行惠懂你”APP开了一个发布会,宣布APP进入3.0版本。据崔勇介绍,这款APP自2018年推出以来经历了多次技术迭代和创新,在该行内部“实际已经是8.0甚至9.0版本了”。
数字化,无疑已经成为国有大行在下沉业务上的重要竞争力。目前除建设银行外,工商银行(兴农通)、中国银行(惠如愿)、邮储银行(邮储经营)也都拥有自己的普惠金融或助农金融专属APP。以有详细数据的“建行惠懂你”为例,目前这一APP服务个人用户已超过1700万户,企业用户超过850万户,为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户等客群累计提供授信金额超过2.85万亿元。
诚如毕马威在报告中的判断,无论是对于全球还是中国来说,疫情已然成为技术发展的催化剂,而且它带来的变化之大、速度之快,远超任何企业的IT战略规划,或是监管措施。
翻阅上市银行财报可以发现,“数字普惠金融”“乡村振兴”已经成为上市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词,加快速度、加强深度、拓展维度是行业对待数字化的一致态度。而且从公开信息来看,都取得了有数据可证的优秀成果。
在普惠、三农等领域,供应链金融也尤其受到欢迎,互联网平台的参与让这一金融服务变得不一样。以京东科技为汽车租赁企业登途汽车提供的服务为例,其通过为登途汽车搭建供应链金融科技平台,为后者提供向产业链上游的汽车主机厂商的采购融资解决方案,同时为下游的小型汽车租赁企业客户和消费者提供租金贷,有效打破了行业发展初期的融资信任问题。
数字金融,这个存在了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的概念,在今天正在被国内越来越多的个体所理解和感知,以更丰富的形式被越来越多的案例验证,诠释着金融数字革命的意义。上述中国金融认证中心的报告显示,过去5年间(截至2021年),除了个人对手机银行接受度的提升,企业网银和手机银行渗透率也分别从75%、14%增长到了86%和57%。
一些问题和畅想
不过,数字金融的发展尚未成熟,被热捧的同时也不乏令人诟病之处,其中潜藏着多重未被约束的风险。
虽然很高兴老父亲紧跟“潮流”接受新事物,但老李儿子还是不时提醒他,“码”也不能随便扫,要注意保护个人隐私。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被广泛应用的今天,这种顾虑并不少见,很多人的想法是注册一个APP必然要比注册两个安全。
不过可喜的是,日渐完善的法律法规正在缓解这类担忧。继《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安全法》,以及《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银行保险机构信息科技外包风险监管办法》等相关规定之后,近期各金融机构又收到央行下发的《金融领域科技伦理指引》,其中数据安全要求升级的同时,明确金融机构要加强金融科技伦理建设和治理。业内普遍认为,待后续相关细则和评估标准出台,金融科技创新也可以正式戴上“紧箍咒”。
《金融领域科技伦理指引》另一个值得关注的内容是对金融科技的定性。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金融)平台之间的创新合作备受关注,监管针对网贷、助贷等“流行”的业务模式多次进行规范。《金融领域科技伦理指引》则首次明确,坚持金融科技的本质是金融,杜绝以“科技创新”的名义模糊业务边界,划定金融机构与科技公司的合作边界,由金融机构直接提供金融服务,由科技公司为金融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做到互促共进,有效隔离金融风险与科技风险。
当然,现实中还有很多未解的问题需要一个答案。比如不少用户发现,很多银行的业务在线上和线下存在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存款利率、借款条件审核都有此类情况;又比如,并不是所有老年人都像老李那么喜欢,或者有能力接受“潮”的东西。在央行《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分析报告(2021)》中,60岁以上群体中过去两年使用过手机支付和现金支付的比例分别为42.6%、86.2%,80.9%的受访者在金融产品或服务信息获取方面依然偏好金融机构网点。中泰宏观首席分析师陈兴指出,老年人的“数字金融鸿沟”依然严峻。
作为相伴而生的两个“新物种”,数字金融的发展与数字经济的趋势紧密相连。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去年一则文章指出,当前我国数字经济领域存在四大问题:一是大型科技公司“赢者通吃”,可能引发市场垄断;二是数字金融服务存在无牌经营和诱导消费;三是数据治理规则仍不健全;四是数字技术算法存在“黑箱”和“霸权”。
但是可以看到,目前这些问题正在或者即将迎来解决方案。二十大报告指出,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方面,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同时强调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则要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破除地方保护和行政性垄断,依法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
作为数字经济与数字金融交织的领域,互联网平台打通,尤其第三方支付实现真正的互联互通,也是大众的一大期待。央行2019年曾在《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19-2021年)》中提出,要推动条码支付互联互通,实现不同APP和商户条码标识互认互扫,但目前来看进展较为缓慢。
数字人民币的普及或将加速这一畅想的实现。今年9月8日,央行官员曾在2022中国(北京)数字金融论坛上表示,在移动支付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更加需要打破支付工具之间的壁垒,提升资金管理效率和消费者支付体验。未来要推动各方面规范和标准的统一,实现数字人民币体系与传统电子支付工具的互联互通,让消费者可以“一码通扫”。
市场的共识在于,我们的数字经济正在朝着更加规范的方向蓬勃发展;在数字金融的新高度上,银行当下以及接下来要做的,必然是抢抓数字经济新机遇,拓展数字经济产业核心客群,同时大力推进和布局数字人民币代发等业务。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