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千丝缕的纤维编织在一起是怎样的一种形态?且蕴含着怎样的意义?在第四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上,十几个国家的60余名艺术家和艺术团体给出了不同的回答。
日前,由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中国美术学院联合主办的“缓存在/Being Theoria――第四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在浙江美术馆举行,呈现出一个由近百件作品缔结而成的广阔纤维世界。
展览现场,艺术家们从个人体验与理解出发,表现出纤维艺术连接、温暖、柔软、繁茂等多重意蕴。安・汉密尔顿的新版《线型》缠绕不断;施慧的《书非书》《一千年以后》打通了地空通道;Raqs媒体小组的《贝塔尔/不规则韵律》将增强现实“编”进真实;爱丽丝・凯特通过合作参与创作的《缝一棵树》蕴含着人类与自然世界的平衡;阿萨杜尔・马克洛夫的《一边,一线,一空间》穿梭于不同时空与文化线索;康斯坦萨・皮娅的《奇谱:前西班牙时期电子纺织计算机》研究传统印加奇谱上的符号及绳结系统与当前二进制编码系统间的相似之处;伊万・罗斯《风景》昭示了可见风景之下不可见的网络世界;毕蓉蓉的《再编码――纹样》试图重建内外部的关联;黄燕的《俯仰之间》试图让思维在“俯仰之间”无限伸展;周雯静的《生产/符号》中亲手缝制的3米宽25米长帆打动了很多观众……“常规”不断被打破,纤维艺术“编织”的大千世界让人惊叹。
“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在前沿创新作品展示、大型展览策展布展、跨国艺术家群体交流等层面影响巨大。此外,该展正积极地改变着大众对于纺织品的传统概念,表达了纤维艺术想要跳出固有定义的决心。”参展艺术家、曼彻斯特城市大学艺术学院纺织艺术教授爱丽丝・凯特说。
本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总策展人刘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