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孔子为什么赞同曾皙的观点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孔子为什么赞同曾皙的观点的原因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孔子赞同曾皙的观点的原因有哪些
因为曾主张以礼治国,他描述的也是太平盛世的图景,与孔子的“仁政”“礼治教化”相符。
原因解释
1.有人认为曾主张消极避世,符合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主张,故而与点。这个我不是很同意,看看就好。首先,孔子没避世消极,他只说去海外,也许海外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第二,在教学生面前,主张避世,不是给学生立坏榜样吗?所以曾说的一定是积极方面的。
2.第二,笑子路,是因为子路没慎言慎行。笑和公西华求,是因为他们太过谦虚。都不符合中庸之道。而曾皙,说描述的正是太平景象,这是孔子追求了一辈子的大同世界。
论语的影响
《论语》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被尊为“五经之輨辖,六艺之喉衿”,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尤其是原始儒家思想的第一手资料。南宋时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为“四书”,使之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元代延祐年间,科举开始以“四书”开科取士。此后一直到清朝末年推行洋务运动,废除科举之前,《论语》一直是学子士人推施奉行的金科玉律。
《论语》中保留了一些人们对孔子师徒的批评讽刺,有的作了辩驳,有的没有回答。其驳议辩难部分对后世很有影响,如《答客难》等设为主客问答进行辩难的小赋,都从《论语》受到启发;其自我解嘲部分,表现了儒家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对“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积极奋进精神的赞扬。
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中孔子为什么同意曾皙的看法
一、太平盛世图景,寄托儒家政治理想。
曾晳描述的“太平盛世图”,正是儒家理想中民风趋纯,民德归厚,天下归仁的太平社会缩影。显然这与孔子仁政、礼乐治国的思想完全契合。这幅太平盛世图,寄托着儒家的政治理想。
二、尊重古礼,与儒家礼乐治国思想契合。
王充认为曾皙说的是一种古代祭祀仪式,也就是“雩祭”。所谓“雩祭”是指的春天求雨的祭礼。《礼记》言“雩祭”祭水旱也。儒家强调礼乐治国。正所谓不知礼无以立也。孔子却生活于礼崩乐坏的春秋末期,而曾皙对古礼做如此具体生动地描绘,并以此寄托自己的理想,这与儒家礼乐治国思想高度契合。可以想象作为老师的孔子内心的喜悦。故而情不自禁的喟然赞叹。
鲁设雩祭于沂水上。暮者,晚也。春,谓四月也。春服既成,谓四月之服成也。冠者、童子,雩祭之乐人也。浴乎沂,涉沂水也,象龙之从水中出也。风乎舞雩,风,歌也。咏而馈,咏歌馈祭也,歌咏而祭也。
——王充《论衡·明雩篇》
三、不求仕进,暗合理想受挫后孔子的心境。
《侍坐》这段对话发生在孔子自卫返鲁的四年里,此时他已年近七十,在这之前的十四年中孔子周游列国苦苦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但除了短暂服务于卫、陈两国之外,没有得到任何统治者的垂青。回到鲁国孔子仍有心从政,但仍然被敬而不用。救世之心无处安放的孔子因此产生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之思。曾皙的主张有远离政治,不求仕进之意,对四处碰壁,略有些心灰意冷的孔子此时的心境和处境相契合。而他描述的回归自然,天人合一的人生状态也许适时的抚慰了夫子理想难以实现的悲哀和感伤。其实这种思想在《论语》其它章节中也经常见到: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论语《述而》)
“天下有道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
这就是儒家“既尽力而为 ,又顺乎天命”的思想。所以钱穆认为曾皙的志向符合了孔子的曲肱之乐和浮海之思。但他又认为孔子是不会真的归隐的。
盖三人皆以仕进为心,而道消世乱,所志未必能遂。曾皙乃孔门之狂士,无意用世,孔子骤闻其言,有契于其平日饮水曲肱之乐,重有感于浮海居夷之思,故不觉慨然兴叹也。然孔子固抱行道救世之志者,岂以忘世自乐,真欲与许巢伍哉?然则孔子之叹,所感深矣,诚学者所当细玩。
—— (钱穆《论语新解》)
四、曾皙的言志的“气象”非其他三位可以相比。
朱熹认为曾皙之志来自日常生活,但胸次悠然,其他三位则拘于事为之末,气象与曾皙无法相比。其言志,则又不过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初无舍己为人之意。而其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隐然自见于言外。视三子之规规于事为之末者,其气象不侔矣。故夫子叹息而深许之。
——(朱熹《四书集注》)
综上所述,孔子在听完曾皙的志向后,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论语十则 孔子为什么会赞同曾皙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曾皙)说:"暮春时节(天气和暖),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我和)几个成年人,几个少年,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走回家。"
答案一(考试用):因为曾主张以礼治国,他描述的也是太平盛世的图景,与孔子的“仁政”“礼治教化”相符,因为与点。
答案二(深入部分):
1.有人认为曾主张消极避世,符合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主张,故而与点。这个我不是很同意,看看就好。首先,孔子没避世消极,他只说去海外,也许海外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第二,在教学生面前,主张避世,不是给学生立坏榜样吗?所以曾说的一定是积极方面的。
2.第二,笑子路,是因为子路没慎言慎行。笑和公西华求,是因为他们太过谦虚。都不符合中庸之道。而曾皙,说描述的正是太平景象,这是孔子追求了一辈子的大同世界。
孔子为什么赞成曾晰的观点?
原因:
曾晰治国采用的是潜移默化的仁政,在自然中陶冶性灵,使人心得以净化,这与孔子的主张是不谋而合的,所以孔子说,吾与点同。
至于子路,孔子最后也说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就是说,应以礼治国,而子路第一个站起来回答问题,不管不顾其他人,不懂得谦让,就是无礼,孔子最讨厌无礼的人。
所以从上面孔子对曾晰和子路的态度就正好体现了孔子“仁”和“礼”的主张。
扩展资料
人物生平
曾点先祖是夏朝少康子曲烈的后代,曲烈封于鄫,公元前557年莒灭鄫。鄫世子巫奔至鲁国,去邑为曾。三传至曾点。曾点喜欢弹琴唱歌。信奉儒学。
崇拜孔子,父子同师孔子,学习儒家学说,并付诸实践,但未与孔子周游列国。他痛恨当世礼教不行,立志改变现状,孔子认为他是有进取心的狂放之士。
东汉明帝永平五年(72)受到祭祀。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封为“宿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改封为“莱芜侯”;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以“莱芜侯”从祀孔子。明英宗正统三年(1438)进为公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曾点
孔子为什么赞同曾皙的观点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孔子为什么赞同曾皙的观点的原因、孔子为什么赞同曾皙的观点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