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孔子的故事有哪些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孔子10个简短小故事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 1、孔子的故事
- 2、有关孔子的著名故事有哪些
- 3、孔子的10个小故事,财富悬赏20
- 4、孔子的著名故事有哪些?
- 5、孔子的十二个著名故事
孔子的故事
1、一次,孔子在东游途中,被一位童子挡住了前行的去路。孔子从车中探身出来,询问童子姓名。童子答曰:项橐。孔子也自报了家门。当小项橐得知面前这位老先生乃是孔子时,决定出一道题,考一考这位博学者。项橐问:夫子可明白,天上有多少颗星星,地上有多少五谷,人有多少根眉毛孔子摇摇头,说:实在惭愧,我答不出来。项橐得意地说:我来告诉你,天上有一夜星辰,地上有一茬五谷,人有黑白两根眉毛。孔子敬佩眼前这位童子,于是下车向他行了礼。孔子对弟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人,不论位阶有多高,学问有多大,都要时刻坚持谦虚,不要因为他人年龄幼小而心存轻视。普通人需如此,管理者和成功者更需如此。 2、仲弓向孔子问仁。孔子回答说:自我所不喜欢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在朝廷做官的时候不要让人怨恨,在城邑做官的时候也不要让人怨恨。仲弓听后对孔子说:我虽然迟钝,但也必须会按照您的话去做的。孔子的意思是,自我不愿意被人戳到痛处,那么与人交往的时候,也不要对他人毫无顾及。在职场交际中,要避免踏入言语的雷区,避免触碰到别人的保密和伤痛。否则,不但交友不成,还可能带来祸患。
3、一次,子夏做莒父的总管,问孔子怎样办理正事。孔子对他说:不要求快,不要贪求小利。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欲速则不达,贯穿着深刻的辩证法思想,说明对立的事物能够互相转化。欲成就一番大事业,切不可急功近利,否则就无法到达高远的目的;也不可贪求小利,否则也不可能做成大事。一个最终走向成功的人,必定是张弛有度拿捏有准冷静理智而目光犀利的人。
4、孔子的弟子澹台子羽有君子之容,可是他的表现却比不上他的容貌;宰我谈吐文雅,但他的智力却不能给他的辩才以更大的帮忙。孔子说:相马以舆,相士以居(考察马的本事要看它拉车的情景,考察一个人要看他平时的表现),这是不可废止的。如果以貌取人,那么在子羽身上就会犯错误;若凭一个人的话语来选择人才,那就会在宰予身上出现错误。
5、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的呢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从不迁怒别人,也从不犯同样的错误,却不幸短命死了。此刻没有那样的人了,没有听说谁是好学的。孔子赞赏颜回,是因为他不重复犯错误,不把怨气无谓地施于他人。对于我们尤其是领导者来讲,好些时候,错误的铸成,都是由不分青红皂白发泄自我的不满造成的。对待下属不可轻易动怒,这是一种极高的道德境界。
6、叶公有一天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没有回答。孔子说:你为什么不说:他是一个为了发愤学习而忘记饮食,在学问上有所收获时就欢乐得忘记了忧愁,根本疏忽了衰老到来的人呢孔子的人生修养永远都是年轻的,他的这种为学的精神,是我们要效法的地方。如果真能做到孔子那样的发愤乐学,又何愁学识不长德业不广事业不成呢提高永不停息,境界需要超越。
7、子贡问孔子怎样对待朋友。孔子说:忠诚地劝导他,恰当地引导他,如果不听也就罢了,不要自取其辱。在人伦关系中,朋友交往讲究的是一个信字,这是维系双方关系的纽带。对待朋友的错误,要开诚布公地劝导他,推心置腹地讲明利害关系,但他坚持不听,也就作罢,否则就有可能自取其辱。这是交友的一个基本准则,也是一种艺术,同时又是对别人的一种承认和尊重。
8、孔子弟子公孙赤出使齐国,冉求替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孔子说:给她六斗四升。冉求请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说:再给她二斗四升。冉求认为太少,给了公孙赤母亲更多。孔子说:公孙赤到齐国去,肥马轻裘,威风凛凛。我听说过,君子只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帮忙他人周急不济富,对年轻人救急不救穷,这是君子的态度。
10、孔子离开宋国到郑国去,与弟子们走散了,一个人站在城郭东门下。一个郑国人对子贡说:东门有个人,额头像尧,脖子像糕陶,肩膀像子产,从肩往下比禹矮三寸,狼狈不堪的样貌像条丧家狗。子贡说与孔子,孔子笑着说:说我长得像古代圣贤,不像吧。丧家之狗,倒是很像的。敢于正视自我的落魄,敢于正视自我的真实处境,是一种大境界。每个人都应当由闻过则喜的胸怀,敢于承认自我,才能认识自我并剖析自我。凡人当如此,成功者更当如此。
11、子贡去见孔子。孔子说:我们的学说难道有错误的地方吗为什么我们沦落到今日这个地步子贡说:夫子之道至大也,所以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是否能够降低一点标准呢孔子说:优秀的农夫耕耘却不能保证获得好的收成,优良的工匠擅长技艺却不能满足所有人的要求。君子能够修明道业,用法度来规范,用道统来治理,但不能保证你的学说会被世道所容人当尽人事而听天命,居一求缺,当下不就是自得其乐吗今人普遍求全求满,古人却懂得求残求缺,天地尚不能久,何况人乎
12、一日,冉求苦丧着脸走到孔子面前,对教师说:我不是不喜欢教师您所讲的道,而是我的本事不够呀!孔子听到这话,对冉求说:本事不够是到半路实在坚持不下去才停下来,此刻是你自我给自我划了界限而不思进取,不想前进!这是一个关于本事与态度的关系问题,冉求对教师的授课资料产生了抵触情绪,将学业上的差距,归咎于客观。我们常说,态度决定一切。本事固然重要,但态度在迈向成功中的非凡意义,一样不可小视。成就一番事业,没有一股执着的傻劲儿,很难有成果。所谓我欲仁,斯仁至矣。
13、孔子到庙堂参观,看到一种倾斜易覆的器皿,守庙的人说是宥坐之器。孔子说:我听说宥坐之器,虚则欹(倾斜),中则正,满则覆。明君常将它放在自我的座右。孔子让弟子注水,果然如此。孔子叹道:一切事物哪有满而不覆的道理呢弟子问:敢问有坚持满而不覆的办法吗子曰: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损之又损之道也。
14、孔子说:自从季孙赠送给我千种粟,我又用来送给朋友们后,我跟朋友们的关系就更加亲密了;自从南宫敬叔让我坐上车后,我的话就更加受欢迎了。所以,道虽然很重要,但也必须等待必须的时机才会被人看重,有了必须的大势才能实现。如果没有季孙和南宫敬叔赠送财物给我,我的道几乎就要湮灭了。道虽贵,必有时而后重,有势而后行,任何事情的成功都需要因人因时,借力借势而行,而不能一味强调单干,成功也需要别人的支持。时和势的出现,也是一个积跬步以致千里的过程,作为开创者,尤为艰难,可是只要坚持下去,终会看到胜利的曙光。
15、陈侯建造陵阳台,还未完工就杀了几十人,之后又要杀监工的三个官吏。孔子与陈侯上台上观看。陈侯问:周朝建造灵台,也杀人吧孔子说:文王建庙堂,老百姓像儿子给父亲干活似的都来了,哪用杀人呢!陈侯感到很惭愧,就放了被抓的官吏,停止了工程。用野蛮暴力的方式对待别人,收获的只能是敌对,种下的必为仇恨的种子。在人下,要把自我当人;在人上,要把别人当人。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悖逆大众,结果惨淡收场。仅有赢得人心,才能赢得一切!
16、子路问孔子:君子崇尚勇敢吗孔子回答道:君子以义作为最高尚的品德,君子有勇无义就会作乱,小人有勇无义就会偷盗。一个人崇尚勇敢,这本身并没有错,但这种勇敢是有制约有前提的,其前提就是要贴合道义。作为决策者,施展抱负规划宏图,都必须要贴合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坚守道德底线。须知,没有道德约束的勇敢,是世上最大的灾难。
17、孔子向襄子学琴艺,一连十天都弹同一首曲子。襄子让他换首曲子,孔子说:我还没有掌握弹琴的技法。一连三番,孔子都以没有弄懂曲子的情志不明白作曲者的为人为由继续弹奏同一首曲子。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最终说我明白作曲者的为人了,他皮肤黝黑,个头高挑,目光远大,像个统治四方的王者,除了文王还有谁能这样呢!襄子深拜孔子说:我教师曾说过这首琴曲是《文王操》。世间一切事业学问技能德行,如果不能专一坚持,就不会有所作为,所以孔子说人而无恒,不能够作巫医。
18、孔子问礼老子,辞行时,老子对他说:富贵之人送人以财,仁义之人送人以言,我不富贵,就窃用仁人的名义送你一句话吧:头脑聪慧洞察一切反而濒临绝境,是因为喜好议论他人的缘故;博洽善辩宽广弘大反而危及其身,是因为揭发别人丑恶的缘故。做人子女的就不要有自我,做人臣子的也不要有自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宽则得众,苛则失人。胸无渣滓自会处世圆明,眼无成见才会学富五车。
19、孔子一行困于陈蔡脱险之后,子路说:我们跟随教师遭此磨难,恐怕一生都不会忘记。孔子说道:幸运与磨难是什么呢遭受陈蔡之厄,这是我的幸运啊,也是你们的幸运啊。我听说,君王不经受磨难就不能成就王业,怀有雄心壮志之人不遭受危难,他的行为就不足以显明。所谓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煅来;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个中三昧,非亲身体会,怎可言清
20、叶公向孔子请教如何管理政事。孔子便对他讲:使近处的人高兴,使远处的人归附。此话貌似平淡,却意义深远。近悦远来,最重要的是依靠什么呢依靠良好的道德修为。对于领导者而言,仅有使周围的人敬佩开心,使远方的人归附你称赞你,才是你的真正成功!
21、叔孙武叔没有做官的时候受到孔子的弟子颜回的接待,颜回对手下人说:以宾客之礼接待他。武叔很喜欢揭示别人的过失并亲自品头论足,颜回说:您的这种做法肯定会自取其辱,您应当听从我的劝告啊。我听孔子说:‘说别人的缺点,并不能所以而美化自我;说别人行为不正,并不能使自我的行为端正。’所以君子只批评自我的缺点,不攻击别人的缺点。小人好搬弄是非,讽人之长,隐己之短;君子善于坦白自我的缺点,批评自我的不足,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只改正自我,正人先正己,为人处世,不可不知。
有关孔子的著名故事有哪些
山东出了一个孔夫子,是一个大思想家大 教育 家,这个人没有不知道的,他的思想足足影响了中国人几千年,而且我相信这个影响还会更久。下面是我整理的孔子的 故事 ,欢迎大家阅读。
孔子的著名故事: 磨咀磐对问项橐
昔仲尼,师项橐;
古圣贤,尚好学。
司马迁《史记》有云:“孔子居陈三岁,会晋、楚争强,更伐陈。”公元前489年,楚、吴两国陈兵陈国,两军对峙、剑拔弩张,大有一触即发之势,负函(今河南信阳)成为前线。居于负函的孔子师徒不得不告别于对他们礼遇有加、勤于问政的楚大夫叶公,接受楚昭王之聘,准备前往楚国都城郢都。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麦浪翻滚,稻谷金黄。孔子带着子路、子贡、颜回等高足,沿大别山经邾国准备前往郢都。他们乘着马车,奔驰在古栈道上。沿途风光,饱览无余:农夫在田间荷锄劳作,牧童在山间牧牛牧羊。一条条河流弯延曲折,清澈见底;一行行树林绿荫遮日,一片片竹林随风摇曳;一座座村庄紧密相连,阡陌交通,鸡犬之声相间,间或听到悠扬的笛声在空中回荡。天黑了,他们便寄居在附近的村庄,或者找村民了解当时的历史掌故、风俗人情,搜集民歌、民谣,或者举办讲坛,探讨宣讲高深的“仁、义、礼、智、信”之道。有时也在某个村落驻足二、三天以采风。
一天,伴随着阵阵蹄声,漫漫尘烟,他们来到了新洲道观河南面的旧街境内。只见大崎山似美女横卧于蓝天白云之下,风高林茂;沙河漪澜清清流水潺潺;狮子岩如猛狮踞伏,气吞日月。这里山色迷蒙,湖光潋艳,鸟语花香,好一片人间仙境。走出街南不远,车夫突然勒住缰绳,马儿长啸一声,车子停下了。
孔子问道:“何故停车?”
车夫答道:“前面有一群小孩挡道,夫子。”
“让他们让道。”
“小孩,你们见马车来了,为什么还不让道?”子贡跳下车,没好气地说。
“凭什么要我们让道,你们不能走 其它 的道吗?“一个似乎是领头的小孩答道。
子贡怒目圆睁地吼道:“你知道这是谁的车吗?告诉你,这是孔夫子的车!”
听到子贡与小孩发生争执,孔子无奈只得亲自下车瞧个究竟。见到仪表堂堂、儒衫飘逸\举止优雅的一位长者,小孩们毫无惧色,不以为然,继续用石块垒筑他们的“城池”。
孔子抚摸着一个俊俏的小男孩的头,和颜悦色地说:“小公子,请你们将石块搬开,让我们过去行吗?”
小孩仰望着孔子说:“我们正在筑城,恕难从命。”
“那好,我出一个问题,如果你答不出来,你就给我们让道。”孔子思忖,要以“礼”服人,对小孩一视同仁。
“你出吧,”这个小孩心想,我是东周守藏史老子的高足,你还能难倒我?
“你听好了,”孔子问:“父母与夫妻熟亲?”
“夫妻亲。”小孩答道。
“不对,父母亲。没有父母哪有后代!”
“夫妻亲,没有夫妻,哪有父母!”
他们各执一理,谁也说服不了谁。“父母亲”、“夫妻亲”反复了二遍。
子曰:父母者,衣食也。父母从小抚育儿女,衣食住行、吃喝拉撤、教育成人、传道授业,那样不操心!父母当然亲。
项橐还之以颜色:夫妻也,恩恩爱爱,男耕女织,同眠共枕,相濡以沫,爱意绵长,白头偕老,永不分离。一日夫妻还白日恩呢!当然夫妻亲。
孔子想,我孔丘名闻天下,称圣华夏,今天还说服不了一个小孩,“是可忍,熟不可忍!”转念一想,“君子无所争”,我气度如海,有容乃大,不与小孩一般见识。便拿掉大儒的身价,搭躬施礼道:“神童在上,老夫有礼了。我们有要事在身,万望高抬贵手,给我们借道。”
小孩理直气壮地说:“请问先生,自古以来,是城应让车,还是车应让城?”
子路说:“你这是什么城池,只是小孩的游戏!”
“就是城池!”
缰持了一会儿。小孩自知理亏,便问道:“你们有什么要事吗?”“周游列国,传道授业啊。”孔子说。
“传道授业就得有一套本事和才学,那您知道一些什么呀?”
孔子答道:“不是老夫夸口,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什么事我都略知一、二。”
小孩说:“天文地理无所不知。那我问您,您有多少根眉毛?”
孔子说道:“眉毛本人又看不见,怎么能知道有多少根呢?”
小孩灵机一动,接着问:“嫌看不风,天上的星星能看见,您说有多少颗?”
“天上的星星浩如烟海、多如牛毛,怎么数得过来呢?”孔子为难地说。
小孩笑道:“啊,您又嫌多,那太阳只有一个,早晨像冰盘,晌午赛玉环,什么时候离我们近?什么时候离我们远?”
孔子想了半天,喃喃地说:“这个,这个……还真不知道。你乃神童,惟楚有才!还望多多指教。”
小孩说:“指教不敢,我现在正忙着呢,咱们后会有期。”
这时弟子们都在嚷道:“师傅,咱们走吧!”孔子只得朝小孩躬躬首:“后会有期!”心里想着,这些知识还真没好好研究过呢!随即令车夫调转车头,绕道而行。
不料,行进约一公里后,因刚才转弯过急,车轱辘折断了。孔子无奈,让子路到前边的村庄去借一把斧子 修理 。
子路急步来到前边的村庄,见一位中年妇女正在屋里织布。子路恭敬地说:“大婶,请向你借一件东西。”那女子还未等子路把话说完,已转身从里屋拿出一把锃亮的斧子,“给你!”子路惊呀不已,她怎么知道这是要借用斧子!妇人微笑着说道:“你不是要借一个“东西”吗?‘东’是东方甲乙木,‘西’是西方庚辛金,斧柄是木做的,斧子是铁做的,‘金’乃铁也。你是要借斧子吧!”子路拿着斧子跑回停车处,并将刚才的事情诉与孔子。
孔子听后,慨叹不已。刚才遇一聪颖孩童,现又遇一村妇,不仅乐于助人,还十分聪敏。不禁赞曰:楚乃藏龙卧虎之地也!
那个难倒孔圣人的小孩乃是项橐。《战国策?秦策》云:“甘罗曰:项橐七岁为孔子师。”俗文学作品《孔子项橐相问语》流传神州大地,也在很早的时候就传到了日本、朝鲜、越南、俄罗斯等国。《三字经》中亦载:“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好学。”
因之,孔子与项橐对问系千古美谈。因湖北鄂东方言言某人喜欢巧舌争辩为磨嘴皮子故将孔项对问之地命名为磨嘴磐将孔子绕道修车的地方称为回车埠,以纪其事。
孔子的著名故事: 孔子使子路问津
问津遗迹今尤在,
镌得丰碑立古岑。
约一个小时后,马车修好了。带着“惟楚有才,楚地藏龙卧虎” 的喟叹,孔子师徒一行继续往旧街的东南方向驰行。约走了3公里,前边一条山谷河流挡住了去道。河流水深岸阔,不知津口在哪儿。孔子一行踌躇岸边,忽见河的上游有两名身材高大颀硕的男子正在田间并头而耕,便叫子路去问渡口之处。
子路来到那两人的身旁,恭敬地揖揖手,问道:“先生,请问这条河流的渡口在何处?”
一农夫答非所问,反问道:“车上坐着的执辔的人是谁呀?”
“是孔丘。”
“是鲁国的孔丘吗?”
“是。”
“那么,他应该知道渡口在何处。”
另一农夫又问道:“你又是谁呢?”
“我是子路。”
“是孔丘的徒弟?”
“是。”
农夫说:“你看,天下哪儿都是一样的动荡不安,谁可以改变它呢?你与其跟着这种避人之人四处奔波,不如跟着我们这种避世之人还更安逸自在。”
子路不仅未问到津口,反而还遭一番奚落、教训,沮丧地回告孔子。孔子听说后,怅然长叹。说道:“人是应该有社会责任的,怎么能够隐居山林,置天下的黎民苍生于不顾,而终日与鸟兽为伍呢?如果天下太平的话,那也用不着我孔丘四处奔波了。”
这两位在田间耕作的农夫便是当时有名的隐者长沮和桀溺。人各有志,儒家一直主张入世,匡时济世,“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隐者认为天下大乱,已无可救药,只能自保。因为孔子曾在此地使子路问津于长沮与桀溺,人们便将那条挡住孔子去路的河流称作孔子河。在河流的两旁,长沮、桀溺耕种过的那片呈梯形的田垄,一边称之为长沮冲,一边称之不桀溺畈。
《论语》、《史记》 对子 路问津均有记载。
《论语?微子》载:“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史记》载:“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以为隐者,使子路问津焉。”并进行了一番对话:“桀溺曰:‘悠悠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与易之?且与其从辟人之士,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而不辍。子路以告孔子,孔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据钱穆《论语新解》注:“长沮、桀溺两隐者,姓名不传。沮,沮洳。溺,淖溺。以其在水边,故取以名之。桀,健义,亦高大义。一人颀然而长,一人高大而健。”
孔子是否在新洲使子路问津于长沮、桀溺,众说不一。河南新蔡城南二十余里的关津,亦 传说 是当年子路问津处;罗山县有子路村,拓城县、叶县亦传说有子路问津处,山东鱼台亦有此说。子路到底在何处问津,无史籍记载。《史记》记载孔子自叶返蔡,见沮、溺耦耕使子路问津,其在叶在蔡,还是在新洲,也未详细道明。《圣贤冢墓记》载:“黄城山即沮溺所耕处,下有东流,子路所问津处也。”明万历《黄州府志》云:“按史记孔子自蔡如叶,注云,叶有黄城山……古志载,县以北十里有永安城,为楚所筑,楚因当都之矣。今淋山河(今团风县地,与孔子河村南北毗邻)正当官道,亦有黄山。”清光绪《问津院志》云:“黄山,在孔子河北,一名黄山铺,一名黄林墅。”按府志之说,叶有黄城山,而孔子河这个地方也有叫黄山的地名。黄城山、黄山仅一字之差,也许是后来简称之,且附近又有楚城,本地又是官道,孔子由此到楚似在情理之中。明《统一志》、清《湖广通志》均载:“相传孔子自陈蔡适楚,至此问津。”
据史料记载,约于西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至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间,邑人在孔子山旁挖掘出“孔子使子路问津处” 石碑,淮南王刘安为纪其事,遂在当地建亭立碑,修孔子庙,以供人祭祀,并征召学士在庙内讲学著书。石碑仍在,虽经年历月,字迹依昭然,明代进士、书院主持人萧继忠有诗云:“雾暗秦碑涩,云生汉殿荒。”由此推断,问津碑为秦时所立。原碑不知毁于何时,现仅存明人书写的同文碑一块。
孔子的著名故事: 渡河落水山间晒
一时风欺竹,
连江雨送秋。
鱼游浪影沉,
晒书佚事留。
长沮、桀溺虽归隐山林,但并不闭目塞听,他们知道:鲁哀公曾问过孔子:“鲁国之乱,源于季氏,大家都明白,然而,为何越明白越乱呢?”请孔子指点“迷津”。 孔子当时答道,“因为你只是明白一国、一人,而不明白天下。”可见孔子是知而不迷。长沮的话中隐语:孔子既知鲁之“迷津”, 也必知楚之“迷津”, 故不以渡口相告。孔子一行只好找别人打听。他们来到渡口,见有一老翁在摆渡。子路说:“船夫,请将我们渡过河。”
“行,请驾好马车,都上船。”船夫用竹杆吃力地撑着,马儿在水中随着木船过河,马儿会 游泳 。
船到河心,突然大风骤起,木船在波涛中颠簸摇晃,船儿忽高忽低,象一个醉汉似地立不稳,一船人都失去了重心。整船人和马车经不住这种颠簸,伴着风吹浪涌,船一歪,就翻落到河中。孔子师徒等人众都成了落汤鸡,掉入水中,衣服全湿透了。人落水问题还不太严重,这时的南方还不冷。可惜了我的那些书,孔子喊道:“快救我那些书!”
民间有谚:孔夫子搬家??全是书。孔子一生发奋好学,乐以忘优,不知老之将至。走到哪儿都携带着很多书。
古时的书,其实都是一些竹简上刻或书写的篆字,东汉蔡伦发明造纸,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都在其以后许多年。
在众人的一番折腾下,马车被推上了岸,书也被捞上来了。但是,那些书全被水浸湿了。孔子心中焦急,四处张望,欲找一个晒书之所。还是颜回年轻,眼尖,“瞧!对岸有一座山丘。”那座山有300多米高,四面无倚,独凸而立,顶部平坦洁净,足有二亩见方。孔子憋皱的眉头舒展了,此时秋高气爽,阳光直照山头,很好晒书。弟子们很快将被打湿的书搬到山顶,铺开晾晒起来。周边也没有什么人,子路、子贡、颜回也不顾斯文,脱掉长衫,拧干晾晒。
经历了刚才的一番折腾,孔子站在山顶,俯瞰潺潺流水,不禁仰天长叹道:“美哉水,洋洋乎!可惜的是这儿没有桥,此处要是有一座桥
就好了,过往行人就不会如我等受涉水之苦了!”
随后,孔子师徒落坐于两丈多长的长石上,稍事休息,以等书晒干。子路回想起近段的行程,种种不幸,不禁发起牢骚,口里念叨:在宋国的一棵大树下习礼时,宋司马桓魑欲杀师傅;在于野被陈蔡大夫围困三日,粒米未进,很多人都饿病了;上午在旧街让项橐毛孩戏弄,下午又人车落水,真是不幸,可谓“风刀剑树严相逼”。
孔子宽解道:“天降大任于我等,实现周礼,天下归仁,任重而道远。忍饥挨饿,受苦受难,在所难免。我们必须坚韧弘毅,矢志不移,死而后已。”
孔子师徒当年晒书的山就在今问津书院的后边,山势平坦,有茂林修竹,茵茵庄稼,被称之为晒书山。孔子当年坐过的那块长石被称为“坐石”,周边还有后来他们驻足讲学时供研墨行文之用的墨池、砚石。墨池即离坐石不远处的小溪,溪边石黝如墨,故名墨池。临池石刻上刻有“墨池” 两字,尽管年代久远,仍依稀可辨。池边一石,形如砚台,如天作之合。每遇天气变化,即有“墨水” 浸出,池水久旱不涸。
猜你喜欢:
1. 关于太阳的传说故事
2. 桂林的传说故事
3. 日月潭的传说故事
4. 风水传说故事
5. 万圣节的故事
孔子的10个小故事,财富悬赏20
孔子的故事:
1.孔子的一位学生在煮粥时,发现有肮脏的东西掉进锅里去了.他连忙用汤匙把它捞起来,正想把它倒掉时,忽然想到,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啊.于是便把它吃了.刚巧孔子走进厨房,以为他在偷食,便教训了那位负责煮食的同学.经过解释,大家才恍然大悟.孔子很感慨的说:"我亲眼看见的事情也不确实,何况是道听途听呢?"
2.学而时习之
孔子的先世是宋国的贵族,后来破落下来了.他三岁的时候父亲去世,母亲带着他搬到离陬邑不远的鲁国都城曲阜,过着清贫的生活.鲁国是当时公认的文化中心,跟宋国一样保存了很多古老的商周文化.其中的礼可真够多的,结婚、死人、祭祀祖先,都有一套十分繁琐的仪式.穷人当然说不上这些,但是,从天王、诸侯、大夫,到一般奴隶主富贵人家,对此特讲究,他们认为这正是炫耀自己财势的好机会.每逢婚丧大事,他们便会雇用一班子人来举行礼的仪式.那时管从事这种职业的人叫“儒”.孔子从小就受到这种古老文化的熏陶,学懂了许多古代的礼,以至连做游戏,也常用小木块当祭器,小泥团当供品,演习着古代的礼仪,总是乐此不疲,并且发展为以礼治国的政治主张.由是,后人把孔子倡导的学说称作“儒家”.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幼年时家境贫困,难以受到良好的教育.然而他非常好学,常拜他人为师,哪怕是向年仅7岁的小孩项橐求教.他曾经“问礼于老蚺”、“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孔子的故事“学官制于郯子”……一次,鲁国附庸国的国君郯子来鲁国朝见鲁昭公.郯子虽是小国之君,可自称是少皞氏的后代.在鲁昭公举行的宴会上,叔孙昭子问少皞氏干吗以鸟名为官名,郯子便大谈了一通古代官名的由来,还乘机夸耀“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孔子听过了,觉得郯子虽然举止有些可笑,但对古代官制倒确实有点研究,便“见于郯子而学之”. 4.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按字义,文,文采;质,质朴;彬彬,杂半之貌.南宋朱熹《论语集注》:“言学者当损有余,补不足,至于成德,则不期然而然矣”.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礼,有质有文.质者,本也.礼无本不立,无文不行,能立能行,斯谓之中.”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于此一则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则反映了其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当不偏不倚,执两用中,而做到过点且属不易.“子曰:‘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虞夏之文,不胜其质;殷周之质,不胜其文;文质得中,岂易言哉?”(《礼记·表记》)
5.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雍也》:“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朱熹注:“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而不惑于鬼神之不可知,知者之事也.”(《论语集注》)清刘宝楠则释此句为:“谓以礼敬事鬼神也”(《论语正义》).《礼记·表记》:“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结合上述孔子告樊迟语,可看出孔子持与夏人商人不同的鬼神观,并教樊迟从周道.孔子在承认有鬼神的前提下,又提出对鬼神既不轻慢亦不要予以亲近,这与其在日常生活、社会活动中强调先人事,后鬼神(《论语·先进》:“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的态度相一致.
6.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雍也》,孔子答子贡问仁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朱熹《论语集注》:“以己及人,仁者之心也,于此观之,可以见天理之周流而无闲矣.”清阮元《研经室集》:“为之不厌,己立己达也;诲人不倦,立人达人也.立者,如‘三十而立’之立;达者,如‘在邦必达,在家必达’之达.”此句犹言自己想要站得住也要使他人站得住,自己欲事事行得通也应使他人事事行得通.是以体现孔子所倡导的“恕”之道,亦即关于“仁”的实践途径与方法.以己所欲譬诸他人而成全之,系“恕”之高标准,即从积极意义上实践“仁”其低标准则是推己所厌及他人而不恶加,即从消极意义上实践“仁”(见《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察己知人,亦即承认他人之价值,关心他人之生存与发展,从又一侧面反映孔子思想的人道主义特征.
7.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汉书·儒林传》:孔子“究观古今之篇籍”叙《书》、称《乐》、论《诗》、因鲁《春秋》、好《易》,“皆因近圣之事,以立先王之教.故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朱熹《论语集注》:“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皆传先王之旧,而未尝有所作也”.其句意谓传述旧章而不创作,对古代文化既服膺又喜好.“不作”与“好古”,系孔子对终其一生之教学与学术研究生涯的概括,同时亦体现出其整理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则及其对上古文化的基本态度.所谓“不作”,朱熹认为孔子“其事虽述,而功则倍于作矣”(同上).然后世学者认为实际上孔子有述亦有作.
8. 敏于事而慎于言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又《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义相同.意为做事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朱熹注:“敏于事者,勉其所不足.慎于言者,不敢尽其所有余也.”(《论语集注》)又释:“事难行,故要敏;言易出,故要谨.”(《朱子语类》卷第二十二)另外在《荀子·子道》、《韩诗外传》、《说苑·杂言》等篇都有孔子语子路“慎言不哗”的记载.
9、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惘.郑玄注:罔,犹罔罔无知貌.“殆”有两义:一为危殆,疑不能定.一为疲殆,精神疲怠无所得.当从前解.此句可与“温故而知新”章合参.近人杨树达注:“温故而不能知新者,学而不思也,不温故而欲知新者,思而不学也.”(《论语疏证》)孔子首倡学思并重,对孔门弟子有很深影响.如子夏言博学近思,《中庸》言博学慎思,都认为学思不可偏废.
10、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郑玄注:“不知可者,言不可行也”.孔安国注:“言人而不信,其余终无可”.朱熹说:“人面无真实诚心,则所言皆妄.”(《朱子语类》卷二四)近人蒋伯潜区分信有二义:“说话必须真实;说了话必须能践言.”(《语译广解》)孔子及后儒极重信,“言忠信,行笃敬”(《论语·卫灵公》)是孔门的处世原则.
11. 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包咸注:“讷,迟钝也.言欲迟而行欲疾.”朱熹引谢良佐注曰:“放言易,故欲讷;力行难,故欲敏.”《论语》中尚有许多同义之句:“慎言其余,则寡悔”(《为政》)、“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等,均可反映孔子一以贯之之重行慎言思想.参见“敏于事而慎于言”.
12. 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13. 听其言而观其行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夜.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予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说苑·尊贤》记孔子言曰:“夫取人之术也,观其言而察其行也……是故先观其言而揆其行.”《大戴礼记五帝德》:“子曰:‘吾欲以语言取人,于予邪改之.’”也即此章义.朱熹引胡氏注曰:孔子语听言观行,“特因此立教以警群弟子,使谨于言而敏于行耳.”(《论语集注》)
1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文子,卫大夫.“文”是他的谥.朱熹注:“凡人性敏多学不好学,位高者多耻下问.故谥法有以‘勤学好问’为文者,盖亦人所难也.”(《论语集注》)又说:“古人谥法甚宽”,“孔文子固是不好,只此节此一惠,则敏学下问,亦是它好处”足见孔子“宽肠大度,所以责人也宽”(《朱子语类》卷二九).
不知小女子说的对否?希望能帮到你(我这也算超额完成任务哟)
孔子的著名故事有哪些?
孔子可以说是中国乃至世界上非常有影响力的教育家了,他的“因材施教”理念为人们传承沿袭了上千年,至今还闪耀着光辉。
他的教育故事,基本上或者说大部分都来源于《论语》,其他的野史部分,不够权威,许多人也不认可,再说了,野史部分以教育为主题的也不多。
不过,要说最著名的故事,倒是不在《论语》之中,比如说被选入教材的《两小儿辩日》,就出自《列子汤问》。故事的内容,基本上上过小学的都知道,说孔子一天出门,看到两个小孩在争辩,作为吃瓜群众,孔子当然也是好奇,就过去问个究竟。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另一个小孩的意见恰恰相反,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时离人远,而中午时离人近。
两个小孩各自给出了判断依据:
一个说:“太阳刚出来时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这不是远时看起来小而近时看起来大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时热而远时凉吗?”孔子一下子也不知道怎么判断了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您十分有智慧呢?”
另一个故事,在《三字经》中有论述,“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类似的故事版本很多,其中一个是这样说的,有一次孔子又出门了,在路上看到许多小孩在路边嬉戏。孔子当时就有些犹豫,这次可千万别再被小孩子难住了。他就在一旁观望。其中有个叫项橐的小孩在道路上独自玩着筑城的游戏。孔子让自己的弟子先去打探一下,顺便告诉他车子要经过,让他一边玩去。
可项橐却理直气壮地对他们说:“我只听过马车饶着城走,没听过拆城让马车过的道理。”孔子听了小孩的话,决定考考他,没想到多次的一问一答,你来我往之后,孔子再次败下陈来。于是孔子诚恳地说,“后生可畏啊,我愿意拜你为师。”于是,7岁的项橐就成了大圣人孔子的老师,传为佳话。
以后孔子出门,就谦逊很多了,之后还说了那句脍炙人口的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三个人,指的就是前面提到的三个小孩。
注:为了故事的流畅性,部分内容属于杜撰,不要深究。相关事迹都是有史可查的,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孔子的十二个著名故事
孔子的十二个著名故事:《义利之辩》、《孔子问礼》、《孔子学琴》、《孔子相师》、《诛少正卯》、《丧家之犬》、《知其不可而为之》、《子见南子》、《孔子行礼》、《评赎奴隶》、《孔子使子路问津》、《渡河落水山间晒》。
孔子故事很多记录在《论语》中,是孔门弟子集体智慧的结晶。其编纂者主要是仲弓、子游、子夏、子贡,他们忧虑师道失传,首先商量起草以纪念老师,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关于孔子的故事有哪些和孔子10个简短小故事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