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张学良为什么杀杨宇霆,以及张学良为什么杀杨宇霆视频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张学良上任后为什么要把杨宇霆杀了?
要问张作霖为什么可以在短时间内称霸东北,那肯定离不开一个人的帮助——杨宇霆,他是张作霖的第一军事,首席智囊,被称为民国东北版的诸葛亮,但就是这么一个厉害人物,却被张学良杀了,为什么张学良要怎么做呢?
想要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首先来看看杨宇霆的出身,他是地地道道的东北人,而且能文能武,不仅可以带兵打仗,操纵权术、整顿军务也是一把好手,在张作霖的发家过程中,他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可以说,没有他,张作霖不可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成为东北王,这也使得他在东北军中拥有了极高的威信,虽然他忠于张作霖,但是对年少的张学良来说,这种威信太高的老臣,反而会给自己一种不安全的感觉。
若是杨宇霆懂得伏小做低,不要锋芒毕露的话,或许结局会很很多,但他偏偏有个坏毛病,那就是居功自傲,他有着非常强烈的权力欲望,自称为奉系军阀二把手,在战场的时候,经常违抗军令,而且还挪用过军饷,以肥自己的部队,张作霖还在世的时候,就两度罢免过他的官。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性格,他和东北军的很多将领一直存在着矛盾,他认为汤玉麟、孙烈臣等人是“土老帽”,自己看不上,而王文江等文治派,也早已对他有意见,张作霖知道其才华,也知道打江山的不容易,所以可以忍受其锋芒,但是对于含着金钥匙长大的张学良来说,忍耐力很明显就没有那么强了。
最后,杨宇霆对张学良的态度一直不怎么好,他认为张学良就是阿斗再世,张学良有的时候想睡懒觉不想办公,他会直接冲进卧室将其拉出来,张作霖还在世的时候,这种行为还可以当做叔叔辈的教育晚辈,但是张作霖在皇姑屯被炸死以后,类似行为就显得很尴尬了。
张学良成为东北军大帅的时候资历尚浅,不光是杨宇霆不服气,还有一些叔叔大爷们也不服气,如何解决掉这个问题,让他们更加顺从呢?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杀鸡儆猴,而经常和张学良作对、脾气还很暴躁的杨宇霆,自然就成为了张学良的首选,1929年,杨宇霆在老虎厅内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虽然从权术的角度来说,张学良杀鸡儆猴并没有多大的错误,古时候很多帝王就是这样树立威信的,像是嘉庆杀和珅,不光是为了获取财富扩充国库,也是为了给自己树立威信,但从宏观的角度来说,张学良杀害杨宇霆,其实加速了918事件的爆发,虽然杨宇霆无法以一己之力阻止时代的潮流,但是有那么一个能打仗、有威信的人在,日本人起码会有所忌惮,不会无所顾忌,况且,杨宇霆也绝不会服从所谓"不抵抗"的命令,因为在他眼中,东北大地是自己苦拼多年才打下来的,怎么可以拱手让给日本人呢?
少帅张学良为什么要杀杨宇霆?
说到底还是为了夺权,因为张作霖的突然去世,张学良的接棒有些措手不及,于是张学良这个年轻的主帅,自然会与老臣们发生不可调节的矛盾。杨宇霆嚣张跋扈且倚老卖老,不把张学良放在眼中,至于杨宇霆有没有取而代之之心,不得而知。但自古新君都认为不谦逊的下臣就不是个忠臣,于是杨宇霆成了张学良不得不提防之人,最后也死于张学良之手。
少帅张学良
张学良是张作霖的嫡子,也就是张作霖东北军团的未来之主,这个是无可非议的,在张作霖活着之时,也对张学良多加培养,东北军上下无人不知。但很可惜的是,张作霖虽然生前频频安排张学良在军队里任职,但毕竟东北军是张作霖与一帮兄弟生死打拼下来的,胡匪出身的张作霖,他手下的那群老臣子各个都不是个省油的灯,东北军内部也斗争不断。张作霖在世,东北军不可能有异动,但张作霖要是去世,那些枭雄般的手下,就未必能安耐住乱世称雄的野心了。
张学良接棒东北军的时候,才27岁,张学良的花花公子之名,可比他在军队里的建树要大上很多,也就是说那时提起张学良,首先想到的是多情公子东北少帅。客观点说张学良的能力其实并不差,但张学良身上也确实有很多问题,比如留恋交际场,一段段花边爱情故事,以及喜爱抽大烟。可以说当时的张学良具备所有纨绔子弟的特征,在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之后,浮夸子弟的张学良登上了东北王的位置。
杨宇霆的嚣张
可以想象这么一个个人形象不算太正面的张学良突然接受东北军,在没有老帅的庇护下,那些蠢蠢欲动的老臣们怎么可能会安分守己。很多人对张学良上位后的命令,就是阴奉阳违,而杨宇霆就更加牛了,敢公然指责张学良。杨宇霆是张作霖在世时的左膀右臂,据说这个人非常有智谋,是张作霖生前比较信任的参谋长,几乎就是张作霖的御用智囊。也因此杨宇霆这个不是跟随张作霖打天下之人,居然在东北军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他手底下有东北第四方面军,手握实打实的军权。
张学良刚刚掌权之时,也不想得罪这些老臣,对于杨宇霆等人,张学良也尽量忍让。但杨宇霆的性格就是有些骄横自持,他根本没有把年轻的张学良放在眼中,时常以长辈的身份教训他不说,而且名为张学良为主帅,但事实上杨宇霆要办什么事,即便张学良还在睡觉,他也能闯入帅府,让张学良恭恭敬敬地给他办。简单点说就是外人一看,还以为张学良是个傀儡,杨宇霆才是东北军的主人。这就特别像历史上三国的曹操,张学良眼看就要成为汉献帝。
投日一说
而且还有一种传闻,说张学良之所以要弄死杨宇霆,是因为杨宇霆与日本人勾勾搭搭。张作霖就是被日本人害死的,张学良与日本人有不共戴天的杀父之仇,而杨宇霆与日本人勾搭,再加上张作霖的惨死,难免不让张学良觉得父亲之死,就是日本人想要扶持杨宇霆上位。于公于私,张学良都不可能放过杨宇霆。其实这种说法的可信度无法考证,至少没有确切证据表明杨宇霆已经投靠日本人,但东北那时候局势确实比较敏感,日本人也频繁接触东北军的高层,所以这种说法也不完全不可信。
不管杨宇霆是因为有了不臣之心,不把张学良放在眼里,还是因为他真的投靠了日本人。总之他都触碰到了张学良的逆鳞,张学良都容不下他,于是张学良才会将杨宇霆处决。
杨宇霆是张作霖的亲信,为何张学良上台后就杀了他?
杨宇霆是张作霖的亲信,为何张学良上台后就杀了他?
在我们遭遇较为艰难的选择的时,往往是将选择的问题抛给运势,就例如“抛硬币”,它正反两方面代表的是二种回答,也有“摘花瓣”它都是二种回答。而这两种方法全是几率的难题,若想持续得到同样的回答,那也是要靠运势的,如同张学良一样,他就曾将难点抛拿了运势。
在张学良要杀杨宇霆之前就用掷硬币的方式,确定自己要不要杀他。它用钱币的正反两面来确定是杀还是不杀,连扔了几次全都是代表要杀,张学良认为这就是杨宇霆的命,就这样杨宇霆被处死了。
杨宇霆出生赫赫有名,从小就十分聪明,都还没成年人就已是书生了,后来他还前去日本出国留学,就读军校,具备很明显的改革认识和军事思想。即使是在日本也常常和孙中山老先生有书信往来,时刻关注着我国的变革进度。
之后回到中国,杨宇霆一直在张作霖的手底下办事,较为高度重视工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在他们的带领下那时候的东北在各方面都有一定的提升。张作霖对他都是极为信赖,而且也恰好是有这一名猛将,张作霖得到持续晋升,在东北的影响力分外的牢固。
亲弟兄平时还会斗嘴,何况是他们2个,虽然是有一些小冲突,但都迅速被解决,两人的关系一直都很好。自然做为张作霖的孩子张学良对杨宇霆都是恭恭敬敬的,视他为老人。可杨宇霆有一个最大的缺点就是他非常容易妄自尊大,获得一点造就以后也不把他人当回事,因而他还闹了个嘲笑。
那时候张作霖派杨宇霆到江苏执掌国家公务,可杨宇霆到那边不尊重别人,被江苏的军伐回到了东北。这件事情又为他们的结果埋下了隐患。杨宇霆是亲自将自身的生路给赌上的。说起在东北,他是张作霖身旁的网络红人,那样郭松龄便是张学良身旁的红人,可真巧造化弄人是指二位网络红人的立场不同,导致两个人在生活中不对付。
杨宇霆是留学归来的才俊,而郭松龄是一步步依靠自身的能力踏入这一影响力的士兵,杨宇霆代表着洋派,那样郭松龄就代表着土派。当做地地道道的士兵,郭松龄有很弱的爱国意识,一直以我国的个人利益为重,这与张学良有几分类似。
可张作霖持续了军伐的风格,这一点备受郭松龄的不满意,他就带上自已的下属和张作霖打一场,最终不成功被俘虏。张学良还不等他解救,张作霖就在杨宇霆的唆使下处死了她,自那以后张学良就对杨宇霆就多有不满意。
并且在张作霖过世以后,理当由张学良替代他的爸爸执掌东北三省,可杨宇霆却怀恨在心一再阻拦张学良执掌东北。幸亏那时候的东北三省有许多张作霖的旧部,她们一致举荐张学良,这才保下了官职,但是从那以后两人的关系更为恶变。
在获得实权的张学良沦落了一段时间沾上了鸦片,杨宇霆为了能帮他戒除烟瘾来专业找来了一位戒烟戒酒权威专家,为了能大局为重张学良并没有推诿。可使他没想到的是自己戒除烟瘾来以后却沾染了烟瘾,这也是为什么?
通过调研张学良发觉是这名“权威专家”为自己打得药物是盐酸吗啡。而且他发觉这名权威专家要为自身打了针以后总是会翻阅自已的文档,这让张学良马上得知他是杨宇霆派来的人,立刻将他解雇。以后张学良在可靠的路径下成功地戒掉了烟瘾,可他与杨宇霆相互关系已是行同陌路了。
真正导致张学良要除掉杨宇霆的原因要在东北易帜的情况上,张学良以民族为重选择易帜,而杨宇霆则极力反对易帜,这让张学良十分不满意。并且杨宇霆在张学良眼前一直一副老人的作态,一直打击着张学良。在有关铁路线所管的情况上,杨宇霆仅仅向张学良报告一声,并不在乎他是不是允许自身所管中东铁路。
结束语:这让张学良感觉杨宇霆早已完全不把自身当回事,一再威协自身的影响力,张学良感觉不能再留他了,取决于将他处刑。从而就拥有开始所讲的掷硬币的运势难题。张学良将杨宇霆等围住在一起以后,就在他们的眼前用掷硬币的方式取决于他们的运势。张学良晚年时期也曾经说过,我从来不封建迷信,但杀杨宇霆以后我不得不信。
张作霖死后数月,张学良就枪杀了悍将杨宇霆,究竟是不是无奈之举?
1928年张学良完成“东北易帜”后,在内政方面做的第一件大事是枪杀杨宇霆和常荫槐。之后,对外宣传杨宇霆的罪状为:“暗结党羽,图谋内乱……颠覆国府,阻挠和议,把持庶政,侵款渎职。”
但这些罪状有的并不成立,有的虽然成立却证据不充分,如把持庶政的事实很多,但均未构成犯罪,有的虽然问题很严重,如擅自购抢,却也并未达到死罪的程度。杨宇霆虽有致死之由,却无应杀之罪。由此看来,张学良枪杀杨宇霆并非出于无奈,而是必然之举。
01 先说说杨宇霆被杀的具体经过
在张作霖时期,杨宇霆身兼数要职,位居首辅。由于其所处地位之特殊,也养成了专横跋扈、盛气凌人的作风,平时除老帅以外,什么人都不放在眼里。张学良执掌东北军政后,杨不仅不稍敛抑,而且专横更甚。
1929年1月10日下午,杨宇霆、常荫槐一同来见张学良。向张提出要成立一个“东北铁路督办公署”,理由是中东铁路是中苏合办,不受东北交通委员会管辖,如果成立铁路督办公署,可将所有铁路纳入管辖范围之内。
杨宇霆已将成立公署的文件拟好,由常荫槐出任公署的督办。但张学良认为这件事涉及外交,应慎重考虑,东北的局势刚安定下来,不要因此引起外交上的纠纷。
应当说,杨常主张成立“东北铁路督办公署”的目的,是出于维护铁路权益和主权。而张学良主张暂缓进行,是出于东北政局的稳定,双方对此问题没有本质上的分歧。
配图:杨宇霆剧照
但杨宇霆当时坚持要张学良马上签字同意。张学良不露声色地约他们晚餐后从长计议。当晚19时左右,东三省兵工厂督办杨宇霆、黑龙江省省长常荫槐一同来到大帅府老虎厅会客室。刚刚落座,警务处长高纪毅和侍卫副官谭海率领六名卫士破门而入,六支手枪同时对准杨常二人。由高纪毅宣布:
“奉长官命令,你们反对易帜,阻挠国家统一,着将你们二人处死,立即执行。”
杨常闻言,顿时木然,脸色苍白,相对无言。分别由两名卫士按住后,被卫士从头部向下开枪,二人陈尸老虎厅。
02 为何说张学良杀掉杨宇霆是必然之举
张学良与杨宇霆之间的权力之争,是导致张学良杀掉杨宇霆的根本原因。再加上受人挑拨,特别是日本人的离间,导致张学良猜疑加重起了杀心,并且在多个偶然事件的促成下,张学良最终采取了行动。
张学良接掌东北军政大权后,面临复杂而严峻的东北政局,无论从事实上还是从心理上,他都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年轻的张学良处于如此高位,他需要东北政要们全身心的支持和尊重,而杨宇霆却任事有余,尊重不足,甚至有动摇主帅地位之言行。这是张学良所不能容忍的。
杨宇霆的不敬行为,对于具有多年军旅生涯的张学良来说,自然要产生“杀以立威”的想法。从杨常被杀后张给杨宇霆夫人的信中可看出这一点,他在信中说:
“弟受任半载以来,费尽苦心,百方劝导,请人转述,欲其(指杨)稍加收敛,勿过跋扈,公事或私人营业,不必一人包办垄断,不期骄乱性成,日甚一日,毫无悔改之心。”
发出“不必一人包办垄断”的呼喊,说明杨常的行为,已经影响甚至是威胁到了张学良作为东北军政主帅的权威,张学良作出反应是必然的。杨宇霆之所以“包办垄断”一切,是因为他自命诸葛,目中无人;而张学良却不是西蜀阿斗,他在阻止这种包办未果后,必然要采取更激烈的行为。
张学良在枪杀杨常后说:
“我不管办什么事,他都不同意,他决定要办的事,不许我有二语,一定要照他的办,他哪把我放在眼里呢?我不杀他,我这个司令无法干了,都听他的,我算什么司令呢?”
这段表白应该是张学良杀杨宇霆的本质原因。为了巩固自己作为司令的地位,维护个人的权威,“杀以立威”就成了张学良的一种选择。
再者,张学良对杨宇霆的不信任由来已久。在张作霖被炸死时,消息是杨先知道后来告诉张学良的,对此张学良就产生疑惑。
最早对杨不满,是在对待张宗昌问题上,当时张宗昌要回东北,张学良不同意,张宗昌就要打回东北。研究决定抓到张宗昌后处死,由杨宇霆指挥对他的作战。抓到张宗昌后,杨把他给放了,并告诉他说,张学良的本意是要枪毙他。对此,张学良认为杨宇霆居心不善,后来,张对杨的疑心日积月累,不断加重。
张学良疑心加重,首先是日本人挑拨的。张作霖被炸死后,日本各界有许多人来沈悼唁,村冈司令官初次会见张学良时,除虚伪地对张作霖的逝世表示哀悼外,就别有用心地提醒张学良好自珍重,注意有人虎视眈眈,暗怀阴谋,企图伺机取而代之。而军事顾问土肥原大佐曾多次向张学良进言,如不排除杨宇霆,即将危及司令的地位。
这两位军人的离间是直白的,而让张学良心情沉重的则是外交老手林权助的委婉提醒和比喻。张作霖死后,日本派林权助为特使到奉天致唁。林权助由日本起程时对人说:
“我和张雨亭是老朋友,我见了老世侄张学良,只须痛哭一场,不由他不念故交,不走亲日路线。”
林到奉天后,果然表现得十分精彩,真有点像柴桑口孔明祭周瑜之架式,涕泪纵横。林权助返回日本时,在东京火车站举行记者招待会,他说:
“今天的东北实际情况,同我们日本当年幕府时期德川家康时代很相似”。
张学良看到了经人翻译的这段讲话后,为了了解这段历史,特到书店购买一本《东洋史》。这段史实是:在日本幕府时期,权势赫赫的丰臣秀吉死去。其子丰臣秀赖继承了秀吉幕府的大权。他年少英敏,但贪图享乐,不甚理国政,一切政务均由其岳父德川家康来执掌。后来,德川家康突然发动政变,竟把女婿丰臣秀赖逼得自杀而死,灭了丰臣氏,建立了德川幕府。
张学良看了这段历史,自然对号入座。想到这里,他不禁毛骨悚然,深恐自己成为丰臣秀赖第二。
配图:张学良剧照
与林权助采用同一手法的还有另一个人,他时任东亚经调局理事长,也是日本法西斯理论创始人之一的大川周明。在张学良继任不久,大川周明将一本《日本外史》送给张学良,并用红笔把德川家康篡夺丰臣氏政权、杀害丰臣秀赖的一段史实勾画出来。
问题很显然,这决不是对张学良有所厚爱,他和林权助的谈话的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挑拨张学良与杨宇霆的关系,希冀张杨之间发生火并,以便从中渔利。
由此可见,林权助和大川周明利用历史进行委婉地挑拨,要比两位军人直白地离间厉害得多。这段历史,让张学良感到恐惧,这种恐惧又必然导致他心理上多疑,行为上的猜测。这种多疑和猜测的心理加重,又必然不断放大杨常身上本来就具有的傲慢无礼行为,并最终导致张学良下决心除掉杨常。
日本除了这种直接挑拨活动外,还利用日本在沈阳办的《满洲报》等报刊,搞民意测验,利用浪人特务等出卖一些所谓的情报,以制造东北集团内部的摩擦,激怒张学良,其用心可谓十分明显。此外,奉系内部的派系之争,也是导致杨常被杀的因素之一。
最后决定和实施杀杨常,都是由偶然事件促成的。日本人的挑拨,让张学良疑心加重;杨宇霆包办跋扈,让张也感到不能容忍。但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张学良始终是疑虑重重,很难作出决策。特别是要杀死杨常这样重量级人物,东北集团内部会怎么样?南京政府怎么看?国际上特别是日本会有怎么样的反应?而最终导致他下决心要杀杨常的,是由杨宇霆为其父做寿引起。
1929年1月7日,杨宇霆在小河沿私宅为其父做寿。当天,杨公馆门前车水马龙。蒋介石、白崇禧、阎锡山以及各地实力派人物亦派代表来沈祝贺。东北各界达官显贵,更是争先恐后,极尽巴结讨好之能。祝寿之日,张学良亦偕原配夫人于凤至驱车前来,往寿堂前行三鞠躬礼,礼毕进入客厅时,并未得到杨的格外礼遇。
张学良进入杨公馆时,客厅里已挤满了人,大家对“少帅”的到来也并不以为意。唠嗑的唠嗑,喝水的喝水,打牌的打牌,只有少数的几个站起来以示尊重。而时隔不久,当杨宇霆进入客厅时,全厅人员肃然起立。更为严重的是,席间,杨宇霆的一举一动俨然以东北第一领袖自居,而且来自全国各地的贺客们,也对杨恭维备至,称杨是东北众望所归的人物。
配图:张学良剧照
目睹这般情形,张学良的心情当然十分沉重。当天晚上,于凤至又对张学良说:
“你哪里像东北的主人,杨宇霆才是东北的真正主人!看看他那副德行,他眼里还有你吗?”
杨宇霆的行为已经让张学良感到不安,而于凤至的这番话,又刺激着他。于凤至一直主张张杨两家和好的,她态度的突然转变,对张下决心杀杨常是个重要因素。
所以从7日晚开始,张学良应该开始思考是否杀杨宇霆的问题了。据当时负责外交事务的处长王家桢回忆,10日上午王被张学良召去,问他内部人事要有个变动的话,外交上会不会引起什么大问题。王家桢也摸不着头脑,不知张的所指,就回答说,若是纯粹是内部的事,那就用不着理会外国人的意见了。
张学良决定要杀杨宇霆,但何时实施,还没有明确的时间表。如果不是杨常在10日强逼张学良签字成立“东北铁路督办公署”,就不一定发生在10日,或许推迟。甚至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情形的变化,张学良也或许放弃这一决定。是杨常要求张学良同意成立“东北铁路督办公署”这一偶然性事件,促使杨常于10日晚被杀。
张学良处死杨宇霆、常荫槐事件,是张学良执掌东北军政后的重大事件。该事件的发生,既体现了张学良作为政治家的决断能力和气魄,也反映出他不自信的一面,同时对东北政局也带来了重大影响。此为后话。
关于张学良为什么杀杨宇霆和张学良为什么杀杨宇霆视频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