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中国人该怎么吃,以及中国人该怎么吃电子版书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 1、中国吃饭的规矩
- 2、中国人的饮食特点
- 3、中国人吃饭的正确次序
- 4、中国人哪些残忍的吃法!
- 5、古代的中国人怎么吃肉
- 6、中国人早餐一般吃什么?
中国吃饭的规矩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据文献记载可知,至少在周代,饮食礼仪已形成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在经过孔子的不断推崇,成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上到宴请王公大臣,下到家庭聚会,不同的场合都有不同的餐桌礼仪,比如:吃饭的时候上席的位置要留给最尊贵的客人;长辈动了筷子小辈才可动;不要吧唧嘴;不要拿着筷子扒啦菜等等。今天说一个“菜不摆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这也是餐桌礼仪。
一、菜不摆三
所谓的“菜不摆三”就是在请客吃饭的时候,哪怕只有两个人,也不能上三个菜,为什么呢?因为在古时候,三个菜是用来祭祀祖先的,用三个菜来招待客人,不合乎礼仪。“三”还与“散”谐音,意为散伙,中国人自古就很忌讳谐音,如“四”与“死”谐音,所以招待客人用三个菜,会引起人的误会。再有就是中国人在聚餐的时候讲究一个团圆,俗话说:“好事成双。”双数在中国人的眼里象征着大吉大利,而三是单数,不太好,所以点菜一点不能点单数。三道菜招呼客人也显得比较小气,作为一个热情好客的中国人,往往是就算来一个人也要摆上一桌子菜的。
二、筷不成五
“筷不成五”并不是说餐桌上不能出现五双筷子,而是要筷子的长短一致。在古人眼中,虽然客人分贵重,但是使用的餐具不能分,不然会让人觉得区别对待。并且如果筷子因为不一致,就会长短不一,分餐具的时候不注意就会有一根长一根短,会造成“三长两短”的样子。而古人认为,人活一世,最忌讳有个“三长两短”的,轻则破财免灾,重则危及生命。所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有了“筷不成五”的说法,也算一种迷信思想吧,就像现在很多楼层避讳十八层楼一样。
三、席不成六
“席不成六”顾名思义就是一张桌子上不能坐六个人,寓意也不太好。因为古时候的桌子一般都是方方正正的八仙桌,如果是六个人成一桌吃饭,很容易坐成“乌龟席”。什么是“乌龟席”呢?就是一张桌子两侧分别坐两个人,上下分别坐一个人,这样子,从空中俯瞰,就很像一个伸出脚的乌龟,也叫做王八。虽然乌龟有代表长寿的意思,但是多数还是用来形容不太好的事情,所以为了避免产生误会,一般都是八人成席。
以上是中国传统的用餐规矩的一条,此外还有很多,比如:筷子不能插在碗中,是因为像是在上香;不能拿筷子敲碗边,不然以后回去要饭……这些用餐规矩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来,并且还将传承下去,虽然有很多人已经不是很重视这些规矩了,觉得在自己家里也不是很重要,但是有些是应该知道的,“取之精华,去其糟粕”,懂得更多礼仪只会让人觉得自己是个有礼貌的人,而不是因为没有礼貌被人嫌弃。
中国人的饮食特点
中国的饮食特点是:风味多样,四季有别,讲究美感,注重情趣,食医结合。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中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中国人吃饭的正确次序
宴席上的座位次序许多人以为,正规宴席上正对着门口的那个位子是主位,应该让领导坐。其实这是错的。这个正对门口的主位,恰恰不是以职位的高低名气大小来定的,而是以谁是主人也就是今天谁请客谁坐此位。主位确定之后,职位最高者或是名气最大者,坐于主人的右边,这是第一主宾席。而主人的左边,则是第二主宾席。三位主角确定后,其余人等,也不是照集体相那般坐法,而是以第二主宾席为起点,沿顺时针方向递减,直至挨近第一主宾的那个位子,才叫做“末座”,所谓“敬陪末座”、“忝列末席”者,指的就是这个座位。但也有一个说法是说其他人按主客间隔而坐,背对门的座位通常由主人一方来坐。如果主宾身份比主人高,则主人应让出主位,自己坐在主宾的左侧。这应该是由宴席的性质决定的。后一种说法比较适合请客吃饭,之前那种比较适合官方宴席。另外,这里说的座位顺序不适用于有前台的大宴席,比如国宴、婚宴等。在这种大场面,面向前台的座位才是主位,谁想让贵宾扭着脑袋看前台呢。中餐上菜的次序上菜的次序里,有六个方面的讲究。一是先有几个冷盘,让客人随意一下,一来免得冷场,二来客人中如有饥肠辘辘者,可先垫垫肚子。二是关于汤的先后问题。南方习惯先上汤,主张先把胃口喝开,还有“吃饭先喝汤,胜过开药方”的说法。北方人则务实,认为先灌下一肚子汤,菜就得少吃。汤的先后问题,入乡随俗也罢。三是热菜上来之前,酒杯就必须斟满。有时热菜都上了两三个,酒还不见踪影,主人想致两句词,他端着个空杯子,如何开腔?等服务员慢吞吞开得酒瓶筛得酒来,那上来的热菜早已凉了一半。四是现炒现上的热菜,两道菜之间要有一定的间隔。一道菜吃到一多半,第二道便续了上来。同样的菜肴,上的方法对路,客人的胃口就会更佳。有的饭店在这方面走了两个极端,要么是一道菜吃光,半天不上第二道。要么是客人尚未做好起码的思想准备,呼啦一阵风摆满一桌,客人面对满桌菜肴,突然无处下筷了。五是饭店的招牌菜,尤其是手工细活的那一类菜,还有肥腻之物如扣肉、红烧肉者,上的次序一般不能太靠后。因为那时客人已经打嗝,再把这些好东西端上来,只能给人以雨过送伞的感觉。六从盐味的角度而言,菜要一道比一道淡。炒菜最大的学问是放盐。所谓盐调百味,菜肴中的鲜味、甜味、香味,全靠盐把它们调动出来。有道是,盐是君子,盐把食物中的各种好味道调出来之后,它就隐退到了幕后。倘若一道菜上来,谁要吃出了盐的味道,那么这道菜就失败了—这就叫盐压百味。人的舌头与别的感官是一样的,用久了便会麻木。故而上菜要一道比一道淡。如若相反,那就彻底砸锅。美食家朱自冶先生说,有一次他去赴宴,最后一道汤,大师傅忘记放盐,端上桌来大家一喝,几乎异口同声喊出一个字:“鲜!”
中国人哪些残忍的吃法!
在很多时候烹饪是极端残忍的,这是相对于作为菜肴的动物而言。人总是发明一些残忍的吃法。这荒诞的理论前提就是认为动物在受折磨时,生命力会达到高峰,肉味就会格外鲜美。所以就有了清蒸活鱼、清蒸螃蟹之类的菜肴。中国菜烧鱼的绝技是活鱼下锅,到上餐桌时鱼的嘴巴还在动。这些都不算冷酷。更有甚者的是先折磨动物,然后再上锅:比如说用有绳结的绳子鞭苔猪和小牛,使它们的肉质软嫩;倒挂鸡,慢慢地放血使之死亡;或者活活地打死一只鸡,然后再去烹饪。在云南,有一种“烤鹅掌”,将活鹅吊起来,让鹅掌正好踩在一只平底锅上,然后在锅下生火,锅慢慢烫起来的时候,鹅就不停地轮流将两掌提起放下,直到烫锅将它的掌烤干,之后单取这掌来吃。
还是在云南,有一种“狗肠糯米”,先将狗饿上个两三天,然后给它糯米吃。饿狗囫囵吞下,估计糯米到了狗的“十二指肠”后,将狗宰杀,只取这一段肠蒸来吃。说法是狗会调动全部的精力来包围糯米,因而“补得很”。
不仅中国,国外的一些“歪理邪说”也是谈尽折磨动物之绝技。法国有一本书叫《大厨对经》,专门记载一些烹饪绝活:譬如先将活鹅的羽毛拔光,然后在其四周生火,注意不让火接近,以免烟呛到它;但也不能让火离它太远,以免它逃走。火圈中放小杯的水,掺入、蜂蜜和萍果。鹅被烤得难耐,只好喝水,这水既可以增味,又可以令其排粪。在烤的过程中,还要记住用一大块湿布擦拭它的头和腹部。最后鹅整个身子出现痉挛,那就算是熟了,可以立即端上来。。。。。。
中国的山珍海味中,曾有“吃猴头”一说。那是将猴子锁在特定的餐桌上。只露出个猴头。然后上上工具,将猴头敲开,在猴脑里撒上盐,用勺子舀着吃——这种吃法,真是惨不忍睹!
我们所处的世界是人占绝对统治地位的世界,但人也不能因为自己的强大为所欲为。试想假如有一天人沦落到像今天动物的地位,也来一道道清蒸人肉、火烤全人、烤人掌、活吃人脑……我的天,那真是想也不要想!
古代的中国人怎么吃肉
古代人吃肉的方法很多,所有牲畜的肉都可以称为肉,但是当您打开中国北方和南方的餐馆菜单时,您会发现当今汉族餐桌上的肉指的是猪肉,其区别在于牲畜种类的名称,通常是牛肉。肉和鱼肉猪肉,北京风味猪肉和木晶须等羊肉——都是猪肉,而葱和红沙朗牛肉清楚地表明所使用的成分是牛肉和羊肉。猪肉菜更常见。但是在中国饮食史上,猪肉在古代一直没有占据很高的位置。此段落可以解释为不同类别允许的不同类型的肉。另一种解释是,牛肉比羊肉高贵,羊肉比狗肉和猪肉高贵。
魏晋以后,大量的胡族人定居在华北。南北朝时期《洛阳伽蓝记》称“绵羊是道路上生产力最高的”。北魏时期的《齐民要术》和唐初和五朝末期的《四时纂要》,这两个中国古代重要的农业书籍都非常重视饲养绵羊。高于养猪。唐代李氏家族确立了鲜卑人的血统。王室和贵族都喜欢羊肉,民间的羊风越来越大。
在宋代,羔羊逐渐统治了中国餐桌。皇家法令要求王室只吃羊肉。苏东坡对猪肉的热爱无以伦比。在《答毕仲举书》中,他将朋友在佛教中的成就与龙肉进行了比较,并将他的生活与猪肉进行了比较。尽管宋代的贵族像羊肉,民间猪肉的消费量也不容小觑。《东京梦华录》据记录,首都开封有数十人将数万头从四川买来的猪带走到北京,场面十分壮观。在明代,吃猪肉变得很流行。《明宫史》据记录,皇家新年会吃猪肉,猪灌肠,猪头肉等。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粮食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最突出的一个是肉制品消费量的增加。当人们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时,以吃饭为主,食物含量以食物为主;当物质基础逐渐改善时,谷物和土豆食品所占的份额逐渐被肉和蛋奶所取代。
中国人早餐一般吃什么?
豆浆油条,豆腐脑,粥,咸菜,馒头,花卷,烧饼,腐乳,还有一部分人会吃炒菜,牛奶,酸奶,面包,鸡蛋,肉夹馍,板面
中国人该怎么吃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中国人该怎么吃电子版书、中国人该怎么吃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