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康熙为什么要杀施琅,以及施琅为什么投降清朝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康熙为什么要杀施琅
施琅,明末清初军事家。生于公元1621年,去世于公元1696年,享年75岁。字尊候,号琢公,最开始是郑芝龙的部将,后来经郑成功招揽,随郑成功一起抗击清朝统治者。先后跟随郑芝龙、郑成功父子,降清后被任命为清军同安副将,不久又被提升为同安总兵,福建水师提督,先后率师驻守同安,海澄,厦门,参与清军对郑军的进攻和招抚。公元1683年,接受康熙命令率军渡海统一台湾。后世人对于施琅这个人,历来都存在着很大的争议,有些人认为他“背郑降清”是汉奸,有些人认为他的所作所为有利于祖国的团结。对于郑成功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我们不妨先从他引起争议的源头说起。这个关键问题就是,施琅他为什么会降清呢?
施琅早年跟随郑芝龙,后来随郑芝龙一起降清。郑芝龙死后,受其儿子郑成功的招揽,入海加入郑成功的抗清队伍,成为郑成功部下最为年少、知兵 、善战的得力骁将。 通过这儿我们知道,施琅降清并不是只有一次。但这第一次,显然只是跟随自己的将军,并不代表他自身愿意。不然他不会随即就转入旧主之子的阵营,共同抗击清军。
照这个样子,施琅应该就会这样跟着郑成功,走完自己的一生了,怎么会选择第二次降清呢?长城不是一日建起的,矛盾也不是一日堆积的。早在公元1651年,施琅就对郑成功南下勤君时,提出的“舍水就陆,以剽掠筹集军饷”策略极为不满,提出反对意见。
如此做法,让郑成功很不高兴,削施兵权,令施琅以闲假人员返回厦门。当时正好遇到清军攻打厦门,可是守城主将郑芝莞惊慌弃城溃逃。只有施琅奋勇抵抗,亲率身边六十余人,英勇抗击清军,杀死清军马得功弟,马得功差点被活擒,率残兵败将仓惶逃离厦门。对于守厦成功,郑成功对抵抗将领皆有重赏,却特意“遗忘”了施琅,这就让施琅极为不满。
种种事件的发生,小矛盾激发成大矛盾,终于在一个导火线的刺激下,爆发。这根导火线,就是施琅亲兵曾德。曾德曾犯了死罪,逃匿于郑成功处,并被提拔为亲随。施琅抓回曾德,准备治罪。郑闻讯急派人传达命令,施琅不得杀曾德。施琅曰:“法令,琅是不敢违背的,犯法的人怎能逃脱责任?”接着他下令杀了曾德。施琅杀死曾德,在郑成功看来就是对自己权威的挑战,这让郑成功很是生气。于是命人捕施琅父子三人。后来,施琅用计逃脱,郑成功大怒即杀施父大宣及其弟施显。这个时候在郑成功处已经没有了活路,唯一能让他报仇,又能护他安全的便只有清军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施琅投降清廷。
施琅到底是不是汉奸,其实不好判断。要是在当时,凡是汉族人之外的民族,都不是正统。清朝是满族人统治的王朝,在当时反清复明势力,还极为强盛的情况下,施琅绝对是妥妥的汉奸。他帮助外族攻打汉族,无论是什么原因,都不能抹杀他背叛种族的罪过。
可要是放在清朝和如今之人看来,施琅实在没达到汉奸的程度。在清朝统治者看来,施琅收复台湾,是大功臣,绝对不会给他安一个汉奸的帽子。
在今人看来,施琅的所作所为,实际上是有利于祖国统一的。施琅将收复台湾的损失减到最小,要是换一个满族将领来的话,当时的台湾人民绝对要遭罪。最重要的是,施琅没有拘泥于个人恩怨,并没有对郑氏家族打击报复。他死后,“两岛八闽皆顷德”,纷纷为之树碑扬誉。十九都有“ 靖海侯”坊,阳义辅立康熙制诗句“上将能宣力,南纪尽风流”,同安等地立“绩 光铜柱”、“泽普南天”、“勋高大树”、“泽沛甘棠”。因此判断施琅是不是汉奸,并不是一两个原因就能下定论的。我想这就是为什么,这个人存在争论的原因。
康熙为什么要杀施琅?
康熙没有杀施琅,施琅最后是善终去世。
施琅早年是郑芝龙的部将,1646年(顺治三年)随郑芝龙降清。不久又加入郑成功的抗清义旅,成为郑成功的得力助手。郑成功手下曾德一度得罪了施琅,施琅借故杀曾德而得罪了郑成功,郑成功诛杀了施琅父亲与兄弟。由于亲人被郑成功杀害的大恨,施琅再次降清。
1681年(康熙二十年),康熙帝采纳了李光地的意见,授施琅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积极进行攻讨台湾的部署准备。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康熙帝决定攻台,命施琅与福建总督姚启圣一起进取澎湖、台湾。
1696年(康熙三十五年)施琅逝世,赐谥襄庄,赠太子少傅衔。施琅死后与其妻王氏、黄氏合葬。泉州城内有靖海侯府和施氏大宗祠。
施琅的成就
施琅在征伐台湾的过程中,为了国家大业,克服个人恩怨,没有向郑克塽、刘国轩报私仇,反而积极招抚、妥善安置他们,使得台湾能够顺利归降。施琅还亲自撰文至郑成功庙致祭以表敬仰,充分肯定了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历史功绩,体现了他宽阔的胸怀。
统一台湾后,清廷内部对台湾的作用看法发生分歧,许多人认为治理台湾浪费国家财力,可以将台湾人民移居大陆。施琅则是能够认识到台湾重要作用的少数有识之士之一。
施琅坚持台湾断不可放弃,并提出了在台湾设置官兵等治理台湾的具体建议。由于施琅的上疏具体翔实,非常具有说服力,一些大臣逐渐赞同他的建议,促使康熙帝下决心留守台湾。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岛设立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
清朝海军大将施琅曾请求康熙攻打日本,康熙为何果断拒绝?
有很多喜欢清朝历史的历史迷们对于施琅这个名字一点不陌生,他是大清朝前期一位英勇善战的将领,他最擅长的就是海上作战,所以当时的人们都称他为“海霹雳”。
在电视剧中,施琅本是台湾郑氏手下的将领,也就是最初是郑成功的手下,他当时在台湾镇守,根本无人赶来进犯。可是后来,康熙为了打下台湾,就派了施琅的恩师来攻打他,他的恩师叫做姚启华。姚启华这人打起仗来就根本不顾什么师生之情,他为了打败施琅,设了一个反间计。
就像崇祯皇帝对袁崇焕那样,郑氏的掌权人也因为反间计而对施琅心生怀疑,甚至将他的一家老小全部杀掉,从此施琅和郑氏结下了不共戴天之仇。施琅走投无路,又不想浪费自己一身的军事才华,所以他决定投降满清,反过头来打郑氏。
但是电视剧是经过重新改编的,和历史真相还是多少有一些出入的。清朝的时候设有八旗,但八旗可不仅仅只有满族八旗,还有汉军八旗,而汉军八旗的掌旗者正是当时在汉族人中有威望有兵权的八个人,这其中有耿精忠,尚可喜等人,当然,还有施琅。所以,施琅在清朝前期的地位是十分尊隆的,起码在汉人中是数一数二的有威望。
施琅和郑氏的关系错综复杂,他前前后后因为一些小事而开罪了郑成功,郑成功一怒之下,杀了他一家老小,施琅转头投奔了大清朝。而时间到了1682年,当时康熙决定收复台湾,于是他就派遣施琅和上面提到那位姚启华领军收复台湾。两个人本就是师生关系,打起仗来更加地游刃有余,配合默契,所以他二人没过多久就将台湾的掌控权收到了大清的旗下。
之后,施琅又向康熙请求,希望可以借着收复台湾的势头,一举攻下附近的日本,但是却遭到了康熙皇帝的拒绝。康熙皇帝拒绝他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就是当时大清的心头大患乃是葛尔丹,葛尔丹的叛乱是急需要解决的,并没有余力去攻打日本。第二,当时的日本还视中国为天朝上国,每年都要按时来进贡,既然这样,就没必要去攻打他们。第三就是日本只是一个小国,在版图上甚至没有中国的一个省大,所以康熙没有瞧得起这个小国。
施琅提出进攻日本的计划,为何被康熙一口否决了?
康熙亲政后,把收复台湾提上了日程。其实之前郑成功死后,清朝屡次招抚,均被郑经拒绝。不过康熙早期我们知道确实太忙了,在除掉鳌拜之后,又要面临三藩之乱,还有西北的准噶尔叛乱。
在三藩之乱后,大清内部趋于稳定了,康熙启用施琅决定采用武力收复台湾。
恰在当时,郑经去世,仅12岁的郑克塽继任延平王,大权实际上为冯锡范、刘国轩掌握,郑氏官员向心力开始动摇。
康熙利用这个郑氏集团内部不稳定的时候,收复了台湾。
我们当然要肯定康熙统一台湾的壮举,但其实严格的说,康熙之所以收复台湾,除了台湾历来是中国一部分这个原因外,其实更关键的是在康熙看来,如果台湾不收复,那么沿海则难获休养生息。
康熙是绝对不可能把台湾和琉球以及朝鲜相提并论的,这也是康熙坚持要收复台湾的原因。
在收复台湾后,施琅曾向康熙建议征伐日本。
施琅之所以这样,一方面是担心康熙卸磨杀驴,利用完自己就放弃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深知明后期的时候,倭寇对大明的侵略,让大明东南沿海深受其扰。
所以鉴于大清的绝对实力,这个时候进攻日本,至少要把日本打服,永绝后患。
但康熙却一口回绝了,其实原因很简单。
那就是日本跟台湾不是一个概念。台湾在历史上是中国的一部分,而日本则不是,台湾的郑氏集团对东南沿海威胁很大,甚至当时还和三藩相勾结。这一点也是日本所比不上的。
虽然倭寇曾经也不断袭扰沿海,但那只是在明朝时期,满清没有这方面的困扰。
这也是康熙不愿意对付日本的根本原因。此外,攻打日本的条件也不成熟,虽然台湾收复了,但是西北与东北隐患非常大,尤其沙俄不断南下侵略中国领土,还有与准噶尔合作的趋势。
所以北方对于康熙来讲更重要和关键。
另外,日本在康熙眼里,是化外之国,没有征服的意义。就算征服了,也不可能长期管理,远隔重洋根本不可能。
历史康熙为什么要杀施琅?
因为他觉得施琅是一个“ 三姓家奴 ”。
施琅早年是郑芝龙的部将,1646年(顺治三年)随郑芝龙降清。不久又加入郑成功的抗清义旅,成为郑成功的得力助手。郑成功手下曾德得罪了施琅,被施琅借故杀死,加上施琅和家人贪污严重。后来,郑成功就诛杀了施琅家人。由此,导致施琅再度降清。
施琅投降清朝后,被任命为清军同安副将,不久,又被提升为同安总兵、福建水师提督。1681年(康熙二十年),康熙帝采纳了李光地的意见,授施琅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积极进行攻讨台湾的部署准备。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康熙帝决定攻台,命施琅与福建总督姚启圣一起进取澎湖、台湾。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施琅指挥清军水师先行在澎湖海战对台湾水师获得大胜。上疏吁请清廷在台湾屯兵镇守、设府管理,力主保留台湾、守卫台湾。因功授靖海将军,封靖海侯。
1696年(康熙三十五年)施琅逝世,赐谥襄庄,赠太子少傅衔。施琅死后与其妻王氏、黄氏合葬。泉州城内有靖海侯府和施氏大宗祠。
康熙为什么要杀施琅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施琅为什么投降清朝、康熙为什么要杀施琅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