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王阳明的四句教是什么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王阳明的四句教是什么意思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 1、王阳明四句教是什么?
- 2、王阳明四句教是哪四句?
- 3、阳明先生的“四句教”的意思?
- 4、王门四句教
- 5、王阳明的四句教
王阳明四句教是什么?
亦即明朝哲学家王阳明(王守仁)晚年所述的“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四句,一般视此四句为王对其大半生学术思想的概括性论述。
对“四句教”之理解阐说历代来存有争议,为阳明思想史的一大议题。“有积极的张扬者如王龙溪,有谨慎的存疑者如清儒李绂,有否认者如刘宗周、黄宗羲师徒,有激烈的批判者如王夫之、颜元、张烈之流。”(参见陈立胜论文《“四句教”的三次辩难及其诠释学义蕴》)
一般认为自首句“无善无恶心之体”可窥见王的学说受佛家影响深刻。
这是王阳明全部思想的高度概括和凝练总结,他明确指出:心的本体晶莹纯洁、无善无恶;但意念一经产生,善恶也随之而来;能区分何为善、何为恶这种能力,就是孟子所说的“良知”。
而儒学理论的重点之一---格物,在这里就是“为善去恶”。真是画龙点睛,简易直接,不偏有,不着空,直趋中道。
王阳明四句教是哪四句?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是王阳明全部思想的高度概括和凝练总结,他明确指出:心的本体晶莹纯洁、无善无恶;但意念一经产生,善恶也随之而来;能区分何为善、何为恶这种能力,就是孟子所说的“良知”;而儒学理论的重点之一——格物,在这里就是“为善去恶”。真是画龙点睛,简易直接,不偏有,不着空,直趋中道。
扩展资料
嘉靖六年(1527)王守仁奉命将出征广西,他的学生钱德洪与王畿对理解王守仁这四句话,发生了分歧。钱德洪认为这是教人的定本,王畿则认为这只是权宜之法,若心是无善无恶的心,那么意、知与物也皆是无善无恶的了。
两人在天泉桥问王守仁,王守仁解释说,他的教法,本来有两种:“四无说”一悟本体,即是功夫,是为上根人立教,但世间上根人不易得,若轻易用此教法,恐只养成一个虚寂;“四有说”则为中根以下人立教,因这类人有习心在,故要求在意念上用为善去恶的功夫,如果都用“四有说”,则上根人兼修中下,自无流弊。
这次谈话,又被称为“天泉证道”。没有直接参与这次谈话的邹守益也有类似的记载,但其中“无善无恶心之体”一句却记为“至善无恶者心”。他们当时认为,用“无善无恶”与“至善至恶”来描述心之作,意义是一致的。
万历二十年(1592),周汝登在南京的讲学会上提出四句教来讨论。许孚远写了一篇《九谛》,主张性体至善无恶,反对以无善无恶为宗。周汝登写《九解》,发挥了四无说。明末顾宪成直接反对王守仁的“无善无恶心之体”。
他说以心之体无善无恶,合下便成一个空。空则一切解脱,无复挂碍,何善非恶?以无善无恶只是心之不着于有,究竟且成一个混。混则一切含糊,无复拣择,何恶非善?这个批抨揭露了王守仁思想的矛盾,通过东林书院的传播而影响很大。
明末的刘宗周明确指出,四句教本身存在矛盾。王夫之则批评王守仁“天泉付法,止依北秀(指神秀)南能(指惠能)一转语作葫芦样”,认为王守仁的说法是模仿禅宗。以后四句教的论争就逐渐沉寂了。
阳明先生的“四句教”的意思?
第一句,“无善无恶心之体”,他认为人性这个“心之体”本来是无善无恶的,根据中国儒家的文化,这和“人之初,性本善”的思想不一样。
第二句话,“有善有恶意之动”,意是思想的作用,我们的思想、情绪有善的也有恶的,比如我们要吃一个东西,该吃不该吃,吃了以后有没有好处?或者知道是有毒的就不吃了,就是善恶的问题了。第三句“知善知恶是良知”,我们人生下来天生有个知性的作用,这个知性是本性第二重、第三重的作用。“良知良能”这个名词是什么人提出的呢?是孟子提出来的。孟子提出两个东西,一个叫良知,一个叫良能,同本性没有关系,他说譬如我们看到一个人掉进河里,这个时候不管坏人也好,恶人也好,任何人都很着急,都想去救他,这是良知良能的作用。我现在岔过来,引用《孟子》来解释王阳明的话,知善知恶这一知是“良知”,就是我们现在普通人讲的天地良心,自然都知道要助人、要救人,不用考虑的。
第四句“为善去恶是格物”,我们在行为上一定要向好的方面去做人做事,“为善”的为是行为的为。“去恶”,坏的事情绝对不干。“格物”是引用孔子的学生曾子作的《大学》里的词。这个问题就大了,《大学》里讲“致知在格物”,人能够不受物质世界的影响,自心不跟外物转,甚至转变了外物的功能,这个叫格物。我对七十岁的人说“你好年轻”,大家就笑,其实我讲的是真话,你们只有七十岁,太可贵了,我想回到七十是做不到了,所以我看你们都是年轻人。我们推翻清朝到现在只有九十七年,还差三年才一百年。九十七年以前,我们受的教育,这些书都要会背的。那个时候把自然科学翻译叫“格致之学”,就是根据《大学》这个格物来的。“格致之学”就是自然科学,换句话说我们要利用科学,不要被科学麻醉了;我们要利用物质文明,不要被物质文明所蒙蔽。王阳明四句教中提到格物,在这个名词上先做一个解说。
这是南怀瑾先生的解释,仁兄若有兴趣,可以自行搜索相关的文章。
王门四句教
对不起,你可能记错了,王门四句教应该是:
无善无恶是心之体,
有善有恶是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最后一句的“为”是二声。因为这里的为是动词(do)而不是介词(for)。
这四句我国明代大哲学家王守仁(王阳明)说的,简要概括了他的“心学”哲学思想。
现粗浅解释一下:
“无善无恶是心之体”--这是“本体论”。说心体无为、无是非、善恶等分别,纯一知性、觉性
“有善有恶是意之动”--善恶是人心理意识活动的造作。
“知善知恶是良知”--察知自心善、恶念的生起、消灭乃是至善的自觉,这就像佛教中讲的“四念处”。
以上两句是“认识论”。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孟子·尽心上》;所不虑而知也,良知也。——《孟子·尽学》
“为善去恶是格物”--这是“方法论”。行善,抑止恶行就是为人处世、追求真理的人们应奉行的行为准则。
大家公认,王阳明的哲学思想深受佛学、禅宗的影响。
王阳明的四句教
王阳明的“四句教”是: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的四句教是什么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王阳明的四句教是什么意思、王阳明的四句教是什么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