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秦始皇陵有什么,以及秦始皇陵有什么好玩的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秦始皇陵有什么特点?
秦始皇陵充分表现了2000多年前我国人民巧夺天工的艺术才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宝贵财富。其巨大的规模和丰富的陪葬物居历代帝王陵之首。
它在整体布局上,也与其他国君陵园相比有着显著特点。
秦始皇陵城,整个布局一目了然,可分为4个层次,地下宫城,即地宫为核心部位,其他依次为内城、外城和外城以外,主次分明,集中体现了“事死如事生”的礼制,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结构独特。
秦陵地宫位于内城南半部的封土之下,相当于秦始皇生前的“宫城”。
《史记》记载“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经探测,地宫之上确实存在一超出正常值数倍的强汞异常区。
其次是内城。内城是秦陵园的重点建设区,内城垣内的地面地下设施最多,尤其是内城的南半部较为密集。地下宫城、寝殿及车马仪仗、仓储等众多的陪葬坑均在内城的南半部。
内城北半部的西区是便殿附属建筑区,东区是后宫人员的陪葬墓区。这种布局清晰地说明:内城南部为重点区,北部为附属区。而南北两部设施的内涵,均属于宫廷的范围。
再次是外城,即内外城垣之间的外廓城部分,其西区的地面和地下设施最为密集。东区的南部有一大型陪葬坑,发现了大批石铠甲及少数车马器,而“百戏俑”坑则在其南侧不远处。其南、北两区未发现遗迹和遗物。
这种布局说明外廓城的西区是重点区,其内涵为象征京城内的厩苑、囿苑及园寺吏舍;其与内城相比,则显然居于附属地位。
最后是外城垣之外的地区。其东边除了气势磅礴的秦兵马俑坑外,还有98座小型马厩坑及众多陪葬墓。
西边则有3处修陵人员的墓地、砖瓦窑址和打石场等。北边发现有藏有禽兽肢体及鳖甲的仓储坑、陵园督造人员的官署及郦邑建筑遗址。南边靠近骊山则有宽约40米的防洪堤。
秦始皇陵的冢高50多米,周长2000多米,陵墓内有大规模的宫殿楼阁建筑,许多的建筑以及墓穴构造都与其他的国君陵墓有着很大的区别。
从秦始皇陵遗迹看,似乎秦始皇要把生前的宫室、山河以及生平一切都带到地下世界去,而要实现这一点,非建造广阔的墓室难以如愿。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
大事毕,已藏,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藏者,无复出者。
这里,既提到中羡门、外羡门,想必肯定有内羡门。这似乎表明地宫中有通往主墓的通道,工匠只能闭在中羡门以外的地方,内羡门以内才是秦始皇棺椁置放之地。
地宫是放置棺椁和随葬器物的地方,史料《汉旧仪》一书中有一段关于秦始皇陵地宫深度的介绍:
公元前210年,丞相李斯向秦始皇报告,称其带了72万人修筑骊山陵墓,已经挖得很深了,好像到了地底一样。秦始皇听后,下令“再旁行三百丈乃至”。
“旁行三百丈”一说让秦陵地宫位置更是扑朔迷离。民间曾传说秦陵地宫在骊山里,骊山和秦陵之间还有一条地下通道,每到阴天下雨的时候,地下通道里就过“阴兵”,人欢马叫,非常热闹。
规模宏大的地宫位于封土堆顶台及其周围以下,主体和墓室均呈矩形状。墓室位于地宫中央。
陵墓的朝向为坐西向东,这是一个奇特的布局。因为我国古代以朝南的位置为尊,历代帝王的陵墓基本上都是坐北朝南的格局,而统一天下的秦始皇的陵墓却是坐西向东
有人认为,秦始皇生前派遣徐福东渡黄海,寻觅蓬莱、瀛洲诸仙境,并多次亲自出巡,东临喝石,南达会稽,在琅琊、芝朱一带流连忘返,这一切无不昭示其对仙境的迫切向往。
可惜徐福一去渺无音讯,秦始皇亲临仙境的愿望终成泡影。生前得不到长生之药,死后也要面朝东方,以求神仙引渡而达于天国,大概这就是暮年秦始皇的最大愿望。基于此,秦始皇陵也就只能坐西向东了。
也有人认为,秦国地处西部,为了彰显自己征服东方六国的决心,秦王嬴政初建东向的陵墓。吞六国之后,为了使自己死后仍能注视着东方六国,始皇帝矢志不改陵墓的设计建造初衷。
还有人认为,秦始皇陵坐西向东,与秦汉之际的礼仪风俗有关。
根据有关文献记载,当时从皇帝、诸侯到上将军,乃至普通士大夫家庭,主人之位皆坐西向东。秦始皇天下独尊,为了保持尊位,陵墓的朝向便也坐西向东。
在封土堆下,墓室周围存在着一圈很厚的细夯土墙,即所谓的宫墙。经验证,宫墙东西长约168米,南北141米,南墙宽16米,北墙宽22米。
据传说,当年在修建宫墙的施工中,为了检测用泥土夯实的宫墙是否坚硬,施工人员会站在远处用弓箭射墙,若箭能插进墙体,修好的宫墙必须推倒重建。
宫墙都是用多层细土夯实而成,每层大约有五至六厘米厚,相当精致和坚固。
宫墙顶面甚至高出了当时秦代的地面很多,向下直至封土下33米,整个墙的高度30米,非常壮观。
在土墙内侧,又发现有一道石质宫墙。根据探测,发现墓室内没有进水,整个墓室也没有坍塌。关中地区历史上曾遭受过8级以上的大地震,而秦始皇陵墓室却完好无损,这与宫墙的坚固程度密切相关。
这种宫墙是前所未有的发现,这种崭新的墓葬形式可以称为“秦陵式”。
除了宫墙,在秦陵周围地下存在规模巨大的阻排水渠。长约千米的阻排水渠其实是堵墙,底部由厚达17米的防水性强的清膏泥夯成,上部由84米宽的黄土夯成,规模之大让人难以想象。
阻排水渠设计相当巧妙。秦始皇陵园地势东南高西北低,落差达85米,而阻排水渠正好挡住了地下水由高向低渗透,有效保护了墓室不遭水浸。
《史记》中记载的“穿三泉”中,“三”其实是个概数,其实应该是指在施工中遇到了水淹,所以才修建了阻排水渠。充分显示了2000多年前秦人的聪明才智。
秦始皇陵地宫中不仅有水银,而且藏量非常巨大,地宫的深度达30米,足足穿过了3层地下水,地宫的高度为15米。据此推测,这些地下水银可能多达几十吨甚至上百吨。
水银最晚在战国末期已被人们发现和使用。历代帝王墓中陪葬奇珍异宝不计其数,为防后人盗掘才放入大量水银。
秦陵地宫中的水银不仅有象征意义,还有防腐作用。秦始皇陵的水银部分来自于距旬阳县城约150千米,与湖北接壤处的一座水银山。
秦始皇陵兵马俑步兵列阵
秦始皇陵有哪些奇观?
高大富丽的宫殿,是秦始皇生前治理国家和享乐的地方,陵墓则是他的“灵魂”最后的归宿。按照古代礼仪规定,帝王一即位,就要预先为自己修建陵墓。所以嬴政刚做秦王,便在骊山给自己修陵。秦始皇陵的开工时间,应是秦王政元年,即公元前246年。
秦始皇修陵前后历时37年,所用劳力比古今中外历史上修建任何一座帝王陵墓所用的劳力都要多。
修建如此规模的陵墓,所需要的石料、土方是相当惊人的。石料采自渭河北面的山上。成千上万运石料的人,有的在前面吆喝着号子,后边的人跟着呼应,汇成一幅惊天动地的渭水运石场面,据说当时人多得使渭河都断流了。在秦始皇陵西北角,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处秦代的打石场遗址,面积达75万平方米。遗址内出土有秦代的铁锤、铁錾、铁钉、石水道及大批石材。除此之外,还发现有铁钳、铁镣等刑具和人的尸骨,说明为修建秦始皇陵打石材的人有很多是戴着刑具的刑徒。
秦陵南面有一条防水堤遗址,叫做五岭,是为了阻挡从骊山下泻的洪水,保护秦陵的安全。现已查明堤长约3500米,宽约40米,高2~8米。被五岭阻挡的水,先向东流而后北折,注入渭河。北流途中,经过一个叫“鱼池”的地方。鱼池是修陵时取土的地方,因用土量大,这里被挖成了一个周围达四里的大坑。时间一久,这里便成为一个积水的大池子,故名鱼池。直到现在,这里仍然是一片低洼地带,有的地方常年积水不枯。鱼池在当时也是负责修建陵园管理机构的驻地。当时来自全国各地的修陵人络绎不绝,最多时达70多万。他们进入陵区后,所到的第一个地方便是鱼池。
我们可以想象秦始皇陵初建成时的景象:骊山下,一座座高大的宫殿建筑金碧辉煌,显得绚丽夺目;平整宽厚的城墙及城墙四门的阙楼和四角的角楼,是那么雄伟壮观;那高耸的坟丘下,不知埋藏了多少珍宝,俨然是一座新建的都城!
秦始皇陵的范围很大,据探测有56.25平方公里。在高大的封土外围,用夯土筑起内外两重城墙,呈南北向的长方形。内外城墙周长分别为3870米和6210米。内城中部还有一条东西向的隔墙,将内城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是陵墓的坟丘,北部正中又有一条夹墙,将北部分为东、西两个区域。外城的四面各有一门,内城的东、西、南三面也各有一门。惟有内城北面开两门,一门位于内城北半部西区正中,一门位于内城北半部东区正中。另外在东西隔墙的东段正中开一门,直通陵墓的坟丘旁。在内城的南门,目前仍保留着高出地表3米多的阙楼台基,门址附近堆积着烧土、木炭残迹及大量的瓦片,这说明当年城墙门上都有阙楼建筑。在外城的四角,还有警卫的角楼。
坟丘北面150米的地方,是秦始皇陵的寝殿建筑。寝殿里设置有秦始皇生前的衣冠、拐杖及日常生活用品,这些都是祭祀用的。考古工作者曾在寝殿遗址发现了四处建筑遗迹。从遗迹范围来看,建筑极为宏伟、富丽。仅二号建筑遗迹的主体部分,面积就有64平方米。墙壁和地面被夯打得十分坚硬平整,墙上还涂有白粉。房内各室有甬道相通,房外有用石片铺成的路。房顶的木檩上铺有板瓦,再用筒瓦合盖在板瓦缝上,椽头有花纹精美的瓦当。曾发现一种称作“瓦当王”的夔纹大瓦当,直径达61厘米,可见木檩相当粗。寝殿的附属建筑有便殿,是墓主人灵魂出游时饮食、休息、睡觉之处。
考古工作者还在厩苑区内探察出了98个长方形的马厩坑,分布在1500多米的范围内。坑内有的活埋一匹马,有的埋一个坐俑,有的俑、马同坑。马的骨骼基本完整,有的被装在长方形盒状的木箱内,显然是杀死后埋入的,但多数坑内没有木箱。有的马腿部有麻绳痕迹,四肢作挣扎状。有的在坑底部挖四个深洞,用来插马的四条腿,前边有一道土隔梁,隔梁上有一凹槽,用来卡马脖子,这说明马是活埋的。马头的前边放有陶盆、陶罐,有的陶盆内遗留有谷子和谷草,说明陶盆是放饲料的马槽,陶罐盛水用以饮马。陶俑的前面放有陶灯、铁镰或铁斧、铁锸等。
从秦始皇陵的布局来看,内外城墙、寝殿、官官署、珍兽坑、马厩坑等反映现实生活的设施和用具应有尽有,安排十分严密。但令考古工作者不解的是,陵园内没有发现皇后陵。有人认为,这是由于秦始皇死后而皇后仍健在,秦王朝又很快覆灭,因此皇后未能来得及葬在陵园内。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在陵园内也应该预留下皇后陵的位置;而秦始皇陵园内已没有皇后陵的插足之处。也有人推测,这可能是由于秦始皇未成年时,太后专权,与结党酿成叛乱,秦始皇有鉴于此,在亲理朝政后有意降低皇后的身份,不使她抛头露面,在修筑陵园时也是一墓独尊,不留皇后的墓穴。从古代文献来看,也不见秦始皇的皇后名字,秦始皇的皇后究竟是谁,至今还是个不解之谜。
秦始皇的陵墓里到底有什么?
秦始皇陵位于西安以东30公里的骊山北麓,南依骊山,北临渭水。高大的封冢在巍巍峰峦环抱之中与骊山浑然一体,景色优美,环境独秀。
秦始皇陵于公元前246年、秦始皇初即位时开工修建,动用徭役、刑徒72万余人。陵园建制仿都邑,陵墓周围呈回字形,筑有内、外两重城垣。秦始皇陵为封土夯筑而成,形成三级阶梯,状呈覆斗,底部近似方形,面积达25万平方米。秦始皇陵周围陪葬坑众多,有闻名遐迩的兵马俑陪葬坑、铜车马坑、大型石质铠甲坑、百戏俑坑、陪葬墓等600余处。几十年来,秦陵出土的文物多达10万余件。
秦始皇陵里面都有什么?
你好,作为一个盗墓小说写手我对秦陵还是了解一些的。首先秦陵的地宫里有大量的水银,也就是汞。传说是秦皇命工匠所造的百川大河。其次据野史记载秦陵的穹顶有来自南海的夜明珠构成的日月星辰。里面有大量青铜器可以肯定,包括铜车马之类,据考古专家用专业仪器探测,秦陵地宫有九层夯土,在地下五十米,里面甚至用金属探测器探出有两个直径五十米的巨型圆环。秦陵至少被大规模挖掘过七次,赢政到底有没有穿时下流行的金屡玉衣下葬,地宫到底被盗没有这个只有等秦陵打开的那天我们才能知道。还有一说法是地宫藏在郦山之中。欢迎采用,有不懂可继续问
秦始皇陵墓到底埋藏着什么?
自1974年兵马俑陪葬坑的考古发现及清理,相继出土的百戏佣,铜车马,青铜水禽,向人们透露了秦始皇地下王国的冰山一角,更加好奇陪葬坑的母体-陵墓地宫的形制。
这是一个神秘莫测,令人心驰神往的伟大奇迹,关于秦始皇帝陵地宫的结构和形制,在浩瀚的史籍海洋中不乏对它的记载,尤其是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对秦始皇陵的修建及地宫形状做了披露。
“始皇初即位,穿至骊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今匠作机驽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大事毕,已藏,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藏者,无复出者。树草木以象山。”
自秦兵马俑坑发现之后,经过考古学家,地质学家等多学科组成的研究者们共同努力,历20多年的探寻,关于秦始皇帝陵地下宫殿的历史真相也在逐步揭露。
经科学测试手段分析,秦始皇帝陵地宫的确突破了人们已知的秦代建筑水平,地宫分为墓室,别室,墓道三个部分。
据秦俑坑的发掘者,考古学家王学理的研究和推断,秦始皇帝陵墓室底部的面积达到1.92万平方米,相当于48个国际标准篮球场那么大。
如此规模庞大的地下宫殿,是世界上任何一座陵墓也无法与之匹敌的。当时人的宇宙观已经形成,天是穹庐,呈拱形;地成方形,如棋盘,天际之处连接四海。
秦始皇帝陵,地宫的顶部是穹庐形,如倒扣的蛋壳覆盖在椁室之上,从而形成天圆地方的格局,显示出威震海内富有天下的帝王气魄,至于地宫的主体建筑则居于突出地位,其他如百官衙署,离宫别馆,则是大小不一、规格不一。
水银为江河湖海
1981年中国科学院的地质学家利用现代探矿方法,对秦始皇帝陵先后进行两次测试。他们先在秦始皇帝陵封土之上钻眼儿取土作为地质样品,经过精密的室内化验,惊奇地发现,秦始皇帝陵地下埋有大量的水银。也就是说,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述的“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是可信的。
与此同时,地质科学工作者还测出陵墓内储有水银应是100吨左右!水银由丹砂提炼而成,如果这个数字能够成立,那么提炼出100吨水银需要115吨的丹砂。
中国古代炼丹家很早就发明了用石榴罐加热硫化汞,使之分解得到水银的方法。秦始皇帝陵地宫内储有100吨的水银,这在今天的人们看来都是难以置信的数字。而这些水银又是从何而来呢?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曾说过“巴蜀寡妇清,其先得丹穴,擅其利数世。”
巴蜀寡妇清家族世代开办汞矿致富,而又切中了秦始皇对汞的需要。于是,远在巴蜀的丹砂和水银跨长江,越巴山,经汉水再通过褒斜道或子午道,源源不断地输入到关中。
“机相灌输”的“永动机”
《史记》中记载始皇帝陵墓中的水银“机相灌输”,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尝试制作“永动机”,使水银以流动状态存在于墓室当中。
而这样做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防盗,由于水银的熔点是-38.87摄氏度,即使常温下的液态也极易挥发。而汞本身是剧毒类物质,人一旦吸入相当浓度的汞气即可导致精神失常,肌肉震颤和瘫痪,甚至伤亡。
“机相灌输”来搅动水银,使得模拟的江河湖海奔腾起来,那么弥漫在墓内的空气就是高浓度的汞蒸气。可使尸体和随葬的物品长久保持不腐,更重要的是还可毒死胆敢进入地宫的盗墓贼。
脂膏做长明灯,度不灭者久之
司马迁在《史记》中曾有“人鱼膏为烛”的记载,所谓“人鱼”应指今天人们常说的“娃娃鱼”,学名“大鲵”。
考古学家王学理提出,“人鱼”的另一种解释是磁性的鲸鱼,由于鲸鱼属于大型体长肉美,脂肪多,用其脂膏点灯,高效持久。有科学家曾做过这样的推算,用鲸脑油制成的蜡烛,一支可以燃烧5000天。
秦代人之所以用“人鱼膏”做烛,大概是利用了耗油少,燃点低,不易灭,持久性强的这一特点。但从已经出土的定陵地宫中的长明灯来看,在陵墓中要做到“度不灭者久之”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一旦隔绝了空气,燃烧也就成了泡影。
暗弩连发防盗墓
秦始皇陵内藏有大量珍奇异宝,为了防盗,在墓门内、通道口等处安置了连弩。这种连弩实际上就是“暗弩”,将装有箭支的弩一个个连接起来,通过机械使之“连发”,达到无人操作,自行警戒的目的,一旦有盗墓者进入墓穴,就会碰上连接弩弓板机上的绊索,遭到猛烈的射击。
70年代中期,考古工作人员围绕陵墓、陵园进行大规模的钻探,留下了几十万个钻孔。钻探资料表明,秦始皇帝陵地宫上的封土没有发现局部下沉的迹象,夯土层也没有较大的变动。
深藏在地宫内的随葬品应该是完整的保存了下来,并未遭到盗掘和破坏。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思想的日趋解放,秦始皇帝陵地宫的真实奥秘,总有一天会被彻底揭开。
秦始皇陵墓里到底有什么?
秦始皇陵封土下的地宫距现地表深约30米。地宫的周围有近似方形的地下城垣。关于地宫内的情况,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里是这样记载的:“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司奇器珍怪徒藏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也就是说,秦始皇陵地宫建筑犹如秦咸阳宫殿,内有百官位次,地宫屋顶砌筑了纹石和明珠像征日月星辰,地面还以水银像征百川江河。而且,这座埋藏着无数珍奇动物及物品的地宫中,还有用人鱼膏(据说是东海中的一种形似人的四脚鱼)做成的蜡烛永不熄灭地燃烧着,使地宫常年形同昼。为了防止盗墓贼进入,工匠在地宫内制作了神奇的机关暗弩,当盗墓贼一旦接近墓门,便暗箭齐发,将之射杀于墓外。
因为没有挖掘地宫,司马迁的描述还无法得到印证。不过,在1981年12月和1982年5月地质学家利用现代仪器对地宫进行的两次测试均证明,地宫内有强烈的汞异常反应,面积达1.2万平方米,略呈几何形分布。这证实了司马迁所说“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的记载。自秦兵马俑出土之后,经过多学科的科学工作者十几年努力探寻,逐渐解开了秦始皇陵地下宫殿谜团的一部分。
根据考古调查资料表明:秦始皇陵地宫上穴近似方形。在距现地表2.7-4米深处发现了地下宫墙。宫墙东西宽392米,南北长460米,总面积约为18万平方米。这样大的墓穴,在中外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宫墙高和宽约为4米,用未经焙烧的砖坯砌成。宫墙的四面有门,东边发现5个,其余三连各有1个。封土下的地宫距现地表深约30米。放置棺椁的地方叫做玄宫,是地宫的核心,无疑是位于四面环绕宫墙的中心部位。
总之,这座神奇的地宫如同秦始皇生前的宫室一样,在地下王国内继续寄托着他“万世”的愿望。
秦始皇陵是否被盗
秦始皇陵以其规模宏伟、空前的厚葬而闻名。每位关心秦始皇陵的人都对它是否被盗十分关心。从整个中国古代史来看,每个朝代的末年都是最混乱的时期,群雄争霸,盗匪横行,整个社会处于无政府的状态。而此时正是盗墓者掘坟挖墓的大好时机,历代王朝的陵墓几乎都是在这个时候被盗的。
项羽对秦始皇陵的破坏
据史书记载,项羽带兵进入关中后,先杀了已投降刘邦的秦王子婴和秦王室贵族,然后把咸阳城内掳掠一空,最后一把火烧了咸阳城。接着,项羽又带兵来到秦始皇陵,命士兵挖掘始皇陵,将陵墓上下所能见到的东西统统运走。当时运东西的人有30万,30多天还没有运完,足见陵中珍宝之富。最后,项羽将不能过走的东西一把火烧了,大火烧了许多天。这可能是秦始皇陵最早和破坏最大的一次劫难。
项羽东撤后,关东的盗贼纷纷涌入秦始皇陵,传说捣毁陵内铜椁以取铜。再后来,传说有一个牧童在此放羊,羊走进了被乱军挖开的地下穴道,找不到了。牧童便拿了一个火把,进入墓穴中去找羊,结果失火,大火烧了90多天。据说,方圆数十里的陵区地面,也随着一些陪葬坑和陪葬墓的坍塌而下陷了好几米。这样使秦始皇陵的地面建筑荡然无存,地下埋藏也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这些记载都被当今考古发现所佐证。秦始皇陵发现的陪葬坑、陪葬墓几乎都遇到过被盗和火焚的破坏。
经过四年楚汉战争,刘邦打败了项羽,建立了西汉王朝。为了笼络人心,公元前195年,刘邦下令对秦始皇陵妥为保护,安排20户人家住在秦始皇陵附近,作为守陵人看管秦始皇陵。此后,各朝各代的统治者对秦代帝王陵墓,也都下令保护。宋太祖开宝三年(公元970年),曾令临潼县保护和修整秦始皇陵。清朝的陕西巡抚毕沅,还曾为秦始皇陵立碑。
但是秦始皇陵埋藏丰富,必然会引起各种人物的觊觎。据记载,东汉末年赤眉起义军、魏晋后赵时期统治者石勒和石季龙、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军等都盗掘过始皇陵墓。
地下宫殿可能没有被盗
已出土的两乘铜车马位于秦始皇陵封土下面地宫西墓道的耳室里。有史料记载秦始皇陵地宫普遭火焚和洗劫,如果真是这样,那墓道旁的随葬品应该首先遭到破坏。但铜车马出土前没有遭到火焚和其他人为破坏,这也为地宫没有被盗火烧做了一个旁证。十余年来,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陵封土四周进行了细致的钻探工作,先后打了4万多个探孔。钻探资料表明,秦始皇陵地宫四周均有4米厚的宫墙,宫墙还用砖包砌起来,并且找到了若干个通往地宫的甬道,发现甬道中的五花土并没有人为扰动破坏的迹象。只发现两个直径1米,深度不到9米的盗洞,但这两个盗洞均远离地宫,尚未进入秦始皇陵地宫之内。此外,秦始皇陵地宫中存在大量水银的事实,更是其未遭到盗掘的有力证据。因为地宫一旦被盗,水银就会顺盗洞挥发掉。由上述理由可以推断,秦始皇陵地宫可能没有被盗。随着最新科技手段的运用,地宫是否被盗掘和焚毁的真相将会大白于天下!!!
秦始皇陵有什么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秦始皇陵有什么好玩的、秦始皇陵有什么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