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孔子礼的内容是什么,以及孔子礼的含义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 1、孔子的礼的思想是什么?
- 2、孔子礼的内涵
- 3、孔子的“礼”包含哪些内容
孔子的礼的思想是什么?
孔子的“礼”泛指殷周以来中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道德规范及具体的礼节仪式等。内容为政治、经济制度,各掌邦治、邦教、邦礼、邦政、邦刑及百工之事。相传《士礼》亦始于周公,其中全面规定了周代贵族之冠、婚、丧、祭、饮、射、朝、聘等各项生活礼节。这些具体规定,就是封建时代不可移易的天理。
“礼”的负面效应
儒学的礼治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礼”以“五伦”“三纲”为中心,强调“正名”,强调“名不正则言不顺”的礼治思想,从而对人心文化产生了消极影响。
“礼”以家族为本位,以家族血缘关系为基础带来了宗法等级制度的负作用,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抬高“礼”的地位,赋予礼以“天道之理”的地位,以“礼”规范社会影响了社会的判断准则,带来了负面影响。
孔子礼的内涵
1、国家层面
从国家的层面来讲,孔子提倡“礼乐治国”“为国以礼”,主张以礼乐教化作为治国安邦的主要手段,乐主内、礼主外,礼乐结合。
2、社会层面
上自宏观的等级秩序、规章制度、刑罚准则,社会层面的礼节仪式如婚丧嫁娶、社会习俗、道德规范,涵盖面极其广泛,下至微观的个人修养、行为准则,横向来说囊括政治、经济、文化,可以说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需要人们来遵守。
3、个人层面
从个人的层面上讲,“礼”是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和基础,“礼”可以提高个人的修养、锻造个人的品性,从而立足于社会。“礼”还对日常生活以及人际交往中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作出了界定。
扩展资料:
“礼”的起源
“礼”最初并不是指礼制,殷商时期的“礼”是指祭祀神灵、祖先的仪式,在《辞海》等权威工具书中,“礼”的义项大致有祭祀神灵、礼节礼貌、礼仪、道德规范等,而祭祀神灵是“礼”的本义,其余皆为引申义。
“礼”这个字的产生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最初,“礼”是甲骨文,后来有了小篆“豊”,意为“举行祭祀时所用的器物”。随着时间的发展,逐渐有“五礼”“六礼”“九礼”之说,如“五礼”就包括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等。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孔子“礼”的传播思想与互联网文明的建构
孔子的“礼”包含哪些内容
提起孔子的‘礼’我原来认为是主张复辟《周礼》的等级制度以区分人在社会上尊、卑、贵、贱的地位。而在《论语》中又不难看出孔子所提倡的‘礼’除了区分等级之外还包含着待人处事要用礼节、礼貌来表明你对他们的爱戴之心。为了了解‘礼’的实质我大概的翻阅了一下《周礼》、《礼记》、《仪礼》这三篇古籍的内容,我认为这三个之间的内容有连带关系,‘礼’是它们的统称。
首先说《周礼》,它是阐明周朝为了管理国家所建立的中央级的组织和管理机构有六个,详细地制定出各个部门的人员编制,以及工作内容、权力范围和工作方法,分别设立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统治者是希望通过这六个部门的分工协作国家能够达到和平安定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目的,如果说《周礼》只是为了区分人的尊、卑、贵、贱达到确立宗法制度的继承人而制定的,我认为有些偏颇。因为中国人历来主张天人合一,所以周朝主张国家的组织结构也应当效法大自然,在大自然中食肉动物控制着食植物的动物数量,食植物的动物又控制着植物的生长,自然界的万物是相互控制和谐共存的。以家族为单位的群体动物都有严格的等级划分共同服从于一个首领,使所有的家族成员能够齐心合力地为了保障群体的生存而努力,一片广袤的森林也有高中低的不同地位何况是人类社会呢?所以人类区分等级由少数人来控制和管理国家是合乎自然法则的。因为人类是高智商的动物各种思想十分复杂,要想人们能够服从少数人的管理达到相互间的和谐,就需要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来约束人们无序的自由散漫的思想和行为,不然就是一盘散沙团结不到一起。孔子把这种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标准称之为“礼”。
问题在于自东周开始各诸侯王不是为了国家的安定提高百姓的生活尽自己的职责,而是为了个人的享受利用自己的地位和权力疯狂的为己谋私,贪污腐化压榨百姓形成了一个特殊的阶层,这样的结果并不是周朝治“礼”的初衷,老百姓反对的不是等级的划分,反对的是那些贪污腐化的官员利用自己的地位来压迫和剥削老百姓。老子在《道德经》中之所以要求统治者向古代圣人学习,以百姓之心为心做一个全心全意为百姓服务的好榜样,就是因为他们贪得无厌的欲望太过分了,把百姓视为刍狗对他们进行非人性的压榨和剥削,老子认为他们这样的做法简直就是一帮强盗。
在《礼记》中已明确的讲“礼”是用来教育人们:“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礼的作用是:“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因为好坏、善恶、上下、前后……都是相互比较而存在的,所以《礼记》中说:“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辨争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祭祀鬼神,非礼不诚信不庄重,今人不知礼与禽兽无别矣。是故圣人作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自知别与禽兽。”《礼记》和《仪礼》是《周礼》的补充是为了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达到服从于《周礼》的目的。
《礼记》:是规范人们平时生活中的穿戴和行动坐卧的仪表,在家庭中应当怎样才算是做到了孝悌;在社会不同场合中应当如何穿戴才能适合自己的身份和社会地位;待人接物怎样做才能证明你对他们是出于爱戴和尊敬的心……。《礼记》规范这些行为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们自身的思想品质和道德修养,每个人都能在社会不同的场合中恰当地表现出良好的社会道德,就能证明人类社会是一个相互关爱、相互尊敬的高度文明的社会,这就是我们要继承的优良传统。
《仪礼》:因为人们要想表达自己对某人或事的关爱和尊敬,不同的事物必须通过不同的仪式才能表达明确(例如:现代女人喜爱男人单腿下跪双手捧束玫瑰说:“我爱你!请你嫁给我吧”这种仪式。)所以古人制定出了如:士冠礼、婚礼、士相见礼、乡饮酒礼、乡射之礼、燕礼、聘礼……等等十七种仪式。所以《仪礼》是用不同的仪式来表达人们对不同的人和事的爱戴和尊重之心。
现在这些仪式简单化、时代化了但没有完全抛弃,着装和形式变了但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的思想没变,变化的只是抛弃了儒家那种虚伪而繁琐的酸腐味儿。
孔子主张“中庸”,现在解释中庸的含义是:“待人接物要调和折中、不偏不倚。”这种解释和《礼记》中的解释相差甚远,《礼记》的解释是:“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之位,万物育焉。”其中大意是:人在心平气和的时候不会有任何喜怒哀乐的表情这就是“中”,一旦产生喜怒哀乐就要采用有礼有节的表达方式,你的表达方式符合礼节的要求就是“和”,能做到和就达到了“道”的要求。“中”它是天下万物之根本(“中”就是平静、安定);“中”与“和”相符是区别万物不同地位的要求(如:父逝,披麻戴孝哭声悲痛者,其家庭的地位一定是儿子,只有儿子的哭声悲痛才算是孝子才符合“礼”的要求。)
中庸的“中”表示人们心平气和的心态,“庸”《说文》解释为“用”,“中庸”就是人们要采用心平气和的心态对待和处理一切事物,这样才能做到有礼有节。这种理解就和老子的虚静是万物之本一脉相承,也证明了孔子是真正的把古圣人的思想理论付诸于了实践之中~
关于孔子礼的内容是什么和孔子礼的含义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