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曾国藩家族为什么长盛不衰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曾国藩家族,现在还有多少人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 1、曾国藩家族为什么长盛不衰
- 2、曾国藩没留财产给子孙,凭什么家族却兴盛200年?
- 3、中国顶级家族传承,两百年出了240多个人才,究竟凭啥?
- 4、都说"富不过三代",那曾氏家族为何能兴旺至今?
- 5、曾国藩几句家训,揭开家族兴旺的秘密
曾国藩家族为什么长盛不衰
作为一个以“立德、立言、立功”传世的历史人物,他的遗嘱尤其可看,那里面有他一生大智慧的总结和传给后人的心得。看后不得不服,人生三大忌:骄、奢、逸,人生六大宝:勤、孝、俭、仁、恒、谦。曾国藩虽位极人臣,但做事情仍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对人对事都极其认真。怪不得周国平说“人类最高的智慧是敏感和警觉。”
曾国藩认为持家教子主要应注意以下十事:(一)勤理家事,严明家规。(二)尽孝悌,除骄逸。(三)“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四)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五)联姻“不必定富室名门”。(六)家事忌奢华,尚俭。(七)治家八字:考、宝、早、扫、书、疏、鱼、猪。(八)亲戚交往宜重情轻物。(九)不可厌倦家常琐事。(十)择良师以求教。
归纳起来,曾国藩教子的内容主要有六项,即“勤、孝、俭、仁、恒、谦”六字。
俗话说“富贵不过三代”,但据调查,曾国藩及其四兄弟家族,绵延至今190余年间,共出有名望的人才240余人,没有出一个纨绔子弟。
如此长盛兴旺之家,在古今中外皆属罕见,原因当归于曾国藩的教子有方。
曾国藩将“勤、孝、俭、仁、恒、谦”六项内容,通过训教、信教、言教、身教、事教、师教等六种方法,全面深入地传授到子女身上、灌输到子女心中、融化到子女的血液里。曾国藩的教子之道、曾国藩的家庭教育理念,是我国教育思想的瑰宝;对我们今天的现代教育,仍有着强大的指导意义。
曾国藩没留财产给子孙,凭什么家族却兴盛200年?
曾国藩没留财产给子孙,却给自己子孙后代留下了为人处世之道和家族精神,这是曾国藩家族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曾国藩的成功是几代人共同的积累,曾国藩祖上几代人都是读书人,他们想通过科举考试来改变自己家族的命运。但是似乎上天并没有垂怜曾国藩的家族,几代人当中只有曾国藩最后凭借着自己不懈努力登堂入室,曾国藩在自己宦海浮沉的为官之路当中也领悟了一个家族长盛不衰的道理。
不能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历史上大多数历代为官的家族都没有好下场,在政治斗争当中一个家族不可能永远站对队伍,一旦走错一步就可能是万丈深渊。这样的风险性太大。曾国藩也从来不要求自己的孩子全部入朝为官,走上仕途之路,他教育自己的孩子要按照自己的兴趣去进行人生规划,自己喜欢什么就可以从事什么样的职业。
穷不过三代,富不过三代,自己的子孙后代没有能力守住自己打下的基业,自己的家族也会在顷刻之间毁于一旦。曾国藩虽然没有为自己的子孙后代留下巨额遗产,但是教会了他们做人的道理,不管自己的子孙后代从事什么样的职业都能和周围人打成一片,都能在社会当中立足。树立家风,解决家族的延续问题。
曾国藩教育自己的孩子以身作则。他虽然是清朝四大名臣之一已经是大权在握,但是他并没有建造富丽堂皇的宫殿,他始终住在自己的老房子当中,而且从小就要求自己的孩子做家务活,自己的衣服都要自己清洗。曾国藩给予后人自主的道路选择权,他们从事各行各业,从小的严格家教在社会上更容易获得别人的认可。
中国顶级家族传承,两百年出了240多个人才,究竟凭啥?
因为曾国藩当时就是担心自己的家族容易长盛久衰,所以给自己的家族人制定了一条8个字的规则,种地读书,孝顺有爱,这几个字可以说一直在曾国藩的家族当中传承了下来,也就是告诉自己的家族人,不要老想着自己的祖先是官宦之家,而自己有着很高的地位,这对于家族人来说是不好的,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认识,曾国藩的工业做的是越来越大,所以才能够成为晚清时候的第1个名称,在很多重大的时刻当中,曾国藩的家族都不会因为骤然崛起而衰落,正好是走了一条比较年年长久的道路。
曾国藩的祖父就是一位有着大智慧的人,只是因为当时生的时候年代不好,所以没有得到重用,但是自己祖父在时就已经认真的教育自己的子孙后代,曾国藩受到了自己祖父的影响,所以在自己过关期间,也通过写家书来教导自己在家中的弟弟以及亲人们如何读书做人,根据相关资料来看的话,曾国藩总共往家里写了1500多封书信,之所以能够写这么多信来教导自己的家人,主要还是想给家人树立良好的家风,从而解决家族能够延续下去的问题。
曾国藩的家族能够有这么多的人才和曾国藩留下的八字传承是分不开的,因为一个家族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好的传承,就是要建立好的家风,如果说一直把自己放在一个很高的地位,那么肯定就有一种走高远低的状态,这样就会认不清自己,容易犯错,这样的话对于家族利益是不好的。
所以说曾国藩正是因为给家族人准备了好的传承,所以才让家族屹立不倒,不管是古代还是现在一个家族都需要有好的家训,对于整个家族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都说"富不过三代",那曾氏家族为何能兴旺至今?
中国人常说富不过三代,因为富家子弟越到后面越骄纵,越耽于享乐,而这是对一般人而言。对于家书传教的曾国藩家族可是例外,现在的曾氏家族已经繁荣了8代,其子孙后代基本上都是人中龙凤,在各个领域都培养出了领军人物。曾国藩是清晚期的中兴名臣之首,消灭了太平天国,为挽救大清王朝,立下了不世之功。其教子也是很有方法的,为后人留下了教子六项分别是勤、孝、俭、仁、恒、谦。
排在第1位的是勤,也就是你为人要勤快,曾国藩总结了人要做到五勤,分别是身勤,眼勤,手勤,口勤,心勤。曾国藩本人天资不是有多高,他认为自己比较愚笨,只有勤能补拙。即便是天分很高的人也要做到勤快,像李嘉诚每天仍然是5:59闹铃响后准时起床,前中国首富的王健林每天4点多就起来了,天天如此。
曾国藩教导后代第二重要的便是要孝,也就是孝顺父母,如果一个人连孝敬养育自己那么多年的父母都做不到,他谈何奉献社会?谈何立德,立功和立言?第3点,曾国藩提倡要勤俭持家,即便你是富贵的大族,曾国藩曾被追赠为曾文正公,标准的公候世家,但是他每天以身作则就能做到勤俭度日。作为传统的儒家士大夫,曾国藩第4点要提倡的就是要做到儒家的核心思想,仁,人与人之间要互助互爱。这是立足中国社会的一个根本原则。第5点要做到恒,要有恒心,曾国藩曾说只要有恒心没有不成的事,你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定要持之以恒,选择了目标就要坚持走下去。最后一点曾国藩强调为人要谦逊朴素,俗话所说气忌胜,心忌满,才忌露。你只有时刻保持谦恭的心态,你才能长期立于不败之地,才能每天都有进步。
曾国藩的后人正是因为谨记他们老祖宗曾国藩的六字家训,每天三省吾身,才能在各行各业作出不菲的业绩,仍然使得这个家族持续的辉煌腾达。
曾国藩几句家训,揭开家族兴旺的秘密
曾国藩,中国近代史上绕不开的人物。
他是晚清重臣,湘军的创建者和统帅,一代封疆大吏;他也是洋务运动的倡导者,与李鸿章等人一起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这样一位对中国 历史 有着巨大影响力的人物,史学界和公众对他的评价是多样化的,有关他的争议从未停止过,但他治家与教子的理念却一直被大家所赞赏和学习。
曾国藩曾经多次与其弟曾国潢提及“六尺巷”的故事。清朝康熙年间,时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的张英,老家安徽桐城的宅子与吴家为邻,两家院落之间有条巷子,供双方出入使用。后来吴家要建新房,想占这条路,张家人不同意,双方争执不下。这时,张家人一气之下写封信给张英,要求他出面解决。
张英看了信后,认为应该礼让邻里,他的回信只写了四句话:“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阅罢,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也主动让出三尺房基地,“六尺巷”由此得名。这个故事所讲的就是清朝父子双宰相的张英和张廷玉家。
曾家是一个大家族,曾国潢没有做官,在家主持家务。曾国藩嘱咐这个弟弟,要好好读《父子宰相家训》,说,“句句皆吾肺腑所欲言”,认为这是修身齐家的典范。由此可见,曾国藩对家风和家训的重视。
事实证明,曾国藩对于家族子弟的教导是正确的,后世子弟无一人是“逆子”,世代皆为有志之士就是最好的证明。
晚清 历史 上唯一一次算得上胜利的外交活动就是曾国藩的二儿子完成的。他先后出任驻英、法大臣和驻俄大使,他从敌人手中成功收回伊犁地区,签订《中俄改定条约》,他就是曾纪泽。
曾国藩的三儿子曾纪鸿自幼喜爱自然科学,在数学研究上造诣更深,他自学成才,著有《对数评解》、《圆率考真图解》、《粟布演草》等数学专著,是中国近代有名的数学家。后世子孙中,也有多人以数学为业。
曾纪泽的儿子曾广铨,精通英语、法语、德语和满文,承父业,曾担任晚清政府驻韩和驻德大使,后来他还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学馆总办,也是著名的翻译家。除了曾广铨,曾氏家族中还出现了曾约农、曾宪森等翻译家。
曾国藩的曾孙曾绍杰是著名的篆刻书法家,曾孙女曾昭燏是著名的文博专家,玄孙曾宪杰是著名画家……除此之外,曾家子孙在书法上都颇有造诣,如曾国荃、曾纪泽、曾纪鸿等人更被后世以书法家视之。
曾国葆后裔中有十余人进入军界,其中五人是黄埔军校的毕业生,曾广泰和曾广荣在国民党军中先后授予少将军衔。曾昭懿是曾国潢的曾孙女,她是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博士,曾任北京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曾国荃的玄孙曾宪朴,曾任农业部经济作物总局副局长。
一个家族绵延兴盛两三代可以依靠祖父辈的积累荫护,可若想靠祖产兴旺数代则是不可能的,曾国藩清楚地意识到了这一事实,他曾经对家人说,“仕宦之家,不蓄积银钱,使子弟自觉一无可恃”,因此,“绝不留银钱与后人”。
曾国藩没有给子孙留下任何财产,但他却给其后世子孙留下了能够世代不朽的真正财富,这就是以家书为体的曾氏家训。所以,今天,我们也来看一看让曾家长盛不衰的家训到底藏着什么密码。
不做代代为官之想
曾国藩曾总结四类家族的“兴衰周期律”,即官宦之家、商贾之家、耕读之家、孝友之家。与我们的常识性判断恰恰相反,他认为官宦之家最易衰败,商贾之家次之,而延续长久的大多是耕读之家和孝友之家。
在此四者对比之上,曾国藩申述道:“我今赖祖宗之积累,少年早达,深恐其以一身享用殆尽,故教诸弟及儿辈,但愿其为耕读孝友之家,不愿其为仕宦之家。诸弟读书不可不多,用功不可不勤,切不可时时为科第仕宦起见。”
他不希望自己的家里人世代做官,事实上也不能、也根本做不到世代做官。他给妻子欧阳夫人写信时也说,我们家里不要做代代做官之想。当官是偶然之事,不是必然的,不能拿这个偶然的东西当成一种必然,当成家族世代的追求。自古以来,官职越高,风险越大。基于此,曾国藩不希望自己的后代做官,做高官。
他在给几个弟弟的家书中说,如果弟弟们不能看透这层道理,即便在科举考试中高中了,仕宦显赫,最后也不能算是祖父的贤肖子孙,也不能算是曾家的有功之人。若能看透这层道理,不觉得自己在朝中将来做大官就了不得,那才是他这个兄长佩服的地方。
耕读正路
曾氏家族是典型的耕读传家。在曾氏家族 历史 中。五六百年都是寂寂无闻,虽有读书人,却无人考取过功名,连秀才都没有。但是,这个家族能够长期延续,自然有一种家族传统在维系,曾国藩的祖父星冈公有一副对联就是答案——奉祖宗一炷清香必诚必敬,教子孙两条正路宜耕宜读。
这两句话看似简单,却是一个家族能长久下去的真理所在。中国人的信仰体系,一般来说有两个:一是信天命,“天”就是天帝,中国人畏天;一是信祖宗,我们在遇到重大难题时,常会给祖宗上炷香祷告一番,希望祖宗保佑后代平平安安之类。要知道,老天离我们远,只能敬畏;祖宗才是我们生活中存在过的,离我们很近。
《左传·昭公十八年》子产曰:“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意思是说,天道远离人间,人道则存在于身边的 社会 人事之中,可以就近掌握。对于人所难及的事物,那就难料了。所以还是敬祖宗靠谱些。“奉祖宗一炷清香必诚必敬”,敬祖宗的时候就好像祖宗就在那里一样,要怀有恭敬之心。
“教子孙两条正路”,两条正路是什么呢?“宜耕宜读”。“耕”是种地,种地是为了吃饭,这里泛指靠自己的双手获得劳动果实。“读”,当然是读书,读书是为了修身养性,让子孙不愚。这就是耕读传家,耕地的同时,不忘读书,保证后来不会种一辈子地。
旧时读书人希望“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为农民子弟提供了一个读书做官的途径。隋唐时期科举取士,农民子弟就有考中进士的,曾国藩也是如此,祖辈务农为生,虽是地主,但也是农人出身。“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在他身上得到了体现。
曾国藩在家训中提到要读书的地方就有很多,他认为读书就是止愚。孔子说:“唯上知(智)与下愚不移。”为什么说“下愚不移”呢?下愚者是指愚蠢者,没读过书,不明事理,所以不会改变自己的看法和行为。要想“暮登天子堂”,跟天子一起讨论国家大政,不读书能行吗?
治家贵严
“严教”是曾国藩一直倡导的。他认为“治家贵严,严父常多孝子,不严则子弟之习气日就佚惰,而流弊不可胜言矣。”
《三字经》称“子不教,父之过”,管教不严,则子弟的不良习气就会逐渐滋长起来,父亲说的话当成耳旁风,根本不当回事。时间一长,子女就变得放荡懒散,整日无所事事,那就会造成很多的问题。
曾国藩所说的“不严则子弟之习气,日就佚惰”这种现象,在大户人家,尤其是富贵人家,确实特别多,这些人家的子弟可以说吃穿不愁,想做的事情几乎没有做不到的,自然就为所欲为了,这样的话,带来的流弊不可胜数,一个家族就被这些人给败掉了。
曾国藩曾以《易经》举例说明家教要严的好处,他说:“故《易》曰“如吉”!欲严而有威,必本于庄敬,不苟言,不苟笑,故曰“威如之吉,反身之谓也”。”
“有孚”,说明家人要有爱,但是过度的爱难免变成溺爱,所以要“威如”,即做家长的要有威严,威严要立足于平日的庄重和敬畏,不能父亲不像父亲,不随便说笑,恩威并施,这样子女才会学会如何处事做人,家庭也就和和美美。
这属于中道的思想,既不放纵,也不太严。可见,父亲在家里一定要有尊严,父亲没有尊严,父子之间毫无规矩,嘻嘻哈哈,到关键时候管不了子女,就说明你没有威严,你说的话,子女不相信,他们没有把你当成家长一样尊重。
要注意的是,“威如之吉”,有威严才能走向吉祥,“威如”并不是家暴,威仪从哪里来?“反身之谓也”,就是做父母的懂得反身修德,自己做好榜样,也就是说,从另一个层面来讲,“威如”不单单是对别人严,还要对自己严,要经常反省自己的不足,这样威仪才能出来,你才能要求子女按照自己所说的去做,而不是“父不父、子不子”一般。
但是,曾国藩也同时提出:“治家贵严,不可拘束过甚。”也就是说,在严的同时,也不可对子女过分拘束,一点小事情就吹毛求疵,子女被管教得喘不过气来,感到无所适从,做什么事情都感觉在违背父母的意愿,这样的教育反而会适得其反。
我们今天也常讲,孩子有一个青春叛逆期。叛逆是怎么形成的?有时和父母的挑剔、拘束过甚脱不了关系。可见,父母在严格管理孩子的同时,一定要给他一个自由的空间。否则,孩子被过分管束,他的天性就被完全遏制。所以,治家贵严,但不要走极端,要学会宽严并施,给孩子一个成长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孩子会觉得宽松、不拘束。
子弟需勤教
子女的教育是经常性的,不是偶然性的。偶尔的教育肯定没有效果,子女也不会把它当回事。曾国藩后来把子女带在身边,就是要勤教,把教育子弟作为常课。
到曾国藩的晚年,为了勉励两个儿子及诸侄辈,在《诫子书》中写下了日课四条,作为遗嘱,那就是“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习劳则神钦”,简单概括就是八个字:“慎独、主敬、求仁、习劳。”
为什么要写这四条呢?因为此时的曾国藩已是百病缠身,自知将不久于人世,他将自己多年的人生思考和追求凝聚为四句话、八个字,作为最后的家训传给二子,希望他们牢记于心,传之于后。这是曾国藩一生用以戒惕的修己之道,是他被誉为“千古完人”的魅力所在,更是他一生学问、事业成功的基础。他在《诫子书》结尾说道:
“古之君子修己治家,必能心安身强,而后有振兴之象;必使人悦神钦,而后有骈集之祥。今书此四条,老年用自敬惕,以补昔岁之衍,并令二子各自勖勉。每夜以此四条相课,每月终以此四条相稽。仍寄诸侄共守,以期有成焉。”
曾国藩认为,古代君子重视修身齐家,自己修养好,家庭也治理得好,必定自身心安、身强,然后家道振兴;与人相处能使他人愉悦、神灵钦慕,然后有众人前来聚集的景象。“日课四条”作为两个儿子及诸侄辈教育的一部分,据说当时还不是曾国藩自己定的,子女也参与了,共同制订家规,将来怎么可能不遵守呢?这一举动实际上是让儿女有更多的责任感。
从上可以看出曾国藩对子女的教育离不开“勤教”。勤字不仅对子女的教育有用,也跟一个家族、朝代兴衰有关。他曾与赵烈文讨论说,清朝国祚之所以持久,其中有一条就是勤政。这一点跟明朝截然相反。
明朝的皇帝,除了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以及明宣宗朱瞻基算得上勤政外,剩下的皇帝则大多不堪一言。像明神宗朱翊钧在位之初十年,有勤勉明君之风范,还开创了“万历中兴”的局面;但是执政后期长达三十八年,荒于政事,日夜纵饮作乐,自此不再上朝,国家运转几乎停摆。
明神宗本人如此,他的父亲隆庆皇帝和祖父嘉靖皇帝都是如此,嘉靖皇帝在位期间,二十多年避居西苑,练道修玄,朝政被严嵩父子把持。清朝的皇帝则不同,鉴于明朝覆亡的教训,一代一代的皇帝确实都勤于政事,就是清末的光绪帝也是如此。这就是皇家家法教育出来的,所以曾国藩说,教育子女也应该这样,要勤教。
言传身教,六者皆要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相处时间最长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太重要了,他的所作所为,影响非常重要。父母经常怎样,子女就会学样,父母平常的行为不管好坏,对于子女来说,会起到一种示范作用,他们无形中就学到了。对于言传身教,曾国藩做出了很好的示范。
曾国藩认为,居家之道,从俭的话可以长久,当处在乱世时,犹以戒奢侈为要义。高调炫富,盗贼会盯上你,朝廷也会盯上你,这纯粹是给自己找乱子。特别在乱世,乱世积财为最大不祥,会招致很多灾难。还有衣服不宜置备太多,也不要在样式上太多装饰,尤其不适宜镶嵌过于华丽绚烂的花边。高调炫耀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所以,曾国藩要求子女俭朴一点,保持一点纯真。
在工作上,曾国藩常讲“五到”,即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曾国藩把古人讲的日常工作上要“清、慎、勤”三字,概括为“案无存牍,室无私钱”八个字。“案无存牍”就是不管有多少事情当天一定要办完,不能攒到一起突击一下干完。“室无私钱”,自己的办公室和家里,没有一分钱是不可告人或者来历不明的。
曾国藩在读书上的示范,可以说是个楷模。曾国藩以身作则,常常带领家人读书,晚上利用闲暇陪着孩子们读书。像《孟子正义》这部书孩子们早已经读过,但曾国藩还要一遍一遍地教两个儿子,他认为书读百遍才能读出味道,每读一遍都可能有不同的解读和认识。
无论是戎马生涯还是在总督衙门,他每天晚上都会安排一定的时间读书,读诗书文章至少两到三卷,然后用一定的时间课子读书。直到临死前两天,曾国藩还在读《理学宗传》。
曾国藩非常重视修养的功夫,这也是其成就当中最主要的。幕僚薛福成总结曾国藩一生的成功之处,称其成功秘诀在于“以克己为体,以进贤为用”,前者就属于修身,后者则是说用人。
“清廉”方面,曾国藩一生清廉,临死时没有给家里留下太多的遗产。他有五个女儿,两个儿子,共计分成七分,每个人可能分得一千多两银子,所有的家产就是这么多。
“孝友”包括两层意思:“孝”是对长辈,“友”是对兄弟姐妹等同辈。关于“孝”,曾国藩就说“事亲以得欢心为本”。而对于同辈之人,古人讲兄弟之间最好的道是友道,即兄弟之间要像朋友一样相处。
以上就是曾国藩在六个方面所做的示范,以“身教”影响子弟。
曾国藩对工作、对家人,真正做到了“义无反顾”,他实现了儒家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理想境界,堪称“中华千古第一完人”。而曾国藩或许不会想到,他留下的家训,也影响着一百多年后的后世之人。
今日话题: 你觉得曾国藩的这几句家训今天还有意义吗?如果你为后人留家训,会说些什么呢?
文字参考:《百年家族的秘密》
曾国藩家族为什么长盛不衰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曾国藩家族,现在还有多少人、曾国藩家族为什么长盛不衰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