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诸葛亮为什么斩马谡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诸葛亮斩马谡真正原因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 1、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原因是什么
- 2、诸葛亮一定要斩马谡是为什么?原因又是什么?
- 3、诸葛亮为什么斩马谡
- 4、诸葛亮为什么一定要斩马谡呢?
- 5、诸葛亮,为什么要挥泪斩马谡?
- 6、诸葛亮为何挥泪斩马谡?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要斩掉曾为自己十分器重赏识的将领,心若刀绞;但若违背军法,免他一死,又将失去众人之心,无法实现统一天下的宏愿。加之自己用人不当导致的战略性失败(痛失街亭)内心纠葛后,不禁老泪众横。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因为马谡一时大意失守街亭,使西蜀丢失了一个重要据点,马谡的死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伏法。街亭对于蜀魏都至关重要,而且领军的人偏偏又是诸葛丞相十分赏识的人,因为当时街亭失守,整个蜀国就处在危险中,为了安抚朝野上下,不得不用马谡的人头来换取民心。诸葛亮此举意在说明马谡虽然重要,但是却不唯一,蜀国虽然失了街亭但是还能争霸天下。
扩展资料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结果:
诸葛亮总结此战失利的教训,痛心地说:“用马谡错矣。”为了严肃军纪,诸葛亮下令将马谡革职入狱,斩首示众。临刑前,马谡上书诸葛亮:“丞相待我亲如子,我待丞相敬如父。这次我违背节度,招致兵败,军令难容,丞相将我斩首,以诫后人,我罪有应得,死而无怨,只是恳望丞相以后能照顾好我一家妻儿老小。这样我死后也就放心了。”
诸葛亮看罢,百感交集,老泪纵横,要斩掉曾为自己十分器重赏识的将领,心若刀绞;但若违背军法,免他一死,又将失去众人之心,无法实现统一天下的宏愿。于是,他强忍悲痛,让马谡放心去,自己将收其儿为义子。而后,全军将士无不为之震惊。
诸葛亮(181—234年),三国时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外交家。字孔明,号卧龙。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的一个官吏之家。
马谡此人,是“马氏五常”之一,刘备的重臣“白眉最良”马良的弟弟。后世多评为赵括式的人物。素有才名,得到诸葛亮赏识。
刘备临终前叮嘱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但诸葛亮并未听取。北伐时期,诸葛亮力排众议,任命马谡为先锋,结果蜀军在街亭惨败给魏将张郃,诸葛亮退军汉中,马谡下狱后死亡(一说是军法处死),终年39岁。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参考资料:挥泪斩马谡-百度百科
诸葛亮一定要斩马谡是为什么?原因又是什么?
马谡虽然是蜀汉的武将,蜀汉当时正值用人的时候,但是街亭失守,诸葛亮还是挥泪斩了马谡,这是因为,街亭占据着一个重要的地理位置,街亭失守会引起整个战争走向的转变;此外,诸葛亮统治军队是非常颜色的,号令严明,士气也比较旺盛;最后就是因为,马谡没有老老实实的听从诸葛亮的指挥,这在行军作战中是大忌。所以,纵然马谡曾经为蜀汉做过贡献,但是街亭的失守,还是让诸葛亮不得不挥泪斩马谡。
一、街亭的地理位置。
街亭位于现在的甘肃天水市,在秦安县城东45宫里处的陇城镇。当时是一个重要的关卡,古代兵家的必争之地。诸葛亮为了匡扶汉室,部署了北伐曹魏的接听之战,没有想到,马谡却导致街亭失守,从而使得疏浚的主力崩溃,诸葛亮不得不退兵。
二、诸葛亮军纪严明。
蜀汉军队在诸葛亮的治理下,是一个纪律严明的队伍。诸葛亮不仅是一个得人心的人,而且是一个治军有方的人。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必须给全军一个交代。不能因为自己缺少将领就留下马谡这个人。毕竟,宁缺毋滥的道理诸葛亮是懂得的。所以为了给全军一个交代,也为了严明军纪,诸葛亮不得不挥泪斩马谡。
三、马谡不听指挥,犯了军队大忌。
我们都知道,军队的纪律之一就是服从。军人就是要服从的。诸葛亮在部署街亭的时候,刘备曾经提醒过诸葛亮,但是诸葛亮还是比较相信马谡的。没有想到,马谡却违背了诸葛亮的医院,非要在山上扎营。副将王平还提醒他,“丞相临走的时候嘱咐过,要坚守城池,稳扎营垒。在山上扎营太冒险。”但是马谡却不听劝,最后导致了失败。
诸葛亮为什么斩马谡
因为《三国演义》里的一个失街亭,马谡试图邀兵打仗。最后,失街亭把自己绑起来道歉。最后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彻底颠覆了马谡的真实历史形象。
那么历史上的马苏丽珂是什么样的人呢?他和诸葛亮是什么关系?详细说一下真相吧。
据刘备说,到了荆州之后,他的人生开始有了飞跃,荆襄人才进了刘备的帐下,其中以荆州的马家兄弟、马哈拉诺比斯五常最为出色,还提到了马谡的哥哥马良。因此,这五个常任理事国不是普通人,而是两种人,都可以称为接君。
所以对于相对年轻的马谡,诸葛亮一直对他寄予厚望,甚至把他培养成接班人。作为一名军人,他日夜跟着他。他和他父子的感情不能说,但是真感情一定是真的。
这种情况直到第一次北伐失街亭后才有所改变,马谡因为一次严重失误丢掉了性命。
那么如果他没有被冤枉,他一定要看看第一次北伐的全过程才知道。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战略目标,并不是要彻底消灭曹魏,而是要占领汉中家门前的凉州。至于永州,能占多少就占多少。诸葛亮深知一口吃不胖的道理,所以战略重点从来不是长安,甚至不是关中地区。
从诸葛亮指定的作战计划中也可以看出,要攻长安城,不走陇西大道,而是选择伍兹谷、罗虎路、北斜道、陈仓旧路中的一条。走龙溪大道根本不是去长安的方向,所以可以看出诸葛亮的目标是凉州,马谡失街亭让这个战略目标无法实现。
因为街亭的位置很重要,是关中到凉州的必经之路。
所以蜀汉军队只有镇守街亭才能阻挡魏军援军。如果没有魏国援军的支持,已经发生叛乱,动荡的凉州可能被蜀汉占领,然后被吞并。
这里我们恢复以下第一次北伐的全过程。
当时诸葛亮先是派手下大将赵云、邓骘打着自己的旗号迷惑敌人,以为敌人是从顾颉路出去的,目标是长安,让曹魏的军队吓得不敢动。
然后我率领主力部队出龙游大道取祁山。
魏大钧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蜀汉王朝的赵云军队上。他没想到诸葛亮的主力出了陇右的祁山,向凉州挺进。
一时间凉州震动,安定、天水、南安反叛魏,投蜀。此时,只要蜀汉没有任何问题,凉州被平定只是时间问题。
于是魏国紧急出兵,却中了诸葛亮疑兵的圈套。曹真率军在顾颉截击蜀军疑兵,赵云因兵力不足而大败。又得凉州消息,蜀军出祁山攻陇右,曹真急派张合领军救援。
诸葛亮也知道魏军马上就要来了,还派马谡镇守魏军西边的必经之路街亭。
所以张合和马谡在街亭会有一定的战争。
然而诸葛亮失算了。他没有想到他寄予厚望的马苏。那你就忍不住要打。不,你不能不打,但你打之前就输了,因为在现实历史中,马谡是个临阵脱逃的。
随着张合占据街亭战略要地,来自魏军的援军开始不断出现。
诸葛亮此时尴尬了。他一个人走得很深,所以他不得不在魏军到来之前匆忙撤退。蜀汉大军一走,叛逃的三郡当然不保,重新归附魏国。最后第一次北伐失败。
诸葛亮几次北伐,这一次应该是最好的机会,因为魏对的突然袭击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很短的时间内,蜀汉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但是马苏的失败让整个职业一落千丈。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准备充分,战术合理。唯一的错误就是用错了马苏。
一失足成千古恨。
其实在战斗之前,诸葛亮顶着很大的压力要用马谡,但还是坚持己见。
“光明违背了大众的要求”
那么我们就有理由相信,诸葛亮认为马谡能够胜任这个职位,而马谡本人却辜负了期望。那么马苏在街亭之战中的真实表现如何呢?我们继续看。
马谡临街亭兵败现场临阵脱逃,从来没有发生过把自己绑起来道歉的事情。而这一切都因为一个人被掩盖了。这个人就是香郎。
项郎本人是荆州人,是蜀汉王朝荆州派的成员。他与诸葛亮、马谡关系不错,但第一次北伐失败后,项郎被免职。原因很简单,是项郎庇护了马谡。
所以,香郎是次要人物?我不这么认为,但是诸葛亮很生气。
那么诸葛亮在气什么呢?马谡没有被打败,而是逃离了战争。
这也是为什么有人劝诸葛亮,诸葛亮不听,执意要杀马谡的关键原因。至于什么,严格的军法只是借口。马谡因为希望太大而被杀,最后让诸葛亮太失望了。
但是马谡中诸葛亮看中的接班人,以诸葛亮的人品和道德水准,其实对于接班人来说,最重要的无疑是勇气和担当,而不是能力。
如果看重能力的话,魏延指挥战斗的能力比马谡强,这也是诸葛亮后来看中姜维的原因。姜维无论能力如何,最后都是蜀汉的生死节,临死前还不忘复国,最后被逼破肚皮。古今中外,有几个人是如此英勇忠义。
而我们再来看万众期待的马苏?
街亭战败后,它逃走躲了起来。我不敢承担这个责任。
诸葛亮当然很生气。其实领导最看重的是态度,因为能力是可以培养的,但性格和态度是天生的。不愿意承担责任,这样的人,无论能力如何,都不是当领导的料。当蒋琬在马谡被杀后劝诸葛亮爱惜人才的时候,也许诸葛亮在想!
被我寄予厚望的人这么不负责任都是我的错。
然后就后悔没听刘备的话。
诸葛亮为什么一定要斩马谡呢?
因三国演义一段失街亭,马谡力争请军出战,最后失街亭自缚谢罪,最后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让马谡这个人的真实历史形象完全被颠覆。
那么真实历史上马谡到底如何?他和诸葛亮关系究竟怎么样?我们就细说真相。
刘备据荆州后,开始人生飞跃,荆襄人才尽入刘备帐中,其中就有荆州马家兄弟,马氏五常白眉最良,说的就是马谡兄长马良。由此可见,这五常都不是一般人,而是二般人,都是可以称呼为俊杰的人才。
也因此,对于年岁比较小的马谡,诸葛亮一直寄予厚望,甚至将他当作接班人培养,作为参军日夜跟随在身边,情同父子说不上,但有真感情肯定是真的。
这样情况直到第一次北伐失街亭后,才改变,马谡也因严重错误失去生命。
那么他冤不冤,就必须要看第一次北伐全过程才能知道。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战略目标并没有那么远大到彻底消灭曹魏,而是占据汉中家门口的凉州之地,至于雍州,能占多少是多少。诸葛亮深知一口吃不成胖子的道理,所以战略重点从来都不是长安甚至关中地区。
这也可以从诸葛亮指定的作战规划看出,如果为了攻击长安,就不会走陇西大道,而是在子午谷、傥骆道、褒斜道、陈仓故道,之中选择一个即可。走陇西大道,完全不是去长安的方向,由此可见诸葛亮目标就是凉州,而马谡失街亭就让这个战略目标完成无法实现。
因街亭位置非常重要,是关中通往凉州战略要地必经之路。
也因此,蜀汉军队只有守住街亭,才能阻挡魏军援军。没有魏国援军的支援,本身就已经出现叛乱,动荡不安的凉州才有可能被蜀汉占据进而吞并。
这里我们复盘以下第一次北伐全过程。
当时诸葛亮先派大将赵云还有邓芝,以自己旗号迷惑敌人,以为疑兵之计,出斜谷道,目标是长安,让曹魏大军惊惧不敢妄动。
随后自己在率领主力大军出陇右大道走祁山。
曹魏大军全部注意力都在蜀汉疑兵赵云部队哪里,完全没料到诸葛亮主力居然走陇右出祁山,进逼凉州。
一时间凉州地区振动,安定、天水、南安三郡叛魏投蜀,这个时候只要蜀汉自己不出问题,凉州被平定就只是时间问题。
因此魏国紧急出兵,可是却中了诸葛亮疑兵之计,曹真率领军队在斜谷拦截蜀军疑兵,赵云因为兵力不足,被击败。而凉州消息传来,蜀军出祁山攻击陇右,曹真急派张郃领军救援。
诸葛亮也知魏军马上就要到,也派马谡带兵守魏军西进必经之路街亭。
于是,张郃和马谡在街亭就会有一场必打的战争。
可是诸葛亮失算了,他没有想到自己寄予厚望的马谡。那么不禁打,不对不是不禁打,是还没打就败了,因为真实的历史上马谡是临阵脱逃。
随着张郃占据街亭这个战略要地,魏军援军开始不断出现。
这个时候诸葛亮就尴尬了,他已经成为孤军深入,也因此只能在魏国大军来临之前匆忙撤退。蜀汉大军离开,叛逃的三郡当然也不保,重新归附魏国,最后第一次北伐失败。
历数诸葛亮数次北伐,这一次应该是最好的机会,因为魏国对于蜀汉的突袭准备很不充分。短期内蜀汉获得了极大胜利。
但是马谡的失败,让整个占据急转直下。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可以说是准备充分,战术合理,唯一错误就是用错马谡。
一子错,全盘输。
其实战斗前,对马谡的使用诸葛亮曾经承受很大压力,但他还是固执己见。
“亮违众拔谡”
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诸葛亮是认为马谡可以胜任这个位置的,只是马谡自己不争气而已。那么街亭之战马谡到底真实的表现如何?我们继续看。
马谡是在街亭兵败现场临阵脱逃的,从来没有什么自缚谢罪的事情发生。而这一切因为一个人而被掩盖了。这个人就是向朗。
向朗本身也是荆州人士,属于蜀汉荆州派系的一员,他和诸葛亮还有马谡的关系都很好,但是在第一次北伐失败之后,向朗却被免职了,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向朗对马谡的包庇。
那么向郎是背锅的吗?我看不像,而是诸葛亮却是很气愤。
那么诸葛亮到底气愤的是什么?不是马谡战败,而是临战脱逃。
这也是为什么任何人劝说诸葛亮,诸葛亮都不听,执意要杀马谡的关键原因。至于什么,严正军法不过是借口。马谡被杀,就是因为希望过大,最后他让诸葛亮失望过大。
马谡可是诸葛亮看中的接班人,以诸葛亮的人品还有道德水准,其实对接班人最看重的一点,毫无疑问是勇气和担当,而不是能力。
如果看重能力,魏延指挥战斗的能力都比马谡要强,这也是后来诸葛亮看中姜维的原因。无论能力如何,姜维最后为蜀汉忠义死节,临死还不忘复国,最后被破腹取胆。这样的壮烈和忠义古今中外几人有。
而我们再看看被寄予厚望的马谡?
街亭战败之后,竟然逃跑藏匿,这点责任都不敢担当。
诸葛亮当然是非常气愤啊,做领导的其实最看重的是态度,因为能力是可以培养的,人品和态度却是天生的。不愿承担责任,这样的人,无论能力如何,都不是当领导的料。当蒋琬在马谡被杀之后劝诸葛亮要惜才的时候,也许诸葛亮内心想的是!
我寄予厚望的人,如此没有担当,是我的错。
然后在后悔没有听刘备的话
诸葛亮,为什么要挥泪斩马谡?
其实关于马谡到底是怎么死的,到现在也还搞不清楚,因为《三国志》对于马谡的死有三种记载,在《诸葛亮传》中记载马谡被诸葛亮连同将军张休、李盛一起斩首,而在《马谡传》中则记载马谡是死在监狱中的,而在《向朗传》中记载马谡在街亭一战失败后逃走了,而向朗与马谡关系较好,知情不报被贬官。
个人更倾向于认为马谡是被诸葛亮杀的,并且诸葛亮是挥泪斩马谡,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诸葛亮要挥泪斩马谡?不就是杀个人嘛,诸葛亮为什么要哭呢?
诸葛亮
先说说马谡是个什么样的人?
首先,马谡是荆州襄阳人,马家兄弟五人都是人才,才能最高的是马谡的大哥马良,其次就是马谡,诸葛亮本人很小的时候就跟随叔父生活在襄阳隆中,因此大概率与马谡是认识的,尤其是与马良关系较好,马良在刘备时代已经做到侍中的官职,这可是刘备的近臣,说明马良很得刘备常识。
马谡同样在刘备时代得到重用,先后任职绵竹县令、成都县令和越嶲太守,绵竹和成都可是蜀汉的重镇,但是刘备在临死前对诸葛亮说过马谡的才能有些言过其实,刘备得到这个结论也是根据自身对马谡的观察,但是,马谡在诸葛亮时代,仍然得到了诸葛亮的重用。
刘备与诸葛亮
首先是诸葛亮在南征南中的战役中,是马谡给诸葛亮提供了“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战略,提出了收揽人心为主,武力征服为辅的策略,诸葛亮正是运用这个策略平定了广大的南中地区,因此,马谡在诸葛亮的心目中还是非常有能力的。
诸葛亮掌权后,提拔一大批籍贯是荆州的人,以作为蜀汉的后继人才库,这其中就有马谡,还有杨仪、蒋琬、费祎、董允等人,而马谡作为诸葛亮最早提拔的人,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诸葛亮力排众议,提拔从未领兵作战过的马谡作为街亭守将,从诸葛亮的角度来看,这是给马谡立功的机会,但是马谡偏偏没有重视这次机会,或者说马谡理解错了诸葛亮的用意,马谡把蜀军安排在山上驻扎,这摆明了就是学当年汉中之战的刘备,占据制高点,以方便进攻魏军,获得更大的战果。
诸葛亮与马谡
但是,马谡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就是山上没有水源,等于魏军大将张郃到达时,发现了马谡的致命错误,于是把马谡围了起来并不进攻,几天以后,马谡驻扎在山上的军队没有水喝,人没有水喝最多维持三天生命,何况是要拼体力打仗的士兵呢,于是马谡所率领的蜀军一败涂地,要不是王平沉着指挥,蜀军伤亡会更多。
马谡在街亭的失败,直接影响到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总体战略,因为街亭失守后,魏军向西可以进入陇右支援陇右五郡与诸葛亮主力作战,同时魏军继续向南进发,可以控制并切断蜀军的退路--祁山道,如果诸葛亮不退兵的话,那么整个北伐大军的后路有可能会被魏军切断,那将是灭顶之灾,所以,马谡失败的消息一传来,天生谨慎的诸葛亮立即选择了退兵。
北伐可是诸葛亮在刘备去世后,历经五年时间再次培养出一支精锐部队,生产了充足的粮食与补给,结果轻易因为马谡的错误而全盘皆输,所以第一次北伐失败诸葛亮要承担首要责任,就是他用人不当的责任,为了维护法制,平定人心,诸葛亮选择了斩马谡,连同一起违背命令的将军张休、李盛一起斩首。
诸葛亮在斩首马谡的时候,他是哭着杀了马谡的,原因有几点:
马谡与王平
一、因为私人感情。
诸葛亮与马谡及马良的私人感情很好的,他们很早就认识了,诸葛亮在襄阳隆中生活了十几年时间,而马谡就是襄阳宜城人,离诸葛亮家不远,他们在荆州培养了私人感情,到了益州之后,因为荆州被东吴孙权夺了回不去了,身在益州的荆州人很容易产生乡土感情,包括诸葛亮也算半个襄阳人,他老婆是襄阳人,他在襄阳又生活了十几年,于私,他们关系良好。
诸葛亮执法一向铁面无私,并不会因为与马谡关系好,就不杀他,相反,诸葛亮为了维护法律的尊严,更应该杀了马谡,但是杀马谡可以,诸葛亮还是忍不住动了私人感情,落泪了,这是诸葛亮真挚的感情,所以诸葛亮哭了。
二、因为国家缺少人才。
蜀汉政权是外来政权,在益州建立政权后,他采取的是外地人管理本地人的模式,也是少数人管理多数人的模式,这是蜀汉政权的国策,是刘备时代就确定的,是不容更改的,但这种模式有个毛病,就是人才非常缺少,因为统治阶层要从荆州等外地人中选择,这个选择的范围本来就相当狭窄。
诸葛亮问罪马谡
马谡就是这批荆州中的人才,虽然有些纸上谈兵,但马谡在刘备时代就已经做到了太守的高官,没有能力的话能做到吗?况且诸葛亮在南中之战亲自测试过马谡的才能,还得到了验证,马谡再怎么犯错,也还是个人才,现在迫不得已要杀了马谡,等于蜀汉又少了一个人才,本来就正值用人之际,现在还要杀人才,诸葛亮感到很痛心,所以他流泪了。
三、因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陈寿在三国志中对诸葛亮的评价是:
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
这简直就是一个铁面无私的包青天啊,哪怕是诸葛亮再亲近的人,只要犯了罪就必须处罚,哪怕是诸葛亮的仇人,只要有功就会赏赐,诸葛亮赏罚是不避仇人亲人的,因为他在蜀汉汉中所采用的理念就是:依法治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所以马谡犯了罪就要处罚,在第一次北伐时连诸葛亮本人都自降三级,对于马谡的处罚就是斩首。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虽然法律无情,但是诸葛亮首先是个有感情的人,为了维护法律总得做些自己不愿意做,或者让自己感到伤心的事,比如斩马谡就是,所以诸葛亮哭了。
四、因为要平定将士民愤。
其实第一次北伐失败后,有一些对诸葛亮及蜀汉政权不满的人在背后看诸葛亮的笑话,或者努力在这事上抓住诸葛亮的把柄,同时又有不少将士因为马谡的错误感到愤怒,诸葛亮并不是只有杀马谡一条处理方法,至少还可以戴罪立功或者贬为庶人或者打入监狱等等。
但诸葛亮选择了最重的处罚方法就是杀,这是违心的,诸葛亮想要证明自己是铁面无私,同时还要平息将士因为马谡的行为导致的丧命和失败的怒火,既然是违心的,难道会感到伤心,所以诸葛亮哭了,如果可以选择的话,其实诸葛亮并不想杀马谡。
诸葛亮为何挥泪斩马谡?
三国中有个著名的“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大多数解释说诸葛亮为了严肃法纪将丢了街亭的马谡斩杀,而又因马谡平时非常受诸葛亮的器重,事后诸葛亮为他痛哭流涕。
其实杀马谡不止因为他打了败仗,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让诸葛亮难以启齿。
一、马谡搅黄了北伐这次政治战
之前我们就分析过诸葛亮北伐实属无奈,公元221年刘备“强行”称帝时,汉献帝还在世,所以蜀汉的“正统性”就没那么牢固了。
刘备病死白帝城之后,蜀汉正统更是岌岌可危,所以诸葛亮必须借助军事上的实际行动来捍卫“匡扶汉室”的崇高理想,以此将一盘散沙的蜀汉重新聚拢起来。
但诸葛亮心知肚明,曹魏地大物博、兵多将广,蜀汉是根本没有能力去征讨中原的。
所以他制定的北伐方针是稳扎稳打,绝不冒进。毕竟这只是一场政治战,一为宣示蜀汉正统,二为稳固蜀汉根基。
但第一次北伐,却被马谡丢了街亭这个战略要地给搅黄了。你说诸葛亮能不生气吗!
二、马谡打破了诸葛亮从严治理蜀汉的计划
有好多评论说诸葛亮任人唯亲,把自己器重的老乡马谡放在守卫街亭这个重要位置上,是诸葛亮用人用错了。
其实这真的是冤枉诸葛亮了,当时蜀汉有个大将魏延,极力主张进攻,还公然表现出对诸葛亮谨慎的不满。其他将领虽然没有魏延表现的这么明显,但他们心中也多少有点不满的。
诸葛亮面对这些并不理解他战略方针和战略意图的将领,又不能明说,只好启用当时对诸葛亮言听计从的马谡去守街亭。
而且在马谡出征前,诸葛亮千叮咛万嘱咐,让他按照自己的方式把营寨扎在依山傍水的地方。
但马谡却公然违抗诸葛亮的嘱托,在山上扎营,结果被魏将张郃团团围住,断水断粮,军心溃散,最终大败而归。
诸葛亮面对人事结构如此复杂的蜀汉政权,不得不采取严刑峻法来管理,他需要的是听话的将领,而马谡的公然违抗,打乱了诸葛亮的治理计划,他不得不杀一儆百。果然在后来的几次北伐中,各部将唯命是从,不敢造次。
其实战争时期,胜败乃兵家常事,马谡虽然惨败,但也只损失几万人而已。第一次北伐失败,还可以组织第二次,况且还有众将领集体为马谡求情。
但由于以上两个原因,诸葛亮不得不斩杀马谡,以儆效尤。而这两个原因诸葛亮又不能明说,只能含泪将马谡送上断头台!
诸葛亮为什么斩马谡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诸葛亮斩马谡真正原因、诸葛亮为什么斩马谡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