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武汉封城两周年。
疫情进入第三年,越来越多的乐观估计是,这将是最后一个疫情严冬。希望是真的。但就在写作这篇文章时,看到张文宏医生在提交今年上海两会的书面建议中指出,全球抗疫已出现疲惫和松懈,中国将面临更大的风险,目前上海输入性疫情已达到抗疫以来最高峰,应未雨绸缪做好系统性抗疫准备,建议上海针对疫情规模超出现在5倍或者10倍做好预案。有点慌!毕竟中国只有一个上海。
想起前段在外餐聚,其中一个第一次见面的朋友善意地说,从武汉来广州是对的,武汉当初那么多病毒,不安全。并不是第一次有朋友这么说了,虽然我并不这样认为。
两年了,中国是疫情控制表现最好的国家,这与严格执行清零政策密切相关。国人已经习惯了每天关注是否有本土新增,哪些是高风险、中风险和密切关注点。有些人的关注可能就到此为止了,毕竟这是最简单实用的信息。按照奥卡姆剃刀(Ockham's razor)原则,“若无必要,勿增实体”,如果能用较少的语言或文字说明问题,那么较多就是无益的,为了节省精力和时间,应该用经济原则把非必要统统剃掉。奥卡姆剃刀的核心是简约。但是,也有很多人会关注确诊者的流调,以及流调后的百态人生。奥卡姆的剃刀,过滤了细节,给的是干巴巴的信息和知识,不是活生生的人物和故事。
流调记录了每一位感染者最真实的生活轨迹,让我们看到了每个人不同的生活方式、人生境遇、精神品格,看到了不同地域的特点和风格,也看到了各地不同的管理和行事方式。当疫情最终过去,当有人好好来做一做流调社会学研究,这些珍贵的记录,其中可挖掘的太多了。在围绕流调的讨论中,最能引起全社会共鸣的是同情弱者、唏嘘艰辛,折射出中国社会怜贫惜弱的集体善良,也提醒我们,扶贫帮困、推进社会公平仍任重道远。贫弱者是最容易被“飞来横祸”击倒的,尽管他们一直在不自我放弃的艰辛付出。共同富裕的要义应该是让社会的底部不断抬升,让贫弱者有更稳定的安全和尊严,而不是削掉冒尖部分会走向的共同贫穷。
近期中国的清零政策再度受到密集攻击,而且不是以前人权角度的老调重弹,集中在影响全球供应链上。虽然有些无厘头,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去年是再创新高的,但也不得不警惕。如果新冠病毒没有如预期继续转弱到低风险共存程度,如果新冠病毒继续变异,新研制出的药物和疫苗还是不能有效治疗或预防,现在的清零政策是否需要做适当调整?有朋友说,虽然在国内,已经三年没有回家过年,而中美,出现了建交以来的首次断航。
去年的今日,也写过一篇封城一周年纪念日。希望明年的1月23日,能以一种真正轻松的心情来写三周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