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李白和杜甫合称什么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李白和杜甫合称什么,还有吗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李白与杜甫被世人合称为什么?
李杜,“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的并称。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1、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2、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扩展资料:
诗星聚会
李白被逐离长安,虽然是个人仕途的大失败,但却成就了文学史辉煌的一页。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年)初夏,谪仙人、供奉翰林李白,从长安一路风尘来到东都洛阳。他与诗人杜甫就要会面了。杜甫虽然比李白小11岁,但时人将他们并称,诗坛已有“李杜”的说法。
1000多年后,闻一多将李白与杜甫的这次相遇,比作是太阳和月亮的相会。一个如炎炎烈日,其诗韵光照乾坤,一个如朗朗明月,其文意幽深沉郁。
此时的杜甫正在东都洛阳。杜甫,字子美,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生于河南巩县。因长在中原,其父祖皆官宦硕儒,受家学及儒家思想的影响颇大。从小就开始学习写诗,他在晚年写的《壮游》一诗中追忆:“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后来杜甫在诗歌中,多次以凤凰比喻心志。
比如他48岁时所作《凤凰台》:“……恐有无母雏,饥寒日啾啾。我能剖心出,饮啄慰孤愁……图以奉至尊,凤以垂鸿猷。再光中兴业,一洗苍生忧……”凤乃传说中的神鸟,据说凤凰出则预示天下大治。
从杜甫的诗歌中,你能看出他那种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总是担心无母的幼凤无人照顾,他愿意剖开自己的心血,啄喂孤愁的雏凤,就是为了有朝一日,凤凰展翅,让普天下的苍生过上无忧的生活。他对国家和民族的拳拳赤子之心,让人无不垂泪。
与杜甫不同的是,长于蜀地、出身游商的李白受道家的影响较大,求仙访道贯穿了他的一生,在诗歌中他喜欢用庄子想象中的大鹏来形容自己的凌云之志:“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气势宏大而万里空灵,蕴含了在大自然中搏击的无穷力量,但对人群与社会的兴趣似乎很淡。
李白一直对儒家思想有一种蔑视和抵触。他在诗中说:“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论语·微子》就载有楚狂人唱着“凤兮凤兮”而告诫孔子的歌,李白自比那个唱着凤歌劝谏孔子隐去的楚国狂人。
杜甫对李白抱有神秘感,以前在长安城附近的长乐坡(又名饭颗山)一带曾匆匆见过李白一面,那时的李白,是朝廷看重的诗人,玄宗身边的诏诰起草者,动辄声色犬马,公子王孙相随,止则高朋满座,有鸿儒谈笑,而杜甫在诗坛刚刚崭露头角,无法与李白有深入交流。此次李白来洛阳,明显有许多失意,这种失意,却让略显拘谨的杜甫有了接近李白的勇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杜
李白和杜甫并称为什么?
李白和杜甫并称为李杜。现代一般多指李杜为唐朝大诗人“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的并称,也有称李白和杜甫为“大李杜”,李商隐和杜牧为“小李杜”。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河南巩义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其诗被称为“诗史”。
扩展资料:
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二十五岁就时只身出蜀,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会稽(绍兴),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应山(今湖北省广水市)。
直到天宝元年(742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他文章风采名震天下,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杜
李白杜甫合称什么?
李白和杜甫的合称是“李杜”。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出生于剑南道之绵州(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5岁随父迁至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
杜甫因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世人评价
韩愈对李白杜甫极为推崇;在《调张籍》有言“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白居易:“又诗之豪者,世称李杜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
黄锦祥对李白杜甫同赞道:“执唐诗牛耳者,唯李、杜二人也!”
李白杜甫白居易并称什么?
唐代三大诗人是李白、杜甫、白居易这三位诗人的合称,其中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白居易被称为“诗魔”。
现代一般多指李杜为唐朝大诗人“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的并称,也有称李白和杜甫为“大李杜”,李商隐和杜牧为“小李杜”。
扩展资料:
1.李白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主要成就:创造了古代积极浪漫主义文学高峰,为唐诗的繁荣与发展打开了新局面,批判继承前人传统并形成独特风格,歌行体和七绝达到后人难及的高度,开创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代表作品:《蜀道难》、《行路难》、《望庐山瀑布》、《梦游天姥吟留别》。
2.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河南巩义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其诗风主要为沉郁顿挫,但早期也有浪漫主义的作品,如《登岳》,诗歌特色有重视叙事,炼字炼句,对仗整齐等。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一生坎坷,终不得志。因其在诗歌创作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而被誉为"诗圣",诗作流传至今约1400多首。
公元759年暮冬,杜甫因避安史之乱流亡到成都,次年春、在友人的帮助下于风景秀丽的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便是他诗中提到的“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的成都草堂。他在这里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留下诗作240余首,如《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吏》、《三别》更为千古绝唱。
参考资料:唐代三大诗人-百度百科
李白和杜甫合称什么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李白和杜甫合称什么,还有吗、李白和杜甫合称什么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