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刘备为什么要杀吕布,以及刘备为什么要害死吕布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刘备为何主张杀吕布?
核心提示:刘备为何主张杀吕布呢?一是吕布曾夺取刘备的地盘,备当然怀恨在心;二是刘备担心如果吕布为曹操所用,则使曹操如虎添翼。刘备最大的敌人是曹操,当然不愿看到曹操势力的强大,对自己以后的发展形成更大的威胁。 本文摘自《走下圣坛的诸葛亮》,作者:朱子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王之野心,而只是企图割据一方,作一个诸侯罢了。例如,他答琅玡相萧建的一封信颇能说明其抱负。“(吕)布与(萧)建书曰:‘天下举兵,本以诛董卓耳,布杀卓,来诣关东,欲求兵西迎大驾,光复洛京,诸将自还相攻,莫肯念国。……莒与下邳相去不远,宜当共通。君如自遂以为郡郡作帝,县县自王也!昔乐毅攻齐,呼吸下齐七十余城,唯莒、即墨二城不下,所以然者,中有田单故也,布虽非乐毅,君亦非田单,可取布书与智者详共议之。’”《三国志》卷七《吕布传》注引《英雄记》。从中可见,“郡郡作帝,县县自王”乃当时的实情,但吕布并不想割据称王,这和曹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确实非常相似,操曰:“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当然,吕布所拥有的地盘和政治军事实力并不能同曹操相比,但他其时身为徐州牧,也是一方诸侯,其势力并不逊于袁术。而且袁术称帝时,吕布“止之,而使不通章”同上。。这说明吕布的理想是做个汉朝的臣子,并无不臣之心,而且他还力图恢复汉朝一统天下的局面。 当吕布为曹操所擒,命在旦夕之时,吕布曾向曹操建议:“明公所患不过于布,今已服矣,天下不足忧,明公将步,令布将骑,则天下不足定也。”吕布自视甚高,有不把天下诸侯放在眼里的傲气。在不经意中说出,他欲为朝廷重臣,助操平定天下。对吕布的这番话,“太祖有疑色”《三国志》卷七《吕布传》。,说明曹操颇有几分赞同。 吕布的为人亦有不少可取之处。可以说,还是深得部下爱戴的。例如,他战败后,手下大将高顺等不降,陈宫慷慨赴死,都说明他颇得人心。当曹操兵围下邳城时,“布与麾下登白门楼。兵围之急,布令左右取其首诣操,左右不忍,乃下降”。《资治通鉴》卷六十二。从“左右不忍”这四个字,可以看出吕布和部下的关系是融洽的,否则当此危急关头,手下人何不卖主,将吕布的人头献给曹操,以获取荣华富贵。吕布在大难临头之际,“令左右取其首诣操”亦足以说明他并非贪生怕死之徒,不然就先降了曹操,何必要左右取自己的首级呢。至于他后来“下降”,是他相信曹操会需要他这样的豪杰来平定天下。吕布对操言道:“令布将骑,则天下不足定也”,可见其在言辞间还是有一股霸气。 其实,曹操本不想杀吕布,“布缚急,谓刘备曰:‘玄德,卿为坐客,我为执虏,不能一言以相宽乎?’太祖笑曰:‘何不相语,而诉明使君乎?’意欲活之,命使宽缚”。《三国志》卷七《吕布传》注引《献帝春秋》。但刘备却在旁言道:“明公不见布之事丁建阳及董太师乎。”《三国志》卷七《吕布传》。刘备为何主张杀吕布呢?一是吕布曾夺取刘备的地盘,备当然怀恨在心;二是刘备担心如果吕布为曹操所用,则使曹操如虎添翼。刘备最大的敌人是曹操,当然不愿看到曹操势力的强大,对自己以后的发展形成更大的威胁。曹操一向主张唯才是举,善于选拔人才,再加上“操之驭将,自古少有”《三国志》卷五十二《诸葛瑾传》。如果操不杀吕布,让其为己效力,也许会使吕布成就一番功业。 吕布为何会失败呢?我认为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从客观上看,吕布盘踞的徐州地区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政治、军事斗争错综复杂。自曹操为父报仇,大肆屠戮徐州士民后,长期的战乱使徐州的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缺乏巩固的根据地及可依靠的后方,制约着吕布集团力量的发展。从主观上看,吕布行事优柔寡断“而多猜忌,不能制御其党”同②。部将高顺忠心耿耿,吕布不能用;谋士陈宫屡出奇策,吕布不肯信。高顺常谏吕布:“‘凡破家亡国,非无忠臣明智者也,但患不见用耳。将军举动,不肯详思,辄喜言误,误不可数也。’布知其忠,然不能用。”《三国志》卷七《吕布传》注引《英雄记》。陈宫被俘后也对曹操说:“但坐此人(指吕布——笔者注)不从宫言,以至于此。若其见从,亦未必为擒也。”《三国志》卷七《吕布传》注引《鱼氏典略》。二人的确说出了导致吕布败亡的致命伤。 总体来看,吕布为人性格直爽,不拘小节,颇得人心,有容人之量,又无割地称王之野心。其一生行事并无大恶,从未有过类似于曹操的屠城坑卒残暴之事。所以我认为陈寿作出的吕布“轻狡反复,唯利是视”的评价并不十分公允。汉末天下大乱,群雄割据混战,他们之间只有利益,没有诚信。见利忘义、反复无常者多矣,岂独吕布哉!刘备、张绣、马超、公孙渊等哪一个不是朝三暮四、反复无常。与他们相比,吕布缺乏的仅是权术和战略眼光,所以才最后落得个身败名裂的可悲下场。
吕布曾经救过刘备,为什么刘备却一心想杀掉吕布?
说起三国第一武将,吕布总是排得上资格的,虽然他有勇无谋,但也凭靠着力冠三军的武力值在杀伐混乱的三国时期打下了自己的一片领土,在历史下留下了颇有传奇的一笔,至今虎牢关三英战吕布的精彩故事还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其实吕布开始时,手中有一副好牌,文有陈宫,武有张辽、高顺(夏侯惇的眼睛就是跟高顺交战时被射瞎的)。但吕布亲手打烂了这副好牌,他不听从陈宫的建言,没有远见卓识,为人反复无常,贪图蝇头小利,最后被曹操击败,吊死在白门楼。如果当时没有刘备那句话,曹操很有可能就此把他留下,那么他至少保住了性命。可是他当年是救过刘备一命的,刘备为什么要在他最无助的时候说上这么一句话呢?也许吕布还记得,自己曾救过刘备的命,但刘备最忘不掉的,恐怕是另一件事。
刘备是比较重情义的人,对待救命恩人,他就算不能扶一把,也不会落井下石,但事实上,吕布对他来说并不是什么恩人。当年的状况和这次相似,吕布被曹操猛攻,拼尽全力逃出,无处可去,向刘备请求帮助,刘备收留了他,结果他的这个决定果然害了他。
刘备执意要杀死吕布的主要原因,应该有两个。
第一个,吕布提到的辕门射戟时帮助过刘备,不仅不是对刘备的恩情,而是他跟刘备之间的仇怨。
当时吕布刚被曹操击败,四处流浪,走投无路,投奔了占据徐州的刘备。刘备好心收留了他,让他屯兵小沛,联手抗拒曹操。此时曹操的心腹谋士荀彧给曹操献了一条“驱虎吞狼”之计,以天子诏,命刘备出兵讨伐袁术,让徐州城兵力空虚。果然,刘备前脚刚走,吕布就带兵偷袭了徐州。刘备那点兵哪里打得过袁术,兵败回来吕布让刘备屯兵小沛。袁术去小沛找刘备寻仇时,吕布从中说和,才有了辕门射戟的故事。要不是吕布偷袭徐州,让刘备无家可归,哪里会有什么辕门射戟?
第二个,吕布反客为主
建安元年(196年),袁术攻打徐州,与刘备相持于盱眙、淮阴,打了一个多月不分胜负,袁术就给吕布写信,以二十万斛大米的代价,策反了吕布。刘备对吕布有戒心,并没让吕布上前线迎敌。正好方便吕布从后方偷袭刘备的大本营下邳,俘虏了刘备的妻妾儿女及其部属的家眷,反客为主占据了下邳。
事情之所以这么顺利,是因为刘备留在下邳的守将是张飞和曹豹,两人相争,张飞欲杀曹豹,曹豹当即立断,反迎吕布入城。这位曹豹,并不是刘备的心腹,而是陶谦的主要将领,一并被刘备接收了。无论是忠诚度还是能力方面,刘备都对他放心不下,才会派张飞和他一起守城,但张飞性烈如火,与曹豹素来不和,后来竟发展到了刀剑相向的地步,曹豹遂投吕布。
《三国演义》里,吕布纳了曹豹的女儿,可正史中并没有相关记载,曹豹投吕布,纯因对刘备一系不满。这是空降兵和老资格之间必然存在的矛盾。刘备没打赢袁术,败兵而归,到了半途才知道下邳已经易主,自然恼怒万分。他千辛万苦才有了块地盘,竟然被自己收留的人给反占了,这是农夫与蛇的现实版本。
如果他雄兵在手,第一个反应绝对是给吕布点颜色看看,但他主力已溃散,没奈何,只得向吕布求和。吕布也无意赶尽杀绝,而且袁术并没有给足当初承诺的粮食,那他们之间的联盟也就不存在了。于是安排车马迎接刘备,让他担任豫州刺史,驻守小沛。刘备会感激他吗?估计不会,打一大棒再给颗甜枣,小孩子会开心,大人不会。所以刘备在小沛召募了一万多人,准备征讨吕布,吕布得知消息,提前攻打小沛。刘备兵败,前去许都投奔曹操。
吕布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可能也会为自己所做的事后悔,毕竟他的下场也算是自己造成的。
刘备为什么要害吕布
除掉吕布是为了保护曹操。 刘备与曹操是对立面,为什么还要保护曹操,看似有些说不通。但是,刘备在特殊的时期,是依附于曹操的,必须对他进行保护。 曹操擒获吕布时,正寄人篱下的刘备非常清楚自己的处境,遍数天下群雄,除了敌人就是嫌弃自己出身卑微的人,只有曹操看得起自己,不但收留他,还管吃管住,待为上宾。刘备明白,只有这样低调处事,夹着尾巴做人,潜身蛰伏,才能等到东山再起的机会。就当时的形势来讲,只有曹操是刘备可以依附的大树。而对于栖身的这棵大树,只要一个选择,那就是好好保护,以免遭到树倒猢狲散之险。 再者,刘备和吕布打交道时间也较长,也非常清楚他的底细,知道他是个为了一己之利不惜拭主求荣的人。所以,当曹操询问他对于处理俘虏吕布的意见时,刘备毫不犹豫就亮明了自己的立场:杀掉吕布。刘备之所以这么说,是担心曹操一念之差,将吕布收录到自己的麾下,将来有一天,吕布感到不满意了,必然恩将仇报,故伎重施,反过来将曹操灭掉。到那时,唇亡齿寒,刘备自己也难保了。如此,刘备建议除掉吕布是为了保护曹操,倒不如说是为了保护他自己。
刘备为什么一定要弄死吕布呢?
从曹操来看,一开始的时候他还是想留住吕布,并为自己使用的。
第一、吕布是一员虎将。虎牢关伐董卓时,关东联军那么多名将都死在了他的手里,即使是后来刘关张哥仨一起上,温侯也是精神抖擞、不慌不忙以一敌三。可见吕布的功夫还是可以的。
第二,从当时的环境上看,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北有袁绍,南有袁术、刘表、孙策,西有马腾、韩遂等辈。曹操被夹在中间,虽“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是万一群雄联手一起讨伐他,以他当时的实力还真招架不住。因此,为了使自己发展壮大,就要有人。只要有人,队伍就可壮大,地盘就会越来越大,势力就会一天天的增长。像吕布这样的人才,正是曹操所需要的,需要他为自己东奔西走,南征北战。
第三,为了将来对付袁绍。
从当时的整个实力看,袁绍无外乎是最强大的,地跨四州,带甲百万,文臣如雨,猛将如云,且燕赵之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受惠于袁士多年,必效死命。因此,袁绍可谓雄霸一方。
吕布自长安突围之后,转战各处,寄人篱下,曾经投奔过袁绍,并与其一起共破张燕。因此对袁军的虚实多少是知道一些的。再有袁绍手下张合、高览皆世之名将,颜良、文丑更是勇冠三军。相反,曹操手下虽不乏夏侯墩、夏侯渊、曹洪、曹仁、李典、乐进等名将,但是因地缘环境所限,各自面对的都是其他群雄,不便统一集中。因此,曹操需要一个武功高强可独当一面的人。因此,收降吕布,可在与袁绍决战时使用。
第四,暗防刘备
刘备因失徐州而投曹操,曹公明知刘备乃天下枭雄,为不失天下人心而收之。但是,他知道刘备终不肯久居于人下,早晚必为心腹大患。因此,为了不长他人之势,自己此时何不收了他呢。
第五、怕人暗算,做贴身护卫
吕布自跟董卓之后,凡董卓上朝吕布必持戟带甲士跟随,以防不测。当伍莩行刺董卓未遂之后。也是吕布先制服的他。
曹操自宛城之战失去典韦后,痛心不已。自挟天子把持朝政以来,外人皆视曹操与董卓无二。因此,曹操需要一个武功好,又有威名的人能够保护自己。身边的夏侯墩、夏侯渊、曹洪、曹仁、李典、乐进等都有各自的任务,正当他为自己犯愁时,吕布的被俘,给他带来了解决问题的机会。
正因为上述五点,所以当吕布说:“明公所虑者,布也。今布已服,~~~~公为主将,布副之,何愁天下不平”时,曹操忧郁了一下,转身问身边的刘备,想听听他的意见。
但是刘皇叔的一剂“借刀杀人”玩的真是精彩,干净利索。一句话就让曾经不可一世的温候命丧黄泉。那么刘备为什么要借曹操的刀杀吕布?
第一、曹操不是董卓
曹操要比董卓聪明得多。虽然他自己也是好色之徒,但是有了董卓之死、宛城之败后,曹操绝不会再在同一块石头上跌倒。
第二、解除后顾之忧
刘备的目标是兴复汉室。但是凭他现在手中兵不过三千,将不过关张,这点实力要想重振汉室,那是任重而道远。因此,他不断地投靠比较有实力的地方势力,一则为保自身,二则是趁机借势打击政敌,前期跟随公孙瓒讨伐董卓,后来在曹操眼皮底下参加董承的“衣带诏”事件。
如果此时的曹操真的收降了吕布,那对于当时的曹操来讲无异于如虎添翼,以后在想除掉他就更难了。
这是其一,其二对于刘备而言,当时曹操的实力已经够强大的了,手里有汉献帝,取得了政治上的资本,帐下更有夏侯敦、夏侯渊、曹仁、曹洪等名将,可谓兵精将勇。如果在加上一个吕布,那就更难对付了。
第三,官报私仇
当初吕布无家可归来投刘备时,是刘备让出小沛让他居住。因张飞打了他岳丈,他听从陈宫之言,夜袭徐州。使得刘备失了城池家小,没有了后方根据地。即使后来吕布让刘备再回小沛驻守,但他的一句“屈身守分,以待天时。”
道出了他的心理想法。吕布咱先把这笔帐记下,来日方长,总有一天,我要找你算帐。所以后来,当曹操兴兵讨伐吕布时,刘备“奉明公命,敢不夙夜用心。”毫不犹豫地加入曹操队伍中来,严兵整甲,待命以为前驱。
可怜的吕布到了此时,仍抱有幻想,天真地认为刘备一定会替他求情的,因为他曾经辕门射戟救过刘备。但是他错了,他现在的情况和刘备当时的情况完全不一样,吕布现在是并败被俘,原因是他只听妻妾言,不听战将计,致使人心背离。
刘备当时虽然是兵微将寡,但是上下一心,面对纪灵十万大军能同仇敌忾,即使战败,关张也会死保他撤退的,或回平原,或投曹操。凭刘备的名气,与他人没什么间隙,口碑不错,即使是曹操也不会因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所以他走哪都会受到好的招待。而吕布向来被人认为是反复无常,降则伤人,今日好不容易逮着,不弄死才怪呢。
一句“公不见丁原、董卓之事乎?”让吕布身首异处,曹、刘二人合伙除掉了吕布。一代名将就此陨落。
刘备为什么要杀吕布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刘备为什么要害死吕布、刘备为什么要杀吕布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