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诸葛亮是刘备的什么人,以及刘备是个什么样的人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 1、诸葛亮是刘备的什么官?
- 2、历史上的刘备与诸葛亮关系如何?
- 3、诸葛亮是三国中哪国人?
- 4、在真实历史上,刘备和诸葛亮到底是哪样的关系?
- 5、真实历史上的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
- 6、历史上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如何?
诸葛亮是刘备的什么官?
这个根据不同时间,诸葛亮的官职也不同。
在最初三顾茅庐出山时,因为先主刘备自己本身也寄居在刘表麾下的新野县(虽然刘备还有个名义上的左将军领豫州牧,但实际地盘啥都没有),所以无法给予诸葛亮一个正式官职。当时只能作一个类似参谋的闲职人员跟随刘备活动。
一直要等到赤壁之战大败曹操之后,刘备收取江南四郡,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势力范围。那时才以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让他统领零陵、桂阳、 长沙三郡,坐镇大后方,负责管理赋税,充实军备实力。
然后就是刘备攻打四川,消灭了刘璋。进入成都之后,刘备任命诸葛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说明诸葛亮可以代表刘备-左将军,正式开府办公)。在先主外出(攻战、巡查等等)的时候,派诸葛亮经常镇守成都,仍然负责后勤的足食足兵。
后面到了刘备称帝时,马上册封诸葛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假节。
等到张飞被暗杀去世后,刘备又让诸葛亮兼领司隶校尉。
最后到刘备夷陵惨败,白帝城托孤时,刘备诏敕后主刘禅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先主去世,后主刘禅登基,封诸葛亮为汉丞相、武乡侯,开府治事。不久,又领益州牧。从此蜀汉朝廷的政事,事无巨细,全部都由诸葛亮负责了,一直持续到五丈原诸葛归天为止。
历史上的刘备与诸葛亮关系如何?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对刘备和诸葛亮这对君臣的印象必定非常深刻。刘备早年虽被人尊称为“刘皇叔”,但其境遇比较悲惨,颠沛流离了大半生,却始终没能开辟出自己的根据地。后来刘备在隆中“三顾茅庐”请出了不世之才诸葛亮。在诸葛亮的辅佐下,刘备迅速咸鱼翻身,相继拿下了荆州、益州,并建立了蜀汉政权,与北方的曹魏、南方的孙吴呈三足鼎立之势。
从《三国演义》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几乎言听计从,而诸葛亮对刘备更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君臣之间的关系达到了亲密无间的程度。那么问题来了,历史上的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的关系是否跟《三国演义》中的如出一辙呢?很遗憾的说,答案是否定的。
历史上的刘备与诸葛亮关系共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并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战略构想。不久后,曹操大军南下,诸葛亮亲赴江东促成了刘备与孙权的联盟。
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一月,孙刘联军在赤壁大败曹操。“赤壁之战”结束后,刘备趁势拿下了武陵、长沙、桂阳、零陵等郡,并自封荆州牧,从此彻底告别了颠沛流离、寄人篱下的生活。这一期间刘备取得的所有成就,自然应当首先归功于诸葛亮。这也是刘备与诸葛亮关系的“蜜月期”,前者言听计从,后者鞠躬尽瘁。
刘备与诸葛亮关系的第二阶段时间跨度比较长,从刘备打算夺取益州开始,直至刘备白帝城托孤。许多人认为,刘备之所以能成功入蜀,主要也是靠诸葛亮在背后出谋划策,其实这是个误解。刘备夺取益州的主要战略规划制定和军事行动参与都是另一位与诸葛亮齐名的谋士——庞统(214年在攻打雒城时战死)。而刘备夺取益州和汉中的首要功臣则是从益州刘璋阵营中反叛的谋士——法正(220年病逝)。
那么在这个阶段,诸葛亮去哪了呢?答案是退居二线。刘备每次亲自率军出征,都安排诸葛亮留守后方,但庞统和法正则一定要带在身边帮他出谋划策。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忠诚是毫无质疑的,但对他在军事方面的能力恐怕并不太看得上。
因此,从赤壁之战到白帝城托孤的十几年时间中,诸葛亮在史书中的出场次数极少。刘备阵营中的几次大规模军事行动,比如刘备亲率大军征讨东吴,诸葛亮都没有发表任何意见,因为说了也白说,所以干脆不说。后来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大败,诸葛亮叹息地说道:“如果孝直(法正)还活着,必能阻止陛下东征之举。”从诸葛亮的这句叹息中可以看出,当时刘备只听法正的,法正病逝后,刘备就谁的话都不听了。
刘备与诸葛亮关系的第三阶段就是白帝城托孤。刘备在“夷陵之战”中被打败后,心力交瘁,很快就病倒了。此时,刘备知道自己已时日不多,于是就要开始安排后事。当时刘备的长子刘禅年仅16岁,还没什么治国理政经验,因此为他找一个合适的人选辅政就成了头等大事。然而,此时庞统、法正、关羽、张飞等人都已经相继离世,剩下能扛起蜀汉大旗的只有一个诸葛亮,所以刘备也只能选择诸葛亮托孤。
刘备非常了解诸葛亮的为人,知道他是一个有理想,有责任心的人。因此由他来辅佐刘禅确实是极为理想的人选。为了表达自己的充分信任,刘备在病榻上对诸葛亮说:“你的才能十倍于曹丕,必能定国安邦。如果嗣子(刘禅)可以辅助,请帮他成就大业;如果嗣子无才,你可以取而代之。”当然,刘备所说的“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肯定不是真心话。但对责任感爆棚的诸葛亮而言,刘备的这番嘱托却既是一份信任,更是一副千斤重担,因此诸葛亮后来在《出师表》中才会写道:“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这就是刘备与诸葛亮关系的第三阶段,也是这对君臣的最后交集时刻。223年6月10日,刘备病逝于白帝城,蜀汉进入了后主刘禅时代。
参考文献:《三国志·蜀书》
诸葛亮是三国中哪国人?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襄阳隆中隐居。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孙抗曹,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
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前后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终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刘禅追封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扩展资料:
诸葛亮的主要成就:
1、廉政建设
身为丞相,诸葛亮深知:“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也。”他不仅带头廉政,树起一面旗帜,同时还把廉政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法律建设来抓,对蜀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2、制定法律
诸葛亮立法公开、执法公平,有异于同时代封建的法律思潮。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益州成都称帝建立蜀汉政权。而益州旧为刘璋所统治,所以法令废弛,地方派系坐大自强,刘备统治集团的强力介入破坏了相当一部分人称霸西南的企图,这种情况下蜀汉政权作为客籍政权面对着来自益州旧势力的阻挠。
3、经济
诸葛亮在汉中休士劝农期间,利用了汉中的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得力措施,使北伐军资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决,诸葛亮死后,蜀汉军撤退,魏军还在蜀营中“获其图书、粮谷甚众”。这正说明了诸葛亮休士劝农,实行军屯耕战的效果。
4、用兵南中
蜀国大臣朱褒、雍闿、高定等叛变,南中豪强孟获参与其中。在北有曹魏大兵压境、东有孙权荆州军威胁,南有三郡叛乱的困难形势下,诸葛亮采取了“北抗曹魏、东和孙权”的战略,于蜀建兴元年(223年)10月派邓芝到东吴进行修好,并取得了外交上的成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诸葛亮
在真实历史上,刘备和诸葛亮到底是哪样的关系?
刘备三顾茅庐得卧龙诸葛孔明,这段历史求贤若渴的佳话,也成为了后代君王和臣子为之称颂的经典;但如果说历史上没有所谓的三顾茅庐,那么也许,许多人对这对君臣的关系就又是另一番看法。
而历史中的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其实没有《三国演义》里那么要好,刘备也并不是啥事都听诸葛亮的,其实刘备领兵打仗的本领经验是一点都不比诸葛亮差,反而是诸葛亮在刘备身边学到了许多实战的经验和技巧,这才有后来的诸葛亮七出祁山的军事成就。
那么历史中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要谈两人的关系,身临其境的人最有说服力,这不,本作者梦回三国,化身诸葛亮身边的一个小书童,让我来解读一下历史上刘备与诸葛亮真实的关系。
刘备诸葛亮是忘年交,生活环境差异大
我先来谈一下,我家主人诸葛亮与刘备的年龄差距,诸葛亮生于公元181年, 而刘备生于公元161年,两人在年龄上足足差了20岁,可以看成一个忘年交,而两人的生长环境也有很大的差异。
先说说刘备这个人,刘备的确是西汉皇室后裔,虽然他的祖宗应该是皇室的一个分支,但刘备在血统上是比刘表、刘璋要强上一些的,毕竟刘备至少还能够翻得出族谱,而刘表和刘璋压根找不到自己祖先的族谱,因此三人一比较,很显然刘备更具备汉室的正统性。
不过到了刘备这一代,宗亲血脉早就式微了,并且这时候是东汉时期,而不是西汉时期,虽说东汉是继承西汉,但从根本上来讲,东汉的皇族宗亲更认为自己才是正统,而西汉皇族的血脉在他们眼中看来应该属于偏正统,而世人也以东汉皇室的血脉作为正统,也就是说汉光武帝刘秀的后代才是真正的皇家血脉。
刘备是出身名门的屌丝
或许也因为这个原因,刘备根本没沾到自己皇室后裔的光,从小到大都是自己的老妈养活自己,自己到了而立之年还只是在街边编草鞋,由此可见,刘备虽然顶着一个皇室的名头,但事实上根本没接受过皇室的教育。
因为生长环境的差异,刘备儿童时期开始就是一个农户转商户的户籍类型,后来有幸能够在大学士卢植下面上课,这都是刘备祖宗积德才给他这么好的境遇;大家千万别觉得东汉时期的贵族就一定很风光,你没有钱,那么你就过不了好生活,汉朝年间就是如此,以钱和权评判一个人的地位,而身份只是作为你未来人生的一个类似学历的介绍。
刘备在伯乐卢植的调教下,中年才开始发迹
刘备到卢植这里相当于是镀了金,因为有了卢植学生这一身份,刘备人生才开始发生改变;而为什么刘备能得到卢植的教导呢?其实也是一个境遇,刘备好学,卢植心善,某次的机缘巧合两人结识,卢植看刘备气宇轩昂,就有心教导他,于是出身草根的刘备就成了卢植的学生。
刘备虽然成为了卢植的学生,不过刘备的青年和中年阶段,一直处于一种勉强生活的阶段,一直到了快40多岁,因为黄巾军的缘故,刘备才正式开启自己的争霸天下的梦想;要知道人到中老年阶段,不管是精力还是体力早就已经跟不上了,但刘备还是选择去追寻梦想。
诸葛亮少年成才,生活优渥
而诸葛亮呢?我家主人是少年成才,加上自己的家族还是有一定威望的,更关键的是诸葛家族是一个大家族,人才辈出,我家主人的兄弟们早就在各方势力中当了官,比如诸葛恪是曹操手底下的一个较大的官员,诸葛瑾在孙策阵营也有一席之地。
也许是生活条件使然,我家主人偏偏是一个性格执拗,骄傲于自己才华的人,我作为一个小书童,对主人的性格是一清二楚,他骄傲于自己的才华,却不愿意随便将自己的才华交托给别人;我家主人从小到大,生活环境都是极为优渥的,虽然跟着叔父过日子,但叔父可是太守级别的官员,因此诸葛家生活环境是很有保障的,根本不会因为糊口而烦恼。
我家主人受到良好的教育,为了配合主人学习,特意雇佣我作为他的书童,为其掌管文书四宝,照顾其生活起居;在这样的条件下,我家主人受到了名师的指点,他学习了很多的东西,并且自己天赋异禀,学得快,用得更快,终于学成饱读经书,有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通天彻地的智慧。
可以说,诸葛亮能够成为大才,除了良好的教育外,更与其天赋有关,作为他身边的小书童,常常为他的天赋所惊讶,他就是神童式的少年,只要有人略微给他指点一下,他就什么都明白;并且诸葛亮出山的时候年纪才20多岁,正值青春年华。
三顾茅庐,源于双方的“做秀”
那么我家主人诸葛亮是怎样和刘备认识的呢?其实这得源于刘备一直以来坚守的品德节操,他从来以仁义治理地方和统帅军队,不管是他的下属还是士兵,还是他的臣民们,刘备都坚守着仁义对待他们,也因为这一点,诸葛亮对这个军阀还是挺感兴趣的。
诸葛亮心里明白在乱世中生存,够狠够毒才是王道,仁义只是领导者的软肋。可是诸葛亮偏偏就自信自己的能力,他认为如果自己辅助一个仁义的君主,把不可能变成可能,这才能够不枉度过一生,于是诸葛亮是自己去见刘备的,并不是刘备请他出来的,所以说,被后世人称赞的“三顾茅庐”,很大成风是一场作秀而已,做给世人看,一方面能彰显刘备礼贤下士,另一方面也凸显诸葛亮才华横溢。
试想一下,一个四五十岁的老头子会拉下脸,去求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帮自己吗?根本不可能嘛!而刘备得到诸葛亮的能力其实心里是极为高兴的,并且把他当成自己的心腹对待,刘备对谁都是仁义,因此刘备对待诸葛亮也是十分的好,刘备是真的可以称得上“儒雅”二字。
诸葛亮有头脑,刘备有经验
不过对他好归对他好,关键大事和战事,在不了解诸葛亮的情况下,刘备还是不敢冒险全部交给诸葛亮处理;因此最开始诸葛亮就是管理刘备集团的内部的政治事务,而军事事务还是刘备一把手抓。
而博望坡之战,的确是诸葛亮出计策,但具体的实施和如何诱敌深入,这都是刘备来干的,说得简单点就是,诸葛亮给出了一个作战的战略和方式,而刘备根据这个框架来进行实施,因此两人谁也离不开谁。
刘备没有诸葛亮那种头脑,但他有足够的作战经验,而诸葛亮有厉害的头脑,但是他从未上过战场,纸上谈兵虽然很厉害,但战场上战机瞬息万变,一个细节都能够导致军队失败。所以说刘备用诸葛亮主要是用的是他的奇才。
不过这并不代表刘备就真的缺少诸葛亮无法生存了,刘备能够从北方一路逃到南方,多次经历生死,这种战绩也是绝无仅有的,并且徐州陶谦把地盘让给刘备,刘备还死活不答应,要不是后来实在推托不了,刘备是不敢接这个烫手芋头的,要知道徐州旁边是曹操的地盘,而另外一边是袁绍的地盘,下面还是袁术的地盘,这种四战之地,别人眼中的肥肉,能敢随便接吗?也因此,刘备脑子可不傻,相反他还是极有能力的。
诸葛亮与刘备真正的关系?
那么刘备和诸葛亮真正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史书上说,诸葛亮为刘备鞠躬尽瘁,作为诸葛亮身边的小书童,我认为这句话不算太夸张,我家主人没有那么大的野心,是一位忠臣。他与刘备的关系,用一句话概括:“君臣两人的关系若于云长、翼德,强于子龙。”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诸葛亮是刘备军中第三重要的人物;不过两人很多时候政见是不同的,诸葛亮认为刘备缺少的就是那种果断和狠辣,如果具备这两样,那么现在的刘备绝对不是屈居人之下的人物。
但刘备有着自己的坚守,他因为仁义而得到各方势力的青睐,如果没有这份仁义,那么还有那么多人跟着自己吗?还有其他的诸侯能够接纳自己吗?别说接纳,就连一块地方都没有,这样就算狠辣又有什么用?刘备很多时候认为诸葛亮看事太过理想化,这种很少吃苦的人是不懂自己吃的多少苦。
从兄弟关系到君臣关系
刘备在没有掌握荆州这块根据地的时候,他对待诸葛亮是极为恭敬的,并且还全方位的相信他,但是当刘备得到荆州这片根据地之后,刘备的心态就变了,简单来讲刘备变的更像一个领导了,他必须怀疑每一个身边的下属,就算这个下属再忠诚于他,刘备总是要与他隔一层膜。
而像诸葛亮这种逆天妖孽一般的智商,刘备更得要防,所以到了刘备得荆州之后,两人的关系真正的从朋友到了君臣;同样发生变化的还有刘备和关羽、张飞的关系,可以说这个时期的刘备已经开始有些孤家寡人了。
不过诸葛亮还是年轻气盛,他处事还是不多,没有那么多经验,诸葛亮只是相信只要为刘备建立基业,帮助他实现梦想就可以了,但是恰恰忽略了自己的能力会给刘备带来多大的困扰,假如诸葛亮反水,那么刘备阵营是没有几个人能够与他匹敌的。
结尾
刘备在攻打益州、攻打曹操、攻打孙权的几次想法,其实都是遭到诸葛亮极力地劝阻,但刘备根本听不进去,替两个弟弟(张飞、关羽)报仇其实是次要的,最主要的是刘备希望践行自己仁义的操守,不能让别人觉得自己的仁义是装出来的。
而到夷陵之战大败之后,刘备也陷入了人生的低谷,而到了这时候刘备真正地明白,如果要做一个合格的君主,那么必须要舍弃哪些无用的感情,自己就算因为太重视感情而丢失了大半辈子积攒下的家底。
但家里最后的家底总得给儿子保留住吧!刘备托孤其实是一个阴谋,刘备对诸葛亮说的那句话:“若阿斗可扶,你就扶,不可扶持,你就取而代之。”刘备是晓得一旦诸葛亮要想反,谁都挡不住,与其这样还不如刘备自己说出来,让诸葛亮更愧疚;不过君臣的关系能够处到这份上,也算是历史佳话。
真实历史上的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
刘备是君,诸葛亮是臣,君臣之间的关系一向都是非常复杂的关系,不能简单地用好不好来形容,如果一定要对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的关系作一个评价,我认为是: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的关系是历史上最和谐的君臣关系。
中国历史上诸多有名的君臣关系,比如齐桓公与管仲,刘邦与萧何,唐太宗与魏征,都不如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刘备在没有得到诸葛亮之间,是处于四处流动的浮萍,别说建立政权,就连生存下来都有问题,刘备是个极度渴望建立政权的人,却不知从何处下手,如何规划,是诸葛亮的到来,为刘备解决了战略问题,刘备才会恍然大悟。
难以想象一个极度渴望建功立业的枭雄,当他从诸葛亮身上得到他毕生梦寐以求的战略规划,那种喜悦不亚于金榜题名时和洞房花烛夜,这个时候刘备对诸葛亮那是相当的好,你能想象一个48岁年过半百的中年人对一个年仅28年的年轻人毕恭毕敬的样子吗?
刘备起初得到诸葛亮时,两人的关系胜过“如鱼得水”和“如虎添翼”,或者是用“如漆似胶”来形容也不为过,就连与刘备亲如兄弟的关羽、张飞两人,也因为刘备对诸葛亮过于亲密,而感到吃醋,这个亲密程度在基情满满的蜀汉,应该算得上是最和谐的关系了吧。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非常微妙,两个人关系最亲密的时候,往往就是在刚刚相识不久的时候,如同热恋中的情侣一般,这个时候两个人没有过多的了解,只有志同道合,只有互相吸引,只有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感慨,而没有彼此熟悉的磕碰。
从刘备三顾茅庐得到诸葛亮,到赤壁之战后,刘备在诸葛亮的建议下取得荆南四郡建立政权后,刘备与诸葛亮算是热恋期,这个时候的刘备还没有称帝,只能算诸葛亮的主公,所以这一段时间的关系是最亲密的时期。
刘备在建立政权的这一段时间,基本上全是依靠诸葛亮的能力,诸葛亮治理内政的能力,足兵足粮的能力,战略规划的能力,基本上是得到了刘备的肯定,而诸葛亮在刘备的心目中,俨然成了一个丞相应该有印象,而这也是刘备对诸葛亮的定位。
换句话说,刘备将诸葛亮定位为自已的丞相,如果刘邦将萧何定位为丞相和曹操将荀彧定位为尚书令一样的道理,无论是萧何还是荀彧,在刘邦与曹操的眼中,都是手底下的头号大臣,第一功臣,与社稷之臣。
同样的道理,刘备也是将诸葛亮定位为自己的头号大臣,第一功臣,与社稷之臣。
如果清楚了定位,再来看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就非常简单明了了。刘备入川留诸葛亮镇守唯一的根据地--荆州,而带了谋士庞统入川,不是刘备不重视诸葛亮,因为定位的关系,诸葛亮必须在荆州镇守刘备这个唯一的根据地,如果刘备连诸葛亮也带走了,那么谁才能是在后方留守的人才呢?
刘备是用人高手,高手就是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世人往往看到刘备在前方征战,从来也没有带诸葛亮一起,就认为刘备并不重视诸葛亮,这是极端错误的看法,照这样理论来看的话,刘邦也不重视萧何,曹操更不重视荀彧?
刘备称帝,诸葛亮是丞相,丞相这个官职自从被发明出来之后,就成了皇帝之后,万人之上的整个天下头号官职,除了皇帝之外,天底下丞相的官职最大,刘备会不会将一个不重视的诸葛亮任命为丞相?当然不会。
个人觉得诸葛亮是刘备一生中最信任的人,没有之一。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超越了刘备对关羽和张飞的信任,刘备对关羽张飞的信任,更多是个人情感上的信任,而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则是全方位的信任,是将老底托付的信任,是把举国托付的信任,是为托孤天下的信任,在蜀汉政权中,除了诸葛亮,还有谁让刘备如此信任?
刘备拥立荆南四郡时,诸葛亮驻守荆南四郡,刘备定都成都时,诸划亮驻守成都,刘备永远将自己所有的身家都托付给诸葛亮来管理,这不仅仅对诸葛亮是信任,更是对诸葛亮能力的肯定。
刘备如此信任诸葛亮,诸葛亮如此尽心尽力辅佐刘备,一个是君,一个是臣,如果你一定要问到刘备与诸葛亮关系如何?那么我会告诉你:这就是整个中国历史上最和谐的君臣关系。
这种君臣关系,已经超越了兄弟之情,夫妻之情,父子之情,成为一种互相信任、互相帮忙、互相支持、默默奉献、至死不渝的君臣关系。
历史上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如何?
诸葛亮帮助刘备夺得了江山,刘备又让诸葛亮成为神话。他们两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缠绕,交织在一起的,正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形容他们两的关系是再适合不过的了。我认为,看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应该分成三段。
第一段,在夺得荆州之前的关系。众所周知,有三顾茅庐的典故。那时候,刘备走投无门,又希望大有所为,不得不力挽狂澜,想寻得能人异士。当得知有诸葛亮此号人的时候,不禁亲自三次去请,就是为了让诸葛亮出山。然而,诸葛亮看到刘备的心意之后,也确实为之所动,因此才会答应替刘备夺得天下。并且在这之后,诸葛亮也是尽心尽力,为刘备出谋划策,所以,在夺得荆州的时候,他们两的关系都是一致对外,相处愉快的。
第二段,在荆州之后刘备去世之前。在这一阶段,其实,两个人就开始因为战略的问题,出现分歧了。诸葛亮讲究的还是隆中对,而刘备开始想要大步向前走,因此两个人的思想不再一致了,就很难有相同的步伐。时间久了之后,关系自然是要生疏一些。
最后一段,刘备临终托孤时候的心境。我认为这时候,刘备和诸葛亮都各自有惭愧。因为诸葛亮没有帮刘备夺得天下,而刘备也因为没有按照诸葛亮的思路走,导致错失了很多机会。所以,两个人都对彼此怀有愧疚之心。
所以,有这样三个关系的转换,因此,最后刘备才会托孤给诸葛亮,并且说,如果刘禅不能胜任,诸葛亮自己可以代替。可见,在他的心里,始终还是想要夺得江山。而之后,诸葛亮也是尽心尽力替刘备完成心愿,一直辅佐刘禅,而不是取而代之。
诸葛亮是刘备的什么人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刘备是个什么样的人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诸葛亮是刘备的什么人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