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历史上真实的关羽,以及关羽真正的历史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历史真实的关羽
一楼,讲的不错!!!!!!
他集忠于君,善与友,正义,武力,智慧,勇气,毅力,大志于一身。他集骄傲,狂妄,轻敌,自大于一身.
关羽,河东解良人。在与刘备结拜之前一直亡命江湖,属于亡命之徒,亡命奔涿郡。勇冠三军、万人敌……这些都说明亡命之徒的特点,比如许楮、臧霸等人都属于此类。但是关羽有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亡命之徒,最重要区别于张飞等人的是他还治《春秋》。所以不管当时的人还是后世的人,都认为他是比张飞这种一般意义上的匹夫之勇高出一个档次的。所以刘备可以把荆州交给他打理。建安十七年,诸葛亮带张飞、赵云进川,很不放心的把荆州交给关羽。在刘备看来,关羽是隆中战略计划中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的最佳人选。诸葛亮当时似乎也找不到更适合的人选。因为当时的情况是在赤壁之战前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关羽精甲水军万人,刘崎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这支原本刘表手下精锐的荆州水军正是关羽镇守荆州的主力军。关于荆州的战事先不表。
除了“亡命”这一性格特点,关羽的另一特点是量小,不能容物。最早是刘备得孔明之后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君勿复言』羽、飞乃止。如果说当时关羽瞧不起刚刚二十出头刚出茅庐的小子还是正常的话,那么后来要于马孟起单挑就太不识大体、自负、不能容物了。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羽美须髯,故亮谓之髯。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从这里,可以看出关羽完全是一个争勇斗狠的一介武夫,不识大体,诸葛亮的一封信还要遍示宾客孔明深知吾心也——虚荣!诸葛亮的这封信虽然缓解了暂时的矛盾,但是助长了云长的骄、傲之气。建安二十四年,是岁,先主为汉中王,欲用忠为后将军,诸葛亮说先主曰『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也,而今便令同列。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先主曰『吾自当解之』。果然、刘备将黄忠列为无虎上将引起了云长的愤怒大丈夫誓不与老卒为伍不肯受拜。此时关羽针对的并非是黄忠,矛头指向的已经是刘备了。此次幸亏费诗的善言,不然刘备真不知道如何下台阶了。此时云长已经如此难控制,刘禅代位之后又如何驾御世之虎臣?按照中国历史上来看,此时刘备应该考虑这个问题了。
量浅,胸无城府也是他的一大致命伤。比起司马懿坦然受妇人服,关羽的心理素质极差。孙权给儿子求婚,婚姻自由,不嫁也就算了,竟然还说出吾虎女安肯嫁汝犬子乎这样伤人的话。后关羽围樊城,让孙权出兵相助,孙权却使敕使莫速进。关羽极其愤怒下说出洛(反犬旁——字打不出)子敢尔,如使樊城拔,吾不能灭汝邪!这样的话,“洛子”是对江东人极大的侮辱,还露骨的表示樊城拔将移师东吴。看看当年楚汉相争的时候,刘邦心中虽痛骂韩信,但是嘴上还说“大丈夫要做就做真王,做什么假王!”。此外看关羽北伐,糜芳、傅士仁供应军粮,有时不能及时到达,关羽宣称还,当治之;再看看刘邦,在外面辛苦作战,还不停的给后方的萧何封官,两下比较,治《春秋》的关羽比起市井无赖刘邦来实在太逊。陆逊的一封信竟然让关羽心花怒放,撤去后防重兵。这充分说明了他只是一个浅碟子,实在浅的很。
在用人方面,关羽竟然把江陵、南郡、公安这些后方重镇以及供应军需的重任交给素来有隙的糜芳和傅士仁,又不知安人心——失败!大军解围撤退,反击江陵之日,情势和当初彭城落入刘邦之手,项羽敌前撤退反击彭城一样,项羽一举击溃刘邦的部队,关羽复仇之师却边走边散,这是怎么样的统帅?当年孙权给吴下阿蒙开出的看书单子中也有《春秋》,治《春秋》著称的关羽应该感到脸红(有可能是脸红了)。
关羽的自负,不仅断送了自己,还断送了诸葛亮的整个战略计划。由于他个人的冲动无谋,使全盘战略计划成为虚话。
关羽性格的最大悲剧是自恋,而这种自恋,较之吕布又有不同。吕布的自恋来自于自负,来自于对自身鬼神般武勇天下无敌的信念。而关羽的自恋则是一种强烈得近乎变态的自恋,这种自恋的来源不是自信,却是自卑,或者说由于到达了自恋的顶峰,所以反而走向另一面,即所谓“刚极易折,物极必反”。
关羽的性格其实有很多,譬如义薄云天,譬如有情有义,譬如好大喜功,譬如刚愎自用,譬如……陈寿《三国志》对关羽有一个相当精辟的评价:“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言虽一句,却大有深意,充分体现了关羽的这种自卑的自恋。“善待卒伍”,是因为从行伍兵卒到三军统领,地位差距足以道计,绝对不会对自己构成威胁,加以善待,于己无损,反可博“体恤士卒”美名。而“骄于士大夫”,则是因为面对真正的士大夫,极易勾起自身作为一介武夫的自卑。因为终关羽一生,都希望附庸风雅,所以他留长胡子;所以他处处要显示与众不同;所以他无时无刻不手捧一本《春秋》,虽然从未见他从《春秋》之中悟出什么;所以当诸葛亮夸他“髯之绝伦逸群”时会“省书大悦”甚至“以示宾客”,惟恐天下不知。这种需要依靠他人评价来找到信心的心态,充分反映了关羽“附庸风雅”的严重底气不足。
西方文学家说过:“培养一个贵族需要三代的时间。”或许事实上不用三代,但是与本人从小的家庭教养和环境却是密不可分的,关羽在《演义》中卖枣,在《志》中“亡命奔涿郡”,实在不具备成为士大夫的条件,也绝对不可能具有真正士大夫的内涵,所以当真正面对士大夫的风流雅致时,关羽的这种附庸风雅就很容易看破。欲为士大夫而不得,在自卑情绪的支配下,最直接的反应就是逆反,以骄相待,处处显示我比你强,我不耻你。而关羽的成功之处,在于他将自卑隐藏得极好而自恋发挥到了极至,因而给人留下的是一个威武英明,宛若天神下凡的光辉形象。但是最终,关羽还是因为这种“自恋而又自卑”性格下“骄于士大夫”的表现而导致最终身亡。
首先,他拒绝了与孙权的联姻。与孙权联姻本事上上之策,关羽亦非愚人,不会不知,但是他做不到,因为关羽平生最恨,或者说最嫉妒的就是孙权。孙权本亦应是一介武夫,却仰仗父兄基业,竟成一方霸主,且俨然以风流雅士自居,这对关羽内心的刺激是非同小可的,在这种心理的极不平衡的情况下,做出这种决定是肯定的。
其次,他率先动兵攻曹。因为自恋到自卑,关羽一心想要做出一番大事业,来证明自己是真正的威武英明。这种事业不是上阵打打杀杀的砍几个敌将,而应当是“威震华夏”,于是他意气风发的去打曹操了,前期倒也打出了威名,可是之前被“骄待”的士大夫却众心不从,于是关羽就走了麦城,然后死掉。
关羽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而这悲剧一生的根源,还是来自于内心深处的自恋和自卑,惟使后人叹息。
历史上真实的关羽是什么样的?
关羽,在《三国演义》中,人物形象,因为小说的缘故被刻画得很丰满,甚至已经达到,活着可以封神的地步,而且很多不属于关羽的功劳,也被按到关羽的头上。但是历史中的关羽,到底是个什么样子的呢?
1 关羽是刘备的心腹手下,骨干力量,建国元老功勋。
《三国志》记载,“先主于乡里合徒众,而羽与张飞为之御侮。先主为平原相,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这里面写的很清楚,关羽,张飞是刘备的主力部下,骨干力量,并且从刘备开始创业,整日跟随刘备周旋,不避艰险。刘备因此对待二人像兄弟一样。这也是后来为什么刘备建国以后,关张二人被封为五虎将之首的原因。但并没有像《三国演义》中说的那样刘关张桃园三结义。
2 关羽英勇过人,万军之中刺颜良于马下。
《三国志》中载:“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建安五年,袁绍曹操大战河北,袁绍大将颜良,围攻白马,此时的关羽,在曹操东征刘备中被擒,被拜为偏将军,刘备则逃奔袁绍。关羽这次便跟随张辽一起为先锋来解白马之围。剩下的就跟书里写的一样,关羽在万军之中,刺颜良于马下,并且斩颜良之首回阵,袁绍手下诸将,没有一个能挡住他的,可见杀颜良不是因为关羽的马快,而是因为关羽之勇,颜良已死,白马之围遂解。
这里就没有文丑什么事情,文丑出现是白马之围后,袁绍率军度过黄河追击曹操,在延津,碰到曹操,文丑跟刘备一起率领五六千骑兵,却被曹操不满六百精骑击杀。不见有关羽在的记载,而且关羽是“刺”颜良于马下。不是斩,这就牵扯到关羽到底用的什么武器,但可以猜测应该不是那柄青龙偃月刀,这个留在以后再讲。
3 关羽为人知恩图报,忠肝义胆。
关羽杀颜良,解白马之围,并且因为这件功劳被封为汉寿亭侯,此后就以解白马之围的功劳可以报答曹操,封赏拜书,去袁绍那里寻刘备去了,也无过演义中五关斩六将之说。
曹操擒关羽不杀,待之甚厚,关羽感激曹操对他的恩情,所以也一定要报答他的恩情,解白马之围是他对曹操恩情的报答。
关羽被擒,没有愚忠式的自杀,而是暂时屈身曹操,为以后寻找刘备等待时机,我写到这里,对于曹操关羽这种君子之约,很是赞赏,慨然有古君子之风,讲究信义,而且是在那个乱世之中,明明知道转瞬之间就将成为敌手,非常赞赏曹操这种英雄相惜,胸怀宽广的态度,也私下揣测,这也是曹操非常自信的表现,不惧天下英雄。
关羽呢,身在曹营,享受荣华富贵的大好机会,而且以关羽的英勇和智谋,即使在曹营也是独挡一面的人物,且曹操又待关羽甚厚,即使以后跟随刘备发达了,不也就是现在这个样子吗?用现在的话说,反正是创业,跟谁不是创业,现在的曹操根基已经打下,未来能够看出来很有潜力,且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此时还跟丧家之犬一样,到处投奔,无兵无将的。可关羽还是封赏拜书,忠肝义胆,追随刘备,不曾有一丝嫌弃。这也是为什么小说也好,正史也好,关羽历代被推崇,为人们所喜爱的原因。
4 关羽身亡之谜。
樊城之战中,关羽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樊城岌岌可危,曹操想要迁都避其锋芒,但是司马懿,蒋济认为关羽得志,孙权肯定不愿意,可以遣使许割江南封赏孙权,劝孙权偷袭关羽后方。此时虽然孙刘联盟表面还在,但是因为荆州问题,从一开始就暗暗剑拔弩张,原来孙权求婚,关羽不仅不许,而且辱骂江东来使。关羽部下傅士仁,糜芳因为供计军资的问题被关羽恐吓,二将心怀忧惧,再加上吕蒙策略得当,白衣渡江,二将俱降,南郡,江陵尽失,此时徐晃率军解樊城之围,关羽不能胜,回军荆州,军心尽散,被擒身亡。
关羽身亡原因,也不是演义中说的亲爱士卒,傲慢士大夫,除了对傅糜二将因为供给军资不力对其恐吓了几句,也不见关羽其他有这方面的表现。最主要的原因是关羽没有看清楚当时孙刘联盟的形势,对孙刘联盟策略处置不当造成的。关羽身亡,是三国之中很重要的一个转折点,三国力量此消彼长,影响深远,后面会专门有来分析关羽北伐身死的情况。
关于关羽的误会,一个一个来解开,
1 温酒斩华雄,这个是孙坚斩的,不是关羽的功劳。但演义中写的栩栩如生,非常动人。
2 关羽斩车胄,这个是刘备的功劳,刘备杀了车胄以后,让关羽去守卫下邳。
3 华容道捉放曹,正史中也没有记载,关羽在赤壁之战中,更大的作用是在战后跟随刘备收复镇守江南诸郡,镇守襄阳,驻守江北。
4 刮骨疗毒。这个倒是真的,但医生不是华佗,没有留下姓名,也不是在跟马良对弈时做手术。史载医生说箭镞有毒,已经入骨,应该把手臂劈开,刮骨去毒。关羽于是伸开臂膀让医生把手臂劈开治疗,当时关羽请来诸将喝酒,虽然手臂血肉分离,盛污血的盘子已经满了,而关羽仍然跟诸将割肉喝酒,谈笑自若。
5 水淹七军。演义中樊城之战中,为了消灭樊城援军,关羽设计堵截汉水,利用大雨,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而史载“秋,大霖雨,汉水泛滥,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可以看出,于禁七军覆没是因为汉水泛滥的原因,跟关羽设计没有原因。
6 单刀赴会。演义中关羽单刀赴会江东,应对江东索要荆州,而正史中确是正好颠倒,鲁肃只身会关羽索要荆州,只身鲁肃这样一个英雄人物,在演义中被罗大爷塑造成了一个唯唯诺诺,被敷衍的角色,所以很多他的功劳就被放他到其他人身上了。
其他诸如有三子花关索等事迹更是传说,正史不载。
由此可见,历史上的关羽依然有演义中所描绘的那些优点,忠肝义胆,英勇过人,但并没有演义中描绘的那么神奇,只是演义和后来的神话使得他的形象越发高大的不近人间烟火了
历史上的关羽到底有多厉害呢?
历史上真实的关羽,是汉末时期第一流的猛将。
现代人了解关羽,第一信息来源通常是三国演义及相关产品。而在三国演义体系中,关羽被称为“武将之首”。所以在随后接触三国志正史,或者接触一些网上二手、三手文章时,发现原来演义中给关羽虚构了那么多故事时,不由自主地想通过贬损正史上的关羽,嘲笑演义的荒谬,来展现自己“不光知道演义”的牛逼之处。
然而实际上,正史上的关羽本来也是很厉害的,因为他的厉害之处,才能在随后的两晋、南北朝、宋元一路被民间传说和文人墨客不断渲染。之所以演义罗贯中最后在三国演义中将关羽塑造成神,主要原因并非罗贯中和关羽是山西老乡(毕竟张辽也是),而是罗贯中迎合了之前早已存在的“关羽是神”的民间舆论和士林舆论而已。
正史上的关羽有多厉害呢?由于蜀国史官方面欠缺,关张这些大人物早期战绩留下来的不是很多。但即使从这寥寥的几笔里面,我们都能看出关羽确实非常厉害。这里只讨论其军事和武艺才能,关羽的道德同样不错,但我们不多讨论。
先看地位和评价。毕竟关羽到底厉害不厉害,当时的古人比我们更清楚,因为他们的信息更多。
关羽早期的事迹功劳记录并不多。但在200年下邳之战被曹操俘虏后,曹操立刻任命他为偏将军。这个官看上去不大,但我们可以对比下曹操手下“五子良将”的同期官职:当时曹操手下,已经带兵投降2年,很早就做过鲁相的张辽是裨将军;从一开始就跟随曹操的乐进是讨虏校尉;魏五子中前期地位综合最高的于禁是平虏校尉;徐晃是裨将军;而张郃,同年冬天在官渡之战中投降曹操起到很大作用,也是偏将军。换言之,作为一个刚刚被曹操俘虏的降将,关羽的军职在魏五子之上。曹操不是疯子,他的人事任免有其道理,一定是觉得关羽的才能值这个价。
同时代其他人的评价也能看出来:
周瑜说: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
刘晔说:刘备,人杰也……诸葛亮明於治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蜀民既定,据险守要,则不可犯矣。
程昱等魏国谋士:咸称羽、飞万人之敌也
郭嘉: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张飞、关羽者,皆万人之敌也
三国志作者陈寿: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
这些评价关羽的,都是非蜀汉势力的人,他们的评价应该是比较客观的。
再看关羽的具体战绩。
先论勇武,三国志有记载:
绍遣大将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於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
三国演义中动辄两军对阵大将单挑,一人落马,这是文学渲染,真实历史上阵前斩将是极少的。但是关羽偏偏就有这么一例,而且杀得比演义中的“纯偷袭”要牛得多,是硬生生从万军之中冲进去砍了颜良。这一点,已经足以坐实关羽超级猛将的地位,比吕布什么的强多了。
三国志作者评价,关羽张飞都是当世猛将的典范,而张飞则比关羽有些差距(演义中两人并列,甚至张飞还要略勇猛一点)。这反过来又说明关羽的地位确实超然大众之上。
说到带兵打仗的谋略,关羽最拿得出手的当然是水淹七军。现在一堆人在这里说关羽只是运气好,遇上山洪暴发淹了于禁云云。我想说就算那水不是关羽决堤放的,人家知道利用暴雨洪水发动进攻歼灭魏军,为将识天文地理,咋就不是本事呢?同样的暴雨洪水,于禁是全军覆没,关羽是俘虏三万人,你说这不叫军事才能叫运气?国足咋下雨天晴都不能运气一次伊朗呢?实际上于禁并非庸将。魏国最出色的是五子良将,而于禁则是五子之首,当时唯一一个假节钺的。关羽对于禁,是魏蜀两家巅峰战将的对决,关羽完胜。
水淹七军之后的格局是: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司马宣王、蒋济以为关羽得志,孙权必不原也。
注意这里的“威震华夏”四个字,全书仅此一例。能逼得曹操想迁都,这可是连官渡之战都不曾有过的。
除了这一战,关羽还有一次战役,就是209年的南郡之战。当时周瑜在与曹仁交锋,而关羽则负责绝北道,切断中原对曹仁的增援。这一战具体如何,三国志关羽传没有正面描写,但在魏国将领们的传记中,我们可以发现,满宠、乐进、徐晃、文聘等人纷纷在抵抗关羽的战役中立下很大的功劳。而最后结局是,曹仁撤退,把江陵丢给了周瑜;汝南太守李通在接应曹仁撤退的战役中不幸殉国(传记说是半路得病死了,反正曹操信了)。最后说“刘备得南郡”。
历史上对关羽的评价一直都很高,绝不是三国演义的独创。从南北朝开始,关羽张飞就被作为猛将的代名词。唐朝的武庙72贤中,三国时代除诸葛亮是十哲外,其余有邓艾、张辽、张飞、关羽、吕蒙、周瑜、陆抗、陆逊、杜预 、羊祜、王浚。宋朝陆游有诗“颜良文丑知何益,关羽张飞死可伤”,并且认为颜良文丑比关羽张飞来说就像毫芒比泰山一样。关羽在宋元封王,明清封帝。明太祖朱元璋更将关羽提升为武庙之首。
因此,如果要在三国时代选一员最具有代表性的武将,的的确确关羽是最有资格的,虽然他从学术意义上根本不是三国人——关羽建安二十四年末(220年初)被杀。在他死后大半年,曹丕才篡汉自立,东汉才灭亡。
历史上的真实关羽
历史上真实的关羽不是靠个人印象来评价的,只有以史书的记载为标准才能尽可能认识到真实的关羽,话不多说,以以下两个方面来判断:
①关羽真实的战绩记载
1、徐州之战
先主之袭杀徐州剌史车胄,使羽守下邳城,行太守事,而身还小沛。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擒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三国志 关羽传》
曹公尽收其众,虏先主妻子,并禽关羽以归。---《三国志 先主传》
备将关羽屯下邳,复进攻之,羽降。---《三国志 武帝纪》
2、白马之战
绍遣大将军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剌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三国志 关羽传》
公乃引军兼行趣白马,未至十余里,良大惊,来逆战。使张辽、关羽前登,击破,斩良。---《三国志 武帝纪》
3、绝北道之战
刘备与周瑜围曹仁于江陵,别遣关羽绝北道。通率众击之,下马拔鹿角入围,且战且前,以迎仁军,勇冠诸将。---《三国志 李通传》
又与满宠讨关羽于汉津,与曹仁击周瑜于江陵。---《三国志 徐晃传》
4、与乐进、文聘的几次作战
后从平荆州,留屯襄阳,击关羽,苏非等,皆走之,南郡诸县山谷蛮夷诣进降。---《三国志 乐进传》
与乐进 讨关羽於寻口,有功,进封延寿亭侯,加讨逆将军。又攻羽辎重於汉津,烧其船 於荆城。---《三国志 文聘传》
先主遣使告璋,曰:“曹公征吴,吴忧危急。孙氏与孤本为唇齿,又乐进在青泥与关羽相拒,今不往救羽,进必大克,转侵州界,其忧有甚于鲁。鲁自守之贼,不足虑也。”---《三国志 先主传》
5、吕蒙下三郡之战
是时刘备令关羽镇守,专有荆士,权命蒙西取长沙、零、桂三郡。蒙移书二郡,望 风归服,惟零陵太守郝普城守不降。而备自蜀亲至公安,遣羽争三郡。权时住陆口,使鲁肃将万人屯益阳拒羽,而飞书召蒙,使舍零陵,急还助肃。。。。。。。。。。蒙留(孙河),委以后事,即日引军赴益阳。刘备请盟, 权乃归普等。割湘水,以零陵还之。以寻阳、阳新为蒙奉邑。---《三国志 吕蒙传》
后随鲁肃镇益阳,拒关羽。羽号有三万人,自择选锐士五千人,投县上流十余里浅濑,云欲夜涉渡。肃与诸将议。宁时有三百兵,乃曰:“可复以五百人益吾,吾往对之,保羽闻吾欬唾,不敢涉水,涉水即是吾禽。”肃便选千兵益宁,宁乃夜往。羽闻之,住不渡,而结柴营,今遂名此处为关羽濑。---《三国志 甘宁传》
权大怒,乃遣吕蒙督鲜于丹、徐忠、孙规等兵二万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使鲁肃以万人屯巴丘以御关羽。权住陆口,为诸军节度。蒙到,二郡皆服,惟零陵太守郝普未下。会备到公安,使关羽将三万兵至益阳,权乃召蒙等使还助肃。蒙使人诱普,普降,尽得三郡将守。因引军还,与孙皎、潘璋并鲁肃兵并进,拒羽于益阳。未战,会曹公入汉中,备惧失益州,使使求和。 ---《三国志 吴主传》
权忿之,乃遣吕蒙袭夺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先主引兵五万下公安,令关羽入益阳。是岁,曹公定汉中,张鲁遁走巴西。先主闻之,与权连和。---《三国志 先主传》
6、襄樊之战
初期与曹仁、庞德、于禁交战
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是岁,羽率众攻曹仁于樊。曹公遣于禁助仁。---《三国志 关羽传》
音、卫开等以宛叛,德将所领与曹仁共攻拔宛,斩音、开,遂南屯樊,讨关羽。樊下诸将以德兄在汉中,颇疑之。德常曰:“我受国恩,义在效死。我欲身自击羽。今年我不杀羽,羽当杀我。”后亲与羽交战,射羽中额。时德常乘白马,羽军谓之白马将军,皆惮之。---《三国志 庞德传》
建安二十四年,太祖在长安,使曹仁讨关羽于樊,又遣禁助仁。---《三国志 于禁传》
秋七月,以夫人卞氏为王后。遣于禁助曹仁击关羽。---《三国志 武帝纪》
水淹七军,降于禁,斩庞德
秋,大霖雨,汉水泛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三国志 关羽传》
八月,汉水溢,灌禁军,军没,羽获禁,遂围仁。使徐晃救之。---《三国志 武帝纪》
秋,大霖雨,汉水溢,平地水数丈,禁等七军皆没。禁与诸将登高望水,无所回避,羽乘大船就攻禁等,禁遂降,惟庞德不屈节而死。---《三国志 于禁传》
时汉水暴溢,于禁等七军皆没,禁降羽。仁人马数千人守城,城不没者数板。羽乘船临城,围数重,外内断绝,粮食欲尽,救兵不至。仁激厉将士,示以必死,将士感之皆无二。---《三国志 曹仁传》
魏使于禁救樊,羽尽擒禁等,人马数万,托以粮 乏,擅取湘关米。---《三国志 吕蒙传》
围襄樊,为徐晃所败
而曹公遣徐晃救曹仁,羽不能克,引军退还。---《三国志 关羽传》
晃所将多新卒,以羽难与争锋,遂前至阳陵陂屯。太祖复还,遣将军徐商、吕建等诣晃,令曰:“须兵马集至,乃俱前。”贼屯偃城。晃到,诡道作都堑,示欲截其后,贼烧屯走。晃得偃城,两面连营,稍前,去贼围三丈所。未攻,太祖前后遣殷署、朱盖等凡十二营诣晃。贼围头有屯,又别屯四冢。晃扬声当攻围头屯,而密攻四冢。羽见四冢欲坏,自将步骑五千出战,晃击之,退走,遂追陷与惧入围,破之,或自投沔水死。---《三国志 徐晃传》
关羽围曹仁于樊,会权称藩,召辽及诸军悉还救仁。辽未至,徐晃已破关羽,仁围解。---《三国志 张辽传》
冬十月,军还洛阳。孙权遣使上书,以讨关羽自效。王自洛阳南征羽,未至,晃攻羽,破之,羽走,仁围解。---《三国志 武帝纪》
徐晃救至,水亦稍减,晃从外击羽,仁得溃围出,羽退走。---《三国志 曹仁传》
回军江陵,兵败被擒
权已据江陵,尽虏羽士众妻子,羽军遂散。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三国志 关羽传》
羽还,在道路,数使人与蒙相闻,蒙辄厚遇其使,周游城中,家家致问,或手书示信。羽人还,私相参讯,咸知家门无恙,见待过于平时,故羽吏士无斗心。会权寻至,羽自知孤穷,乃 走麦城,西至漳乡,众皆委羽而降。权使朱然、潘璋断其径路,即父子俱获,荆州遂定。---《三国志 吕蒙传》
二十五年春正月,至洛阳。权击斩羽,传其首。---《三国志 武帝纪》
时关羽攻曹公将曹仁,禽于禁于樊。俄而孙权袭杀羽,取荆州。---《三国志 先主传》
②关羽真实的性格及特征记载
1,忠义
初,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曰:“卿试以情问之。”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辽以羽言报曹公,曹公义之。及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三国志 关羽传》
2、勇武
刘备有英名,关羽、张飞皆万人之敌也, 权必资之以御我。---《三国志·魏书·程郭董刘蒋刘传》
①飞雄壮威猛,亚於关羽,魏谋臣程昱等咸称羽、飞万人之敌也。②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三国志 关张马黄赵传》
张飞、关羽勇而有义,皆万人之敌,而为之将。---《三国志 先主传》
绍遣大将军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剌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三国志 关羽传》
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三国志 周瑜传》
3、傲慢
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三国志 关张马黄赵传》
羽矜其骁气,陵轹於人。始有大功,意骄志逸。---《三国志 陆逊传》
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比谁类”?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羽美须髯,故亮谓之髯。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三国志 关羽传》
4、与人不合
又南郡太守糜芳在江陵,将军傅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轻自己。羽之出军,芳、仁供给军资,不悉相救,羽言“还当治之”,芳、仁咸怀惧不安。---《三国志 关羽传》
芳为南郡太守,与关羽共事,而私好携贰,叛迎孙权,羽因覆败。---《三国志 糜竺传》
士仁字君义,广阳人也。为将军,住公安,统属关羽。与羽有隙,叛迎孙权。---《三国志 杨戏传》
潘浚字承明,武陵人也。先主入蜀,以为荆州治中,典留州事,亦与关羽不穆。孙权袭羽,遂入吴。《三国志 杨戏传》
郝普字子太,义阳人,皆与关羽不睦。---《三国志 邓张宗杨传》
5、无谋
中吕蒙诈病计:遂称病笃,权乃露檄召蒙还,阴与图计。羽果信之,稍撤兵以赴樊。---《三国志 吕蒙传》
中吕蒙攻心计:羽还,在道路,数使人与蒙相闻,蒙辄厚遇其使,周游城中,家家致问,或手书示信。羽人还,私相参讯,咸知家门无恙,见待过于平时,故羽吏士无斗心。 ---《三国志 吕蒙传》
中徐晃声东击西之计:贼围头有屯,又别屯四冢。晃扬声当攻围头屯,而密攻四冢。羽见四冢欲坏,自将步骑五千出战,晃击之,退走,遂追陷与惧入围,破之,或自投沔水死。---《三国志 徐晃传》
夫关羽好勇而无谋,恃气而骄功,此其势甚易谲也。---陈亮 (南宋)
朱元璋:克敌在勇,全胜在谋。昔关羽号万人敌,为吕蒙所破,为无谋也,尔宜深戒之。---《续资治通鉴》
是羽怙恃勇名,作军无法,直以意突耳,故前后数丧师众也。---《三国志·刘彭廖李刘魏杨传》
6、好色
朗父名宜禄,为吕布使诣袁术,术妻以汉宗室女。其前妻杜氏留下邳。布之被围,关羽屡请于太祖,求以杜氏为妻,太祖疑其有色,及城陷,太祖见之,乃自纳之。---《三国志 明帝纪》裴注引《献帝传》
曹公与刘备围吕布于下邳,关羽启公,布使秦宜禄行求救,乞娶其妻,公许之。临破,又屡启于公。公疑其有异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羽心不自安。---《三国志 关羽传》裴注引《蜀记》
初,羽随先主从公围吕布与濮阳,时秦宜禄为吕布求救于张杨。羽启公:”妻无子,下城,乞纳宜禄妻。”公许之。及至城门,复白。公疑其有异色,自纳之。---《华阳国志·卷六·刘先主志》
《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历史上的真实原型是谁?有何事迹?
是真实的,主要事迹有巨鹿之战、彭城一战、垓下之战、分封诸侯、鸿沟和议等。
一、人物介绍
项羽 (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项氏,名籍,字羽,楚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军事家。
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兵家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 的代表人物,也是以个人武力出众而闻名的武将。李晚芳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
二、主要事迹
1、巨鹿之战
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后期各诸侯义军也参战),同秦名将章邯、王离所率四十万 秦军主力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进行了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这场战役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 。
项羽破釜沉舟,以大无畏精神在各诸侯军畏缩不进时率先猛攻秦军,带动诸侯义军一起最终全歼王离军,并于八个月后迫使另二十万章邯秦军投降。
从此项羽确立了在各路义军中的领导地位。经此一战,秦朝主力尽丧,名存实亡。
2、彭城一战
彭城之战在汉二年(公元前205年)四月发生,是楚汉战争其中一场大战。彭城一战,刘邦遭到了自起兵以来的最大的惨败。
楚军依靠项羽坚毅果敢的指挥,在半日之内以3万之师击溃汉军56万之众,歼灭刘邦主力,使刘邦陷入“发关中老弱未傅悉诣荥阳”的危机局面,创造了古代战争中速决战的典范,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3、垓下之战
公元前202年(高祖五年)十月下旬,灌婴引兵进占彭城,同时攻下楚地许多地区。被刘邦封为淮南王的英布也遣将进入九江地区,诱降了守将、楚大司马周殷,随后合军北上进攻城父(今安徽涡阳东)。
刘邦也由固陵东进,形势对楚极为不利,项羽被迫向东南撤退。十一月,项羽退至垓下(今安徽灵壁东南),筑垒安营,整顿部队,恢复军力,此时楚军尚有约十万人。
韩信、彭越、英布等会合刘邦后,十二月(前202年初,当时以十月为岁首)在垓下将向江南撤退的十万楚军层层包围。
汉军以韩信亲率三十万人为主力,孔将军为左翼,费将军为右翼,刘邦坐镇后方,周勃、柴武等预备军在刘邦军后待命。
韩信率汉军向前推进,在不利的情况下开始向后后撤,而由两翼向前推进,楚军受挫,韩信率军向前推进大败楚军于垓下。
4、分封诸侯
项羽进入咸阳后,引兵屠戮咸阳,杀秦王子婴,火烧秦王宫,大火连续烧了三个月没有灭,搜集宝物美女准备回江东,有人劝项羽说关中富饶,可以成王霸之业。
但项羽见秦王宫都已经被毁坏,自己又迫切的想回到江东,于是不听。那人又说,都说楚人性情残暴,果然是这样。项羽听到后,把那个人杀了。
项羽在得到楚怀王的同意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章邯为雍王,司马欣为塞王,董翳[yì]为翟王,魏王豹为西魏王,申阳为河南王,司马卬殷王,赵王歇为代王,张耳为常山王。
当阳君英布为九江王,吴芮为衡山王,共敖为临江王,燕王韩广为辽东王,臧荼[zāng shū]为燕王,齐王田市为胶东王,田都为齐王,田安为济北王等十八个诸侯王。
5、鸿沟和议
汉四年(前203)八月,与汉军对恃于广武的楚军粮尽,而刘邦也没能调来韩信、彭越等人的军队,无法对楚军进行最后的合围。
于是,双方进行了历史上著名的“鸿沟和议”,以战国时魏国所修建的运河――鸿沟为界,划分天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项羽
关于历史上真实的关羽和关羽真正的历史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