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爱因斯坦爱是一切的答案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爱是一切的答案 爱因斯坦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求:爱因斯坦的详细资料,特别是婚姻,感情方面
爱因斯坦的“真”
徐文似乎想以一种发现天大新闻的口吻,告诉大家许多迄今为止还未被熟知的关于爱因斯坦的“谜”,得出的结论是:“爱因斯坦在道德法庭上非但不是好人,也非不好不坏之人,乃不折不扣的恶棍是也。”
这样的结论并非不可能,如果作者是基于坚实的事实和正确的推理程序的话。遗憾的是,作者既没有基于坚实的事实,更没有正确的推理程序,其结论很显然不成立。
先说说文中有多少是新发现的“事实”。
一、“爱因斯坦有过私生女。”
这是事实,但不是新闻,更不是丹尼斯·欧沃拜“用坏了5副眼镜!”才发现的。德国学者早在十几年前发现了这一点,这是学界尽知的事实。爱因斯坦与米列娃的关系受到爱因斯坦父母,尤其是其母亲的强烈反对,为此,爱因斯坦曾一度与家庭关系特别紧张。米列娃未婚先孕,爱因斯坦本人当时又饱受失业和家庭所带来的压力。对于未来,爱因斯坦自己当时非常茫然。米列娃的毕业考试也没有通过。在这种情况下,米列娃只好顶着巨大的压力回到老家———当时属于匈牙利的诺维萨德。私生女由米列娃的娘家人抚养。尽管爱因斯坦从未见过他的女儿,但从现在披露出的他给米列娃的信来看,他还是十分关心自己的女儿的。当时的避孕措施远不如现在这么方便,也不能认为相爱的人发生性行为是不道德的。米列娃信仰天主教,不可能赞成堕胎,再说当时堕胎既非易事,也不合法。他们俩人在瑞士自身难保,送回米列娃的老家看来是惟一比较好的选择。不知作者说爱因斯坦对私生女儿十分冷酷的说法从何而来?私生子女也有两种:一是婚前的,一是婚外的。窃以为这两者还是有所不同的。
二、“爱因斯坦忽视幼子的教育和生活,以致幼子患上了精神分裂症。”
这是不折不扣的不负责任和缺乏逻辑的错误推理。爱因斯坦的幼子爱德华是患有精神分裂症,但这不是爱因斯坦忽视教育和生活的结果。现在学术界公认的结论是,它是来自米列娃家族中的遗传。已有确凿的证据表明,米列娃的家族中有多人多代患有精神分裂症。
与上面的说法恰恰相反,爱因斯坦对两个儿子疼爱有加。既使是与米列娃离婚后,他还多次从柏林到苏黎世看望儿子,陪他们游玩。爱因斯坦对米列娃在两个孩子面前讲自己的坏话,导致两个儿子与他关系疏远这一点非常生气。尽管如此,在后来的岁月中,他也没有放弃对两个儿子的教育。
三、“爱因斯坦离婚后,立刻和爱尔莎结为夫妻,不久,有了女儿伊莎。”
这是不符合事实的。伊莎(Ilse)是爱尔莎与前夫所生之女,在爱尔莎与爱因斯坦结婚时,伊莎已经是少女了。因而所谓“据说爱因斯坦对伊莎关爱有加,头一次表现出父性”就更让人可笑了。爱因斯坦对埃尔莎带来的两个继女,并不是都喜欢。这里面的因素比较复杂。据一些传记材料上说,伊莎比较爱虚荣,爱因斯坦因而不喜欢她,但另一个继女玛戈特就很讨爱因斯坦的喜欢。
总之,上述说法本身不严肃,自相矛盾,很成问题。德国科学史家阿尔明·赫尔曼曾著文就“爱因斯坦与女性”这一问题进行过专门讨论,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一阅。(《爱因斯坦与米列娃情书选》德文版赫尔曼写的专文)
爱因斯坦的“伪”
徐文中最让人不可思议的地方在于她提出的一个设想并对这个设想做出了回答。即:“最有魔力的谜是:爱因斯坦的成就是因为爱情,还是因为没有爱情?”
文章说:爱因斯坦“从她(指米列娃)那里“剽窃”来相对论的灵感”;“爱因斯坦一生有两大科学成果,第一次发轫于新婚燕尔之时,另一次则正值休妻再娶之际”。
这类话题根本就不值得讨论,因为没有任何事实支持。许多严肃的科学史家已经对上述说法进行了批驳。我在此仅择其大意加以简述。
首先,所谓爱因斯坦从米列娃处“剽窃”来相对论的灵感的说法,完全是一些不懂科学的人的胡乱猜测,没有任何事实依据。它来源于米列娃的一位塞尔亚维同胞。她是一位中学老师,觉得要给自己的同胞米列娃打抱不平,把米列娃看成是“相对论之母”,但她的论证错误百出。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喧嚣泡沫后,这种论点就不攻自破了。想不到,这种经不起推敲的论点又被炒作起来,而且不满足于“相对论之母”的地步。
米列娃本人后来连大学都没有毕业。她在物理上的天赋并不大多,至少从目前发现的来往书信中,米列娃所谈多为琐事,没有发现任何证据表明米列娃对相对论的提出有过那怕一点点贡献。
“爱因斯坦的成就是因为爱情,还是因为没有爱情?”是一个没有答案,也不可能有答案的问题。
毋庸讳言,爱因斯坦对待女性的看法,确实受到过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思想的深刻影响。他从未把爱情看得是高于一切。他在离婚前就有过外遇,并且在第二次结婚后,也有过越轨行为。按他自己的说法,他有过两次“丢脸的婚姻”。他认为,从本质上说,婚姻都是愚蠢的。弄清楚这一点后,再提“爱因斯坦的成就是因为爱情,还是因为没有爱情?”就没有意义了。
严格的说,科学思想的提出,主要是科学内部自主发展的结果。任何把外在因素考虑进来,进而甚至试图给出两者之间的因果联系的做法,哪怕言之凿凿,也是值得怀疑的,因为两者完全是两回事,更何况这里没有任何证据。欧沃拜的野心——不只是想复原爱因斯坦中年以前的情感世界,他最渴望知道的是:爱因斯坦的爱情对其科学成就的奇妙作用——本身是不该有的。
附带说一句,爱因斯坦是很喜欢有智慧、谈吐高雅大方的女性,但并不是像徐文中所转述的那样“患有厌恶女性的隐疾,爱和女子调情却从来不肯负起任何责任”。
很不幸,爱因斯坦的两次婚姻都不如意。这两个本身也很不幸的女性从未从心灵上征服过爱因斯坦,爱因斯坦谈不上爱她们。她们的行为举止远不能令爱因斯坦心仪,所以每当高雅优美的女性主动与爱因斯坦接近时,他就显得非常兴奋。这原来是人之常情。如果他在他的爱情生活中能有所满足,不可能出现众多的“调情”。有“案”可查的几次婚外情,没有一次是爱因斯坦主动的结果。尽管如此,大多也没有持续多少时间。有些甚至于消灭在“萌芽”之中。如果真能有过让他心仪的女性陪伴他走过孤寂的一生,爱因斯坦的学术成就或许会更大,或许什么都没有。在这一点上,我宁愿相信徐文的论点。
爱因斯坦的婚姻尽管不幸,但爱因斯坦决不是无义之人。他把诺贝尔奖奖金全部交给米列娃,就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在经历过一段时间的反思之后,米列娃与他后来又恢复了通信。米列娃离婚后仍保留爱因斯坦的姓,从某种程度上说,他对爱因斯坦多了几份理解与认同。理性地讲,他们原本是两路人。米列娃因为身有残疾,德语又不是自己的母语,有很强的自卑心理。这与爱因斯坦的乐观自信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一开始,爱因斯坦还能与她讨论物理学或形而上学的问题,后来两人的境界差别越来越大。爱因斯坦是出于责任心才与米列娃结婚的,但没有多久就发现这是一个大错。所以,并不是所谓第三者爱尔莎的出现才使爱因斯坦和米列娃的婚姻亮起红灯。文中所谓“爱因斯坦把妻子和两个儿子扔在苏黎世,独自跑到柏林和孀居的表亲爱尔莎另筑爱巢。米列娃痛不欲生,但女人的痛苦从来不可能唤回男人的心”的说法是不符合事实的。
再说爱因斯坦的第二次“丢脸的婚姻”——与表姐爱尔莎的结合。他们一开始就不是出于爱。他们是远房亲戚。双方早就认识。在爱因斯坦因工作太投入,导致卧病在床时,是爱尔莎的悉心照料让他恢复了健康。爱因斯坦母亲很喜欢爱尔莎,爱尔莎也把爱因斯坦母亲照料得很好,走了“上层路线”。柏林的社交界除了暗中嘲笑爱尔莎的俗气外,早就发现,爱因斯坦与爱尔莎完全是两类人。爱尔莎很高兴享受作为爱因斯坦太太的名声,但恰恰是她的“虚荣”这一点让爱因斯坦不可能尊重她。尽管他们一直生活在一起,但从思想上,她们早就行如陌人。因而在她早于爱因斯坦去世后,爱因斯坦非但不悲伤,反而有一种彻底解脱的感觉。在婚姻方面,爱因斯坦应该说也是一个“受害者”,这当然不能怪曾给过他欢乐的两位妻子,她们本身也饱受折磨,没有任何快乐可言。爱因斯坦对于结婚是迟疑的,两位女性对此并非未察,她们的好心并不能保证就一定会给婚姻带来幸福。对此,我对他们双方都深感同情。后来人如能从中学到点什么,则万幸了。硬要用世俗的道德标准来苛求爱因斯坦,或他的两位苦难的妻,都是不智的。
爱因斯坦晚年为何没有重大发现,是因为“他的爱不再得到回应”吗?两者之间显然也是没有因果关系的。对于这一点,不说也罢。
徐文的用意也许是想向国人转达一下有关爱因斯坦研究方面的新成果,但由于没有细察,把国外的一些“野语村言”当成了严肃的成果,给人以错误印象,这是我们不能不以之为鉴的。
徐文最后引用的爱因斯坦的一段话倒是非常恰当。
“苦难也罢,甜蜜也罢,都来自外界……我孤寂地生活着,年轻时痛苦万分,而在成熟之年却甘之如饴。”
爱因斯坦是一个性情中人,他的“伪”也来自于真。他是一个“真正的”伟人。(方在庆)
爱因斯坦的故事阅读答案
① 爱因斯坦是一位赫赫有名的科学家,他担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主任后更忙了,很少能呆在办公室里,一切日常事务性工作都由秘书处理。
②一天,已经过了下班时间,办公室里的电话铃响了。秘书不耐烦地拿起了听筒。
③“请问,我可以和主任谈话吗?”耳机里传来温文尔雅而又熟悉的声音。可秘书一时没听出是谁,按老习惯回答:“主任不在。”“那么,请您告诉我,爱因斯坦博士住在哪儿?是他新搬的家。”
④秘书婉转地回答说:“不能奉告,因为爱因斯坦博士太忙,他不愿他的住处受到干扰。”
⑤这时,电话里的声音突然变低了:“请你不要告诉任何人,我就是爱因斯坦博士。我正要回家,可我忘记了自己住在哪里了,请你给我查一下我的住址。”
⑥秘书听了,竟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⑦原来,这天爱因斯坦回家时,在路上边走边思考问题,走着走着,竟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当他发现自己迷了路,想回家时,却又忘记了自己家的地址。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他只好打电话麻烦秘书查找地址了。
⑧爱因斯坦在学习和工作上有惊人的记忆力,可在生活上的记忆力却这么差,这是因为他的思想全都集中在科学研究和探索上了。
1、 根据意思写词语。
(1)形容名声非常显著。(赫赫有名)
(2)形容人的态度温和,举止文雅。(温文尔雅)
2、 从文中找出下列词的反义词。
分散——( 集中) 直率——(婉转) 熟悉——( 陌生 )
3、 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改写文中最后一句句子。因为爱因斯坦把思想全都集中在科学研究和探索上了。所以他在学习和工作上有惊人的记忆力,可在生活上的记忆力却这么差。
4、 根据第七段的意思提出问题并解答 。
爱因斯坦发现自己沉迷于思考而迷路了,想回家时,发现自己忘记自己家的地址了,只好求助于秘书。
5、 短文最后自然段写到爱因斯坦“在生活上的记忆力却这么差”具体指的是什么?具体指课文 这句话“当他发现自己迷了路,想回家时,却又忘记了自己家的地址。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他只好打电话麻烦秘书查找地址了。”
爱因斯坦的故事
爱因斯坦的故事
■爱因斯坦逃学记
1895年春天,爱因斯坦已16岁了。根据德国当时的法律,男孩只有在17岁以前离开德国才可以不必回来服兵役。由于对军国主义深恶痛绝,加之独自一人呆在军营般的路易波尔德中学已忍无可忍,爱因斯坦没有同父母商量就私自决定离开德国,去意大利与父母团聚。
但是,半途退学,将来拿不到文凭怎么办呢?一向忠厚、单纯的爱因斯坦,情急之中竟想出一个自以为不错的点子。他请数学老师给他开了张证明,说他数学成绩优异,早达到大学水平。又从一个熟悉的医生那里弄来一张病假证明,说他神经衰弱,需要回家静养。爱因斯坦以为有这两个证明,就可逃出这厌恶的地方。
谁知,他还没提出申请,训导主任却把他叫了去,以他败坏班风,不守校纪的理由勒令退学。爱因斯坦脸红了,不管什么原因,只要能离开这所中学,他都心甘情愿,也顾不得什么了。他只是为自己想出一个并未实施的狡猾的点子突然感到内疚,后来每提及此事,爱因斯坦都内疚不已。大概这种事情与他坦率、真诚的个性相去太远。
■拒绝出任以色列第二任总统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诞生,但不久以色列与周围阿拉伯国家的战争便爆发了。已经定居在美国十多年的爱因斯坦立即向媒体宣称:“现在,以色列人再不能后退了,我们应该战斗。犹太人只有依靠自己,才能在一个对他们存有敌对情绪的世界上生存下去。”1952年11月9日,爱因斯坦的老朋友以色列首任总统魏茨曼逝世。在此前一天,就有以色列驻美国大使向爱因斯坦转达了以色列总理本·古里安的信,正式提请爱因斯坦为以色列共和国总统候选人。当日晚,一位记者给爱因斯坦的住所打来电话,询问爱因斯坦:“听说要请您出任以色列共和国总统,教授先生。您会接受吗?”“不会。我当不了总统。”“总统没有多少具体事务,他的位置是象征性的。教授先生,您是最伟大的犹太人。不,不,您是全世界最伟大的人。由您来担任以色列总统,象征犹太民族的伟大,再好不过了。”“不,我干不了。” 爱因斯坦刚放下电话,电话铃又响了。这次是驻华盛顿的以色列大使打来的。大使说:“教授先生,我是奉以色列共和国总理本·古里安的指示,想请问一下,如果提名您当总统候选人,您愿意接受吗?”“大使先生,关于自然,我了解一点,关于人,我几乎一点也不了解。我这样的人,怎么能担任总统呢?请您向报界解释一下,给我解解围。” 大使进一步劝说:“教授先生,已故总统魏茨曼也是教授呢。您能胜任的。”“魏茨曼和我不是一样的。他能胜任,我不能。”“教授先生,每一个以色列公民,全世界每一个犹太人,都在期待您呢!” 爱因斯坦的确被同胞们的好意感动了,但他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委婉地拒绝大使和以色列政府,又不使他们失望,不让他们窘迫。不久,爱因斯坦在报上发表声明,正式谢绝出任以色列总统。在爱因斯坦看来,“当总统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同时,他还再次引用他自己的话:“方程对我更重要些,因为政治是为当前,而方程却是一种永恒的东西。”
■爱因斯坦怎样走近中国?
早在1919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开始介绍到中国,特别是通过1920年英国哲学家罗素来华讲学,给中国学术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爱因斯坦本人的目光也曾一次次地投射到古老而陌生的中国,1922年冬天,他应邀到日本讲学,往返途中,两次经过上海,一共停留了三天,亲眼看到了处于苦难中的中国,并寄予深切的同情。他在旅行日记中记下“悲惨的图象”和他的感慨:“在外表上,中国人受人注意的是他们的勤劳,是他们对生活方式和儿童福利的要求的低微。他们要比印度人更乐观,也更天真。但他们大多数是负担沉重的:男男女女为每日五分钱的工资天天在敲石子。他们似乎鲁钝得不理解他们命运的可怕。”“爱因斯坦看到这个在劳动着,在呻吟着,并且是顽强的民族,他的社会同情心再度被唤醒了。他认为,这是地球上最贫困的民族,他们被残酷地虐待着,他们所受的待遇比牛马还不如。”(许良英等编译《爱因斯坦文集》,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20、21页)十几年后(1936年),爱因斯坦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与前来年进修的周培源第一次个别交谈时就说:“中国人民是苦难的人民。”他的同情是真挚的、发自内心的,不是挂在嘴上,而是付诸行动的。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日本从东北作为突破口侵略中国的狼子野心已昭然若揭,当时的国际社会却表现出无奈和无能,当年11年17日,爱因斯坦公开谴责日本侵略东三省的行径,呼吁各国联合起来对日本进行经济制裁,可惜回音空荡。1932年10月,“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毛泽东语)、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陈独秀(时已被开除出党)在上海被捕,他和罗素、杜威等具有国际声望的知识分子联名致电蒋介石,要求释放。1937年3月,主张抗日的沈钧儒、章乃器、王造时、史良等“七君子”锒铛入狱后,他又联合杜威、孟禄等著名知识分子通电援救,向国民党当局施加道义的压力。1938年6月,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他还和罗斯福总统的长子一同发起“援助中国委员会”,在美国2000个城镇开展援华募捐活动。
爱因斯坦是真正的世界公民,他的爱是没有国界的,他对中国的感情没有任何功利色彩,完全建立在人类的同情心和强烈的人道主义情怀之上。他的思想也对中国日益产生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九一八”事变后不久,还在读初二的少年许良英就是他的热情崇拜者,希望长大了做一个像他那样的科学家。1934年,爱因斯坦的文集《我的世界观》在欧洲出版,几年后(1937年抗战前夕)就有了中译本,是留学法国的物理学教授叶蕴理根据法文译本转译的,由于国难当头,这本书并没有引起多少反响,但青年许良英在1938年上大学前有幸买到了一本,并认真精读了一遍,深受启发,开始严肃地思考人生的意义、人与国家的关系等问题,爱因斯坦的许多至理名言令他终生难忘,爱因斯坦的形象在他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1955年,爱因斯坦去世后,许良英和周培源都曾发表长篇悼念文章。不幸的是1968年到1976年的8年间,爱因斯坦在中国竟成了“本世纪以来最自然科学领域中最大的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四人帮”掀起了一场荒诞的批评爱因斯坦运动,好在多数科学家不予理睬,实际上进行了抵制。1979年,北京还隆重举行了爱因斯坦诞辰100周年的纪念大会。
爱因斯坦传读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爱因斯坦传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爱因斯坦传读后感范文1
历史上有一位伟大的充满幻想,充满智慧,在科学上不断追求完美的科学家,26岁就发明了着名的相对论,揭示了空间——时间的辩证关系,加速了人们对物理学的认识。他虽然出自于一个犹太人家庭,受到过无数人的歧视于白眼,但仍不屈不挠的为科学无私的奉献着自己的生命。他就是爱因斯坦,一位学术上不拘一格的人。
在生活中,爱因斯坦是一个爱思索的人,有一次朋友请爱因斯坦喝茶,他用小勺搅了搅杯里的茶水,水慢慢转起来,茶叶随着水的转动转到了水杯的中心并开始聚拢在一起。爱因斯坦看到了这个现象,开始思考起来,忘记了朋友,忘记了喝茶。还有,爱因斯坦初到普林斯顿市,不熟悉那里的街道,在散步的时候又往往专心考虑问题,因此经常迷路,找不到自己的家。一次,校长办公室接到一个电话,问爱因斯坦博士的家在哪里。办公室的秘书相当紧张,这个打电话的男人的声音陌生,还有浓重的德国口音,会不会是纳粹派来的坏人?为了保护爱因斯坦的安全,秘书彬彬有礼的答复:“很抱歉”。电话里的声音变低了,带着更为抱歉的声音说:“我就是爱因斯坦博士我把回家的路给忘记了”。这就是爱因斯坦,一个时时刻刻都在思考问题的人。
可惜的是,由于过度的劳累,这样一位跨时代的伟大科学家于1955年4月18日凌晨1时25分,在他定居了22年普林斯顿与世长辞。遵照他的遗言,没有举行任何仪式,火化后也没有保存他的骨灰。原因是他不想让后人膜拜。
爱因斯坦传读后感范文2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一个在那个年代平凡的名字,却成就了不平凡的将来。
爱因斯坦从小就是一个很厌烦控制别人的人,他从小生活在一个军事主义帝国——德国,为了鼓励更多的德国人去参军,当时的德国经常在大街上举行士兵游行,对于其他的孩子来说,听着那令人振奋的音乐,令人心向往,而爱因斯坦在这个时候总是会又哭又闹。后来,爱因斯坦到三岁才会说话,这可把他父母给急坏了,一直到他十岁的时候才把他送到学校,再一次上课的时候,老师要求大家做椅子,当爱因斯坦拿出他做的椅子时,老师说:“我没见过世上还有比这更丑的椅子了!”当爱因斯坦拿出他做的其他的椅子时,老师从此以后对他的态度有了很大的转变。
后来爱因斯坦慢慢的长大了,他废寝忘食阅读了大量书籍、通过不懈努力,写出了9000字的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昔日被人称为笨小孩的爱因斯坦,经过艰苦的努力和孜孜不倦的学习、终于成了最伟大的科学巨人。
读完爱因斯坦的故事后,我深切地感受到“命运不是任何人能决定的,而是靠自己去创造的。”爱因斯坦用自己的大脑和一双勤劳的手创造了自己那不平凡的命运,那伟大的命运。
爱因斯坦所拥有的许多美好的品质都值得我们敬佩、学习,我们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够越来越靠近成功!
爱因斯坦传读后感范文3
这几天,我带着对爱因斯坦的崇拜,带着“他是怎样取得如此伟大的科学成就的?他的相对论究竟是什么?”的问题,看完了鄂华着的《爱因斯坦传》这本书,使我受益良多。
爱因斯坦是德国犹太人,出生于1879年3月14日的德国南部古老而又美丽的一个小城镇里。
爱因斯坦是一位众所周知的物理学家,他早在29岁的时候就获得了诺贝尔奖,33岁被封为皇家科学院院长,还成为了德国物理科学皇家院士。他是物理学上相对论的创建者,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在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对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爱因斯坦从小就非常喜欢音乐。他曾经说过:音乐是他生命的一部分。他用了整整七年的勤学苦练,手指上已经磨出了厚厚的茧子,连光滑的小提琴琴面上也渗透了他苦练时淌下的'汗渍。爱因斯坦从没有停止过对音乐的热爱与痴迷。书中说:“如果真有一个上帝,在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时曾经帮助了他,那么,这个上帝就是音乐!”可见科学与音乐是相通的,同样都需要最丰富的想像力!
家庭贫困并没有把他压倒,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也许,有人会问:这位创建了相对论的大科学家,天资一定很聪明吧?其实,爱因斯坦直到读中学时,功课并不出众。放学后,他经常被留下来补习功课,老师把他当成个“笨头笨脑的孩子。”但他的数学成绩非常好,对自然博物课的热情很高,课外还经常在学校和家里的花园中观察植物和小动物。他还是一个爱寻根究底和求知欲极强的孩子。通过自学发展自己的兴趣。
一次叔叔雅各布来看他,在纸上画了个直角三角形,并对他说:“在直角三角形里,有一个定理,它的斜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平方的和。”爱因斯坦对此很感兴趣,就下决心要证明出这个定理来。经过一整晚的思索证明,终于让他证明出来了。一个年仅12岁的少年,竟然在一个晚上就证明出大数学家证明出来的定理。这太让我感到震惊啦!
爱因斯坦是“20世纪的哥白尼”,是“比牛顿的更加伟大的科学家、物理学家”。他亲手建立的宏伟的相对论大厦,影响并指导了整个20世纪人类科学发展的历史,并且还将继续影响和指导人类未来的科学发展。
是啊!为科学界做出巨大贡献的爱因斯坦现在虽然死了,但是,他伟大的业绩和敢于破旧立新、不断探索知识、坚韧不拔的精神会像花儿开放在人们心中,像歌儿一样缭绕在太空。
我以前总是贪玩,对待学习总抱着马马虎虎的态度。看了《爱因斯坦传》等名人故事后,我终于懂得了,只有付出艰辛与刻苦学习,才能有更大的成就。俗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成功需要有虚心、恒心与耐心,成功来之不易!以后我一定改掉“马虎”的坏习惯,学习爱因斯坦刻苦钻研的精神,长大后成为一位出色的人!
爱因斯坦传读后感范文4
寒假和孩子一起读了《爱因斯坦传》,深深的被爱因斯坦对于科学研究的敬业精神所折服,他坚持不懈、积极探索的精神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学习的。
书的开头就描述了爱因斯坦的童年,小时候的他性格暴躁,孤僻,古怪,很少有人愿意接近他,但他喜欢看书,另外还有两处身体部分的锻炼是他的最爱,一是大脑的运转,二是屁股的坐功。当他将三者结合起来,即坐下后开始阅读与思考时,其惊人的效果便显现出来——他能如老僧入定般一动不动,与外界隔绝,只在头脑中不断满足自己永无止境的求知欲。正是由于爱读书,认真思考,他的学习成绩一直是名列前茅。当孩子读到这部分时感觉好笑,但是也非常佩服爱因斯坦读书时的专注。书籍是我们最好的朋友,多读书可以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可以使我们的眼界更开阔,可以使我们的自身素质更高。读书时需要认真思考和专注,如果一目十行,走马观花,看书就没有任何意义了。读书时一定要专注,不要被身边的环境所干扰,把读书作为一种享受,净化心灵,提高自我。评判一个人要从辩证的角度去分析。我们不喜欢童年时他的性格,但是喜欢他的这份对知识的追求和学习的态度。人无完人,虽然他的缺点让人不喜,但是他的优点却又值得我们去学习。
爱因斯坦从小就有很强的好奇心,遇到问题,他会不断认真的思考,不得到答案,是不罢休,这些是爱因斯坦过人的地方,也是我们与他的差距。对于孩子的好奇心,作为家长,我们一定要合理引导,不能因为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就心生厌烦,甚至扼杀。好奇心对于孩子来说非常重要,在孩子的学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了好奇心,孩子会主动学习,主动寻求答案。好奇心也是想象力的源泉,有良好的想象力,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非常重要,孩子在天马星空的想象中,会有重要的发现,对以后的科学探索或者绘画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不论孩子是如何想象的,我们不能嘲笑甚至斥责孩子这不着边际的想象,而是这让孩子去分析说明他想象的意义。
对待失败,爱因斯坦不像我们一样受到挫折就会退缩,逃避,他会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且更加努力,坚持不懈的探索正确的答案或者继续努力,从跌倒的地方爬起来,这才是失败时应该做的,而这种精神也是我们所应该学习的。孩子也对自己的问题做了分析,也认识到自己的畏难情绪,遇到困难就想逃避,而不想独立去解决问题。这个也是我们在教育孩子中应该帮助他解决的问题。岂止是孩子,作为成人的我们,也应该具备这种精神,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教育孩子过程中,都应该充分认识自己的不足,有足够的耐心,对待失败的问题,要认真分析其中的原因,及时找到解决的办法。
“迷信权威是真理最大的敌人。”这是爱因斯坦的信条。正是这份对权威的质疑和探索,爱因斯坦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学习中一定要持怀疑的态度,求知的态度,不要盲目迷信给出的答案,一定要自己去求证。在学习语文中,生字一定要借助字典,认真去查,这样才有深刻的印象,虽然有的辅导书给给出了答案,但是答案未必都是正确的,这需要我们自己去求证。数学学习中,一定要反复验算,保证答案的正确,不能想当然。
爱因斯坦传读后感范文5
这一月,我读了《爱因斯坦传记》这本书,受益匪浅。
我觉得最令人感动的部分是爱因斯坦晚期的时候。他本应该养老,可是他没有,仍然坚持不懈地研究,这是多么伟大啊!
传记中谈到,他4月15日病情恶化,被迫住院。可他一到医院,就让亲人把他的老花镜、钢笔、一封没有写完的信和一个没有做完的计算送到医院来继续完成。当他病情严重时,他还乐观地说:“人人都要死,在这点上,从来都是平等的。谁看过死人的痛苦呢……还是抓紧工作吧!”
4月18日,他那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可人们在床头上,还能找到几份未完成的手稿。
多么伟大啊!为了人类,为了科学事业,临终还是投入到工作中,不顾一切……太让我感动了!如果换了我,我肯定会自私自利地想:病会好转吗?我会康复吗?手术能成功吗?我还能活多久……出现的将会是一连串的病情问题,不会有任何工作的问题。爱因斯坦不管去哪里,总是关心科学,为人类的科学事业作出贡献,多让人敬佩啊!
我和爱因斯坦比,实在差得太远了。
记得有一次生病了,早早地做完作业就上床休息了。妈妈说:“琪琪,起来复习一下功课吧,不然就会落后给别的同学了。”可我却不领情,撒娇地说:“妈妈,别人很辛苦,你就给我休息休息吧。”妈妈没有再说什么,只是摇头叹息地走开了。我高兴极了!要知道我从来没有这么爽快了。再上学的时候,我果然比别的同学落后了。哎!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读了《爱因斯坦》,我一定要好好学习爱因斯坦坚韧的精神,不荒废大好的时光。
爱因斯坦传读后感范文6
听完《爱因斯坦传》这本书,我也想发表些自己的感悟:
听完这本书,让我对爱因斯坦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以前没有听《爱因斯坦传》这本书之前只停留在对他只是一个科学家的理解的基础层面上。
听完这本书,对他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让我觉得许多人的人生都是充满着挣扎和机遇的。就像爱因斯坦这么伟大的一个科学家同样要经历生活的颠沛流离,在多国之间轮番转换。还有找工作和生活的烦恼,打一毕业就失业,还要承受经济的压力。后来连他获得诺贝尔奖也都是经过许多曲折和漫长的时间,爱因斯坦是在1905年提出狭义相对论的,他第一次被提名应该获得诺贝尔奖是在1910年,距离1905年已经过去5年了。而从他第一次被提名得诺贝尔奖开始,又过了差不多12年,最终他才获得了诺贝尔奖。
这让我觉得我们不应总是抱怨我们生活的苦,应该多去关注我们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并且多努力去寻求方式方法来完成我们梦想和目标。同时我们不单止要有梦想有目标,还应该要有格局,这样我们才能成就别人也成就自己。不然像爱因斯坦,虽然事业上是成功了,它也造福了世人,但他自己的人生却是不幸福的。
说到格局,我觉得人首先就是要有一个善念。有了善念之后呢,我们就会聚集到许多正能量的人和事物。我们的磁场也就会越来越大,反过来,这强大的能量也会让我们有更大的能力去帮助更多的人!而且有善念的人,他的心中一定是非常富足的。
真心希望我们许多人都能够从痛苦中摆脱出来,怀着善念去追求我们的目标和梦想。这样,我们这个世界在获得进步的同时,也能充满爱!
爱因斯坦传读后感范文7
“要理解这样的人,唯有把他看成是为争取永恒真理而斗争的战士”,爱因斯坦如是评价牛顿的。同样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要想读懂爱因斯坦,也必须把他看作为争取真理、人道和和平而斗争的“战士”。
开始先介绍一下爱因斯坦,他1879年出生在德国。他一生做出无与伦比的贡献,是他成为继伽利略、牛顿之后的最杰出的物理学家。他的科学业绩大致可以分为四个主要方面:
(1)以布朗运动为代表的早期研究工作;
(2)用实验证实了原子的存在,推动了普朗克提出的量子假说的发展,开辟了原子物理的时代;
(3)他突破了牛顿经典物理学的框架,创立了适用于微观高速运动领域的相对论。把时间、空间、物质、运动完全割裂孤立开来。爱因斯坦从光速有限出发,提出宇宙间的时间同时性都是相对的,于1905年创立了狭义相对论;
(4)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广义相对论创立工作,并开辟了宇宙学的研究途径。可见,他在近代自然科学史上地位的卓绝。因此,列宁赞誉“他是一位伟大的自然科学革新家。”
同时他还是一位争取人道主义与和平而斗争的坚强战士。他认为,为社会服务是人类生活的原始涵义,还有他竭力为“和平”和“博爱”奋斗等等。在这几点上,爱因斯坦践行了自己的人生准则,同样也明确了我们作为社会的一员今后的奋斗目标。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被童年时代的爱因斯坦的那种强烈的求知欲深深地震撼了,特别是他爸爸送的罗盘、偶然得到的几何书,这些都冥冥对他后来的学术指明了思想发展的方向。可见对于今后的我们来说,要想清楚的认识某种东西,就必须先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还有我特别喜欢爱因斯坦的敢于思考的科学精神,完全摆脱了学术权威们对当时自然科学界思想的教条主义的垄断和专横,这其中还必须要求对日益成熟的科学问题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这同样也在向我们传递这一种信息,对于当代大学生,我们读书的同时也要敢于思考,学会思考,明白“尽信书不如无书”的道理。书中最后还讲到爱因斯坦远离祖国的政治避难的艰辛历程和为反对原子屠杀而斗争,这也正练就了他那种为博爱和平努力的决心。这也正是他的除了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之外,呈现给世人伟大光辉的一面。
通读《爱因斯坦传》之后,我感触颇深。不仅是从中读懂了伟人的杰出的物理成就的发展历程,更重要的是伟人背后的种种故事深深地激励着我,就像一盏明灯为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向这位伟人致敬!
关于爱因斯坦爱是一切的答案和爱是一切的答案 爱因斯坦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