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 1、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 2、李白是一个怎样的人
- 3、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 4、李白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 5、真实的李白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 6、李白是一位什么样的诗人?
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既然提到李白,恐怕无人不知不晓,特别是他的同时代朋友和后世文人们在李白身上寄托着自己的希望,十分赞誉他对达官贵族的“轻蔑”态度,一首诗歌更是着意刻画他“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种平生傲岸、叛逆不羁的形象被后人拔高夸大,其实真是一场天大的误会,李白并非像他自己宣称或别人颂扬的那样远离权贵,而是一生都应酬周旋、奔走于朱门显宦之间.
从青年时代起,李白就遍访四川地方要员,拿着当时的“名片”投刺京城来蜀的官僚,得到过以礼部尚书衔出任益州长史的苏廷页赏识.为了十年寒窗脱青衿,一朝能为帝王师,他隐居岷山待价而沽,广汉太守慕名前去看望他,使他的名声渐大.开元十三年(725年),25岁的李白走出三峡漫游东南,展开了广泛的干谒活动,他不仅娶了唐高宗时宰相许圉师的孙女为妻,还先后向各地官员上书拜见,希望能荐用自己,但却大失所望而归,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酒隐安陆,蹉跎十年”.
10年后,他来到了国都长安,寓居在玉真公主别馆,谒见了宰相张说的儿子、驸马都尉张土自以及一批朝臣大官,期望“攀龙见明主”,然而仍无结果,只好悻悻出京漫游,愤慨不平中写下了著名的《蜀道难》、《行路难》等诗歌,以此隐喻胸中磊落不满之气.于是他改装换巾趋向山林,隐居蒿庐,交结与皇室有密切关系的道士,试图走出一条世俗垂青、贵人揄扬的“终南捷径”.应该说,这条捷径是以肉体磨难换得的,深山大泽之中结草为庐、凿穴而居、饮食粗糙、单衣遮体,那种被文入们所诗化的麈尾鹤氅、跨蹇寻诗,或踏雪访梅、钓竿斗笠的隐士生活是很少见的.中国的隐士大多是扬言孤峰逍遥隐逸,实际上是欲邀求时誉擢居美职.隐土超出尘表的卓异人格固然羡慕,但栉风沐雨的艰苦生涯绝不像人们幻想的那样潇洒超脱.
天宝元年(742年)初夏,可能是玉真公主和道士吴筠的推荐,隐居的李白被征召入京.他洋洋得意:“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认为自己将被重用,代草君言、建立功业,甚至把玄宗比作汉武帝,把自己比成司马相如.入京召见于金銮殿后,李白果然受到皇帝重视,命供奉翰林,在一年多受宠遇的日子里,演出了七宝床赐食、高力土脱靴、杨贵妃磨砚、饮酒眠闹市、狂笔草蛮书等广为传诵的奇闻逸事.许多曾讥笑过李白“落魄微贱”的势利小人,这时却纷纷请谒与他称兄道弟、酒宴交欢,这更使李白满面春风,十分光荣,不得志时拼命想做官,得志后便尽可能明哲保身,于是他出入宫掖献赋作词,侍从皇帝讨好贵妃,交结王公大官赠诗宴酬,写了许多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无聊诗歌.
但不知是唐玄宗对他那些歌颂宫廷生活的《清平调词》、《宫中行乐词》等不感到清新、俊逸,还是翰林院里那些候补闲员的同事们谗言诋毁,或是他本人褊狭,十分清高的声称要浪浮江湖,反正没等到他“功成”便被“赐金还山”,实际上就是被皇帝下令驱逐出朝了.在唐玄宗的眼里见过多少“神气高朗”的文人,李白只不过是一个有“穷相”的布衣隐士,充其量和当时的梨园弟子、侍奉乐师是同等的材料,召他入朝只是用其名气与才华作延揽精英的摆设,并非为了让他治国参政.
李白对自己忠心报君之心不被理解感到委曲不平.他对好佞之辈
的谗毁极其愤慨,常常表现出浮云富贵、粪土王侯的清高气概,但又
十分留恋不舍宫廷侍从的生活,所以他不仅在皇帝面前以恭谨小臣礼
范的形象出现,而且攀龙附凤心向往之的和李唐皇室联宗结谱,其矛
盾百出的庸俗气简直让人不敢与他刚正傲岸的性格相吻合.他颂扬唐
王朝的列祖列宗,他讴歌唐玄宗是明主、英君、圣皇,甚至将皇帝比
做太阳,从没有谴责君王的昏聩荒淫,他时时怀念玄宗的知遇之恩和
供奉惠渥,他把自己比喻为被阿谀谄媚之流妒害的精卫鸟.因此,他
是含着热泪离开长安的.
微妙的问题是李白没有心思去品咂一下他在政治仕途上的失败苦
涩,尽管这时他已44岁了,但仍匆匆忙忙按老路去赶行程.每到一处,
他就与当地的太守、长史、司马、县令等官场人物上书赠诗、应酬宴
请.使人感到惊讶的是,一些连史传都无记载的人物竟被他美誉为雄
才豪杰,其目的是迫切的希望对方赏识自己,很多语气近于乞求.天
宝十四年(755年),李白竟执笔代替宣城太守向权倾朝野的右相杨国
忠上书,言辞卑下,语多阿谀,尽管是为他人言,但实在是有损于自
己的形象与人格,后世研究者对此只好闭口不谈。
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的干谒自荐活动无人顾及了,他听到永王
李率军经营长江流域,便兴冲冲的跑下庐山进入李幕下效力,试
图奋剑运筹立功建业,谁知李竟因“叛乱”全军覆没,李白南奔自
首后以附逆罪投入监狱,差点被杀头,最后长流夜郎(今贵州正安).
这是李白第二次惨遭政治上的打击,本来他满怀激情报效君王,要与
永王李共赴国难,结果却身陷囹圄,所以他一再声称自己是被“迫
胁”,减轻和开脱“谋逆”之罪.幸亏御史中丞宋若思将他解脱,随
其到武昌幕府中协理文案,天真的李白又心血来潮,以宋的名义向朝
廷写了一封自荐表,要特请拜一名京官给自己.此后他又两次向宰相
张镐投诗,交结地方官员,希望能再踏上仕宦之途.上元二年(761年)
李白听说太尉李光弼出征东南,虽然他已61岁了,仍向朝廷“请缨”,
准备投身军幕,但因生病不得不半道还家,后到当涂(今安徽当涂)
去依靠“从叔”县令李阳冰,不到一年便悲凉地病死在这个小县城了.
李白一生思想上渴求入仕做官,人事上却几次难以遇合,在行为
上功名强烈直至乞求权贵,在情感上凹凸不平愤世疾俗.在他留下的
1000多首诗歌中,充满了浪漫气质的夸张之词,豪言壮语中时时表现
出“平交王侯”的幻想,对现实不满集中于从政之志无法实现上,痛
恨厌恶的只是阻塞了他上进之路的小人,而对皇帝、权贵则是慧眼没
识他的才干.如果说他一辈子功未成、身也未退,那么他一生也未真
正安安静静地隐居过.同样,他在文学创作上的个性解放、傲岸超然、
纵情自适,和他猎取功名强烈从政的委曲求全,使他一生陷入痛苦的
矛盾中,诗人李白的崇高和文人李白的庸俗似乎竟能在主观上统一起
来,这就给后代具有个性又颇受压抑的读书人们留下了极好的渲染素
材与反思榜样.
李白是一个怎样的人
说起唐朝最为著名的诗人,恐怕首推李白。李白的生平大家应该比较熟悉,这里就不再过多的赘述。李白出生在碎叶 (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现今吉尔吉斯共和国),如果按现在的说法,按出生地入国籍,那么说李白还应该算是外籍华人呢。当然,这只是个玩笑,在当时,哪里也是大唐的疆域。李白幼年时就回到了四川,在四川读书并和四川的道士们学道(呵呵,不会是青城派的吧)。杜甫说过:““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这里的匡山就应该指的是四川江油的匡山,也正是李白幼年读书的地方。
说来李白和一般迂腐文弱如病夫,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有很大的不同。李白嘲笑过这种人:“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然坠烟雾。足著远游履,首戴方头巾。缓步从直道,未行先起尘……”李白绝不是这类人,李白自已说过:“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李白看来专门练过武功,印象中李白的形象也是仙风道骨,背后常背一宝剑的那种形象。说不定李白还真是一位武功精深的侠客呢。据说他真的曾“手刃数人”。看李白《侠客行》中对侠客的赞美:“赵客漫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这句到了张大导演的《英雄》里变成“十步一杀”这手绝技),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这不正是那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大侠情形吗?这种诗杜甫写不出来,白居易什么的也写不出来,因为只有了解侠客行径的李白才能活灵活现的写出侠客的风采。说起来,李白常大把大把的花钱,常常“金樽美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又说什么“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后面这句虽然也有酒钱不够的情况,但用“五花马,千金裘”换就是了,这“五花马,千金裘”哪来的?李白还是很有钱嘛。不像杜甫到处孔已已一样的赊帐:“酒债寻常行处有”。曹雪芹混得就更差劲儿了:“举家食粥酒常赊”。李白好像一生都不缺钱花,大有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的嫌疑。有人考证说李白是个富商家庭,家里比较有钱,但当时李白随身能带的金银也很有限,但李白游历四方,丝毫未见有困顿缺钱的情形。倒像是到处都有自动取款机似的。我倒是怀疑,是不是李白真是位侠客,你看哪些武侠小说上的侠客们几时因钱发愁过?看金庸小说中黄蓉什么的什么时候为钱发过愁,像乔峰没钱了就到县衙里盗点公款,令狐冲就找“白剥皮”这样的地主老财抢点银两,李白的钱恐怕也是这样得来的也未可知,要不怎么那么有自信地说“千金散尽还复来”呢。说不定李白也是一代侠客,只是诗名太过响亮,掩盖了侠名而已。
李白还有个独特的地方,就是好酒。说起来诗人好酒的不少,但像李白这样嗜酒并诗酒溶为一体,几乎无酒不成诗的地步的,恐怕也不多见,“李白斗酒诗百篇”这句话已成了妇孺皆知的俗语了。说起来,李白同学这酒喝的还真叫一个猛:
春天喝:“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作,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春夜宴桃李园序 )。”
夏天喝:“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 平头奴子摇大扇,五月不热疑清秋。玉盘杨梅为君设, 吴盐如花皎白雪……”
秋天喝:“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冬天喝:“孤月沧浪河汉清, 北斗错落长庚明。 怀余对酒夜霜白, 玉床金井冰峥嵘……”
朋友欢聚时喝:“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一人独处时也喝:“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高兴时喝:“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愁闷时更喝:“平台为客忧思多,对酒遂作梁园歌……”
李白的酒量想必是很大的,放现在喝啤酒恐怕要喝整箱的。杜甫等诗人也喝酒,但看老杜喝酒时喝起来常是“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呵呵,一杯酒一下子还干不了哪,还要尽“余杯”,难为他和李白怎么喝酒来着。老杜好容易在卫八处士哪儿大了点胆子,也只是说“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看李白可大不一样,什么十觞八觞的,还不够太白漱漱口的哪。看人家李白一说就是“会须一饮三百杯”,或者更夸张一点地说“愁来饮酒三千石”。这当然是夸张了,但可以想像如果李白来到今天和我们喝酒时,冰镇啤酒嘴对嘴立马“吹”上几瓶肯定不在话下。
更有意思的是,醉眼朦胧的李白居然把整个汉江都想像成了酒浆,李白《襄阳歌》中写:“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此江若变作春酒,垒麹便筑糟丘台。”呵呵,李白把碧绿的江水想像成是葡萄酒,还想如果酿出汉江这么多的酒,那酒糟也能垒个高台了。这种新奇至极的想像,除了李白这样的好酒之人,才能道得出来吧。 �
在李白的朦胧醉眼中,那些位极人臣的权贵敝如粪土,正所谓“咸阳市中叹黄犬(秦李斯临刑前和他儿子说,现在就是想不作官,在原野上牵狗追逐兔子为乐,也不可能啦),何如月下倾金罍。”就算是帝王又怎么样,在李白笔下照样是“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正是“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李白最推崇的就是喝酒的人啦。李白写过这样的诗: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
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但得醉中趣,勿为醒者传。
呵,看李白爱喝酒的这个程度,好像说“人不喝酒,天诛地灭”似的。江湖夜雨有时想,如果李白在松鹤楼遇上《天龙八部》中的乔峰,两人对干几大碗酒后,一定也会结为平生知己的。太白于酒,现今已不可分,不见旧时酒楼上常写“太白遗风”四字当广告嘛,但后世多数俗人酒可能比李白喝的还猛,诗才却连边也凑不上,喝醉了不说疯话骂人就算有修养的啦,表现最好的也就是吼吼卡拉OK而已。
李白另一特色就是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仙气”,李白外号“谪仙人”,这外号也不是白叫的,大气的李白一出手就是撼天动地的大手笔:什么“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泻入胸怀间”,什么“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什么“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非仙人岂能道哉。“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岂非“山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的仙人所不能感悟?“白发三千丈”、“黄河捧土尚可塞”(李白当年的黄河可不像现在这样时常断流,现在确实捧土就可塞,其实不捧土有时候就干了,但李白当时就一般人不敢想像的)这些话凡夫俗子哪里敢想。
如果只是夸张的手法倒也罢了,李白的诗句是从骨子里透出一种高华不俗的仙人气质。一般人常是跪着看世界,看达官贵人,而李白却经常在云端中居高临下,就算是神仙,也仿佛是和他平起平坐。看李白的妙语:“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这诗多有气势,太白金星都和我聊聊天儿,给我打开天关请我进去。这要是一般人写肯定要诚惶诚恐地说:“太白宣仙旨,赐我入天关”。而李白仿佛和神仙们老朋友似的,什么“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这字字句句间无不透着仙风仙韵。
李白的狂傲中也是带着仙气的,后世文人虽然也说“笑傲王侯”之类的句子,但从内心里还是跪着看王侯们,还是觉得王侯们是尊贵的。像柳永说什么“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心中还是以“卿相”为尊。看李白怎么说:“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屈原伟大如日月长存,那个什么楚王,一边凉快去吧。“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达官贵人算什么玩意,太白老爷我不高兴,我就不侍侯你们。看太白的《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一诗:“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这诗太有气势了,孔老二是什么人物?要知道,虽然当年孔子生前的时候常像饿极了的野狗一样没投没奔,而且文革中又被从神坛上拉下来,打倒在地,踏上了好多只脚。就算是现在,又被扶了起来,归还了原位,但毕竟鼻青脸肿地恢复不了以前的威严的面孔。不过在李白那个年代,孔老二的地位可是“万世师表”,比“三个代表”的表多多了,那地位远高于他的N代孙孔繁森,恐怕和改革开放前的马克思、列宁相似。人们不是称乎“孔圣人”,也得称“孔夫子”,最差也要喊句“孔子”,李白居然毫无顾忌,直呼其名“孔丘”,倒好像孔老二是他的一个小徒弟一样。太白就是太白,看那气势:“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呵呵,李白不会拿的是丐帮的打狗棒吧(记得丐帮帮主打狗棒就是绿玉杖来着),“朝别黄鹤楼”,好嘛,早上从武汉黄鹤楼来庐山,这句读来觉得李白好像从黄鹤楼飞过来似的,这气势简直就是陆地神仙嘛。李白对天子都狂傲,一般庸俗官吏更看不上眼。有这样一个故事,《唐才子传》载:李白被玄宗赐金放还,酒醉骑驴路过华阴县衙不下驴,华阴县令大怒,把李白抓起来要问罪。李白道:“曾令御手调羹,龙巾拭吐,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县令大惊,连忙告罪说不知翰林到此请求恕罪。这种小人,正是李白所鄙视的。但李白有“傲上而不忍下,欺强而不凌弱”的品格,在五松山下荀媪家留宿时,李白有过这样一首诗:“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在这里,李白全无平时的狂傲之态,却对一个平凡当时甚至一般人视为“低贱”的山村老妇人,发出由衷的感谢,将之喻为曾对韩信有一饭之恩的“漂母”。贤哉,太白!
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李白是一个诗风豪迈奔放又富有想象力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任随性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李白的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在盛唐诗人中,王维、孟浩然长于五绝,王昌龄等七绝写得很好,兼长五绝与七绝而且同臻极境的,只有李白一人。
李白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他被贺知章称为“谪仙人”,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中最鲜明的艺术特色。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他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李白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彩、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原因所在。
李白的诗歌对后代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中唐的韩愈、孟郊、李贺,宋代的苏轼、陆游、辛弃疾,明清的高启、杨慎、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受到李白诗歌的巨大影响。
李白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中国的几千年的文化中,有一个诗人不得不提的就是李白。在这么多优秀的诗人当中,李白可以被大家美誉成“诗仙”。可见李白的诗有多受人喜欢。从李白的诗中我们看到了,傲骨、自由、洒脱、不阿谀奉承还带有些侠气。但是历史上真正的李白跟他的诗一样的吗?其实李白也跟其它的诗人一样有怀才不遇的遭遇,只是他将这些不满寄于酒中,再加上李白的性格洒脱、张扬。所以才会让我们看到那个潇洒、不拘于小节的李白。
一、李白年纪轻轻就才华横溢
李白出生于一个商贾之家,父亲是个商人,家中还算有些资产,不然李白四处游玩也支付不起这些开销。李白从小就聪颖,喜欢作诗,而且学习的悟性比同龄的孩子要高出许多倍,所以十岁就能文能武,从小的自愿就是要为国家施展自己的抱负。在二十五岁那年离开故乡去四处游学,一路上感受到祖国的大好河山,在这片宽广辽阔的土地上李白诗兴在发,写了许多气势磅礴又极富想象力的诗句,因为性格张扬又很有才情,于是他的诗作就在全国各地四处传播开来,名气也越来越高。尤其是李白的《大鹏赋》一经问世就声名鹊起,到了无人不知的地步。
二、李白入仕途而不得重用
由于李白的名声之大,于是到了长安,想入仕成为朝廷的重臣为天下苍生贡献自己的力量。但是没有料道的是,入朝为官之后并没有实质性的官职,只是一个朝廷上的诗人,并不能为国家出谋献策。于是在政治路途上的失意让李白没有才华可以施展,于是只是借着喝酒来消愁。但是李白的性格狂妄而又自负,怎么可能在朝廷中苟且一生,最终还是离开了朝廷。在游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之后,回到了家乡。于是将所有的心思寄于酒中,寄于诗中,最后写下了《将进酒》这种脍炙人口的作品,来表达心中的不满。
李白的一生看上去很顺利,有了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名声,但是在他的心中还是为没有机会让自己施展政治上的才能而遗憾。所以李白心里十分难过,可是也不能改变什么,于是就只能和朋友喝酒吟诗,在酒中寻找心灵和精神上的安慰。虽然政治的道路的不顺畅,但是并没有妨碍李白的诗性。他将所有的情感都融入到了诗中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真实的李白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中国的几千年的文化中,有一个诗人不得不提的就是李白。在这么多优秀的诗人当中,李白可以被大家美誉成“诗仙”。可见李白的诗有多受人喜欢。从李白的诗中我们看到了,傲骨、自由、洒脱、不阿谀奉承还带有些侠气。但是历史上真正的李白跟他的诗一样的吗?其实李白也跟其它的诗人一样有怀才不遇的遭遇,只是他将这些不满寄于酒中,再加上李白的性格洒脱、张扬。所以才会让我们看到那个潇洒、不拘于小节的李白。
一、李白年纪轻轻就才华横溢
李白出生于一个商贾之家,父亲是个商人,家中还算有些资产,不然李白四处游玩也支付不起这些开销。李白从小就聪颖,喜欢作诗,而且学习的悟性比同龄的孩子要高出许多倍,所以十岁就能文能武,从小的自愿就是要为国家施展自己的抱负。在二十五岁那年离开故乡去四处游学,一路上感受到祖国的大好河山,在这片宽广辽阔的土地上李白诗兴在发,写了许多气势磅礴又极富想象力的诗句,因为性格张扬又很有才情,于是他的诗作就在全国各地四处传播开来,名气也越来越高。尤其是李白的《大鹏赋》一经问世就声名鹊起,到了无人不知的地步。
二、李白入仕途而不得重用
由于李白的名声之大,于是到了长安,想入仕成为朝廷的重臣为天下苍生贡献自己的力量。但是没有料道的是,入朝为官之后并没有实质性的官职,只是一个朝廷上的诗人,并不能为国家出谋献策。于是在政治路途上的失意让李白没有才华可以施展,于是只是借着喝酒来消愁。但是李白的性格狂妄而又自负,怎么可能在朝廷中苟且一生,最终还是离开了朝廷。在游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之后,回到了家乡。于是将所有的心思寄于酒中,寄于诗中,最后写下了《将进酒》这种脍炙人口的作品,来表达心中的不满。
李白的一生看上去很顺利,有了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名声,但是在他的心中还是为没有机会让自己施展政治上的才能而遗憾。所以李白心里十分难过,可是也不能改变什么,于是就只能和朋友喝酒吟诗,在酒中寻找心灵和精神上的安慰。虽然政治的道路的不顺畅,但是并没有妨碍李白的诗性。他将所有的情感都融入到了诗中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李白是一位什么样的诗人?
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自言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先世西凉武昭王李暠之后,与李唐皇室同宗。幼时内迁,寄籍剑南道绵州(今四川省江油昌隆县)。
另外,郭沫若研究认为李白出生于吉尔吉斯碎叶河上的碎叶城,属唐安西都护府(今楚河州托克马克市),该说有一定影响。有“诗仙”、“诗侠”、“酒仙”、“谪仙人”等称呼,活跃于盛唐,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合称“李杜”。被贺知章惊呼为“天上谪仙”。
扩展资料:
李白的诗歌在唐朝已被选进殷璠编选的《河岳英灵集》、于敦煌石室发现的《唐写本唐人选唐诗》、韦庄编选的《又玄集》和韦縠编选的《才调集》。
其作品想像奇特丰富,风格雄奇浪漫,意境独特,清新俊逸;善于利用夸饰与譬喻等手法、自然优美的词句,表现出奔放的情感。诗句行云流水,浑然天成。李白诗篇传诵千年,众多诗句已成经典。
2015年3月21日“世界诗歌日”,联合国邮政发行一套邮票,分别选取英语、西班牙语、汉语、法语、阿拉伯语、俄语6种不同语言的代表性诗歌,于邮票画面呈现。汉语诗歌选取李白的《静夜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白
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