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宋史苏轼传文言文阅读答案,以及宋史·苏轼传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详解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1卷文言文试题答案及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嘉祐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思惊喜,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洵卒,赠光禄丞。既除丧,还朝,以判官告院,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元佑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徽宗立,更三大赦,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轼自元佑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轼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B.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C.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D.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主司既可指主管某项事务的官员,又可特指科举的主试官,文中指后者。
B.殿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高一级的考试,在殿廷举行,由丞相主持。
C.司农是官名,又称为大司农,主要掌管农桑、仓储、租税等相关事务。
D.当轴,指官处在重要的位置;当轴者则指身居显赫职位的当权官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自幼聪颖,深受时贤赏识。母亲亲自为他授课,他往往能说出要点。欧阳修十分看重他,曾对梅圣俞表示,应当避开此人让他出人头地。
B.苏轼因势利导,利用新法便民,当时王安石创行新法,他上书论其不便;新政下达,他常常设法使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生活得以安宁。
C.苏轼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姓。他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旱灾病疫,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纾缓灾情;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
D.苏轼天赋异禀,为文得心应手。他从父习文,又极具才华,作文如行云流水,行止有度,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最终成为一代文宗。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2)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参考答案:
10、A
11、B “由丞相主持”错,应由皇帝主持。
12、C “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不准确,是他向朝廷请求,减免本路上供米三分之一,又得到赐给剃度和尚的度牒,换成大米来救济饥饿的百姓。
13、(1)又减价出售常平米,制成许多稠粥、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分街道治病,救活的人很多。
(2)他的文章博大深沉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有文章以来,也属少有。
参考译文:
苏轼字叫子瞻,是眉州眉山人。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嘉祐二年,参加礼部考试。主考官欧阳修(看了他的文章)很惊喜,参加殿试中乙科。后来苏轼携书信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说:“我应当让这个人出人头地了。”苏洵去世,朝廷赠光禄丞。苏轼服丧期满,回到朝廷,以判官告院,当时王安石开始颁行新法,苏轼上书论新法不便;当时新政天天下达,苏轼在这中间,每每借行新法之际方便百姓,百姓赖之以得到安定。调任密州知州。司农寺推行手实法,不按时实行的官吏以违反法令论处。苏轼对提举官说:“违反法令的罪名,如果出自朝廷,谁敢不遵从?现在出于司农寺,这是擅自制造法律。”提举官惊慌地说:“您暂且慢慢施行。”不久朝廷知道手实法危害百姓,废除了它。
元祐元年(1086),苏轼穿戴七品官服入延和殿侍奉皇帝,哲宗立即赐给苏轼用银装饰的红色六品官服,升为中书舍人。元祐三年,苏轼权知礼部贡举。适逢大雪纷飞十分寒冷,参加贡举考试的士人坐在庭院中,噤冷得说不出话。苏轼放宽对他们的禁约,使他们得以施展自己的全部才能。巡铺内侍每每折辱应试的举人,并且抓住意义暧昧的个别辞语,诬陷为罪状,苏轼全部上奏朝廷赶走了他们。元祐四年,因为积久评论政事,苏轼为当权大臣所恼恨。苏轼担心不被大臣宽容,请求出任地方官,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不久苏轼到杭州,杭州大旱,饥馑瘟疫一起发生。苏轼向朝廷请求,减免本路上供米三分之一,又得到赐给剃度和尚的度牒,换成大米来救济饥饿的百姓。第二年春天,又减价出卖常平米,做了很多粥和汤药,派人带着医生分街坊给百姓治病,救活了很多人。苏轼说:“杭州,水陆交会的地方,因瘟疫死亡的人常常比其他地方多。”于是集中多余的公款二千缗,苏轼又拿出自己的黄金五十两,办起治病场所,稍微积蓄一些钱粮收治有病的百姓。徽宗即位当皇帝,经过三次大赦,苏轼于是提举玉局观,恢复为朝奉郎,苏轼从元祐以来,不曾因为每年的考课要求升官,所以他的官职停止在此。建中靖国元年(1101)苏轼在常州逝世。随父亲苏洵学习文章,后来文学才能得自天赋。苏轼自己曾说:“写文章好比行云流水,开始时没有一定的形态,但是文章要常行在它所应当行的时候,止在它不可以不停止的地方。”即使是嬉笑怒骂的言语,也都能写成文章诵读。他的文章博大丰富,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从文章产生以来,(这种情况)大概也是很少见的。
苏轼传文言文阅读答案 苏轼对写文章的看法
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他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艺术境界。
宋史苏轼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10.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会上元敕府市浙灯 市:购买
B.违制之坐坐:判罚
C.尾属于城 属:隶属
D.以虞水之再至 虞:防备
11.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够表现苏轼关爱百姓品质的一组是( )(3分)
①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
②每因法以便民
③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④率其徒持畚锸以出
⑤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
⑥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
A.①②④B.①③⑥C.②④⑥D. ②③⑤
1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苏轼上书皇帝说,皇宫在元宵节举办灯会,无法让老百姓家喻户晓,应该撤回诏令。
B. 司农擅造律法要处罚没能按时执行新政策的人,苏轼据理力争制止了对百姓的处罚。
C.突发水灾,苏轼誓与城共存亡,稳定民心,始终带领士卒修堤守城,保全了徐州。
D.苏轼因关注百姓的诗被奸臣诬蔑陷害,出狱后被贬黄州,从此自号“东坡居士”。
13.把下面几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3分)
(2)皆谓以耳目不急之玩,夺其口体必用之资。(3分)
(3)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3分)
参考答案:
10.答案:C.(属:连接)
11.答案:D (①是皇帝买灯的原因 ④是卒长的行动⑥是被贬后的生活)
12.答案:A(朝廷压低价格买灯办灯会,损害了百姓的利益,劳民伤财。苏轼委婉的说老百姓不能明白皇帝为了让太后高兴而办灯会的孝心)
13.古文翻译(9分)
(1)把宝鼎看做铁锅,把美玉看做石头,把黄金看做土块,把珍珠看做石子,丢弃得到处都是。
(2)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一定会动摇,我和谁一起守城呢?只要有我在这里,就不会让决堤的水毁了城墙。
(3)苏轼天天住在城上,即使经过家门也不入,派官吏们分别在城墙各处守卫,最终保全了徐州城。
参考译文:
熙宁四年,适逢元宵节,皇帝下令压低价格为宫中购买花灯。苏轼上书说:“您哪里是自己喜欢看花灯呢?您这样做只不过是为了让皇太后高兴罢了。而老百姓却不可能全都明白您的用心,都认为您是为了满足眼睛观赏这样小的需要,夺取了他们吃饭穿衣所必需的钱财。这件事很小,但它的影响很大,希望您收回这个命令。”皇帝于是下诏停办这件事。当时王安石正在创行新法,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很愤怒,让御史谢景在皇帝面跟前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做了杭州通判。
这时新的政令一天天下达,苏轼在杭州任上总是利用新法中对百姓有利的内容造福百姓,百姓们因此生活安定。调任密州。司农下令实施新法,不按时施行的人按违反国家制度判罪。轼对提举官说:“违反制度的判罚,如果是出自朝廷,谁敢不听从?如今命令出自司农,这是擅自制定律法。”提举官害怕地说:“请您先不要追究这件事。”不久,朝廷知道这个法令危害百姓利益,于是下令废除了它。
调任徐州。黄河在曹村附近决堤,在梁山泊泛滥,从南清河溢出,汇聚在徐州城下,水不断上涨不久就要泄进城里,城墙即将被冲毁,城里的富人争着逃出城去避难。苏轼说:“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一定会动摇,谁和我一起守城呢?只要有我在这里,就不会让决堤的水毁了城墙。” 于是将富民们赶回城中。苏轼到武卫营,把卒长叫出来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暂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您尚且不逃避洪水,我们这些小人应该为您效力。”于是率领他的士兵拿着畚锸出营,修筑东南方向的长堤,堤坝从戏马台起,末尾与城墙相连。雨日夜不停,没有受损的城墙只有三版。苏轼天天住在城上,即使经过家门也不入,派官吏们分别在城墙各处守卫,最终保全了徐州城。又向朝廷要求调来服役的人,加高修筑旧城墙,修筑木制堤岸,用以防备洪水再来。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
调任湖州,因为有一些不便于民的事情不敢明说,就写诗暗示,希望对国家有所帮助。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从他的诗中挑出一些词语,断章取义牵强附会说苏轼的诗是在诽谤朝廷,把他逮捕押赴台狱,想置他于死地。案件审问了很久也没有判决。神宗非常喜欢苏轼的才学,安排他担任黄州团练副使。苏轼与黄州的田父野老,一起生活在溪旁山间,在东坡修筑房舍,自号“东坡居士”。
《宋史苏轼传》阅读答案
每次考试的时候,阅读理解题目都是占有很大的分数比例的,要是平时不好好练习的话,很有能丢掉这些宝贵的分数,下面我为了大家能够考到好成绩,特地整理了《宋史苏轼传》 阅读答案 ,希望同学们好好练习!
《宋史苏轼传》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①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②,吾侪③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④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板。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有改动)
【注】①范滂:东汉人,曾任汝阳太守属吏,因抑制豪强,反对宦官,33岁死于狱中。其母深明大义。②涂潦(lao):泥水。③吾侪(chai):我们。④锸(chā):锹。
译文:
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县人。十岁的时候,其父苏洵到外地去游学,母亲程氏则亲自教他读书,苏轼每听闻古今兴衰成败的历史,都能道出其概要。程氏读到《后汉书。范滂传》时,发出深深的慨叹,苏轼对她说:我如果想和范滂一样为名节而不顾生死,母亲您答应吗?程氏说:你如果能成为范滂一样的人,我又怎会不和范滂的母亲一样深明大义呢?苏轼调任徐州。黄河在曹村附近决堤,在梁山泊泛滥,从南清河溢出,汇聚在徐州城下,水不断上涨不久就要泄进城里,城墙即将被冲毁,城里的富人争着逃出城去避难。苏轼说: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一定会动摇,谁和我一起守城呢?只要有我在这里,就不会让决堤的水毁了城墙。于是将富民们赶回城中。苏轼到武卫营,把卒长叫出来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暂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您尚且不逃避洪水,我们这些小人应该为您效力。于是率领他的士兵拿着畚锸出营,修筑东南方向的长堤,堤坝从戏马台起,末尾与城墙相连。雨日夜不停,没有受损的城墙只有三版。苏轼天天住在城上,即使经过家门也不入,派官吏们分别在城墙各处守卫,最终保全了徐州城。又向朝廷要求调来服役的人,加高修筑旧城墙,修筑木制堤岸,用以防备洪水再来。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
《宋史苏轼传》阅读题目: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⑴辄能语其要()⑵轼诣武卫营()
9、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母程氏亲授以书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B、泛于梁山泊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
C、率其徒持畚锸以出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
D、朝廷从之悉以咨之(《出师表》)
10、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 句子 的意思。(4分)
⑴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
⑵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11、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
A、苏轼自幼受到良好的 家庭 教育 ,父亲苏询对他成为文学家影响最大。
B、洪水汇于城下的危急时刻,苏轼亲率士兵冒雨增筑城墙,保全了徐州城。
C、苏轼很小就树立起为民除弊兴利的大志,所以后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D、苏轼任徐州太守时,动员富民出资修筑被洪水冲坏的城墙,受到朝廷嘉奖。
12、根据节选文字,结合已经学过的苏轼的诗文,你认为苏轼是个怎样的人?(2分)
《宋史苏轼传》参考答案:
8、(1)语:说出;(2)诣:到……去;(各1分)
9、D(2分)
10、(1)(若、许各1分)苏轼如果成为范滂一样的人,母亲是否答应我呢?
(2)(虽且各1分)河水将要危害到城墙,事情非常危急了,即使是禁军(也)暂且替我竭尽全力(保护城市)。
11、B(2分)
12、苏轼不仅是一个文学大家,也是一个心忧天下的清官廉吏。(2分,意思对即可)
宋史苏轼传文言文阅读答案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宋史·苏轼传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详解、宋史苏轼传文言文阅读答案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