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早冬白居易阅读答案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古诗早冬白居易全文以及解释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早冬》白居易翻译及赏析是怎么样的?
白居易《早冬》翻译
江南的十月天气很好,冬天的景色像春天一样可爱。
寒霜未冻死小草,太阳晒干了大地。
老柘树虽然叶子黄了,但仍然像初生的一样。
这个时候的我只羡慕喝酒人的那份清闲,不知不觉走入酒家。
意译
十月江南的好天气,冬景好似华丽的春天。
小草上落下一层轻轻的薄霜,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像被风干的沙粒。
老柘被树嫩黄的树叶装裱的犹如一棵娇嫩的小树,寒樱不依时序开出枝枝白花。
此时我却羡慕喝酒人的那份清闲,不知不觉步入酒家。
注释
1.春华:春天的花,这里指春天。
2.漠漠:广阔。
3.柘(zhè)叶:柘木的叶。
4.寒樱:秋冬时节的樱花树。
5.五马:五马并驰,太守(刺史)的别称。无由:没有办法。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诗大致写于任职其间。
白居易《早冬》赏析
《早冬》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写的一首七律。首联总写江南早冬给人的感觉——初冬时节的江南,天气晴暖,像阳春三月一样美好。一个“好”字,是作者对“十月江南”的整体评价,好像不带感情,又好像饱含深情。宋代文学家苏轼在赞叹西湖的美景时,也用了一个“好”字,朴实的字眼,往往最能传达出那种无法言说的美。下句“可怜冬景似春华”是对“好”字的诠释。“可怜”是“可爱”的意思,言冬景温柔,毫无肃杀之感,反而焕发着蓬勃朝气。
中间两联集中写景,是对“冬景似春华”的具体刻画。“霜轻未杀萋萋草”,是说江南的初冬有“冷”的成分,但更多的却是温柔,薄霜下了一层,笼罩着小草,却没有把小草冻坏。“萋萋”指草木茂盛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江南的初冬之景,并没有不妥之处,正如杜牧所写的那样——“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日暖初干漠漠沙”句,也强调了冬日的温暖,言冬阳普照,晒干了广阔的沙地。
颈联抓住了冬日的两种典型色彩“黄、白”,为画面增加了暖的色调。柘叶经霜之后,变成光鲜的黄色,本已到了凋零的边缘,但诗人以“春天”的眼光,却看到了另一种境界——树木的新生;同样,在诗人看来,樱花树虽然没了绿叶红花,但那白色的枝干,又何尝不是一种光亮洁白的花呢?
以上两联,写景与众不同,构思别出心裁,“萋萋”、“漠漠”叠词的运用,增加了诗的节奏感,铿锵有致。虽然,作者一直在描写景物,但我们从中可以体会到他轻松愉悦的心情,更能感受到他乐观旷达的心态。尾联言冬景怡人,让“我”心情舒畅,真想做个自在闲人,想醉就醉,只可惜“我”为官职所累,没有办法自由出入酒家,结句表达出诗人对自由洒脱生活的向往之情。
白居易《早冬》原文
早冬
白居易 〔唐代〕
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
霜轻未杀萋萋草,日暖初干漠漠沙。
老柘叶黄如嫩树,寒樱枝白是狂花。
此时却羡闲人醉,五马无由入酒家。
创作背景
白居易入仕以前 自代宗大历七年(772),至贞元十五年(799),白居易生于郑州新郑(今属河南)。自幼聪慧,5、6岁学作诗,9岁熟悉声韵。11岁时,因两河藩镇战乱,由荥阳逃难到徐州符离(今安徽宿县北),不久又南下到越中,投奔在杭州作县尉的堂兄。5、6年的颠沛流离生活中,白居易接触到民间疾苦,并受到当时任苏州、杭州刺史的两位诗人韦应物、房孺复的影响,作有《江南送北客因凭寄徐州兄弟书》、《赋得古原草送别》等诗篇,15、16岁时,立志应进士举,刻苦读书,口舌成疮,手肘成胝。后来,父死母病,靠长兄白幼文的微俸维持家用,奔波于鄱阳、洛阳之间,生活比较艰苦。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香山。
早冬这首诗描写了怎么样的冬景?
早冬
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
霜轻未杀萋萋草,日暖初干漠漠沙。
老柘叶黄如嫩树,寒樱枝白是狂花。
此时却羡闲人醉,五马无由入酒家。
七律诗《早冬》,是中国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作品深刻、全方位地展现了江南早冬时节的场景。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生于新郑。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之称。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龙门石窟对岸。
那么白居易这首诗写于何时呢?
很显然,根据诗歌首句提示,白居易此时为官江南。那么,白居易在江南为官的时间段有哪些呢。
翻阅《白居易年谱》,不难找到答案:建中四年(783),十二岁。时两河用兵,逃难于越中。贞元六年(790),十九岁。回宿州符离家。元和十年(815),四十四岁。上疏请捕刺杀宰相武元衡之贼,贬江州司马。至元和十四年(819),四十八岁。春,离江州赴忠州刺史任。长庆二年(822),五十一岁。自中书舍人除杭州刺史。敬宗宝历元年(825),五十四岁。除苏州刺史。五月五日到苏州任。与元稹、崔玄亮唱和,又与刘禹锡以诗相赠答。宝历二年(826),五十五岁。二月,落马伤足,卧月馀。五月末,又以眼病肺伤,请假百日。九月初,假满罢官。十月初,与刘禹锡相遇于杨子津,结伴游扬州、楚州。从此离开江南。
以上几条,皆是白居易在江南的时间段。
青少年和在江州写这首诗的可能性首先排除。青少年的白居易,不可能随便去酒家,因为他是一个刻苦读书的好孩子。
江州司马期间,心情比较苦闷,亦无闲情吟出如此清新可爱的诗作。唯有杭州、苏州为刺史期间最有可能。
那么到底是在杭州所写,还是苏州所写呢?
根据《年谱》可知,公元825年秋天,诗人曾游太湖,作新诗《池上早秋》。此时的心情,是开朗的,是闲情的,特别适合《早冬》这首诗的呈现。在苏州第二年,诗人落马伤足、眼病肺伤以及假满罢官,几乎没有什么好事情,所以是没有写这首诗的情感基础。
所以唯一的可能,就是公元825年的早冬,五十四岁的诗人,写下了这首《早冬》。诗人于苏州为官期间,迎来了自己暮年之后的新的生活。比起五十
求《早冬》【唐】白居易 注释以及诗文意思
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
江南的十月天气很好,冬天的景色像春天一样可爱。
霜轻未杀萋萋草,日暖初干漠漠沙。
寒霜未冻死小草,太阳晒干了大地。
老柘叶黄如嫩树,寒樱枝白是狂花。
老柘树虽然叶子黄了,但仍然像初生的一样。寒樱不依时序,开出枝枝白花。
此时却羡闲人醉,五马无由入酒家。
这个时候的我只羡慕喝酒人的那份清闲,不知不觉走入酒家。
早冬白居易阅读答案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古诗早冬白居易全文以及解释、早冬白居易阅读答案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