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后游杜甫阅读答案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后游 杜甫 诗歌鉴赏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 1、杜甫游太诗?
- 2、《后游》杜甫 的赏析 加急 请各位大爷们看好问题 我就这么点分了 谢谢
- 3、《后游》杜甫,结合颔联和尾联说说诗中用了什么表达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4、杜甫 后游
- 5、鉴赏杜甫的《后游》
杜甫游太诗?
杜甫《后游》“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全诗翻译赏析
时间:2015-07-05
杜甫 《后游》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
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
注释:
后游:杜甫于761年(上元二年)春曾一度到新津,写了《游修觉寺》,第二次即写了这首《后游》。
寺:指修觉寺,在新津县的修觉山上。
如:好像。
暄:松软、松散。
译文1:
修觉寺和桥怜都是曾游之地,再游时对桥和寺都更生爱怜之情。自从上次游览之后,美好的江山好像也在那儿“忆”着我,“等待”着我的再游;花也绽笑脸,柳也 扭柔腰,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欢迎我的再度登临。清早薄如轻纱的晨曦,滋润着大地,原野像浸透了酥油;傍晚滞留大地的余晖,迟迟不退,沙地闪闪发光。 看了如此美好的景色,在外作客的愁闷完全减消了,除了这儿还要往哪儿去呢?
《后游》杜甫 的赏析 加急 请各位大爷们看好问题 我就这么点分了 谢谢
杜甫于上元二年(761)春曾到新津,写了《游修觉寺》,第二次写《后游》。这首诗景象鲜明,表面看来豁达开朗,似乎有沉醉于风景的安适,但实际上并未脱离杜诗之主打风格——沉郁。只是此诗表达得委婉曲折,所以颇有以乐景写哀情之意,感人至深。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
→优秀的写景诗大多融入诗人的主观情感,形成情景交融的意境,但通常都是先写景后抒情。这首诗却是先写情后写景,表现出与传统模式的差异。正因为是第二次游览,所以“寺忆曾游”、“桥怜再渡”,忆起前次游寺的情形,再度走过必经的小桥,不由得对桥也产生了感情,未游而情已至。:“忆”“怜”点出诗人对再游之地的爱怜之情,将“寺”、“桥”两字提到句首,突出了游览之地,加深了情感。
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
→怀着这样强烈的主观情感去游山观景,山水景物在诗人的眼中自然会带有别样的色彩,由主观情感的外射而形成所谓的“移情”现象。这两句运用拟人化手法,仿佛江山花柳都在等待着作者,奉献着自己的美。因此,在诗人看来,江山风物都敞开着怀抱,似乎在等待着人们来游览,而花草树木,则更是略无私心,任凭人们践踏攀抚。这样一来,江山、花柳皆被赋予了人的情感,客观的自然幻化为有情之物,且通过诗人之“怜”与“江山”有待的双向交流,既深化了“后游”的感受,更体现了诗人“民胞物与”的博大襟怀。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
→五、六两句才写眼前之景,因云开雾散、天空晴朗,所以使人感到广袤的原野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而时至暮春,日照时长,所以沙岸温暖宜人。写眼前景其实也是一略而过,着重的仍是写一种感受。颈联两句诗,以时间推移分写晨景和晚景,
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
→正因这样美好的感受,使飘泊在外的愁闷都一扫而光了,自己真恨不得在此地长久地流连盘桓了。以“客愁”作衬垫,更显出游兴之长,进一步渲染修觉寺景色之迷人。
回答楼主的问题:
1、颈联的含蓄,主要表现在作者是先表明自己的主观情感,再推出眼前的景色,并且景色是以晨景和晚景在两句中缓缓托出,在前面鲜明的情感表达之后,这种拉幕式的景色描写就显得含蓄而委婉,同时也衬托出上两句【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的情感更加深沉绵长。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尾联表面上的意思是因为美景使作者羁旅他乡的客愁一扫而空,实际上却是以以乐景写哀情,情绪的洒脱豁达和美景的安适怡人更加衬托出作者人格深处对祖国大地的热爱和纷乱世事的愁思,但是这样的情感隐藏在开朗的情绪之后,显得沉郁深刻,感人至深。
《后游》杜甫,结合颔联和尾联说说诗中用了什么表达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颔联“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意思是山水思念仿佛在等待着诗人,鲜花和柳枝无私的展示它们的娇美温婉,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尾联“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全诗以感慨作结,意思是:“看了如此美好的景色,在外作客的愁闷完全减消了,除了这儿还要往哪儿去呢?”表面看来好像仍是赞美这儿风景绝佳,其实,这正是诗人心中有愁难解,强作豁达之语。表达方法应该是反衬或者说以乐景写哀情。表达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伤和忧国忧民的无法排遣的愁绪。
杜甫 后游
《后游》
作者:杜甫
原文: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
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
注释:
1、后游:重游修觉寺。
2、怜:爱。
3、暄:暖。
4、此:指修觉寺。
5、复何之:又去往哪里呢。
赏析:
杜甫于上元二年(761)春曾一度到新津,写了《游修觉寺》,第二次即写了这首《后游》。
此诗前四句回应往日之游而写今日之游,后四句写观景减愁之感。全篇景象鲜明,理趣盎然。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寺和桥都是曾游之地,再游时对桥和寺都更生爱怜之情。两句采取倒装句式,将宾词的寺和桥提到动词谓语忆与怜前,突出游览的处所,将对景物的深厚感情和盘托出,点出后游在感情上的深进。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自从上次游览之后,美好的江山好象也在那儿忆着我,等待着我的再游;花也绽笑脸,柳也扭柔腰,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欢迎我再度登临。头两句从写诗人对寺、桥有情,这两句转入写此地山水草木也都对诗人有情,真可谓人有意,物有情。细味这两句诗,是很有含蕴的,它透露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慨。弦外之音是大自然是有情的、无私的,而人世间却是无情的、偏私的。正如清人薛雪说花柳自无私,下一自字,便觉其寄身离乱感时伤事之情,掬出纸上(《一瓢诗话》)。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在概叙了江山花柳之情后,又具体描绘晨景和晚景两幅画面,清早薄如轻纱的晨曦,滋润着大地,原野象浸透了酥油;傍晚滞留大地的余晖,迟迟不退,沙地闪闪发光。这两句表明了时间推移,诗人从早到暮在此,可见流连之久,又从侧面说明了景色之美。润字从薄字看出,暄字从迟字看出,写景极细。(《杜诗镜诠》引张上若评)
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全诗以感慨作结。看了如此美好的景色,在外作客的愁闷完全减消了,除了这儿还要往哪儿去呢?表面看来好象仍是赞美这儿风景绝佳,其实,这正是诗人心中有愁难解,强作豁达之语。杜甫流落西南山水间,中原未定,干戈不止,山河破碎,民生多艰,满腔愁愤,无由排解,只好终日徜徉于山水之间,所以减愁两字是以喜写悲,益增其哀。
这首诗写得表面豁达,实则沉郁,只是以顿挫委曲之态出之。正因为如此,感人更深。诗采用散文句式,而极为平顺自然。这一种创新,对后世尤其是宋代诗人的影响颇大。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
李白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
其一
今日竹林宴,我家贤侍郎。
三杯容小阮,醉后发清狂。
其二
船上齐桡乐,湖心泛月归。
白鸥闲不去,争拂酒筵飞。
其三
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
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
【译文及注释】
铲去矗立在洞庭湖中的君山,让湘江水直接入湖中。巴陵浩瀚的湖水像是无尽的美酒,让我们举杯共饮,醉倒在这洞庭湖的秋色里。
1、侍郎:官职名。
2、划却:铲掉。
3、君山:洞庭湖中的一座山。
4、醉杀:醉得很厉害,醉倒。
【赏析】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是李白的一组纪游诗。它由三首五言绝句组成。三首均可独立成章,其中第三首,更是具有独特构思的抒情绝唱。
此诗作于乾元二年(759)秋。是年春,李白在流放夜郎途中,行至巫山,幸遇大赦放还。九死一生,喜出望外,立即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赶忙返至江夏。李白获得自由以后,为什么迫不及待地返至江夏呢?天地再新法令宽,夜郎迁客带霜寒(《江夏赠韦南陵冰》),原来他又对朝廷产生了幻想,希望朝廷还能用他。但是他在江夏活动了一个时期,毫无结果,幻想又落空了,只好离开江夏,出游湘中。在岳州遇到族叔李晔,时由刑部侍郎贬官岭南。他们此次同游洞庭,其心情是可以想见的。李白才华横溢,素有远大抱负,而朝政昏暗,使他一生蹭蹬不遇,因而早就发出过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感叹,而今到了晚年,九死一生之余,又遭幻想破灭,竟至无路可走,数十年愤懑,便一齐涌上心头。因此当两人碧波泛舟,开怀畅饮之际,举眼望去,兀立在洞庭湖中的君山,挡住湘水不能一泻千里直奔长江大海,就好像他人生道路上的坎坷障碍,破坏了他的远大前程。于是,发出了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的奇想。他要铲去君山,表面上是为了让浩浩荡荡的湘水毫无阻拦地向前奔流,实际上这是抒发他心中的愤懑不平之气。他多么希望铲除世间的不平,让自己和一切怀才抱艺之士有一条平坦的大道可走啊!然而,这毕竟是浪漫主义的奇思幻想。君山是铲不平的,世路仍然是崎岖难行。何以解忧,惟有杜康,还是尽情地喝酒吧!诗人醉了,从醉眼里看洞庭湖中的碧波,好像洞庭湖水都变成了酒,而那君山上的红叶不就是洞庭之秋的绯红的醉颜吗?于是又发出了浪漫主义的奇想: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这两句诗,既是自然景色的绝妙的写照,又是诗人思想感情的曲折的流露,流露出他也希望象洞庭湖的秋天一样,用洞庭湖水似的无究尽的酒来尽情一醉,借以冲去积压在心头的愁闷。这首诗,前后两种奇想,表面上似乎各自独立,实际上却有着内在联系,联系它们的纽带就是诗人壮志未酬的千古愁、万古愤。酒和诗都是诗人借以抒愤懑、豁胸襟的手段。只有处在这种心情下的李白,才能产生这样奇特的想象;也只有这样奇特的想象,才能充分表达此时此际李白的心情。
李白在江夏时期写过一首《江夏赠韦南陵冰》,内容也是醉后抒愤懑之作。中有句云:人闷还心闷,苦辛长苦辛。愁来饮酒二千石,寒灰重暖生阳春。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此诗的刬却君山好,用意与彼正同。假若我们一定要追问捶碎黄鹤楼、倒却鹦鹉洲和刬却君山的动机与目的是什么?即使起李白于地下,恐怕他自己也说不出究竟,可能只会这样回答:我自抒我心中不平之气耳!
杜甫 后出塞·朝进东门营
《后出塞朝进东门营》
作者:杜甫
原文:
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
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
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
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
赏析:
杜甫的《后出塞》共计五首,此为组诗的第二首。本诗以一个刚刚入伍的新兵的口吻,叙述了出征关塞的部伍生活情景。
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首句交待入伍的时间、地点,次句点明出征的去向。东门营,当指设在洛阳城东门附近的军营。河阳桥,横跨黄河的浮桥,在河南孟县,是当时由洛阳去河北的交通要道。早晨到军营报到,傍晚就随队向边关开拔了。一朝一暮,显示出军旅生活中特有的紧张多变的气氛。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显然已经写到了边地傍晚行军的情景。落日是接第二句的暮字而来,显出时间上的紧凑;然而这两句明明写的是边地之景,《诗经。小雅。车攻》就有萧萧马鸣,悠悠旆旌句。从河阳桥到此,当然不可能瞬息即到,但诗人故意作这样的承接,越发显出部队行进的迅疾。落日西照,将旗猎猎,战马长鸣,朔风萧萧。夕阳与战旗相辉映,风声与马嘶相交织,这不是一幅有声有色的暮野行军图吗?表现出一种凛然庄严的行军场面。其中马鸣风萧萧一句的风字尤妙,一字之加,觉全局都动,飒然有关塞之气。
天色已暮,落日西沉,自然该是宿营的时候了,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两句便描写了沙地宿营的图景:在平坦的沙地上,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成千上万个帐幕,那些行伍中的首领,正在各自招集自己属下的士卒。这里,不仅展示出千军万马的壮阔气势,而且显见这支部队的整备有素。
入夜后,沙地上的军营又呈现出另一派景象和气氛。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描画了一幅形象的月夜宿营图:一轮明月高悬中天,因军令森严,万幕无声,荒漠的边地显得那么沉寂。忽而,数声悲咽的笳声(静营之号)划破夜空,使出征的战士肃然而生凄惨之感。
至此,这位新兵不禁慨然兴问:借问大将谁?──统帅这支军队的大将是谁呢?但因为时当静营之后,他也慑于军令的森严,不敢向旁人发问,只是自己心里揣测道:恐是霍嫖姚──大概是象西汉嫖姚校尉霍去病那样治军有方、韬略过人的将领吧!
从艺术手法上看,作者以时间的推移为顺序,在起二句作了必要的交待之后,依次画出了日暮、傍黑、月夜三幅军旅生活的图景。三幅画都用速写的画法,粗笔勾勒出威严雄壮的军容气势。而且,三幅画面都以边地旷野为背景,通过选取各具典型特征的景物,分别描摹了出征大军的三个场面:暮野行军图体现军势的凛然和庄严;沙地宿营图体现军容的壮阔和整肃;月夜静营图体现军纪的森严和气氛的悲壮。最后用新兵不可自抑的叹问和想象收尾。全诗层次井然,步步相生;写景叙意,有声有色。故宋人刘辰翁赞云:其时、其境、其情,真横槊间意,复欲一语似此,千古不可得(《杜诗镜铨》卷三引)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
李白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
今日竹林宴,我家贤侍郎。
三杯容小阮,醉后发清狂。
船上齐桡乐,湖心泛月归。
白鸥闲不去,争拂酒筵飞。
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
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
【赏析】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南、,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逝世于安徽当涂县。其父李客,夫人有许氏、刘氏等四位,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公元762年病卒,享年61岁。其墓在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鉴赏杜甫的《后游》
寺忆曾游处, 桥怜再渡时。江山如有待, 花柳自无私。野润烟光薄, 沙暄日色迟。客愁全为减, 舍此复何之?杜甫于上元二年(761)春曾一度到新津,写了《游修觉寺》,第二次即写了这首《后游》。此诗前四句回应往日之游而写今日之游,后四句写观景减愁之感。全篇景象鲜明,理趣盎然。“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寺和桥都是曾游之地,再游时对桥和寺都更生爱怜之情。两句采取倒装句式,将宾词的“寺”和“桥”提到动词谓语“忆”与“怜”前,突出游览的处所,将对景物的深厚感情和盘托出,点出后游在感情上的深进。“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自从上次游览之后,美好的江山好象也在那儿“忆”着我,“等待”着我的再游;花也绽笑脸,柳也扭柔腰,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欢迎我再度登临。头两句从写诗人对“寺”、“桥”有情,这两句转入写此地山水草木也都对诗人有情,真可谓人有意,物有情。细味这两句诗,是很有含蕴的,它透露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慨。弦外之音是大自然是有情的、无私的,而人世间却是无情的、偏私的。正如清人薛雪说“花柳自无私”,“下一‘自’字,便觉其寄身离乱感时伤事之情,掬出纸上”(《一瓢诗话》)。“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在概叙了江山花柳之情后,又具体描绘晨景和晚景两幅画面,清早薄如轻纱的晨曦,滋润着大地,原野象浸透了酥油;傍晚滞留大地的余晖,迟迟不退,沙地闪闪发光。这两句表明了时间推移,诗人从早到暮在此,可见流连之久,又从侧面说明了景色之美。“润字从薄字看出,暄字从迟字看出,写景极细。”(《杜诗镜诠》引张上若评)“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全诗以感慨作结。看了如此美好的景色,在外作客的愁闷完全减消了,除了这儿还要往哪儿去呢?表面看来好象仍是赞美这儿风景绝佳,其实,这正是诗人心中有愁难解,强作豁达之语。杜甫流落西南山水间,中原未定,干戈不止,山河破碎,民生多艰,满腔愁愤,无由排解,只好终日徜徉于山水之间,所以减愁两字是以喜写悲,益增其哀。这首诗的特点是:写得表面豁达,实则沉郁,只是以顿挫委曲之态出之。正因为如此,感人更深。诗采用散文句式,而极为平顺自然。这一种创新,对后世尤其是宋代诗人的影响颇大。
后游杜甫阅读答案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后游 杜甫 诗歌鉴赏、后游杜甫阅读答案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