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白居易文言文阅读答案,以及白居易文言小说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阅读答案
钱塘湖春行写于长庆三、四年(公元823、824年)间的春天。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钱塘湖春行 阅读答案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钱塘湖春行阅读题答案1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睛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问题】
6.下列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两首诗的体裁都属七言律诗。
B两首诗都体现了雨中的情景。
C两首诗描写的都是西湖美景,即钱塘湖美景。
D两首诗的作者,都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
7.《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运用了对仗手法。《钱塘湖春行》中运用同样手法的 句子 是【 】,【 】。(2分)
【参考答案】
6、(2分)C
7、(2分)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琢春泥(或者“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钱塘湖春行阅读题答案2
阅读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回答问题。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钱塘湖春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七言律诗,写的是西湖的早春景象。诗人通过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极有早春特征的动植物的描写,表达了对早春西湖的赞美和喜爱的思想感情。
(2)有人认为,《钱塘湖春行》中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把“几处”改为“处处”,“谁家”改为“家家”,更能突出莺歌燕舞的气氛。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3)“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4)请你对“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作点赏析。
参考答案:
(1)早莺 新燕 乱花 浅草
(2)“几处”说明早莺尚少,“谁家”犹言某家,“衔新泥”说的是刚刚开始筑巢,新燕可数。莺是春天的歌手,燕是春天的信使。莺燕不多,故为早春。“几处”“谁家”既突出早春,又富有情趣。如改为“处处”“家家”,则不突出“早春”特征。
(3)表达了诗人游春时欢快、喜悦的心情。
(4)示例:这两句,从“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述出来。
拓展阅读
译文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低垂,同湖面上连成一片。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相飞往向阳的树木,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
纷繁的花朵渐渐开放使人眼花缭乱,浅浅的青草刚刚够上遮没马蹄。
最爱的湖东美景百游不厌,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
结构
首联从大处落笔,写孤山寺所见之景。第一句是初春作者游行的地点,第二句是远景。“初平”,春水初涨,远望与岸齐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脚下平静的水面与天上低垂的云幕构成了一副宁静的水墨西湖图。
全诗结构严密,格律严谨,对仗工整,语言流畅,生动自然,语气平易,体现了通俗流畅的特点。诗人从总体上着眼描绘了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并善于在行进途中展开景物描写,选取了典型与分类排列相结合:中间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见春色的景物,动物与植物选择组合,独具匠心。还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具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阅读答案相关 文章 :
★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赏析
★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教案
《村夜》原文及其阅读答案
在霜草苍苍、行人绝,独出门前、月明花如雪的意境中我们一起欣赏《村夜》原文及阅读答案吧!
村夜/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 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 月明荞麦花如雪。
《村夜》阅读题目:
(1)这首诗主要采用了怎样的艺术表现手法?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理状态?(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独出门前望野田”这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样的作用?试作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村夜》阅读答案:
16、(1)寓情于景。作者匠心独运地借自然景物的变化,写出人物感情的变化,反映了作者由开始的'孤独寂寞到最后惊喜愉悦的心理状态。
(2)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一是描写对象的过渡,描写对象由山庄转向田野,收束了前两句对村夜萧疏暗淡的描绘,展开了另一幅使人耳目一新的明朗画面。一是感情过渡,诗人情感在此突转,由孤寂转向愉悦。
白居易《游大林寺》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导读:这是唐代人诗人白居易在被贬为江西江州司马后,同好友元集虚等十余人一起游览江西庐山大林寺时所写的一篇记游散文,几乎是他写《琵琶行》同时。
游大林寺
白居易(唐)
[原文]
余与河南元集虚①辈(中考原题为“余与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凡十七人,”),自遗爱草堂历②东、西二林,抵化城,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大林穷远③,人迹罕到。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寺中惟板屋木器,其僧皆海东人。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是④孟夏,如正、二月天。山桃始华⑤,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⑥不同。初到,恍然若别造⑦一世界者。因 口号 ⑧绝句云:
人间四月芳菲尽⑨,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⑩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既而,周览屋壁,见萧郎中存、魏郎中弘简、李补阙渤⑾三人姓名诗句。因与集虚辈叹,且日:“此地实匡庐⑿第一境,由驿路至山门,曾⒀无半日程。自萧、魏、李游,迨⒁今垂⒂二十年,寂寞无继者。嗟呼,名利之诱人也如此!” 时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乐天序。
选自上海古籍出版社《白居易及其作品选》
[注释]①元集虚:唐代隐士,隐居庐山,善文会乐,与向居易交情甚好。②历:经过。③穷远:十分僻远。④于是:在这里。⑤华:同“花”,此作动词,开花。⑥聚落:村落,村庄。⑦别造:别外来到。造,到访。⑧口号:随口吟诗。⑨芳菲:花草,此处泛指百花。⑩长恨:常恨。(11)萧郎中存、魏郎中弘简、李补阙渤:分别指唐代比部郎中萧存、户部郎中魏弘简、右补阙李渤三人。李渤,苏轼《石钟山记》一文中曾提及。(12)匡庐:庐山。相传周朝时有匡氏七兄弟隐居庐山,故有此说。(13)曾:还。(14)迨:至,到。(15)垂:将近。
9.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
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A.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B.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c.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D.此地实匡庐间/第一境
【答案】 9.B(2分)
【解析】此句意思为:此处实为庐山第一胜境。匡(kuāng)庐的意思为:指江西的庐山。相传殷周之际有匡俗兄弟七人结庐于此,故称。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这里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应选B
10.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华( ) (2)造( )
【答案】1 0.(1)开花(1分) (2)到(或“往”)(1分)
【解析】(1)华在初中文言文中不常见哟,《淮南子·时则训》的“桃李始华”肯定想不到,但想到一个成语:华而不实了吗?华而不实:华:通花,开花;实:果实,结果。花开得好看,但不结果实。比喻外表好看,内容空虚。也指表面上很有学问,实际腹中空空的人。 (2)造饮辄尽。——陶渊明《五柳先生传》,此中“造”译文为:到,往。
11,翻译文中画线句子。(2分)
环寺多清流苍石,短松瘦竹。
【答案】1 1.寺院周围多是清澈的溪流,苍色的岩石,矮小的松树,清瘦的竹子。
【解析】环:环绕,围绕,这应是一个得分点,句意也是一分吧。清、苍、短、瘦用组词法去组词,同现代汉语没有太大的区别,瘦要注意翻译。
12.用自己的话说说白居易一行游大林寺的行踪。(2分)
【答案】12.白居易一行从遗爱草堂出发,经过了东林、西林二寺,到达化城寺,在峰顶上稍事休息,便登上香炉峰,住在大林寺。(2分)
【解析】自遗爱草堂历②东、西二林,抵化城,憩峰顶,登香炉峰,宿大林寺。将此句翻译一遍就可以了。从遗爱草堂出发,经过庐山西北麓的东林寺和西林寺,来到上化城寺,在讲经台峰顶休息后,登上香炉峰,投宿于大林寺。
13.大林寺景色优美却游人甚少,其原因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2分
【答案】1 3.(1)大林穷远;(2)名利之诱人也如此!(2分)
【解析】此题不难,失分的原因就是有的考生只写了一点,此次中考文言文总体不难,去做一下延伸习题吧,这是一期杂志上的,我把它挑出来,供同学们参考。
【参考译文】
我同河南府元集虚等好友一道,从遗爱草堂出发,经过庐山西北麓的东林寺和西林寺,来到上化城寺,在讲经台峰顶休息后,登上香炉峰,投宿于大林寺。大林寺十分偏僻,人迹罕至。寺的周围溪水清澈,岩石苍黑,青松矮短,翠竹修长。寺里只有木制的房屋和器用,寺僧都是海东人。这里山势高峻,地形深幽,因而季节变换非常缓慢。在这里,初夏时节却如山外的正月二月天气。山中桃树刚刚开花,山涧绿草还很短浅,人事景致,风情物候,跟寺外的平地村落一点不同。刚到这里,就如同来到了另一个神奇世界。于是随口吟出绝句一首: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不久,我们环顾大林寺的屋壁,只见屋壁上有萧存、魏弘简、李渤三人题写的诗句。为此,我和元集虚等人无不感叹,并说:“此处实为庐山第一胜境,从交通大道走到僻远的大林寺,还不到半天的路程。自萧、魏、李这三人游览人林寺后,到现在将近二十年了,冷落萧条,再没有知名人士承袭他们游览题诗的雅事了。唉,功名利禄对人们的诱惑竟然到了这种地步啊!”
【赏析】
这是唐代人诗人白居易在被贬为江西江州司马后,同好友元集虚等十余人一起游览江西庐山大林寺时所写的一篇记游散文,几乎是他写《琵琶行》同时。作品以游踪为线索,重点描绘了大林寺独特的景致:粗笔勾勒“清流苍石,短松瘦竹”,细笔刻画“山桃始华,涧草犹短”;用“山高地深,时节绝晚”写出其总体特征;用“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突出其地域特色。接下来的一首七绝,作者以奇妙之笔抒写情致,把诗人游赏的感受写得淋漓尽致:你看,在平地桃花已凋落的季节,山寺的桃花却开得异常繁盛。看到花落,我常常怨恨春天归去没处寻找,谁知它竟然转到这人林寺中来了!欣喜激动之情,溢于言表。文章最后笔锋一转,发出感叹:如此胜境,又临近人路,竟然人迹罕至,可见世人是多么热衷于追名逐利而无暇欣赏美景啊!读到此处,人们才知本文旨意。
白居易怒打行贿人阅读答案
一、联系上下文,在文中括号填上合适的语句。
答案:衙役取来鲤鱼和西瓜,当众抖出银子,听审者一片哗然。白居易厉声喝道:大胆习民,胆敢公然贿赂本官,按大唐律法各打40大板!众百姓看了都竖起大拇指啧啧称赞:(你清正廉洁,秉公执法)至于那些行贿的银子,白居易就用来救济贫苦百姓了。
二、 选择合适的解释,将序号写在括号里。
选项:
1、呼吸时进出的气。
2、消息。
3、停止。
4、休息。
5、滋生,繁殖。
6、利钱,利息。
答案:息怒(3)、息息相关(1)、信息(2)、作息(4)
三、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答案:
1、比喻说话不从正面直接说明,而从侧面曲折表达。(旁敲侧击)
2、不住地咂嘴称赞。(啧啧称赞)
扩展资料
阅读原文:
唐朝贞元年间,著名诗人白居易考中进士后,被派往陕西周至当县令。他刚上任,城西的赵乡绅和李财主就为争夺一块地跑到县衙打官司。
为了能打赢官司,赵乡绅差人买了一条大鲤鱼,在鱼肚中塞满银子送到县衙。而李财主则命长工从田里挑了个大西瓜,掏出瓜瓢,也塞满银子送了来。收到两份重礼后,白居易吩咐手下贴出告示,明天公开审案。
第二天,县衙门外挤满了看热闹的百姓。白居易升堂后问道:你们哪个先讲?赵乡绅抢着说:大人,我的鲤长,我先讲。李财主也不甘示弱,说:我的理(瓜) 大,该我先讲。
白居易文言文阅读答案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白居易文言小说、白居易文言文阅读答案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