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岁暮杜甫阅读答案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岁暮杜甫选择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 1、杜甫《岁暮》阅读答案和翻译
-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题目。岁暮 ① [唐]杜甫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 ② ,鼓角动江城。
- 3、文言文阅读《岁暮》题目及答案
-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岁暮 ① [唐]杜 甫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 ② ,鼓角动江城
- 5、岁暮 杜甫 赏析_岁暮杜甫阅读答案
杜甫《岁暮》阅读答案和翻译
岁暮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①“岁暮”句:这年十二月作者客居梓州。
②雪岭:即西山,在成都西面,因终年积雪得名。
③江城:指梓州城(今四川三台县),梓州滨临涪江。
阅读题:
(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3分)
(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3分)
参考答案:
(1)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4分,答出一点给2分)
(2)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4分,答出一种技巧和分析得2分,其他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题目。岁暮 ① [唐]杜甫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 ② ,鼓角动江城。
(1)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2)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本题中的修辞手法还有“对偶”;还有“双关”手法,如“岁暮”表面指的是时序岁末,深层指作者已进入人生暮年,还指唐帝国由盛而衰进入风雨飘摇的晚唐。描写手法中有虚实结合,如“边偶还用兵,烟尘犯雪岭”“朝廷谁请缨”是作者的想象,是虚写;“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是眼下情景,是实写。表现手法中有对比,如朝廷之臣无人请缨与江湖之士的作者“敢爱死”对比;作者高远的心志与报国无门对比;“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自己的言行反差的对比;“鼓角动江城”暗含战争前后对比;诗歌开头“远为客”与结尾“寂寞壮心惊”思想感情对比,等等。)
略
文言文阅读《岁暮》题目及答案
岁 暮①
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
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试题】
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参考答案】
1.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廷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地,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的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2.借代,如“烟尘”代指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映,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
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2010年安徽省高考语文试题)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又被奉为“诗圣”。
【补充注释】
①岁暮句——这年十二月作者客居梓州。
②雪岭——即西山,在成都西面,因终年积雪得名。
③江城——指梓州城(今四川三台县),梓州滨临涪江。
④请缨——将士自告奋勇请命杀敌,语本《汉书.终军传》:“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语译】
作客异乡,年关已经临近;
边防前线,战争还在进行。
警报传来,敌人进犯雪岭;
军鼓号角,响声振动江城。
前方将士,日夜流血牺牲;
朝廷大员,可有一人请缨?
国难当头,岂敢吝惜性命;
报效无路,空有一片豪情!
【鉴赏】
公元763年为唐代宗广德元年,这一年杜甫52岁。这一年,他先是在梓州,听说官军大胜叛军,便写下了著名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喜悦之下便欲还都,不久又想东下吴楚。其间曾经到阆州(今四川阆中)。在这儿,他听到了吐蕃攻破松、维、保三州,成都告警。作者那年在梓州,感于国防空虚,朝中无人,自己虽有壮志,不被重用,于是忧国家的杜甫写下了这首抒发感慨的《岁暮》诗。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既反对非正义的'对外战争,也坚决主张抵抗外来的侵略。
首联交待诗人客居他乡,在岁暮之际,听到了边境传来的外族入侵的消息。刚刚经历了安史之乱的诗人,是多么希望国家安定,人民能够安居乐业呀。可是内忧尚未完全平息,外患又接踵而至。所以首联看似平淡的叙述语气中,却包含了忧国忧民的诗人多么沉重的心境!“岁暮远为客”,首句带给我们一种凄凉之意:岁尾年末,不能跟家人团聚,还是漂泊异乡。边隅还用兵,一个“还”字,多少无奈忧愤尽含其中。
颔联紧承首联,具体写吐蕃兵势的浩大,以“烟尘”和“鼓角”来借代战争,战争的烽烟笼罩了雪岭,鼓角声声也震动了江城,一个“犯”字,一个“动”,示敌人来犯的气势,写出了诗人听到外敌入侵后内心受到的强烈冲击,把诗人心系国家百姓的那份真挚情感含蕴其中烟尘”。
颈联先写战争给人们带来灾难,天天在流血,真是惨不忍睹,再发出自己的忧叹“朝廷谁请缨”,这里用汉代终军请缨故事,经历安史之乱后,国家一片乱象,如今面临强敌入侵,让我们感受到当时朝廷中并没有能奋不顾身以身殉国难的人。
尾联先来一个反问句:“济时敢爱死?”如果于国有济,我敢吝惜一死吗?一个真正心系国家的人,是不会顾及个人生死荣辱的,为了拯救国家民族、天下苍生,只会奋不顾身,投身于保家卫国的血雨腥风之中,暗示自己渴望能赴难报国的决心。
最后一句“寂寞壮心惊”,点出了诗人此时的心境,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报国无门的志士无奈和悲愤。“寂寞”二字,有两层含义:一是诗人此时独自客居阆州,确实孤单寂寞;二是诗人有报国之心,却无从施展,只能独自寂寞。然而诗人毕竟是一个忧国忧民的诗圣,尽管年过半百,他的胸中依然跳动一颗不已的“壮心”!一个“惊”字,把他那颗报国的“壮心”在听到外敌入侵之后,砰然一动,豪情顿起的心情表露无遗。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岁暮 ① [唐]杜 甫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 ② ,鼓角动江城
(1)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1分);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1分);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 大反差(2分)。
(2)(2)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事(1分);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1分)。
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1分);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1分)。
答反问、夸张也可。
(1)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手法、描写(表现)手法、抒情(表达)方式。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答题模式是:(1)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本题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本诗,了解诗人的境遇、主观志向,明确注释中点明的时局背景,还要做到知人论世,根据平时所学习的杜甫的诗歌特点,了解杜甫的终生志向,然后进行综合思考,才能不遗漏要点。
(2)(2)表达方式 :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3)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一般认为,“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借代和用典都是修辞手法。
岁暮 杜甫 赏析_岁暮杜甫阅读答案
岁暮 杜甫 赏析,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朝廷无人为国分忧的愤慨,流露出诗人一腔忧国爱国的热血。本文岁暮 杜甫 赏析由大学高考编辑收集整理,希望大家喜欢!
导读:
岁暮,题意为一年之末,是年岁的时候一首有感而发的诗作。其原文如下:
岁 暮
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岁暮阅读答案:
(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廷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地,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的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答:借代,如“烟尘”代指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映,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来突出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
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 终军传》;在诗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岁暮翻译:
作客异乡,年关已经临近;边防前线,战争还在进行。
警报传来,敌人进犯雪岭;军鼓号角,响声振动江城。
前方将士,日夜流血牺牲;朝廷大员,可有一人请缨?
国难当头,岂敢吝惜性命;报国无门,空有一片豪情!
岁暮字词解释:
①“岁暮”句:这年十二月作者客居梓州。
②雪岭:即西山,在成都西面,因终年积雪得名。
③江城:指梓州城(今四川三台县),梓州滨临涪江。
④请缨:将士自告奋勇请命杀敌,语本《汉书.终军传》:“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岁暮背景:
公元763年为唐代宗广德元年,这一年杜甫五十二岁。这一年,他先是在梓州,听说官军大胜叛军,便写下了著名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喜悦之下便欲还都,不久又想东下吴楚。其间曾经到阆州(今四川阆中)。在这儿,他听到了吐蕃进犯的消息,于是心忧国家的杜甫写下了这首《岁暮》诗。
岁暮赏析:
首联交待诗人客居他乡,在岁暮之际,听到了边境传来的外族入侵的消息。刚刚经历了安史之乱的诗人,是多么希望国家安定,人民能够安居乐业呀。可是内忧尚未完全平息,外患又接踵而至。所以首联看似平淡的叙述语气中,却包含了忧国忧民的诗人多么沉重的心境! 颔联以“烟尘”和“鼓角”来借代战争,战争的烽烟笼罩了雪岭,鼓角声声也震动了江城,一个“犯”字,一个“动”,写出了诗人听到外敌入侵后内心受到的强烈冲击,把诗人心系国家百姓的那份真挚情感蕴含其中。 颈联先写“天地日流血”,天地间日日有人在流血(或解为“连‘天地日’都在流血”),战争带来的血腥,是多么惨不忍睹啊!接着作者发出自己的担忧之声:“朝廷谁请缨?”经历安史之乱后,国家一片乱象,如今面临强敌入侵,还会有人请缨杀敌吗? 尾联先来一个反问句:“济时敢爱死?”一个真正心系国家的人,是不会顾及个人生死荣辱的,为了拯救国家民族、天下苍生,只会奋不顾身,投身于保家卫国的血雨腥风之中。最后一句“寂寞壮心惊”,点出了诗人此时的心境。“寂寞”二字,有两层含义:一是诗人此时独自客居阆州,确实孤单寂寞;二是诗人有报国之心,却无从施展,只能独自寂寞。然而诗人毕竟是一个忧国忧民的诗圣,尽管年过半百,他的胸中依然跳动一颗不已的“壮心”!一个“惊”字,把他那颗报国的“壮心”在听到外敌入侵之后,砰然一动,豪情顿起的心情表露无遗。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间许多作品 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动乱、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以上这篇岁暮 杜甫 赏析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分享给您的好友吧。更多古诗词尽在:!
搞笑谜语,脑筋急转弯,祝福语,每日惊喜不断,尽在大学高考!可通过扫描本站微信二维码或者添加微信号:miyu_88,即可进行体验!
岁暮杜甫阅读答案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岁暮杜甫选择题、岁暮杜甫阅读答案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