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李清照相关历史小故事50字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李清照的历史故事50字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 1、李清照的故事 有关李清照的故事介绍
- 2、李清照的简单小故事,一定要简单
- 3、李清照小故事,速求,最好不超过50字,最多100字。速啊,越少越好
- 4、李清照的故事_李清照历史小故事
- 5、李清照的历史故事有哪些?
李清照的故事 有关李清照的故事介绍
1、李清照的小故事:一年清明前,李清照的姨母给她做了一件漂亮的裙衫,让她在清明时节踏青时穿。
2、清明那天李清照来到书市,她突然被地上的书吸引住了,书皮上以篆字写着《古金石考》。她不禁大吃一惊,这是她梦寐以求的古书,卖书的老者说:“这书至少也得三十两吧。“
3、清照把钱全部倒出来,也不过十两,半个时辰后,李清照只穿一件内衬的单衣,跑了回来,手里拿着银两。原来,她把自己的新衣给典当了,换了二十多两银子,连同自己原来的十几两银子,一起交到老人手中。
李清照的简单小故事,一定要简单
李清照故事
绿肥红瘦
南宋李格非有个女儿叫李清照,她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尤其擅长填词。李格非非常疼爱女儿,视若掌上明珠。
有一次,李格非宴请文人学士,李清照悄悄坐在厅堂的门边,听大人们评诗论文。席间,李格非拿出一首词《如梦令》,请大家评论。有位诗人接过来大声吟诵: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话音刚落,赞扬声四起:“意境优美,词句清丽,难得的佳作啊!”“情真意切,犹如一股山间清泉!”“妙就妙在‘绿肥红瘦’,堪称绝唱!”
这时,坐在门边的李清照脸上泛着红晕,同时流露出几分不易觉察的得意。忽然,苏门大学士晁补之无意中扭头瞥见这小姑娘不寻常的神态,马上猜到了其中的奥秘,不由得朝她一笑,然后接过话头说:“一天晚上刮风下雨,一位才女喝醉了酒,沉沉地睡着了。第二天,婢女卷帘声把她惊醒。她连忙问:‘海棠花怎么样啦?’婢女回答:‘海棠花没被打落,依然是老样子。’才女惆怅地说:‘知道吗?经过昨晚的风吹雨打,应该是绿叶儿肥厚增多,红花儿瘦损减少了。”他解释完词意,稍停了会儿,然后问大家:“你们猜,这才女是谁?”人们一下子楞住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而李格非是笑在脸上,甜在心里。“告诉你们,”晁补之站起来说,“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这才女就是李府的千金小姐李清照!”众人目光一起投向了门边。
李清照小故事,速求,最好不超过50字,最多100字。速啊,越少越好
李清照的故事有:
1、李清照读了著名的《读中兴颂碑》诗后,当即写出了令人拍案叫绝的和诗《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 两首。此诗笔势纵横地评议兴废,总结了唐代“安史之乱” 前后兴败盛衰的历史教训。
借嘲讽唐明皇,告诫宋朝统治者“夏商有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具在”。一个初涉世事的少女,对国家社稷能表达出如此深刻的关注和忧虑,不能不令世人刮目。
2、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李清照18岁,与时年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在汴京成婚。据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云:“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当时李清照之父作礼部员外郎,赵明诚之父作吏部侍郎,均为朝廷高级官吏。
李清照夫妇虽系“贵家子弟”,但因“赵、李族寒,素贫俭”,所以,在太学读书的赵明诚,当初一、十五告假回家与妻子团聚时,常先到当铺典质几件衣物,换一点钱,然后步入热闹的相国寺市场,买回他们所喜爱的碑文和果实,夫妇“相对展玩咀嚼”。
扩展资料:
李清照工诗善文,更擅长词。李清照词,人称“易安词”、“漱玉词”,以其号与集而得名。《易安集》、《漱玉集》,宋人早有著录。其词据今人所辑约有45首,另存疑10余首。
她的《漱玉词》既男性亦为之惊叹。她不但有高深的文学修养,而且有大胆的创造精神。从总的情况看,她的创作内容因她在北宋和南宋时期生活的变化而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
前期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后期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孤独,惆怅。
李清照的故事_李清照历史小故事
李清照的作品在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是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我为大家整理了李清照的 故事 ,希望大家喜欢。
李清照的故事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齐州章丘人(今山东章丘明水镇)。她仰慕陶渊明,佩服他蔑视权贵、回归田园的精神,渴望寻找一份心灵的净土,于是,取其文《归去来兮辞》,为书房题名为“归来堂”,又取文中的“审容膝之易安”之句,自号易安居士。清照的这个自号里,寄托了她的傲视情怀,即使身居陋室也觉得心安。可是,她的心真的能安定吗?
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在朝为官,学识渊博,是当时著名学者。他出自韩琦门下,曾以 文章 受知于苏轼,名列“苏门后四学士”之首。母亲也是名门闺秀,知书识礼。可以说,李清照一出生,就掉在蜜罐子里,她是在温暖幸福中,度过了十分快乐的童年。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李清照自小就受到了诗书礼乐的熏陶,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无所不能。再加上家中往来客人,多是文人政客、达官贵人,独特的政治氛围,使她视界开阔,气质高贵。所以,她小时候,就有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独特的环境氛围,文学艺术的濡养,很自然地熏出一颗诗心来。清照用一颗敏感诗化的心,细细地感受着周围的一切,寻觅着内心的美好和纯真。她写景抒情,品评他人,头头是道。她的才气也随着她的诗文,流传开来。她十余岁时就作了《如梦令》,轰动京师,“当时文士莫不击节”。
少女的情怀总是诗。她在诗中享受着自然之美,她流连于花间溪畔,沉醉忘了归路。同时,少年也是情窦初开之时,对异性有了敏感与好奇。她在诗中 编织 着自己的爱之梦。
18岁那一年,李清照嫁给了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两人都出身于官宦之家,可谓门当户对。他们都喜诗词,爱文学,日日在一起调琴吟诗,猜书斗茶,乐不可支,更为重要的是两人有共同的志趣 爱好 ——金石研究。特殊的家庭门第,才子佳人的相知相悦,他们的结合该是多么的幸福!
李清照和赵明诚就是一对恩爱的鸳鸯,灵魂合一,爱心相印。这在那个不能自由恋爱的封建时代,有这样美满的爱情,是多么的难得!
新婚时,清照就是那个含羞带娇、温婉多情的小女子,陶醉在幸福的甜蜜里。她的词《减字木兰花》记录了当时喜悦自矜的心情: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新婚是清照爱情幸福的起点。此后,她常和赵明诚在婚姻的小溪里如鱼戏水,恩爱相欢。曲径回廊,花前月下,斗室之内,卧榻之上,两人吟诗接续,调琴作画,研究金石,留下了多么难忘的生活画面!然而,明诚在外做官,清照闲居在家,两人聚少离多。
一次次,离歌声声,似乎有意在考验我们的女词人,为她提供创作的灵感。
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
从这些凝聚了清照才情和愁思的词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她对赵明诚的眷恋是多么的深浓?无论是相守还是分离,她都是他心中永远的王后,他也是她心中永远的王子。
如果清照和明诚就这样一直相守到老,该多好。可是,天妒红颜,命运偏偏弄人。从个人角度看,李清照和赵明诚的婚姻无疑是幸福的,但他们的婚姻又受到政治和时局的影响。
李赵两家在政治的舞台上时浮时沉,而李清照也因赵明诚的失官和复官,与他时聚时散。
李清照的历史故事有哪些?
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李清照和赵明诚是古代难得的一对门当户对而又才华横溢的才子佳人,据说,李清照在闺阁之中,就名动京城,引得太学生赵明诚为她大做相思之梦。据《琅娘记》卷中引《外传》,赵明诚小时,一日做梦,在梦中朗诵一首诗,醒来只记得三句话:“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百思不得其解,就向父亲讨教。他的父亲听了哈哈大笑:“吾儿要得一能文词妇也。”明诚大惑不解。他父亲说:“‘言与司合’,是‘词’字,安上已脱,是‘女’字,‘芝芙草拔是‘之夫’二字。合起来就是‘词女之夫’。”虽说是传说,但也表明李清照在当时的气之大,赵家父子对这位女词人的倾慕之情。再以两家的身份背景以及两人的才学与容貌,成婚也就成了一种必然。
就这样,李清照十八岁时嫁给太学生赵明诚,赵明诚是宰相的儿子,他爱好金石之学,也有很高的文化修养。他们的爱情不像我们熟知的那些爱情故事,是那种经历千难万阻,要死要活之后才享受到的甜蜜,赵明诚是一位翩翩少年,两人又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赵明诚的父亲也在朝为官,两家门当户对。更难得的是他们二人除一般文人诗词琴棋的雅兴外,还有更相投的事业结合点——金石研究。在不准自由恋爱,要靠媒妁之言、父母之意的封建时代,他俩能有这样的爱情结局,真是天赐良缘,百里挑一了。请看这首《减字木兰花》: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教郎比比看。
这是婚后的甜蜜,是对丈夫的撒娇。可以说李赵的爱情是典型的鸳鸯蝴蝶派爱情。
因为都爱好文史、诗书,俩人经常诗词唱和,相互切磋,这让俩人的家庭生活充满了笑声与趣味。他们经常做一些游戏,以增强记忆能力,拓宽自己的学识。其中,尤以“茶令”游戏最为著名。
为了撰写《金石录》,她与赵明诚回青州(今山东益都县)故第而居。在治学著文过程中,李清照对自己的强记博学颇为自负,于是忽发奇想,推行一种以考对方经书典故知识为主的茶令,赢者可以先饮茶一杯,输则后饮茶,与酒令之行大相径庭。
俩人每次吃完饭,坐于"归来堂"中,烹好茶,然后一人指着成堆的书籍,要对方说出某一典故出自哪本书的第几卷、第几页甚至第几行,以是否说中来决胜负,并确定谁先饮茶。两人在行茶令中,常常是李清照获胜。有一次赢后她举杯大笑,结果得意忘形,乐极“翻杯”,将满满一杯茶倾覆在怀里,非但“头口水”没喝上,还连累了一身衣裙。
饮茶行令,启智助学,使人兴奋,对著书立说大有裨益,赵明诚终于写出了我国第一部考古学专著《金石录》,成为考古史上的著名人物。在这部书中凝结着夫妇俩二十年的心血,是她奉献给我国文献宝库的珍贵遗产。
关于他们夫妻两人还有这样一则佚事。说的是赵明诚在大学读书的时候,每月朔、望才能请假回来,尽管同在一个汴京城中,李清照仍觉得如隔迢迢云汉,半月一次的相逢,也当做一年一度的七夕。
这天是上元佳节,正好也是赵明诚回家的日子,赵明诚刚在书房中坐定,丫环来报,有一位大学来的青年公子求见。当那公子走进书房,但见他头戴绣花儒巾,身着湖色棉袍,足登粉底缎靴,眉清目秀,风度翩翩。赵明诚连忙起坐,动问尊姓大名。那书生举止潇洒,还了一揖,答道:“小生与兄素有同窗之谊。半月不见,吾兄为何如此健忘?”赵明诚醒过神来,不觉哈哈大笑,一把扯过女扮男装的妻子。吃过午饭后,男装的李清照带着丫环,随着赵明诚穿街过巷,来到全城的中心大相国寺。游过了大相国寺,蜇进一家外灶内堂的小吃铺里,赵明诚专拣那市井之人惯吃而李清照见也没有见过的小吃,让李清照都尝一点,然后又在流浪艺人的担子上买了些小泥人之类的玩物。大家闺秀出身的李清照第一次走上街头,自然是格外新奇,格外快活。这个故事纯粹是现在我们一些言情小说作家笔下活生生的情节,看来,古人的浪漫的确甚有其事。
然而,李赵的爱情并非没有磨难,两人所处的年代,正是北宋末年,熟知哪个年代的人都知道,外敌入侵,国将不保,家有如何平安呢,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李清照的生活在乱世中出现了一生中刻骨铭心的伤痛,那就是家破夫亡,受尽劫难和折磨。
1107年3月,赵明诚在朝廷担任宰相职务的父亲突然病逝了,这时,奸恶的宰相蔡京便暗下杀机,污蔑赵明诚父亲对皇室不忠。昏庸的徽宗听信谗言,立即追回了他对赵明诚父亲的各种赠官和所加称号,赵明诚兄弟三人,也因为“父罪”而统统免职。
在蔡京的迫害下,赵明诚和李清照夫妻二人只好回到家乡青州去住。由于官场的倾轧,连累李清照也遭此不幸。赵明诚内心深感不安,一天,他说:“看来我们夫妻两个要在此白头到老了。”
李清照笑道:“你以为我是羡慕荣华富贵的人吗?我才不是呢!咱们的日子是清苦一点,可是苦中也有甜。我们应该像桂花那样:悄悄躲在绿叶丛中,暗淡清黄,甘为寂寞。从今后我们应该更加努力地整理古籍,研究金石,吟诗作词,以慰生平。
赵明诚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过了一会又叹道:“不做官,无薪俸,坐吃山空,纵然粗茶淡饭:也难长期维持,收藏书画碑帖,更是不易。”李清照说:“财源枯竭,更应当一切从俭。我想,从今日起,咱吃的饭菜,可减去肉类;穿的衣服,可减去贵重的绸绢。我头上戴的翡翠、明珠、.金钗、银簪等等,统统可以去掉。咱家中的涂金器具,贵重摆设,刺绣之类,也可以变卖典当,一句话,除了碑帖、书画、百家书史,全都可以变卖。”
赵明诚听罢,深为感动:“贤妻所言,正合我意,翠难相随,情同手足,真是千金难买呀。天下知己,你我而已。”典型地表现了夫妻两人的患难之情,也说明两人的真心相知相爱。
爱情和婚姻是人生最重要的生活部分,李清照从少年走向青年,从父母温暖的翅膀下走向走向了自己的知己爱人赵明诚,虽然两人相知相爱,但他们的的爱情和婚姻同样充满着期待的焦虑、碰撞的火花、沁人的温馨,乱世时的悲凉。所以后人就一些只字片句来推断两人之间的一些爱情矛盾。
赵宋王朝于公元1127年匆匆南逃,开始了中国历史上国家民族极屈辱的一页。李清照在山东青州的爱巢也树倒窝散,一家人开始过漂泊无定的生活几年后,赵明诚转赴湖州上任。青州遭掠,李清照离乡背井,携文物与丈夫相聚。赵明诚却遭人诬陷,死在异乡……李清照为澄丈夫冤案,雇舟携物,追赶朝廷,行至婺州,古董尽数被骗……
国破、家亡、夫丧、物尽,李清照陷苦痛与灾难……看来自古以来,天总是嫉妒红颜的,要有一个完满白头的爱情总是如此之难,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向往李赵二人的爱情传说。
也许,离愁别绪,难舍难分,爱之愈深,思之愈切,本身就是爱情无法避免的特征,最后就让我们咀嚼着他们的爱情传说,听着这首千古传唱的曲子来结束这篇文章好了,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常听到这样一种说法:以悲剧结尾的爱情故事往往更有摄人心魄的力量。可是,肯定没有人愿意这样的爱情悲剧在自己身上上演,所以,在我们感怀古人的爱情故事的同时,千万别忘记疼惜我们身边的亲密爱人,毕竟,做到“我爱你”并不容易。
李清照与赵明诚的浪漫初遇:
这一年,李清照十七岁,来到汴京已经两年。她的心思父亲李格非并非没有察觉,只是百般思量也不知道如何是好。女儿的心思结在他未曾有知觉的某一个时机,也必当要解在他不会知晓的另一个时机。李格非知道,女儿与时光另一头的那一个他,只是缘分尚不足,能量尚不够。孤独的时间还需要更加地长久。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
一个女子若是对自己太苛刻,结果要么是铁树开花,要么是独自陷落在自己营造的幻觉里。李清照是这样的女子,对爱苛刻,对生命苛刻。但这并不表示这样的女子具备识别男人本质的能力。她知道要爱的男人需要具备太多的素质:才华横溢,风神俊朗,侠骨柔情,刚正不阿。她遇到赵明诚之后,她对他断然是这样以为的。但这也不过只是她的以为而已。
她让我想起张爱玲。赵明诚之于李清照,好比胡兰成之于张爱玲。区别是,赵明诚给予李清照的比胡兰成给予张爱玲的要多得多。但是,到后来她们都只是将他们当做自己幻觉里的那一个,以此来做一回自欺欺人的完满。而这件事,张爱玲始终没有做好,李清照却做好了。
孤独带给人的恐惧大于爱情里的辜负。爱情里的辜负与爱的本身没有关联。有时,爱情与爱甚至都毫无联系。孤独是深渊,粉身碎骨之前,爱情的辜负是如此不愿意被人考虑。它本身就是一件令人赴汤蹈火的事,我们不能因为害怕伤害而拒绝爱。
李清照大致是幸运的。赵明诚虽然在任莱州知州之时蓄养侍妾歌姬,对李清照有所冷淡疏离,但是到底这一些崎岖的路数在赵明诚与李清照相濡以沫的几十年光阴和能量面前显得已是微不足道。我们本就应爱上爱本身。如此,一切都是好的。十七岁的李清照带着满心热望等待着赵明诚,不管不顾,仿佛奔赴一场极乐的仪式。
于此,让我想到赵明诚离世之后的那一段光阴里的李清照,颠沛流离,孤独索居。那时的李清照定然没有忘掉此刻端然等待于深闺里的这一颗纯洁坦诚的心,这一颗少女的心。此地,彼端,两相照映。仿佛穿透了这个大气雍容的女子一生的流景殇情。
嗅青梅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李清照《点绛唇》
这一日,日光丰盛。她独自在院落里摆荡秋千,做一个人的游戏,丝毫察觉不出掌纹的臆动。几个时辰不过眨眼一瞬便消散了去。她恍惚之间听见人声,温润敦厚,仿佛来自心之彼岸。她为之一惊。因那声音用不被知觉的瞬间传到她的耳里,竟能暖到心房里去。于是,她蹴罢秋千,起身寻声踱去。涔涔香汗渗透薄薄罗衣。身外是露浓花瘦,心里是默默温情。
岂料有人走来,她于匆忙惶遽之中落下了金钗,泄露出了怯怯的姿态。这是少女天性里的矜持,它时时都会得到体现。有的是蓄谋的勾引,有的是天然的娇羞。无论哪一种,它都需要感情,丰沛的感情作为诱导。无奈她的心里暗涌激流,她到底还是再一次回眸为偷觑那少年的风神。倚门嗅梅的静默表象之下是激流暗涌。
我始终相信缘分。人与人之间都有冥冥之中注定的关联。男人,女人,那一对的人。他不一定是最早出现的那一个,但一定是恰好出现的那一个。你的能量正好,他的磁场正好,你们的共振正好。那么,事就这样成了。妥妥当当。但是这很难,非常难,却被李清照遇到了。时光待她不薄。
关于这二人的缘,当然可以写成一本爱与生的大书。两人命理的路数在这个爱情事件里异常清晰明朗。当时,李清照颇享词名,笔下佳作在士大夫中间流传甚广。当时依然是太学生的赵明诚自然对李清照的才情有所耳闻。时间是良媒,那一字一句意深新雅。所谓“文如其人”,赵明诚不自知地便将这才华横溢温婉多丽的小女子印进了心里。
后来,赵明诚明白一件事,那就是他确认对于李清照的爱,单纯明确,并且义无反顾。赵明诚当时对李清照的倾慕早在古人的记载当中就已显露无遗。元代伊士珍所著《琅嬛记》里便记载一则关于赵明诚的故事,美其名曰“芝芙梦”。
赵明诚幼时,其父将为择妇。明诚昼寝,梦诵一书,觉来唯忆三句,云:“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以告其父,其父为解曰:“汝待得能文词妇也,言与司合是词字,安上已脱是女字,芝芙草拔是之夫二字。非谓汝为词女之夫乎。”
这是一剂谎言。他的,关于她的。我们的,关于意念里的。都是爱的。赵明诚做到了,他让谎言比传奇更为动人心魄。甚至,他将它变成了一道恒烈的光,以至于此时此地,读来依然觉得浪漫,觉得温暖不已。
故事的真假虽已无从考证,但也不会是空穴来风。它之所以被流传,自然有它的道理,也定然有它的来头。而于此,赵明诚对李清照的倾慕已经一览无余。也正是因为如此,才有了后来李清照与赵明诚的初见。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一生的幸事,它带来的光辉足以照亮余生里的漫长与冀望。他们这一刻都成了时间的宠儿。
自古中国人有门当户对之说,而匹配的意念至今尚蓬勃旺盛。只是这匹配的意思已然不是单纯的“门当户对”。
赵明诚之父赵挺之此时是当朝吏部侍郎,官居三品。赵挺之因政治才能出众,为地方官时便政绩突出,因此官职升迁迅速。而李清照之父李格非此时官居六品,在朝廷担任礼部员外郎,提点京东行狱。李格非虽然不及赵挺之的官品高,但亦是朝廷要职。因此,不看新旧党争带来的始端,两家也已经算得上“门当户对”。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李清照与赵明诚拥有相投的志趣与匹配的才情。赵明诚,他虽然贵为当朝高官赵挺之的三公子,却丝毫没有不学无术的纨绔之气,且才华横溢,并十分热爱寻访收集前朝的金石碑刻和文物字画。在李清照嫁与赵明诚之后,夫妻两人便共同致力于金石碑刻和文物字画的寻索收藏的事宜。这也成为夫妻二人婚后生活里最为郑重的事情,如同一场绵延不绝的盛大仪式。
虽然“门当户对”的说法并不能得到世人坦诚的认可,但是我们始终都不能否认更深层次的“门当户对”的必要性。虽然异境殊途里的情意总是更能博得世人的感善之心,但它的稀贵、偶然性以及不具代表性却是横亘于这嚣浊尘世的一个不争事实。
“有的心情你不会明白的。有时候过了五分钟,心情就完全不同了。生命的很多事,你错过一小时,很可能就错过一生了。那时候我只是做了,并不确知些道理。经过这些年,我才明白了,就像今天一样,你住在这个旅馆,正好是我服务的地方。如果你不叫咖啡,或者领班不叫我送,或者我转身时你没有叫我,我们都不能重逢,人生就是这样”。
这是林清玄的话。我一直觉得这是一个身上没有尘埃的男人。他仿佛始终都能站在一个洁净通透的空间里顿悟人生里最深刻却也是最朴素的道理,给予我太多启示。于是此时,我想起来这段话。如同李清照和赵明诚的初相见,仿佛带着宿命的意味。
如果人寿终正寝之时仍旧愿想,怕定是要应了纳兰性德的那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
愁千缕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栏干,只是无情绪。
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李清照《点绛唇》
李清照相关历史小故事50字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李清照的历史故事50字、李清照相关历史小故事50字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