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秦始皇为什么要焚书坑儒,以及秦始皇为什么要焚书坑儒丢失了多少好书籍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主要目的是加强思想控制。
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准留下有关医药、占卜和种植的书,其他书都要烧掉,以后再有谈论儒家诗书的都要判处死刑。他又把暗中批评他的一批儒生,在咸阳活埋,这就是“焚书坑儒”。
影响
有利方面:统一文字:使文字的使用更加便捷,促进了各地区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统一货币: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不利方面:
1、加强了思想控制,有利于当时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
2、摧毁了许多文化典籍,毁灭了许多宝贵的先秦文化。
3、嵌制了人民思想,不利于创新和发展,对后世造成恶劣的影响。
秦始皇为什么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又称“焚诗书,坑术士”,是秦始皇统治时期的大事件。事件的起因是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借用古代圣贤的言论批评时政。并认为秦朝的郡县制不合理,应采用周朝的分封制,丞相李斯与他们辩论,也未能分出高低。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丞相李斯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采纳了他的建议,下令焚烧除《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焚书事件引得当时儒生的不满,大肆批评秦始皇。再加上方士卢生和侯生在为秦王炼丹失败后,私下议论秦王,还携带巨资出逃。秦始皇知道后大怒,故而迁怒于方士,抓获460人并全部活埋。
焚书坑儒都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导致很多的学说和历史都出现了断层。
秦始皇为什么要焚书?
焚书坑儒让秦始皇被后世文人墨客骂了千年,仿佛秦始皇跟读书人就是天生的死对头一般。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最少在秦朝建立的早期不是,甚至可以说秦始皇曾礼遇读书人,是一个爱好学问的人。
秦朝丞相李斯曾上书《谏逐客书》,通过秦国历代贤明之王因为不拘小节的重用范雎、 商鞅 、张仪等人,才换来秦国雄霸天下的案例,抽丝剥茧地诠释了人才的重要性。而对于这一切,秦始皇不但接受,还非常认真对待,立马废除逐客,拿出轻财重士的姿态,否则李斯早就被驱逐出秦国。
饱腹诗书并不代表是大才,但有大才者一定腹有诗书气自华,创立秦帝国后的秦始皇,起初对于读书人依旧维持自己礼贤下士的常态,广泛的招揽秦地以外的学识之人入职为宫廷博士,常伴自己左右。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六国时有博士,秦因之。
博士一职最早设立于战国时期诸国,掌管全国古今史事以及书籍典章,间接有传授学问,培养人才的职能。
秦始皇除了给有学问之人特殊的官职,以及恩其可以跟自己相伴的特权,面对读书人对自己的人身攻击,也是拿出了最大的忍耐心怀,甚至可以说,跟后世宋朝皇帝比,也是不相上下。
《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第六》始皇之上泰山,中阪遇暴风雨,休於大树下。诸儒生既绌,不得与用於封事之礼,闻始皇遇风雨,则讥之。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去泰山封禅偶遇大雨,造成整个流程非常的狼狈不堪,此时的秦始皇可谓是颜面扫地。然而那些随从他的博士、知识分子们不但不安慰,还“讥之”,嘲讽秦始皇“愚蠢”。
汉代班固《 白虎通义 》说:“王者受命,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教告之义也。始受命之时,改制应天,天下太平,物成封禅,以告太平也。”
泰山封禅是表示秦始皇受命于天,坐实一统天下的合法性,可谓秦帝国最具政治象征意义的仪式。而此时的博士、读书人却去讥讽秦始皇的遭遇,无疑是对秦帝国国本的挑战,这放在后世朝代,脑袋早搬家了,但秦始皇啥也没做。
《清稗类抄·狱讼类八》云:世宗微服游于市,就一书肆翻阅书籍,时微风拂拂,吹书页上下不已。一书生见状,即高吟曰:“清风不识字,何必来翻书?“世宗以为讥讽也,旋下诏杀之。
清世宗只是认为自己被讥讽,就要了对方的命,秦始皇面对指名道姓地讥讽时,却只是云淡风轻的一笔带过,可见始皇帝早期没有一点对不起读书人的。
可能正是因为秦始皇的一步一步忍让,或者说读书人们看出了秦始皇想青史留名,不敢动自己的心态。读书人中的佼佼者,任职宫廷的博士们越来越大胆,不但攻击秦始皇个人,甚至还要颠覆秦国的立国制度。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邀请有学问的博士们与自己的亲近大臣共同聚会,按照秦始皇的初衷,聚会本应是鼓乐喧天,与会者开开心心地跟自己谈心。但不幸的是,因为1个人的不解风情,演变成了“哀嚎不断”。
领导找下属开聚会,奉承一下是一种中国式的礼貌。因而当时的博士头领周青臣,在酒过三巡之后大力吹捧秦始皇一统天下、设郡县是前无古人的壮举。秦始皇听后甚至开心,对博士整个群体都好感度倍增,周青臣的目的达到了。
但是哪曾想,一个来自齐地的博士淳于越孤芳自赏,让周青臣的努力瞬间化为乌有。淳于越不但痛斥周青臣伪善,还提出让秦始皇一定要效仿殷商搞分封,强调这才是为王、为帝的正道。甚至在言语最后威胁道“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不听他淳于越的秦帝国长不了。
攻击他可以,但攻击他苦心经营的基业,甚至将他秦始皇自以为豪的大一统、郡县制的思路贬低的一文不值,秦始皇为此彻底发飙了。秦始皇是一个极具事业心的人,否定他人可以,但是摧毁他的事业,是要拼命的。
博士们动不动就拿远古先帝的做法压他秦始皇的创新,于是在秦始皇的授意下,丞相李斯开始将“古”字彻底拿掉,使博士们丧失武器,同时打压以古非今者。
《史记·秦始皇本纪》: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秦始皇出发点并不是要打压所有领域的思想,他只是想要维护住自己所主导的大一统思想,为此,秦始皇起初是选择了礼贤读书人,希望他们能够理解自己。在说服的阶段,秦始皇甚至可以忍受一个正常人都难以接受的人身攻击。
公元前219年泰山封禅到公元前213年事发宴会,足足有6年的时间,始皇帝在自身受辱后,依旧长时间对知识分子善意,时常邀约一起共进餐、讨论国家大事。可谓是拿出了自己最大诚意。
对于秦始皇的诚意,博士首领周青臣很懂,也非常理解,所以也就有了宴会上周青臣对秦始皇的极力夸赞,可惜淳于越坏事。
秦始皇在觉得自己拉拢计划彻底失败后,失去理智的他选择用最极端、最暴力的方式,结束知识分子对他政策的争议,也就有了“焚书”。
“焚书”这事,秦始皇有错,但博士们咄咄逼人、得寸进尺、不讲实际、只抱着书本畅谈的高人一等,也是难辞其咎。面对争议,选择争锋相对,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读书人失去了书,秦始皇也成了暴君。
秦始皇为什么要焚书坑儒?
焚书坑儒的起因,是因为当时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借用古代圣贤的言论批评时政。而从更大背景看,是秦始皇统一文化的需要。
因为秦朝建立在六国的基础上,秦始皇灭六国后,为统一思想,推行“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应该说是很必要的措施。但由于一些“经书”中多有六国遗党颂六国先王的内容,秦始皇是不能容忍这种复辟可能性存在的,如儒者提倡依古制实行分封制的主张不合时宜等。而坑儒,则是很多方士接近始皇,以炼药寻丹为名,实乃是要传“道经”于天下。始皇恼羞成怒,认为方士们在耍弄自己。于是,先焚道经,后坑方士。
至于留下医术、占卜和农书,是听从了丞相李斯焚毁古书的建议。首先,李斯认为“儒生不师今而学古”“道古以害今”。如果任由这种不同思想存在下去,“如不加以禁止,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统一可能遭到破坏”。而“三代之争,何可法也”,也就是说长期治理思想争论不休,国家就不知道该遵照什么方法去治理了,这种思想混乱是不可持续下去的。所以,为了别黑白而定一尊,树立君权的绝对权威,他向秦始皇提出焚毁古书的三条建议:(1)除《秦纪》、医药、卜筮、农家经典、诸子和其他历史古籍,一律限期交官府销毁。令下三十日后不交的,处以黥刑并罚苦役四年;(2)谈论《诗》、《书》者处死,以古非今者灭族,官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3)有愿习法令者, 以吏为师。
PS:秦始皇之所以晚年昏庸求长生,就是因为权力的欲望,毕竟秦始皇本身就是生在帝王之家,他深刻明白,当权力握在手中的时候才能决定一切,一旦死去,他就什么也不是了,他觉得自己如果这样与世长存下去,才能让自己的大秦江山万代长存,他才能永世被人传颂。
秦始皇为什么要焚书坑儒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秦始皇为什么要焚书坑儒丢失了多少好书籍、秦始皇为什么要焚书坑儒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