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望江南超然台作苏轼阅读答案,以及望江南 超然台作苏轼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你是如何理解苏轼的《望江南·超然台作》的?
苏轼是宋代出名的诗人,他创作了无数令人称赞的诗歌。其中,《望江南·超然台作》是在他登上超然台之后,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此首诗上联描写的是登超然台看到的春日景象,下联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变化,抒发了苏轼对家的想念和无奈,对有家难回,有抱负却难以施展的惆怅和释然。
上联: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意思是:春天还未过完,柳枝斜斜随着细细的微风起舞。登上超然台向远处眺望,半满的护城河水随着春水微微的闪动,城内则是缤纷盛开的花朵。更远处在雨影之中的是挨家挨户的瓦房。 上联描写的是满城风光,尽收在苏轼的眼底,用实景为下文的触景生情打下基础。
下联: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意思是:寒食节过后,酒醒了,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却只能自我安慰。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重新点上火,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着年轻才行。下联是苏轼为了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抒发对故国思念之情,既表达了他心中难以解脱的苦闷之情,又表达了他对此作出的心理调剂。
这首词从“春未老”着笔开始写,既点出了当时的季节,表现出来了春季盎然之意,但也为自己年华不再,即将老去埋下伏笔。而最后用“趁年华”来结尾,又突出了此时人已老,若不再做些什么的话,恐怕已无能为力了。空有着一腔抱负,却无法施展,实属是无可奈何。这样承前启后的手法,也是表现了苏轼内心迷茫和忧愁之情,但却无法压抑心中,而需要解脱,这也是此处“超然”的更深层次的表达。
古代诗歌阅读 望江南 超然台作 答案
【1】“暗”本是形容词,这里活用为动词,使动用法。烟雨使千万家房屋都黯淡下来,描绘出烟雨朦胧的意境,拟人化的写法,把自然景物赋予人的情感,很传神。
【2】下片写情,乃触景生情,与上片所写之景,关系紧密。“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寒食,在清明前二日,相传为纪念介子推,从这一天起,禁火三天;寒食过后,重新点火,称为“新火”。此处点明“寒食后”,一是说,寒食过后,可以另起“新火”,二是说,寒食过后,正是清明节,应当返乡扫墓。但是,此时却欲归而归不得。以上两句,词情荡漾,曲折有致,寄寓了作者对故国、故人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写作者为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作为对故国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既隐含着词人难以解脱的苦闷,又表达出词人解脱苦闷的自我心理调适。
希望对你有帮助!
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赏析
《望江南·超然台作》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通过描绘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寄寓了作者对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同时表达了作者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全词含蓄深沉,短小玲珑,以诗为词,独树一帜,连珠妙语似随意而出,清新自然,显示出词人深厚的艺术功力。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赏析,欢迎阅读。
【原文】
版本一
望江南⑴·超然台作⑵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⑶。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⑷,酒醒却咨嗟⑸。休对故人思故国⑹,且将新火试新茶⑺。诗酒趁年华。[1]
版本二
望江南·超然台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释】
⑴望江南:又名“梦江南”“忆江南”,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段安节《乐府杂录》:“《望江南》始自朱崖李太尉(德裕)镇浙日,为亡妓谢秋娘所撰,本名“谢秋娘”,后改此名。”《金奁集》入“南吕宫”。小令,单调二十七字,三平韵。
⑵超然台:筑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北城上,登台可眺望全城。
⑶壕:护城河。
⑷寒食:节令。旧时清明前一天(一说二天)为寒食节。
⑸咨嗟:叹息、慨叹。
⑹故国:这里指故乡、故园。
⑺新火:唐宋习俗,清明前二天起,禁火三日。节后另取榆柳之火称“新火”。新茶:指清明前采摘的“雨前茶”。
【白话译文】
春天还没有过去,微风细细,柳枝斜斜随之起舞。登上超然台远远眺望,护城河只半满的春水微微闪动,城内则是缤纷竞放的春花。更远处,家家瓦房均在雨影之中。
寒食节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只得自我安慰: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暮春。朱孝臧校注《东坡乐府》纪年录:“乙卯,于超然台作望江南。”熙宁七年(1074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苏轼《超然台记》谓:“移守胶西,处之期年。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熙宁九年(1076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词。
【赏析】
这首豪迈与婉约相兼的`词,通过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
词的上片写登台时所见暮春时节的郊外景色。首以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老。“试上”二句,直说登临远眺,而“半壕春水一城花”,在句中设对,以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然后,以“烟雨暗千家”作结,居高临下,说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于是,满城风光,尽收眼底。作者写景,注意色彩上的强烈对比作用,把春日里不同时空的色彩变幻,用明暗相衬的手法传神地传达出来。
下片写情,乃触景生情,与上片所写之景,关系紧密。“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寒食,在清明前二日,相传为纪念介子推,从这一天起,禁火三天;寒食过后,重新点火,称为“新火”。此处点明“寒食后”,一是说,寒食过后,可以另起“新火”,二是说,寒食过后,正是清明节,应当返乡扫墓。但是,此时却欲归而归不得。以上两句,词情荡漾,曲折有致,寄寓了作者对故国、故人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写作者为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作为对故国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既隐含着词人难以解脱的苦闷,又表达出词人解脱苦闷的自我心理调适。
“诗酒趁年华”,进一步申明: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一切,而抓紧时机,借诗酒以自娱。“年华”,指好时光,与开头所说“春未老”相应合。全词所写,紧紧围绕着“超然”二字,至此,进入了“超然”的最高境界。这一境界,便是苏轼在密州时期心境与词境的具体体现。
这首词情由景发,情景交融。词中浑然一体的斜柳、楼台、春水、城花、烟雨等暮春景象,以及烧新火、试新茶的细节,细腻、生动的表现了作者细微而复杂的内心活动,表达了游子炽烈的思乡之情。将写异乡之景与抒思乡之情结合得如此天衣无缝,足见作者艺术功力之深。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是典型的借景抒情。上片之景,有“以乐景衬哀情”的成分,寄寓作者对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更重要的是,整首词表达思乡的感情,作者以茶聊以慰藉尤其突出。
名家点评
当代作家吴韵汐《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词间有淡淡的惆怅,更多的是一股卓立于人间的“超然”。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长子。公元1057年(嘉祐二年)进士。累除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颖州等。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以谤新法贬谪黄州。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宋徽宗立,赦还。卒于常州。追谥文忠。博学多才,善文,工诗词,书画俱佳。于词“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题材丰富,意境开阔,突破晚唐五代和宋初以来“词为艳科”的传统樊篱,以诗为词,开创豪放清旷一派,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有《东坡七集》、《东坡词》、《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关于望江南超然台作苏轼阅读答案和望江南 超然台作苏轼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