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历史上真实的辛弃疾,以及历史评价辛弃疾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 1、历史上的辛弃疾明明文武双全,为何却不受统治者的待见?
- 2、历史上的大诗人辛弃疾是怎样一个人?
- 3、铁血嗜杀、贪污受贿、贪恋美色,历史上真实的辛弃疾究竟有多彪?
- 4、历史上辛弃疾的早年经历是怎样的?
历史上的辛弃疾明明文武双全,为何却不受统治者的待见?
因为辛弃疾是个坚定的强硬派,认为南宋应倾尽全力抗击金国。可当时南宋的统治者,面对金国屡战屡败,几乎已经被吓破了胆,满脑子只想着投降求和,因此对于辛弃疾这种主战派,自然也就不待见了。
1.辛弃疾常年不受统治者待见
南宋爱国将领辛弃疾,一生热血,满腔报国热情,到头来却是壮志未酬,空留遗恨,临终病逝前还在连呼“杀贼”,令人叹惋。
而导致辛弃疾“含恨而终”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一生历经的四个皇帝,宋高宗,宋孝宗,宋光宗和宋宁宗,没有一个真正重用他。
2.辛弃疾不受统治者待见的原因
南宋统治者为什么不待见辛弃疾?
这个问题回答起来,说复杂也复杂,但说简单,其实也很简单。
南宋对外,和金国交战输多胜少,在此背景下再兴兵事,统治者下决定压力非常巨大,而对内呢,每次南宋兴兵事,烧的不只是国库的钱,还会影响南宋内部既得利益者的“钱袋子”,南宋是出了名的“只重视经济,不重视国防”,贪官污吏或为自身私利,或为通敌卖国,都会对统治者的抗金大计阴奉阳违、百般阻挠——这种仗想打赢,简直比登天还难!
就是因为知道,打肯定是打不赢的,而辛弃疾却还“哪壶不开提哪壶”,所以南宋的统治者们,当然就不待见他了!
3.南宋统治者不待见辛弃疾的体现
宋高宗虽然夸辛弃疾“人才难得”,但也就是“口头夸赞”,封了他一个江阴签判就算敷衍过去了,而对他的“抗金大计”却置若罔闻。
宋孝宗起初也是个主战派,所以起初他倒是对辛弃疾期待不低,还亲自召见过他——这本是辛弃疾大展宏图的最好机会,但在双方深入交谈过后,由于彼此观点分歧很大,导致不欢而散,之后南宋北伐大败而归,辛弃疾从此就也不受宋孝宗的待见了。
后面的宋光宗和宋宁宗,对待辛弃疾的态度和宋高宗差不多,都是嘴巴上表扬,时不时赏辛弃疾一颗“大白兔奶糖”,但辛弃疾只要发奏疏提“抗金”,这些皇帝马上就烦得要死。
辛弃疾最终郁郁不得志,很大程度上就是不受统治者待见导致的。
历史上的大诗人辛弃疾是怎样一个人?
辛弃疾是豪放派词人,南宋将领。但是很多人都只知道他是一名爱国词人,却很少有人知道他骁勇善战的一面,因为他的文武双全,当时人们送了他“词中之龙”之称。
1162年,辛弃疾代表起义军刚联络上南宋朝廷的时候,起义军的内部却发生了巨变,起义军头领耿京被叛徒张安国出卖并且杀害了!辛弃疾刚从南宋回归,便听到了义军事变的消息,临危不乱的辛弃疾没有惊慌,他召集了五十骑信得过的人马,赶到叛徒张安国的济州府,当时济州府有五万金兵,以及大量因战败投降的汉人,张安国因为刚被封赏,喝的大醉,还没反应过来就被辛弃疾给掠走。
南归后,宦海浮沉,他失去了钢刀利剑,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纵使如此,他也要奋笔疾书,为历史留下一声贯穿千年的疾呼。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字字句句,都是沙场上驰骋的梦想。纵然十年饮冰,也难凉一腔热血。人生在世,不过数百年,与其庸碌一生,还不如学流星,在有限的生命中,只为一颗初心,燃烧生命的激情,如此,才此生无憾。
辛弃疾并不是出生在偏安一隅的南宋,而是出生在金国统治下的山东历城。北方汉人在金国的统治下并不如意,辛弃疾家族也是如此。辛弃疾的父亲辛文郁在辛弃疾很小时就去世了,其祖父辛赞带着他长大。辛赞在北宋时期担任过官职,北宋灭亡后被迫在伪齐和金国出仕,曾做到金南京知府这样的高官,即便如此辛赞对金人也一直怀着不共戴天的灭国之恨。据说辛赞在给孙子起名时想到了长驱胡虏的霍去病,弃疾与去病同意,希望孙子能够成为替国家除去疾病的名将。在祖父的影响下,少年辛弃疾在别人家孩子乐享童年之时开始了自己的奋斗:读书之余健身习武,舞刀弄枪,在祖父的指导下博览兵书。辛赞常常领着少年辛弃疾登高远眺,遥望南方的祖国。在辛赞的多方调教下少年辛弃疾就已经英锐勇猛文武双全了。
辛弃疾在投奔耿京时遇到了义端,义端是个和尚,也拉起了一支人马抗金(可见在金人统治下和尚也不好过)辛弃疾说服了义端一起投奔耿京。但义端在耿京手下不得重用渐渐起这个误事后生,却没发现他的人影,原来他去追杀义端了。当马作的卢飞快的男主一把将叛徒拉下马时,义端开始求饶:“我知道你是青兕(犀牛)转世,力能杀人,可千万不要杀我啊……”而辛弃疾并不理会:“你说我是恐龙变的也没有用!我现在就让你知道我是怎么杀人的!”手起刀落,一颗人头在辛弃疾马下血流数十里,当他带着大印和叛徒首级回到军营时耿京和众将士无不惊叹不已,耿京从此开始重用辛弃疾。
辛弃疾一生报国无路,无处施展自己的才华,因此为后世留下了很多宝贵的文化财产,可以说是有得有失。辛弃疾的诗词内容丰富,有的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有的揭露黑暗残酷的现实、有的抒发自己的悲愤之情,这些作品的主题只有一个就是拯救大宋,驱逐鞑虏。
辛弃疾知道后悲痛不已,就告诉手下的人“我们要去抓住张安国这个畜生,为耿京报仇”,此时的张安国躲在金国的大营之中,有着5万的金兵驻守,怎么想也是不现实的,但是辛弃疾去意已决,于是带着50个勇士一起快马加鞭,等到金兵大营附近的时候已经是黑夜了,一行人趁着天黑偷偷的潜入,当时张安国正在饮酒作乐,辛弃疾等人很快就找到了他,不给张安国反应的机会,辛弃疾迅速的把他捆绑了起来,当时那座大营中有着不少的驻守士兵都是起义军被招降的,辛弃疾见状就大喊着劝降了他们。在那些真正的金兵反应过来之前就带着叛徒走了。辛弃疾一行人将张安国带到南宋的地界斩首示众,因为这件事,年纪轻轻的辛弃疾名声大噪。
铁血嗜杀、贪污受贿、贪恋美色,历史上真实的辛弃疾究竟有多彪?
说起辛弃疾,相信许多人对他的印象都是他是宋朝的豪放派词人,在他的笔下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篇章,但是历史上的辛弃疾除了写下了许多词之外,他的性格非常的狂野,他铁血嗜杀,贪污受贿,还是一个贪恋美色之人,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上,辛弃疾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
辛弃疾这么狂野与他所处的朝代有关系。
辛弃疾与我们熟知的另外一些诗人有着很大的不同,像李白,杜甫这些人都是整日舞文弄墨的文人。辛弃疾和他们不大一样,除了舞文弄墨之外,辛弃疾还是一个舞刀弄枪的人,并且他还是一个军队的领导人物。
当时当时是南宋时期,宋真宗赵构是一个胆小如鼠之人,他每天担心的都是自己的皇位,自己的性命安危。因此同金人只是一味的讲和,根本不敢和金人作战。辛弃疾又是一个热衷于战争,渴望报国的志士,但他始终不得志,因此内心郁闷,造就了他这种狂野的性格。
说辛弃疾嗜杀,不如说他遵守律法。
当年辛弃疾在湖北担任军事指导的时候,律法非常的严明,因此得罪了很多的人。但其实是他在秉公执法,任何作奸犯科的人只要被他抓住了,下场只有一个,那就是死。因此,在后来就流传下来了辛弃疾是一个热衷于杀人的人,但我一直认为这只是误传罢了。辛弃疾也只是为了管理自己的军队而已。
历史上辛弃疾的早年经历是怎样的?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是早年时期辛弃疾的英雄形象,铁骨铮铮,抗金报国。
辛弃疾的雄心壮志与他早年的经历有着很大的关系。追忆他的故事,让我们去看看这个曾经不识愁滋味的少年跌宕起伏的成长经历。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山东济南人。在他出身前十几年,山东一带已经被金人占领,他的青少年时期都是在金人的统治下度过的。
一 家风传承
家庭文化决定一个人的价值观,而价值观又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走向。
弃疾的祖父辛赞,在金国任职,但他一直希望有朝一日能拿起武器赶走金人,光复中原。他经常给辛弃疾讲述祖先的事迹,金人的野蛮统治。
辛弃疾在《美芹十论》里写道:“我的家乡在济南,祖辈担任官职蒙受大宋厚恩。祖父告诉我,因为族人太多,没能逃脱金人俘获,不得以担当金人的官职。”他的祖父经常带着他攀登高山,远眺山河,给你讲述国家大事政事,表达与金人决一死战的志愿,辛弃疾从小铭记于心。
祖父还经常带他驾车,到远处的山上勘察地形,窥探敌人军情,设防,军力布置。等待时机,谋定而后动,不幸的是,祖父壮志未酬身先死。于是,辛弃疾继承祖父的遗志,誓言抗金复仇,收复失地。
二 起义反金
高宗绍兴二十一年,金国海陵王完颜亮南下入侵,中原的汉族人民早已不堪金人统治,他们纷纷自发起义,奋起反抗。
二十一岁的辛弃疾召集了两千多人,归顺在耿京麾下,担任书记一职。队伍不断壮大,集结了二十五万多人反抗金人,归顺朝廷。后来辛弃疾奉命南下与朝廷联络,在返回途中,听说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他率领五十多人突袭几十万人的敌营,把叛徒捉拿,送至建康交给朝廷处置。
从此,辛弃疾的英勇事迹被人传颂。他也得到了朝廷的重用。然而,当时的南宋政权,风雨飘摇,懦弱无能,投降主义占上风,他的抗金主张得不到采纳,还多次被罢官。可怜英雄迟暮,壮志未酬!
关于历史上真实的辛弃疾和历史评价辛弃疾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