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历史上真实的韩信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历史有几个韩信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 1、历史上的韩信真的有传说中的那么厉害吗?
- 2、历史上韩信是谁
- 3、历史真实韩信大将军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凭你们自身的看法)
- 4、历史上的韩信到底有多牛?从流浪汉到大将军,他只用了四年?
- 5、历史上的韩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 6、历史上,真实的韩信,死的并不冤吗?有何说法呢?
历史上的韩信真的有传说中的那么厉害吗?
很多人对韩信的实力表示质疑,但其实真的没有必要质疑,韩信在历史上是西汉的开国功臣,是非常有名的军事家和思想家。韩信的厉害是在靠实力来说话的。在古代,没有说一个不厉害的人能够干成大事。韩信一辈子立下的功名和打回来的战役无数,非常受到萧何的尊重和赏识。
一、拥有出色的策划能力
韩信当年承受了胯下之辱,被刘邦赏识,而且这个胯下之辱并不是说韩信非常胆小,而是韩信非常孝顺还有民族大义,刘邦初次拜韩信为大将的时候,韩信就把自己的雄才伟略娓娓道来。分析了如今楚汉双方的劣势还有优势,并且提出了有效的建议和措施,帮助了刘备实现了一统中原的梦想。而且韩信还被人称作汉初三杰之一,还剩下两个就是萧何还有张良,足以可见当时的韩信一番政策赢得了刘邦的赏识,并且成为了刘邦的良将。
二、打仗有策略
韩信打仗也是一点儿也不在话下。当时韩信认识了刘邦,刘邦就问他最多能够带多少兵时,韩信就脱口而出了十万,能够带如此多的兵去打仗军事能力无疑是非常强的。要知道,当时的通讯能力并不怎么强,要指挥一个十万大军,谈何容易,而且武将的带兵数量,通常要在自己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据历史记载,韩信从小的时候就非常喜欢看兵书,在他的一生之中,曾经打过非常多的战役。其中背水一战就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战役,而且也是中国历史上为之以少胜多的战役。后面就再也没有什么军事家敢用,可见韩信的打仗还是非常有技术的。
韩信还流传着非常多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能够在民间引起非常重大的轰动,后面几乎所以的史书都是对韩信的光辉历程加以弘扬,韩信也没有辜负了刘邦的希望,在多次战役之中大获全胜,占领关中,从而让刘邦一统天下。
历史上韩信是谁
韩信是西汉的开国功臣,著名的 军事 家,与彭越、英布合称汉 初三 大名将,与萧何、张良并称汉初三杰。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 历史 上韩信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历史上韩信的简介
韩信(?—前196),淮阴(今江苏淮安)人,西汉开国功臣,官拜楚王、上大,中国历史上伟大军事家、战略家、统帅和军事理论家。年轻时曾受“胯下之辱”。作为军事家,韩信是继孙武、白起之后,最为卓越的将领,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灵活用兵,其指挥的井陉之战、潍水之战都是战争史上的杰作;作为战略家,他在拜将时的言论,成为楚汉战争胜利的根本方略;作为统帅,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率军出陈仓、定三秦、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 天下 莫敢与之相争;作为军事理论家,他与张良整兵书,并著有兵法三篇。可是,后来高祖病危,皇后吕氏掌权,因有人告其谋反,被吕后设计害死。后人用“成败一萧何,生死两妇人”来概括他的一生。
韩信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上的韩信基本上是以正面形象示人的,史料上流传下来的 故事 也多是弘扬韩信的正能量,多是对韩信其人丰功伟绩的歌颂与吹捧。关于历史上的韩信是个怎么样的人,可以从那些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与韩信有关的 成语 、俗语、歇后语中看到。首先韩信是个军神,是西汉著名的军事家、战略家,有着极高的军事天赋,并且擅于将书本上的知识、前人的 经验 和当时的 地理 环境、人心等因素一起考虑进去来制定战略。
除了军事家、战略家等关于军事的谋略外,历史上的韩信还是个能屈能伸的人。 传说 当时仍然贫困潦倒的韩信一直挂着一柄佩剑,后来被一个小流氓逮到,明着欺负他,要么让韩信一剑杀了自己,要么就从自己的胯下钻过去,承认自己是胆小鬼。韩信权衡之下便从他的胯下钻了过去,引得众人嘲笑。然而在韩信成名之后,却没有惩罚这个小混混,以德报怨,深得当地民心。
韩信还是个心高气傲的人,他相信凭自己的本事肯定能在军中做出一番事业来,因此当项羽长久不重用他的时候,便毅然离去,另寻明主。而在刘邦也不重用他的时候又打算直接离开,幸好当时的刘邦丞相萧何早就认定韩信是个非凡的人,月下去把韩信追了回来,刘邦从此给了韩信大权,韩信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了刘邦。
韩信的历史评价
司马迁的评价:我曾经到过淮阴县,那里的人告诉我,韩信即使在一介平民时,志气也是和平常人不一样的。那时,他的母亲过世,家里贫穷,韩信无 办法 按照当时的礼节安葬母亲。但是,他却寻找到一个 风水 宝地——地势高并且宽敞平坦,可以容纳上万户人家居住的地方作为母亲的墓地。我,也到过他母亲的墓地,果然和淮阴父老说的那样。假使能够让韩信修学道德,养成谦让有礼的品格,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自恃自己的功劳,那就可以功名与福禄齐全了。那么,他对于西汉王朝的贡献,简直就可以和周代的周公旦、召公奭和姜太公齐名,而他的后代子孙也可以长久地祭祀他了。可是,韩信没有花时间去改变自己,反而在天下都已经统一,人民得到安定的时候,阴谋造反,结果全族受到牵连而被诛杀。
司马光的评价:一般人可能认为韩信是最早提出统一天下的伟大战略的人,他和刘邦一起在汉中起事,平定了三秦之后,就和刘邦分兵攻取北方,擒了魏王,夺取代国,打败赵国,威胁燕国,乘胜向东攻击并占领了齐国,往南又在垓下消灭了楚国,汉朝所以能够得到天下,大抵说来都是韩信的功劳。看他拒绝蒯彻的游说,在陈迎接刘邦,怎么会有反叛的心呢?!实在是因为他失掉了王爵而心里不快,才做出背叛谋反的行为。以卢绾不过是刘邦的邻居这种故旧恩情,还能够被封为燕王,而韩信却只能够以列侯的身份按时晋见国君;这难道不是刘邦也有亏待韩信的地方吗?我认为汉高祖用欺诈诡谋在陈把韩信捉到京城,谈到亏待韩信方面不能说没有;不过,韩信也有过错,从而导致了这个下场。当初,汉和楚在荥阳相对抗之时,韩信正好消灭了齐国,但他并不立即回辅刘邦,反而自请立为假齐王;后来,刘邦率汉军追逐楚军一直到固陵,跟韩信约好时间一起攻打楚军,届时韩信却失约不到;当时,刘邦就有杀掉韩信的念头了,不过是力量不够,而不敢动手罢了。等到天下已经平定,
刘邵:“胆力绝众,才略过人,是谓骁雄,白起、韩信是也。”
何晏:“此两将者,殆蚩尤之敌对,开辟所希有也,何者胜,或曰:白起功多,前史以为出奇无穷,欲窥沧海,白起为胜,若夫韩信,断幡以覆军,拔旗以流血,其以取胜,非复人力也,亦可谓奇之又奇者哉,白起破赵军,诈奔而断其粮道,取胜之术,皆此类也,所谓可奇於不奇之间矣,安得比其奇之又奇者哉。”
苏轼:“抱王霸之大略,蓄英雄之壮图,志吞六合,气盖万夫。”
何去非:“言兵无若孙武,用兵无若韩信、曹公。武虽以兵为书,而不甚见于其所自用。韩信不自为书,曹公虽为而不见于后世。然而传称二人者之学皆出于武,是以能神于用而不穷。窃尝究之,武之十三篇,天下之学失者所通诵也。使其皆知所以用之,则天下孰不为韩、曹也?以韩、曹未有继于后世,则凡得武之书伏而读之者,未必皆能办于战也。”
陈亮:“汉高帝所籍以取天下者,故非一人之力,而萧何、韩信、张良盖杰然于其间。天下既定,而不免于疑。于是张良以神仙自托;萧何以谨畏自保;韩信以盖世之功,进退无以自明。萧何能知之于未用之先,而卒不能保其非叛,方且借信以为自保矣。”
洪迈:“汉高祖用韩信为大将,而三以诈临之:信既定赵,高祖自成皋度河,晨自称汉使驰入信壁,信未起,即其卧,夺其印符,麾召诸将易置之;项羽死,则又袭夺其军;卒之伪游云梦而缚信。夫以豁达大度开基之主,所行乃如是,信之终于谋逆,盖有以启之矣。”
杨维桢:“韩信登坛之日,毕陈平生之画略,论楚之所以失,汉之所以得,此三秦还定之谋所以卒定韩信之手也。”
历史真实韩信大将军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凭你们自身的看法)
韩信的军事能力当然非常强,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但是,作为一名优秀的统帅,他的军事技能点满了,情商却太低了,政治眼光不够。
或许是太久太压抑的怀才不遇,导致他功成名就就骄傲自满,狂望得目中无人。你可以参考一下星爷的经历。
失败太久,失败太多次,一旦成功了就容易影响心性,傲慢让自己遭灾。
当然,考虑到历史原因和政治因素,只能说韩信太偏科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历史上的韩信到底有多牛?从流浪汉到大将军,他只用了四年?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于大泽乡起义,一时间天下群雄响应,百姓纷纷揭竿而起,秦朝末年的农民大起义正式爆发。这一年,20岁刚出头的韩信参加了起义军,开始了他的传奇生涯。
韩信觉得混不下去了,便又准备跳槽,幸得萧何月下追韩信,并在刘邦面前担保其做了大将军。就这样,年不过二十五的韩信,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兵,摇身一变成了统领数万大军的大将军。如此年纪,如此地位,就算是比之当时最富盛名的西楚霸王项羽也不遑多让。更神奇的是,毕竟有着楚国将门之后身份加成,以及巨鹿之战战绩加成的项羽,此时的韩信寸功未立,岌岌无名。
然而,就是这个之前并没有任何统兵经验的年轻人,做起这个位置来居然毫无压力,他就是天生的统帅。
韩信的第一战,就面对的是原秦国名将章邯。只是他面对的是项羽,一代战神。巨鹿一战,项羽威震天下,章邯虽然手中还有二十万大军,但已经救不了秦国。他一面要应对朝堂之上赵高的弄权阴谋,一面还要对抗携巨鹿大胜之威的项羽,实在有心无力。最终,章邯率二十万秦军不战而降,秦国再无可战之兵,败亡已成定局。值得一提的是,这二十万关中秦军被项羽尽坑杀,章邯作为投降主将,背上了一个帮凶的骂名,为天下人所不齿。
公元前205年,齐国田氏因不满项羽分封,作乱自立。项羽率大军东征,西楚后方空虚。刘邦趁机,联合众诸侯结成反楚联盟,并率领五十六万诸侯联军,一路向东,攻占了项羽都城彭城。
结果,刘邦陷入了人生的最低谷。这时候,是韩信站出来,带着残存的汉军溃兵于萧索之间击败了楚追兵,为刘邦赢得了喘息之机,并靠着关中之地,与项羽对峙。而这也是韩信和项羽,这两大战神之间的第一次交锋。估计项羽怎么也没想到,无敌的自己,居然会被当初帐下一个自己都不会正眼看一下的小郎中阻挡住前进的脚步。
然而,这仅仅只是开始,接下来的东征之路,才是韩信辉煌的开始。
彭城之战后,诸侯们纷纷叛汉降楚,这让刘邦意识到,和这群投机倒把的六国贵族们合作,迟早会被坑死,与其让他们成为自己和项羽争霸的隐患,还不如将其消灭,一劳永逸。于是,刘邦在与项羽对峙的同时,派韩信东征,收服东方诸国。
韩信则是行不辱命,领兵东征,一路上势如破竹,擒魏、取代、破赵、胁燕、东击齐帮刘邦打下了大半个天下。事实上,背水一战只是韩信迷惑敌军的手段。因为当时汉军兵力劣势,且长途跋涉,地形也不占优势,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皆不占。如果正面硬抗的话,汉军估计没太大胜算。所以当时韩信想了一个计策,早在对战之前,就派出了选二千轻骑兵,带着旗帜,先于到山上埋伏。然后派一万大军于河水边结阵,自己则亲率主力,与赵军大战。
开战后,兵力劣势的汉军不敌赵军,韩信便且战且退,一直退到冶河边上。
按照一般的战场剧本,此时的汉军应该是要被撵进河里。但好在韩信在河边已经有一万大军摆好了阵势,再加上汉军是有准备的撤退,所以并没有出现大溃败的迹象。反而是因为有这一万生力军的加入,有了再战一次的实力。当然,韩信那句“退无可退!诸君何不奋力而战!”的口号也还是很重要的。
总之,汉军在河边暂时挡住了赵军的冲击。但也只是仅此而已,其并没有因为绝境求生的意志而战斗力大爆发,一举消灭赵军。历史上的背水一战,远不是“狭路相逢勇者胜”那般简单。里面包含的战术计划、临场指挥,时机控制等等,无一不在表现韩信超高的军事能力。最为简单的一点,如果在正面战斗中,汉军没有挡住赵军的攻击,一路溃败,那这个背水一战可就会是千古骂名了。
然而,谁曾想到,这些都是一个二十几岁的年轻小伙子干出来的事情呢?
公元前202年,刘邦败韩信为齐王,韩信正式成为了一方诸侯,其实力之强,地位之高,仅次于刘邦。而此时的韩信,还不到三十岁。如果当年北伐匈奴的是韩信,而不是刘邦,或许第一个封狼居胥的人,就得改名了。
历史上的韩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历史上的韩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故事有多传奇
军事奇才韩信,一生波澜壮阔,关键是能屈能伸
韩信是西汉开国功臣,也是一位军事奇才。出生在公元前231年,淮阴人,和萧何以及张良成为汉初三杰,也是汉初三大名将之一。韩信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军事奇才,他的一生可以用波澜壮阔形容,是影响历史进程的关键人物,有着传奇的故事,也是一个爱说成语的人,很多成语典故都是从他而起。
韩信是一介布衣,家穷,性格也比较放纵,也不懂的经商和谋生之道,经常靠别人才能糊口,吃饱饭,很多人都讨厌他。在母亲死了之后,没钱办丧事,还找来一个特别好的坟地。
后来常常去乡南亭长家里面蹭饭吃,后来亭长的妻子开始嫌弃他,就早早把饭吃过。等韩信去了,就没有饭可以吃,韩信一生气就走了。还受过胯下之辱,一个屠户侮辱他,个子高,又喜欢佩剑:"你其实就是胆小鬼,要么拿剑刺死我,要么从我胯下钻过去。"韩信真的钻了过去,满大街的都笑话他。
有人分析韩信的身世,说一介布衣,还喜欢配一把刀剑,刀剑是很宝贵的。当时韩信的因为拎着一把剑就参军了,就在受胯下之辱的时候韩信也是带着剑的。
一种分析就是韩信是贵族身份,在那时候的有资格带剑的人都是贵族身份。铸剑不容易,所以一把宝剑很是高贵的。一个破落的贵族,带着一把祖传的佩剑,经历胯下之辱,这耻辱是韩信可以忍,并非用拳头说话之人,只是在成为英雄之前的韩信指挥混吃混喝,受尽大家嫌弃。韩信能成为英雄也是时事造人,成就人。
韩信和萧何结缘,萧何很是赏识他,萧何就向刘邦举荐了韩信。举荐只是说韩信是国士无双,是非常难得的人才,张良也对韩信是非常赏识的,说韩信的能力是可以独当一面,刘邦非常重用韩信,还曾把自己的衣服和食物让给韩信,对韩信非常关怀。
在楚汉之战中,韩信就体现出非常有才华的军事才能,就此平定了魏国。在韩信带兵攻打赵国的时候,是完全不给自己留后路,简直就是杯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最终击败赵国。之后又降服了燕国,汉四年的时候韩信成为了相国。
韩信还帮助了刘邦进军中原,史上最著名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说的就是这次战役。面对韩信的实力,十面埋伏围歼项羽,连刘邦都赞叹韩信百战百胜。韩信的功劳越来越大,大到了无法赏赐的地步,功劳越大,这让君王的心中也不安。
韩信这一生中最大的错误可能就是太实心实意战斗了,获得太多的功劳,最后有点功高震主,让君主害怕,不得已要杀之。后来是萧何献计,引诱韩信入宫,被杀,就有了成也萧何败萧何。
历史上,真实的韩信,死的并不冤吗?有何说法呢?
历史上诛杀韩信,乃是吕后与萧何合谋为之,刘邦则在外平叛,并不在场。但是,韩信之死,刘邦脱不了干系,毕竟吕后和萧何之所以这样做,也是为了维护刘邦的统治。换句话讲,韩信的存在,对刘邦建立的西汉王朝产生了威胁。
汉初三杰中,韩信最为特殊。萧何,张良是追随汉王起兵的元老,是钝器;韩信是汉王争夺天下所用的统帅,是利器。利器可伤人,亦可伤己;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汉军诸位元老,均是尸山血海杀过来的,岂会不顾身后事,留下韩信如此大患?
这是韩信被杀的根本原因,只要这个威胁存在,即使吕后没有动手,刘邦还是不会放过韩信。
西汉不比秦朝,虽然也采用郡县制,但诸侯分封也是存在的。当初刘邦为了消灭项羽,可以说是广结善缘,对于臣服自己的诸侯将领们,那是不吝封赏,给人给地给王号。是以在灭楚之后,西汉王朝统治下,出现了大量的诸侯国,其中许多还是一些功臣将领统治的异姓诸侯。
众所周知,分封诸侯,只是刘邦为了笼络人心的缓兵之计,毕竟有着项羽的前车之鉴在那里,刘邦对于这些异姓诸侯,多有防备之心,无时无刻不想着削弱他们的势力。
其中韩信无疑是首当其冲,且不说韩信当世第一名将的名头摆在那里,他手中的齐国可是当时最大的诸侯国,拥兵数十万。
虽然韩信感激刘邦知遇之恩,承诺永不叛汉,但毕竟这只是一句承诺。谁能保证,日后的韩信不会像当初刘邦反项羽那样,跳出来和刘邦争权呢。
所以,对于刘邦来讲,最好的办法就是夺掉韩信的兵权,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兔死狗烹、鸟尽弓藏。所以我们看到,垓下之战后,刘邦解决掉项羽,问鼎天下。第一时间不是论功行赏,而是找韩信的麻烦,不仅夺了他的兵权,还把封国从齐地改到了楚地。
当然,这还不够,虽然没了兵权,但韩信毕竟还是楚国的诸侯,再加上他在汉军中的影响力,刘邦对其依然有戒心。所以,没多久又借着谋反之举,下罪于韩信,将其贬为淮阴侯。
按理说,韩信被贬为淮阴侯后,基本上也就没多大威胁了。如果韩信就这样老老实实,安度余生,或许还能有个善终。刘邦汉六年在伪游云梦捕获韩信,到汉十年吕后诱骗被灭三族。中间时间,刘邦只是把他圈在长安,当淮阴侯。看得出来,刘邦对韩信并没到了勾践杀文种,那样的绝情。
但韩信是个傲气的人,他不满自己战功赫赫,最终却只能和周勃、灌婴这些自己的部下同等地位。当然了,立功不获赏,反而获罪,这放在谁心里都不好受。但是,不好受是一码事,表现出来又是一码事儿。不知是有心还是无心,韩信时常会把自己的不满情绪表现出来,即使是当着刘邦的面,他也敢嘲讽。这无疑就是在告诉刘邦,我不服你,而这无疑是给刘邦找到了杀韩信的动机。
当然了,如果仅仅是因为嘴上埋怨几句,或许刘邦还会感念旧情,或者顾及影响,不去搭理。但是,陈豨谋反了,而韩信好巧不巧的又和陈豨走得很近,刘邦难免会往韩信与陈豨这方面去想。这时候,韩信是否真的参与了谋反已经不重要了,因为他已经再一次令刘邦感到了威胁,杀他便顺理成章了。
总之,关于韩信之死,归根结底其实就是“威胁”二字,无论是被贬之前的功高震主,还是被贬之后心有不满,都在给刘邦传递一个威胁的信号,最终为自己带来了杀身之祸。
其实不仅仅是韩信,西汉被杀的那几个异姓诸侯,大都是因为这两个字。英布,臧荼起兵造反,自然不必说。韩王信与匈奴人搅在一起,更是该杀。其余的人,其实都还算是得以善终,也就彭越冤一点。从这个角度来说,刘邦大杀开国功臣的,倒也算是情有可原,并不能算是残暴之举,更不应该成为后人诟病的污点。
其实,在这里面看得最清楚的就是张良,他与韩信同为汉初三杰,功劳之大,无需多言。但是张良与韩信不一样,他很明白自己的处境,所谓鸟尽弓藏,当一个人失去了利用价值的时候,他所要做的就是绝对的低调。刘邦问鼎天下之后,张良立马就退居二线,很少参与朝堂政事。要知道,张良身上不兼兵权,本身就没有韩信那样的威胁,但他依然谨慎。
正是因为如此知进退的之举,张良一生备受尊宠,连吕雉都对其非常敬佩,最终张良得以善终。
长沙王吴芮便是听从了张良的建议,低调行事,主动上交领地和兵权,表达自己的忠心,最终长沙王一脉,延续数世而不衰。
如果当初韩信能够学学张良、吴芮,低调行事,主动交权,或许能得以善终。尤其是被降为淮阴侯之后,韩信也远离了军队,成了光杆司令。他对别人已经没有威胁了,刘邦也不是心狠手辣的人,没有杀他的必要。若不是他最后牵扯到谋反的事,他完全是可以善终的。
关于历史上真实的韩信和历史有几个韩信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