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曾国藩为什么这么厉害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曾国藩湘军为什么厉害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曾国藩为什么在历史上这么出名?
那是因为曾国藩有将近20年的时间,在跟太平天国打拉锯战,而打败太平天国则是他一生事业的顶峰。
我们对他的评价很难让他跟太平天国的事件分开。因为有一些人坚持传统观点,觉得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是历史的罪人,刽子手。因为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起义,而农民起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但有一些人的看法则不这样认为,他们觉得,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无论是文化观念决定一切的观点,又或者是农民战争是历史发展动力的观点,都带有很大的主观性与片面性。我们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主要是看它对社会的发展是起推动作用或阻滞作用。
当时的太平天国采用的是类似“神权政治”,信奉天神,假如说曾国藩没有打败太平天国,那可能我们会一下子拉回像中欧时代那样的黑暗时代。
晚清名臣曾国藩的厉害之处体现在哪里?
曾文正公最厉害的地方就在于,他以庸人之姿,靠着自己的闯劲和狠劲,干出了再造大清的不世之勋,而且,位极人臣时还能保持冷静,抵抗诱惑,守住自己的本分,成为古代读书人眼中近似完人的楷模。
曾国藩脾气暴躁,进京之初经常跟人发生冲突。一次跟同乡郑小珊因为意见不合而发生争吵,曾国藩在日记中记述“肆口谩骂,忿戾不顾,几于忘身及亲”,双方破口大骂,毫无顾忌,甚至互相“问候”了对方的女性长辈,实在是斯文扫地。
他通过写日记的方式,对自己一天的不当行为和思想进行深刻反省,痛骂自己“真禽兽矣”“屡惩屡忘,直不是人”,还把自己的日记交给朋友们传阅,请他们做出点评,并监督自己进行改善。他把和郑小珊吵架的经过记在日记中,意识到自己的过错,便立即改正,主动向对方赔罪,双方把酒言欢,尽释前嫌。
通过一点一滴,实实在在的自我完善,曾国藩过上了严格自律的生活,每日用正楷书写日记,读史若干页,练字、作文若干,这让他在清闲的翰林工作中能够保持充分的时间来学习,以应付不定期限的翰林大考。
他的故事这些年早已被宣扬的人尽皆知,但是还是有两点我觉得值得一说。
第一,曾国藩能有机会创立湘军,除了有皇帝诏命以外,他的变通也是极为重要的。他没有一味死守当京官的政治初衷,而是适当的做出调整,放弃一般人眼中高大上的,光鲜亮丽的京官桎梏,才给自己营造了一片新的天地。
所以,当走进死胡同时,不妨退一步,换个表面看起来没有机会的环境,说不定就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第二,当湘军攻灭太平天国,让曾国藩达到权势巅峰后,手里掌握着当时最能打的,久经战火考验的彪悍湘军,当有人劝他更进一步自立为王的时候,他的拒绝虽然果断,但心底没有起过哪怕一起涟漪,怕也是不一定的。其实,朝廷也是有这个顾虑的,摁下葫芦起了瓢,大清可是吃不消了!
但大清之幸,曾国藩精明的做出了选择,就好像曹操始终拒绝称帝一样,曾国藩也一样看到了问题的本质。称帝,意味着所有道义的优势荡然无存,成不成功另说,忠勇的形象必定会被叛逆所取代,极有可能会成为众矢之的,洪秀全的身死国灭犹在眼前!
曾国藩为什么可以这么厉害?
曾国藩之所以这么厉害,原因很简单。他具有一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倔强,意志力相当顽强。
还是用事实说话吧,看完他成长过程中这几件事,相信没有不服的。
曾国藩是个如假包换的笨小孩,一路走来,完全靠他非凡的意志力走出了一片天。
酷夏最热的一天,一小偷钻进了曾国藩的卧室,正当要席卷贵重物品时,曾国藩夹着书本回来,小偷只好钻进床底,见机行事。
当时天色已晚,人们都已就寝,可曾国藩却挑灯背书,要命的是,一篇很短的文章,读了两个时辰都没有背诵下来。
小偷在床底热得浑身冒汗,又过度紧张,几乎昏厥。又一个时辰后,曾国藩还在那里瞌瞌巴巴,把文章背得缺斤短两。
小偷忍无可忍,从床底滚了出来,拍拍身上的尘土,朗声而诵,势如流水。
曾国藩见床底下钻出个人,大吃一惊,当对方把文章流利地背出来后,惊愕地张大了嘴。
小偷恨铁不成钢地说:“就你这头脑,别读书了,种地吧。”说完扬长而去。
曾国藩望着小偷背影,愣了一会,又拿起书,摇头晃脑背诵起来。
父亲对曾国藩管教很严,常在睡梦中被父亲叫醒,背诵四书五经。
后来父亲不再充当他的闹铃,他就自己制作闹铃:在床边放个铜盆,铜盆上用一根绳拴了个秤砣,把燃着的香用绳子系在秤砣拴着的绳上。十字交叉插在这里,香在那里燃断,当点到这根绳子的时候,把绳子燃断……于是他就这样被叫醒,黎明即起,开始读书。
就这样刻苦,从三四岁直到16岁。
笨小孩曾国藩虽然如此努力,到16岁考试时,也接连落榜,却从不灰心。
直到他23岁时,才在第7次秀才考试中入围,名列倒数第二。
这更让曾国藩坚信了他的看法:成功的路有千万条,我只走那条看上去最笨,实际上最踏实的路!
进京参加会试,连续落榜2次,苦读2年后,终于榜上有名,名列3等42名。28岁的曾国藩终于敲开科举大门,正式步入仕途。
28岁的曾国藩虽然榜上有名,但以他的成绩,只能到各地县城任县令。而天分不高,心气却很高的曾国藩,却一心想进翰林院。
所以发榜后他没有回家,通过老乡劳崇光,来帮他接近掌管翰林院的权势人物穆彰阿。
想进翰林院,当然要靠才华说话。
曾国藩把自己呕心沥血写的诗文,托老乡送给穆看。
可他才华有限,文采平平,诗文根本没引起穆的重视。
可曾国藩拿出了从前读书的意志,不断写,不断托老乡送去。这样持续了十几天,老乡都不耐烦了,劝他就此作罢。
曾国藩不肯放弃,又写了几首诗和一篇自认为脱尘拔俗的文章,最后请求老乡送给穆看。
皇天不负有心人,曾国藩的执着感动了穆中堂,答应见他一面。
虽然曾国藩其貌不扬,资质平庸,但他老实巴交的真诚和毅力,得到了穆中堂的认可,从此成了曾国藩生命中的贵人。
曾国藩从那以后,进了翰林院,以他特有的毅力修习理学,不断修正自己的坏毛病,决心成为圣贤。
他没有太高的悟性,只是在传统文化中拼命吸收营养,头脑单一地以“诚”为根基,虽艰难蹒跚,却终于获得了无人可及的成功。
曾国藩厉害在哪里
圣人曾国藩啊,靠自己一手创办湘军,当时朝廷没有给他一兵一卒,就靠自己一个在乡侍郎的身份,地方官吏除了湖南大员比较支持他,但是其他省巡抚等大员不买他的账,为了保卫国家,保存湘军,他也是忍了很多气。最后终于“屡败屡战”战胜了太平军,他为国家将几个兄弟都送上了战场,除了国荃战功赫赫,国葆战死,国华背井离乡,整个家庭付出了很多,他在打完太平军后,其实他的实力远可以称帝,但是他没有,解散湘军,将湘军水师纳入朝廷绿营编制,除了李鸿章的淮军得以保存,最后他临危受命,奉命打山东马贼,但李鸿章的淮军他无法控制,就退避三舍,把攻打马贼的功让给了李鸿章,但曾国藩在处理一起法国纠纷案中背了个千古骂名,其实也不怪他,他只不过想让国家安定,少一些战乱。对于曾国藩的思想,他确实受封建思想很重,但是他其实也是很崇尚西方的科学技术的,因为他认为西方的战船实为厉害,在剿灭太平军的战斗中,对于抓获的官员,他亲自批复放了一位当时世界第一位外国高才留学生,他是洪秀全的一名官员,至于名字我记不太清了。
曾国藩为什么那么厉害?
马云强烈大家看《曾国藩》,因为这本书讲述了曾国藩的一生经历,客观的解释人情世故,不但可以提高你的判断力也能提高情商。在这个复杂的社会里,教会你运用头脑去处理事情,更加轻松的完成目标
作者以“菜根”为本书命名,意谓“人的才智和修养只有经过艰苦磨炼才能获得”。具有三教真理的结晶,和万古不易的教人传世之道,为旷古稀世的奇珍宝训。
假如我们每一次都能勇敢地寻找到适当的办法来克服困难,就可以摆脱自卑感。
着眼于当今社会老实人的尴尬处境,从老实人的现状、行为、心态、交际、职场、理财和出路方面对老实人的做人方式进行论述和阐释,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和经典智慧故事,告诉老实人如何做聪明人、聪明地做人,如何开创美好人生。
这本书从实用角度介绍掌控情绪的基本方法,告诉读者如何修身养性,如何面对挫折、如何表现自我、如何平衡生活、如何获得重视、可读性强!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中国儒家经典书籍。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
历史中曾国藩为什么这么出名?
一,曾国藩与中国近代文化
论者普遍认为,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有的论者甚至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化身。如果说,儒家文化可以分为早、中、晚三个发展时期,并有与之相应的三个代表人物的话,那么早期为孔子,中期为朱熹,而末期就是曾国藩了。曾国藩确实继承了中国以儒学的纲常名教为核心的传统文化。这次提交大会的许多论文都涉及这一点。曾国藩完全按照儒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做人之路,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他恪守“三纲五常”之道,认为“君虽不仁,臣不可不忠,父虽不慈,子不可不孝,夫虽不贤,妻不可以不顺。”他本身的“以礼自治,以礼治人”,“执两用中”,“持盈保泰”,“刚柔相济”,“勤、俭、谨、信”的自我修养,其家训的“八本”、“八字”、“四条”、“四败”等等,均反映了曾国藩地道是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成。对于“三纲五常”的评论,论者之间是有分歧的。有的论者视“三纲五常”为糟粕,甚至认为它是最不适应时代,最称糟粕者,有的论者则有异议,认为既然对中国传统文化要一分为二,为什么对这个传统文化的核心三纲五常就不能一分为二呢?能否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全是糟粕呢?只有非核心部分里才有一些精华呢?显然,不能如是说,如果这样说,岂不是从全体上否认了传统文化吗?事实上,在过去相当长一个时期里,把忠、孝、悌、仁、义、礼、智、信视为糟粕,或不讲,或不提倡,并没有给我们社会带来什么好处,反而深受其害。有的论者说,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是为了维护中国的传统文化。而有的论者则说,曾国藩维护的首先就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而是它的糟粕。
二,曾国藩与太平天国
曾国藩有近20年与太平军长期作战,打败太平天国是他一生事业的顶峰。对他的评价不能不与对太平天国的评价相关联。有些论者坚持传统观点,认为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是历史的罪人,刽子手。因为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起义,而农民起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但有些论者的看法则有所不同,认为,“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无论是文化观念决定一切的观点或农民战争是历史发展动力的观点,都带有很大的主观性与片面性。我们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主要是看它对社会的发展是起推动作用或阻滞作用。洪秀试图引进西方宗教的教义来发动一场推翻满清王朝的农民战争,但所引进的并不是新教伦理精神,而是中世纪的宗教神学,并使之同中国本土的封建迷信与农民起义的朴素平等观念相糅合,成为太平天国神权政治的精神支柱,因此,太平军如若取得全胜,洪秀全的神权政治得到巩固,有可能会把中国拉回到欧洲中世纪的黑暗时代去。曾国藩作为传统文化与封建政权的捍卫者,他的立场显然是保守的”。“但是,洪秀全的神权政治比曾国藩所维护的封建政权更落后,两害权取其轻,曾国藩镇压太平军获胜,缩短了瞎折腾的时间,对社会历史的发展反而较为有利”。这与冯友兰对太平天国的看法是一致的。但不同意冯友兰认为镇压太平军起到了抵抗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作用的看法。有的论者则完全不同意冯友兰的看法,认为“洪秀全、杨秀清等太平天国领导人的思想言行,虽然涂上一层‘天父天兄’等神道设教色彩,但其愚昧、落后和迷信的程度,究竟不同于一般的会道门,就其所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等纲领性文件而论,实际上已带有一定的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有别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起义。因此,‘神权政治’倒退到黑暗时代的假设,显然是根据不足的。因此,太平天国还是难于否定,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罪责难逃。”
三,曾国藩与洋务运动
现在,普遍认为,曾国藩是洋务运动的首领,随着人们对洋务运动的重新认识,从而对其首领曾国藩也必须重新认识。洋务运动被论证为中国第一个近代化运动,因此曾国藩就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开创者。中国的近代化运动虽然一开始就有怀着各种目的的洋人的参与,但其主流是中国人自己的活动,它的爱国性和进步性已经日益为更多的人所认同。因此,对曾国藩的洋务思想及其实践的爱国性和进步性,争议日少。此次会议对此也无大的争论。有的论者说,对曾国藩的洋务思想应一分为二:曾国藩将魏源的“师夷之长技”思想付诸实践,率先造船制炮,兴办近代军工及科学技术,是应当肯定的;对其所兴所造“不用于制夷”而“专用以制民”,是应该否定的。对此,有的论者反驳说,说曾国藩所兴所造“不用于制夷”而“专用于制民”,是没有根据的。曾国藩说,“目前资夷力以助剿济运,得以纡一时之忧;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其自强御侮的目的是显而易见的。有的论者专门论述了曾国藩的自强御侮思想的形成、内容、渊源及其定位,深化了人们对曾国藩自强御侮思想的认识,进一步肯定了曾国藩的爱国精神。有的论者对曾国藩的“师夷智以造船制炮”一语中的师夷智提出了新的看法,在此之前,人们认为曾国藩的师夷智仅仅是继承了魏源的“师夷长技”,没有看出这“智”与“技”的差别。这位论者说,“智”的内涵比“技”的内涵大多了。“技”所包含的只不过是坚船利炮的武器之类。魏源明确说:“节取其技能,禁传其学术”。而曾国藩的“智”则既包涵了“坚船利炮”的技能,也包涵了“制器之器”以及与此相关的科学文化或其他先进的文化,乃至包括魏源要禁传的学术的某些部分。曾国藩不仅有此思想,而且付诸实际行动,可见曾国藩比魏源眼光更远,勇气更大,思想更开放。曾国藩用“师夷智”作为学习西方文化的行动纲领,比其同辈也要高明。
四、曾国藩与近代中国外交
曾国藩的外交,过去多少年内一直被简单地认定为是妥协、投降的外交。10多年来,史学界开始提出异议。此次会议论及外交的文章也不少。有的论者说,“人们对曾国藩常用‘软弱’、‘妥协’、‘媚外’、‘投降’、‘卖国’等责骂之词,未免有欠公允。因为曾国藩的羁縻外交思想,实际上是对强敌权且笼络,争取一个和平环境,速图自强,最终达到御侮的目的。曾国藩能正确地审时度势,知道中外实力悬殊甚大,和列强硬碰,靠武力与之周旋,是不明智、不现实的。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贫穷落后、受人欺侮的国家,要生存,要反弱为强,舍此羁縻外交,别无良策。曾国藩的外交方针有四个字:‘诚’,推诚相见,‘信’,信守和约,‘争’,据理力争,‘和’,外敦和睦”。
至于对天津教案之处理,虽然,曾国藩自己也感到“内疚”,但有的论者指出,这主要不是他个人问题。当时,如何处理天津教案,朝廷本身有“论势者”、“论理者”两派。论理者认为民为邦本,民心不可失,主张与外国进行决战,以快万众之心;“论势者”多是主持外交,有守土之责的“局中人”,认为列强穷年累世好战,且常多国联合,共同侵华,兵力强大,而中国兵疲将寡,缺乏战备,如果开战,侵略联军可能再次打到北京。曾国藩的问题,不过是偏听论势者之言,不过是“拼却声名以顾大局”。
有的论者认为,曾国藩当时处两难境地:要打,必然失败,失败后损失更惨;要保和局,必然向侵略者妥协,作些让步,这要遭到顽固派的打击,也不能泄天津人民的义愤,而且对于一个坚决反对借洋兵助剿、主张遣散阿思本舰队、痛恨“媚夷”、要夺英法之所恃的曾国藩本人来说,也不是心甘的。他反复筹思,殊无良策,但最后,理智战胜了情感,按照他对形势的清醒的分析,他选择了保持和局,向侵略者作出让步的一途。在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下,这样选择是无可厚非的,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一场新的战祸。曾国藩当时的责任是,在确保和局的前提下,看如何做到少损失,少屈辱。当然,曾国藩在处理教案中也有“办理过柔”的地方。但是应如实地评价他的历史功过,应是功大于过。因为,一场战祸的损失是远远大于因天津教案带来的损失和屈辱的。
五,关于青年毛泽东为何“独服曾文正”的问题
论者认为,毛泽东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其中有对曾国藩的两层折服,一是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表露出青年毛泽东受杨昌济、康有为等人的影响,有一种反对暴力革命,提倡渐进改良的保守主义倾向。一是毛泽东十分重视心力的作用,认为“欲动天下者,当动天下之心”,“动其心者,当具有大本大源”,“夫大本大源者,宇宙之真理”,掌握了大本大源,就可以成为传教之人。毛泽东认为历史上的名人可分为“办事之人”和“传教之人”,前如诸葛亮、范仲淹,后如孔丘、孟轲、朱熹、陆象山、王阳明等,而认为范仲淹、曾国藩既是办事之人又是传教之人,因他们既掌握了大本大源,又会办事,所以收拾洪杨一役,做到了“一干竖立、枝叶扶疏之妙”。
六、曾国藩为何不取清帝而代之
这一问题曾牵挂许多的人,在当时就有胡林翼、左宗棠、李元度、王闿运等多人,为曾国藩不听劝取清帝而代之感到惋惜,其后世也不断有人为此叹惜,说曾国藩“徇书生之小节而忘国民大耻”。这次会上也有论者认为,曾国藩有条件取代而不取代,甘愿当一个叶赫那拉氏的家奴。这是他的人生观、思想见识、性格等因素造成的。有的论者则认为,镇压了太平军之后,曾氏嫡系的吉字营已成强弩之末,且整个湘军也变得四分五裂,湘淮将帅不可能联合反清,湘军官兵多有积蓄,人心思归,为曾氏夺皇位者不多,而举兵讨贼者却不乏其人。权衡力量,恐无胜算可言,所以曾氏自剪羽翼以解清廷之疑,继续做忠臣,不失为高明之举。
七,关于曾国藩的整体评价
关于曾国藩的整体评价,论者说,“曾国藩事功之大,誉称晚清‘中兴名臣’,创办洋务,不愧为洋务派领袖,著作丰富,可当之为学者,研究古文辞,无忝于文人,治军有方,调配得宜,堪与古代兵家相媲美,拥兵而不自重,善权变而又谦退,足见道德修养功夫之深厚;吏治清廉,教养兼施,鞠躬尽瘁,以身作则,不啻为青天,治家有道,关怀子弟,亦为后人楷模”。有的论者说:“曾国藩从上奏激怒咸丰帝开始走上历史舞台,表现了一颗忧国忧民之心。他镇压了太平天国有功有过。历史假他之手对南北两个封建政权进行了选择。曾国藩发动了洋务运动,使中国历史运动与世界近代化运动合流。中国历史由此走上一个新的阶段。历史的步履不管何其艰难,但历史并不是倒退,而是前进。曾国藩在外事的处理上,表现了能审时度势应付巨变的才能,他坚持民族正义立场,忍辱负重,力保和局,避免了新的战祸,使中国有了一个喘息之机,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里,进行‘图强求富’的建设。因此,曾国藩虽有一定的历史罪过,但其历史地位应划在近代进步的爱国人物之中,而且,其重要性,在中国近代历史前60年里几乎无人可与之相比。
曾国藩为什么这么厉害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曾国藩湘军为什么厉害、曾国藩为什么这么厉害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