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韩和元
当年美元的贬值,并不只针对日元,且还有当时的联邦德国。更要紧的是,其贬值幅度也非常相近。
近期美国释出坚持加息遏抑通胀的强烈信号,受此刺激大量套息资金回流美国,美元指数升见20年新高,其他货币则全线承压。也正是因此,很多人认为,美国的加息根本目的是旨在于薅他国的羊毛,英国《金融时报》就持这种观点。
这种观点其实有些偏颇。无可否认,持续加息下的美元高企,固然伤了很多国家的经济利益,但又何尝不也伤了美国自身?我们知道,本币升值,于美国而言确实有助于美元回流,也有利于美国的进口商。但与此同时,也应看到它也有不利于美国出口产业的一面,比如会固化美国既有的以消费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令更多美国制造企业不得不选择转移他国,进而会制造出更多失业工人,会弄出更多铁锈地带。
正是因此,部分美国政客可能比谁都不乐见美元高企。在加息周期下如何令美元贬值,进而促进出口,或才是他们最为关切的。且共和党又有这方面成功的经验。
1979年夏,沃尔克就任美联储主席。为治理严重的通胀问题,他连续三次提高官方利率,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这一政策的结果是,美国出现高达两位数的官方利率和市场利率,短期实际利率从1954~1978年间平均接近零的水平,上升到1980~1984年间的3%~5%。
资本都是逐利的,美国的高利率吸引了大量的海外资金流入美国,导致美元飙升。从1979年底到1984年底,美元汇率上涨了近60%,美元对主要工业国家的汇率,超过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前所达到的水平。随着美元的持续强势,美国经常项目收支赤字问题开始日益恶化。
这令许多美国制造业企业、国会议员坐立不安,他们纷纷游说美国政府,强烈要求当时的里根政府干预外汇市场,让美元贬值,以挽救日益萧条的美国制造业。《广场协议》就此出台。而该协议对很多日本人可谓刻骨铭心。
因为在日本国内,主流的看法都认为《广场协议》是美国冲着日本而来的,是美国胁迫着让日元升值,美国想借此通过牺牲日本,来解决自身的双赤问题,正是这个协议令日本在此后30年里经济一蹶不振。《金融战败》一书作者、日本经济学者吉川元忠就是代表。
然而为吉川元忠们所刻意忽视的是,《广场协议》升值的“黑名单”上,除日元外,德国马克也赫然在列。《广场协议》中明确规定,不仅是日元,德国马克也应大幅升值,事实也是如此。到1987年底,日元兑美元已接近升值100%,但是并非仅有日元升值,德国马克也升值了,且比日本还升值得更多,达到101.27%。到1988年,德国马克的升值率相较于日元升值幅度有所收窄,但与《广场协议》制定时的1985年相比,其升值幅度仍达到70.5%。
由此可见,美元的贬值,并不只针对日元,且还有当时的联邦德国。更要紧的是,其贬值幅度也非常相近。所以,那种将日本为美元贬值单独买单的论调是颇值得商榷的。同样,将日本之后30年经济停滞的原因,归咎到日元升值的判断也过于武断。因为,大幅升值的除了日元,还有德国马克。
问题来了,为何德国在之后的30年,没有出现长期的经济倒退,反倒是于2008年的危机中,成长为欧元的拯救者?而真正陷入“失落的”却唯有日本呢?显然,只是将责任推给外部因素也是站不住脚的。
对于影响事物发展的作用,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的第一章里,得出的结论是“在决定变异的特殊类型上,外因条件与生物本身内因相比,仅居次要地位。因为内因决定着物种变异的方向和性质。”由此,我们可见,一国的经济问题,固然有外部因素的影响,但何尝不是其自己内部的问题呢?
从这点可见,真正令日本为之失落30年的,主要的原因怕还不在于由美国主导的《广场协议》,而在于其自身错误的应对上吧。关于这点,本专栏已于10月28日有所讨论,在此不重复。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