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哈尔滨11月21日电 题:守好最北生态屏障――黑龙江大兴安岭林区转型记
新华社记者刘伟、王春雨、杨思琪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是我国最北生态安全防护屏障。8万余平方公里的林区,山脉绵延不绝,江河川流不息。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2014年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之后,大兴安岭林区走向转型发展之路。眼下,大兴安岭地区广袤林海现新颜,生态旅游、林下经济、寒地试车等多种产业蓬勃发展,林区群众正从“绿水青山”中收获更多“金山银山”。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林区干部群众以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在巩固转型成果、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干劲更足。
彻底告别“一木独大”
这段时间,大兴安岭地区气温已降至零下10摄氏度,而大兴安岭富林山野珍品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里却是一派火热。蓝莓、木耳、蘑菇……工人正忙碌着对林果、林菌等林下绿色有机食品进行加工作业。
这是大兴安岭地区转型发展的一个缩影。自1964年开发建设以来,大兴安岭地区累计为国家提供商品材1.26亿立方米。在2014年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之后,大兴安岭地区转型发展面临重大考验。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我们立足寒地,正在进一步规划发展‘双寒’产业,让昔日‘冷资源’变成更多‘热产业’,加快推进林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大兴安岭地委书记徐向国说,大兴安岭地区因地制宜发展寒地生物、寒地测试产业,今年确定重点推进项目124个,总投资达280亿元,年度计划投资超40亿元。
如今,一批蓝莓加工厂、北药种植园、寒地试车基地正在兴起,当地的发展模式从“一木独大”向以森林生态旅游、森林食品、药材加工等为主导的绿色生态产业体系转变。
大兴安岭地区加格达奇区白桦乡加南村今年种植了赤芍、金莲花、防风等30多个品种的中药材,5000多亩药田成为当地热门景点。这是当地品类齐全、面积最大的寒地中药材种植基地,集良种繁育、旅游观光、科研游学为一体。夏秋时节,不少游客来此拍照留念。
“寒地中药材给我们带来了新生机,成了‘致富草’。”白桦乡党委书记刘泉成说,当地成立了中药材专业种植合作社,村民流转土地后,可按年获得租金。合作社每年用工1万多人次,有的村民务工年增收约7万元。
“中药材投入大,生产周期长,但后期田间好管理,收益较高。我们采取野生抚育和仿野生栽培的生产模式,符合中药资源绿色、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产业发展处副处长石雪峰说,今年1至10月,集团中药材产业实现产值超亿元,同比增长七成以上。
漂移的车影,疾驶的车轮,卷起一阵雪雾……每年10月到次年4月,来自全国各地的试车人员像“候鸟”一样如期返回大兴安岭,一幕幕“速度与激情”在这里上演,寒地测试产业正如火如荼发展。
“我们不等不靠不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充分利用极寒气候等特点,主动创造条件,打造一系列新兴产业形态。”大兴安岭地区工信局局长王新宇说,未来五年,大兴安岭地区将进一步实施产业振兴计划,推动特色林农、文化旅游、绿色生态食品等一系列重点产业发展,建设国家级寒地测试基地、寒地生物产业基地,加快形成生态主导、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格局。
绿水青山现新颜
进入冬季,穿行在大兴安岭林区,道路两侧的白桦、樟子松迎面而来,苍劲的树上结满树挂,阳光照耀着洁白的积雪,时有野鸡、狍子等野生动物出现,宛若童话世界。
森林里,一座高28米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