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崭新蓝图,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在文化界引起热烈反响。从今日起,“文艺创作谈”栏目将推出一系列文章,邀请文化界人士结合二十大精神分享经验,畅谈设想,展现文化文艺工作者迈向新时代新征程的信心与力量。
――编 者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
电视剧是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形式,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去感动人,以春风化雨的方式传递思想和价值。去年,我和毛卫宁、沈严、林楠、杨文军、康洪雷、阎建钢、杨阳7位导演拍摄的电视剧《功勋》播出后,获得广大观众的喜爱和好评,很多人被剧中人物所感动,受到了激励和鼓舞。
《功勋》讲述的是第一批获得共和国勋章的8位功勋人物的故事。用电视剧的形式表现英模人物,在创作上难度很大,对我们来说也是一次新的尝试,极富挑战性。
8位功勋人物中有些是我们比较熟悉的,有些还比较陌生。为了讲好故事,塑造好人物,在剧本创作伊始,我们就强调一定要有“下生活”这个环节,必须扎根生活、深入生活,做调查研究,这样剧本才能更生动。这部剧中,几乎每个单元的主创都曾拜访功勋人物本人。我们深入功勋人物的家庭、工作场景采访调研,拿到一手资料。他们的事迹感动着我们,升华了我们的思想,成为创作的源头活水。
例如,2019年,毛卫宁导演前往广西,见到了91岁高龄的李延年。老英雄对牺牲的战友们的怀念,让毛卫宁记忆深刻。这也让毛卫宁和编剧刘戈建坚定了《能文能武李延年》不能仅仅写李延年在战场上的功绩,还要写李延年和他的战友们的深厚情感。因此剧中最终呈现了懦弱却有情有义的“逃兵”小安东、看似贪生怕死却在关键时刻只身进入敌军坦克的罗厚财、误踩地雷而英勇牺牲的李源……这些都是李延年惦念的战友们的形象。
因为真实,落笔之处就会动情。有别于其他现实主义剧目的创作,《功勋》表现人物的方式大部分不存在所谓的“戏剧张力”,编剧更多是将“真实挖掘”做到极致。今天,人们对英雄的认知比以前更宽泛,比如,英雄不仅是重大革命历史事件中的人物,也可以是默默耕耘的凡人,但他们在时代和人民需要之时,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英雄、功勋、楷模绝非“不食人间烟火”,他们有着生而为人的普遍情感,也有着能成就功勋事业的特质,比如坚韧不拔的精神、迎难而上的勇气,这是人类共同向往的崇高品质。所以,我们不追求英模的“高大上”“伟光正”,而是把他们当作真正的“人”来写、来拍,找到他们最宝贵、最闪光的地方,浓墨重彩地去写他们成为功勋人物的过程,写他们的人生,写他们的精神、境界和努力。
在授勋的时候,曾有三个词评价功勋人物们:忠诚、朴实、执着。这也是剧中人的灵魂。我们有意识地细致描摹英雄人物的平凡之处、普通人的崇高人格,让观众喜欢看,愿意投入情感。同时,集中笔墨写功勋人物的“高光时刻”,让观众读懂功勋人物的卓越所在,读懂英雄人物的时代价值。我们不追求为每个功勋人物写一部长篇传记,而是截取他们人生最华彩的一部分,做到主题突出、结构精致、人物性格鲜明、情节紧凑。每个功勋人物的故事以6集为限,既给每个故事留有足够的创作空间,又相对独立;既追求分组故事风格各异,又实现整体的统一融合。
现实主义是《功勋》的总体基调。概括地讲,第一是真实,用画面和故事准确还原那个年代的真实生活;第二是朴实,用朴实的情感、朴实的艺术语言表现朴实的功勋人物;第三是平视,用平视的眼光去发现功勋人物平凡中的不平凡,表现他们不平凡中的平凡。每一位功勋人物的事迹和贡献,必然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关,脱离时代塑造人物,观众会感觉不真实、有隔阂。真实还原,涉及制作上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包括服装、道具、美术、置景都要力求逼真,比如导弹都是按照1∶1的模型做出来的,细节非常准确。我们甚至要求各单元的小角色、群众演员不能重复出现。细节真实可以带来情节的真实、情感的真实。人物是真实的,故事也是真实的,但细节不真实,观众就不会相信。细节刻画,考验的是创作者对生活的观察与感悟、对灵感的捕捉和把控,尤见艺术功力。
在英模题材电视剧创作上,《功勋》是一次成功的尝试。无论是在创作中还是在拍摄中,我们始终约定:把功勋人物还原成普通人来拍,忠于他们生而为人的情感,也忠于时代真实的逻辑。我们希望通过这部剧传递出功勋人物的精神力量,激励更多年轻人以才智报国,把英雄们的伟大精神不断传承下去。
(作者系导演、编剧、出品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