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看到一个视频,一个上海的博主说——不是所有上海人都是有钱人。
刚开始看到我只想着上海很多人也住着很简陋的房子,筒子楼住一辈子,一家子挤在一起,确实很多上海人除了房子什么都没有,月收入可能还达不到外地人的收入标准。
听她说完她的经历后,有些惊讶,原来上海人也会这么艰难地在上海生存,也感叹人生,一步错步步错。
她分享的是自己的家庭。
小时候,她家住着破旧的房子,在黄浦江附近,当时上海的房价很低,家里紧吧紧吧也差不多可以买一套面积不小的房子了。
但是父亲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带着她,带着她的爷爷奶奶,一家三代人挤在一起。
她打小就没有自己的房间,一直睡在客厅。
当时,她的姨妈或者姑姑买了房子,房子不小,也不贵,父亲应该是很孝顺的人,即便自己的房子破烂且小,也不愿意抛弃父母。
之后,他家遇到了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世博会即将在上海展开,那片儿迎来了第一次发展——拆迁。
当时的拆迁政策是按照人头分,一个人头一套房,就近分配,如果不愿意要房子可以获得十来万的拆迁费。
按照现在人的思路正常人肯定会选择房子,特别是他家那样只有一套房的人,没有别的房子住,不如等着分房。
结果出人意料,她的父亲选择了要拆迁款,就此,她家和上海好几套房子擦肩而过。
当时的房价仍旧没有起来,十来万也可以买一套不错的房子,买套面积大点的,家里人的日子也都能好过一些。
可是,父亲的做法再次让人惊讶了——他选择买了一套老破小。
一样破旧的环境,一样狭小的面积,明明家里拆迁了,她家的生活环境却没有一点改善。
房间仍旧小到只能一家人挤在一间房间里,房子没有隔断,她的床和父母的床在一起。
几年过去,上海迎来了大面积的升级,大多数地方都拆迁了,她家也迎来了新一轮的拆迁。
但是,今时不同往日,现在的的拆迁政策和以往天差地别,没有按照人头分房的说法,房间面积多大就赔多大的房子,且没有就近分房,分到了上海偏远的地方。
如今,一切已成定局,父母住在了上海偏远地段,仍旧是狭小的房间,她仍旧没有自己单独的卧室,于是,她一直在上海市区租房生活。
面对上海如今的房价,即便她是一个小网红,想要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很难想象,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没有自己的房子。
她的经历让我想到我的公公。
公公是安徽北方人,如今六十多岁。
虽然只有高中文凭,但是在当年,已经算是知识分子,他也是个很喜欢看书的人,用当地人的说法,颇有学问。
当老师是很简单的事情,甚至学校已经对他抛出了橄榄枝,让他去学校教书,他拒绝了。
这是他第一次错过让自己生活得到改善的路。
安徽北方地少人多,不足以生活,他选择去上海打工。
他去了一个船厂工作,能吃苦老实本分的他得到船厂老板的赏识,当年,他带着一大批工人,俨然一个领导头子,很短的时间内,他家成了村里的第一个万元户,盖起了村里第一套平房,村里人人羡慕。
当时的他在上海已经谈了对象,害羞懦弱,一直不敢和家里声张,思想封建的环境下,二十好几的他成了家里催婚的对象。
据说,当年正是他工作风生水起的时候,家里人安排了相亲,准确地说是结婚,不管他同不同意,这个婚结定了。
我老公的爷爷一封告病书寄到了上海,他马不停蹄地回了家,回家后发现一切都是假的,爷爷并没有生病,只是骗他回家结婚的幌子。
为了父亲的身体回家,很正常。
但是,当他知道实情后,想要回到上海,在家里人的拦阻下,他妥协了,那两年,他彻底离开了上海,通讯不发达的年代,他失去了一切资源。
在家里的安排下,他结了婚,结婚对象就是我如今的婆婆。
这是他第二次改变命运。
虽然是村里的第一个万元户,但是,钱已经用来盖了房子,没有了收入,种地只够吃,生活水平还不好,家里的平房漏了水也没有钱修。
之后听我婆婆回忆,公公在我老公出生后还是回到了上海,她一个人带着孩子在老家生活,一到下雨家里就像发了洪灾,睡觉的地方都没有,她只能抱着孩子缩在墙角。
日子艰难极了,她甚至一度写信告知公公她不愿意结这个婚了,要回娘家。
公公能挣钱的那几年,家里亲戚见了也纷纷参与,和他一起打拼,他带着一帮子人从老家到上海,就此一待就是几十年。
船厂的老板是他的福星,可惜他没有抓住。
当时离开上海,船厂老板一再叮嘱让他买一个手机,应该就是当年人说的大哥大或者BB机,叮嘱他以后有困难或者还想继续工作可以找他,有什么好的活他也会推荐。
公公留了对方的联系方式,却没有按照别人说的买个通讯设备,害羞怯懦的他很不好意思联系别人,船厂老板也联系不上他,就此基本上断了联系。
当时,我老公的小姨夫和公公一起打拼,小老弟一样的角色,吃苦耐劳。
在公公逐渐和他的福星远离的时候,他却抓住了机遇。
即便没有公公挣得多,他还是买了通讯设备,和公公要了船厂老板的电话,就此,从老家过去的一帮子人,转头都跟了他的小姨夫,。
小姨夫成了船厂老板和公公联系的媒介,这个媒介到底是个活生生的人,逐渐,他不再是媒介,公公也不再是船厂老板联系的人。
从那以后,小老弟成了公公,小姨夫成了那帮工人的领导人,带着一帮子人打拼。
这是他第三次改变命运。
有一个插曲,在船厂工作的时候,公公的收入很高,当时有一个上海人欠他的款,一万块钱。
一万块钱在当时不是小数目,对方一时间拿不出那么多钱,哀求公公,用家里的房子抵行不行,在上海的一套小院子,给我公公,那一万块钱抵消。
如今看来,铁定要房子划算,如果要了房子,我老公实打实成了上海本地人,家里人也不至于过得如此艰难。
现实是,公公仍旧选择要钱。
这同样是他错过的一条路。
人脉全部给小姨夫抢走了,也不能说抢,只能说公公不作为,人家铺垫好的路他也不愿意去走。
很快,小姨夫和更多的老板接触,活越来越多。
最暴利的一次是认识了一个不知道做什么的老板,在上海已经发展起来的时候,送了一层楼给他,不是好房子,破烂的房子,简单到没有装修。
那套房子已经在政府计划的拆迁范围内,老板也没有兴趣多经营,就让给了小姨夫。
小姨夫自己在楼下的楼梯间隔断了两个很小的房间生活,楼上整整一层,将近二十个房间,全部出租,再怎么破烂,也是在上海且在虹口那样一个并不偏僻的地方,一间房一个月一千多块钱不成问题,关键这个房子没有任何成本,加上源源不断的活,那两年,他挣得盆满钵满。
而当年带他去上海打拼的公公却越来越老,且一事无成。
在我刚接触他家庭的时候,就很明显地感觉出来,公公不喜欢小姨夫,认为他不懂感恩,小姨夫看不起公公,看他像是扶不起的阿斗。
这不光是我的感知,在双方的言语中得到过多次证实。
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说,我倒是更加理解小姨夫的心态。
一个当年如此成功的人,一步步离好日子越来越远,不作为,下不来面子,任由一切拱手让人却只会怨怼别人不懂感恩。
一切的成功都要自己一步一步走下来,小姨夫的成功,也不全部公公贡献了一个电话号码得来的,后面的人情维护,都是公公做不来的。
公公的一生几乎已经定型了,婆婆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也去了上海,我老公的童年是他自己带着妹妹生活,只有寒暑假的时候可以到上海和父母一起生活。
在公婆几十年的打拼下,两个人存了二十来万。
这个钱想要在上海买一套房无异于异想天开。
老公渐渐长大,上了高中,公公就开始计划给老公准备房子,方便他以后找老婆,安徽北方很时兴在农村建房,建个三层楼,弄个院子,或者直接装修成一个小洋房。
因为公公的行差踏错,村里几乎家家都有了房子,他家仍旧是当年成为万元户时盖的第一套平房。
上了高中的老公已经有了对于未来的憧憬,所有城市的房价都在上升,即便不在上海,房价也不便宜,到城里生活也成了一种潮流。
身边的很多同学都在城里买了房,一群哥们儿约定好以后住的近点儿,方便联系云云。
他很多次想让公公在当地的市里买房,也真的这么劝了,劝了好几次,公公总是把那些话当成小孩子过家家。
当时市区的房子,三十万完全够全款买一套不小的房子,可是公公却选择回老家盖了一套三层楼。
可能因为这么多年村里房子一幢幢的起来,他却没有能力,加上虚荣心,打定主意要盖村里最好的房子。
于是,他花光了所有的积蓄,且半年没有工作,在家一心盖房子。
房子外面全部贴好看的瓷砖,地基是防七级地震的,钢筋用最好的,等等,总之,那套房子总共花了三十多万,他不光花完了自己几乎一辈子的积蓄,还欠了一屁股的债。
如今,他已经成了一个不剩一根头发的六十多岁的老头子,人生再无翻盘的可能,还是欠着几万块钱的账没有还完。
在我和我老公结婚的时候,他没有钱给我们买房,没有钱给彩礼钱,哪怕我彩礼钱只要了一万块钱,他还是借了钱,房子给了十二万,首付还差很多,我和老公自己凑,房贷更是一分钱都承担不了。
刚结婚的那年,在他老家,婆婆总是带村里的妇女去家里参观,人家时不时地发出:“你家真好看”之类的夸赞之词,她笑得很开心,我却感受不到一丝虚荣心的满足。
那个房子完全谈不上好看,里面全是毛坯,除了二楼有地砖,其他房间全是水泥地,大多数房子门都没有。
我和老公从认识到结婚,十年了,他家的房子我至今住了不到四次,他爸妈一样如此,一直到现在,两口子还在上海,很少回家。
上海,不是他们的故乡,却是他们一辈子生活最久的地方。
结婚当年,公公计划给二楼(我们的婚房)买好看的沙发茶几,给卧室买红木的家具等等,当时的他,已经欠了很多钱,听到这样的话我没有一点开心的感觉,很直接的说:“二楼只要一张床,别的什么都不要,你们要是真的有闲钱,直接给我现金就好。”
自此,公公再没说过这样的话。
我结婚的时候二楼客厅没有一件家具,我没有觉得不满意,如果有,我反而会觉得糟心。
如今,我和老公也即将迎来自己的孩子,生活一直捉襟见肘,当时凑钱买房欠的钱还剩几千,其他的基本上清掉了,现在又要开始养孩子,不可谓不艰难。
公婆仍旧帮不了什么,十月份的预产期,婆婆八月份就要过来,这一过来就不是一两天的事情,之后大概率孩子会让她带,当我在家不能工作,婆婆也没了收入靠我们养活,那个日子我简直不敢想象。
从我和我老公认识的时候,钱,就一直是个大问题,他的郁闷,他的难受我看在眼里,有时候我想,他家生活的不如意,完全源于他父亲的作为。
人,一辈子,错过一次机会,可以说这就是命,但是如果次次错过,那就是一个人的格局造成的。
不是命运改变他,而是他造就了他如今的命。
絮絮叨叨说这么多,一方面分享我的生活我的见闻,一方面,也确实想告诉一些身边有机缘的人,这个年头有机缘真的不容易,如果有机会,尽量抓住,可能一个小小的决定就能改变你的命运。
当然,疫情之下,还是谨慎创业,毕竟这个年代的机缘相较于那个年代要找的多得多。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