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散文读后感,以及老舍散文读后感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 1、《林清玄散文》读后感
- 2、汪曾祺散文的读后感
- 3、林清玄散文读后感
- 4、林清玄散文读后感作文
- 5、散文的读后感怎么写
- 6、史铁生散文读后感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4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看过散文吧?散文是抒发作文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你有了解过散文的写作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林清玄散文》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1
有些东西使你不得不静下心来。——题记
翻看林清玄的散文之前,对它的最初印象是想到了周国平,暑假里看过《周国平作品精选》,那本书让我觉得,它静静地摆放在那里的时候,它是平面的,使人想起时,脑中只有直直的平行线,那是一个没有生机的,枯燥的,干瘪的存在。但当你翻开的时候,才会知晓这里面到底是怎样一个复杂的多维世界。林清玄的散文虽不至于留给人硬板呆滞的印象,在翻开之前在脑海浮现的却也只是几笔粗线条而已。
可是这样的书就是要让你去翻开,在闲暇的时刻,一杯咖啡或者清茶,一张摇椅,一点阳光和几朵白云,捧着它,便是一生一世的永恒。它们不似柜台上的畅销书,声名浮躁间,街头巷尾皆是议论。它们默默,默默地如白云,似流水,不会有成为焦点的时刻,却是常在不衰。
林清玄的散文就像是一副素描,简单的几笔,却勾勒出一个人心底繁杂的世界。
亲情与乡情是必不可少的主题。他写到浴着光辉的母亲,虽不是他的母亲,但天下的母亲一般的爱子心。就是一句宝贝不怕,便透露出一个母亲对孩子无限的关怀。某些感动就是从这些细枝末节衍生出来的,不必轰轰烈烈,就是那么一句话,而生活中所见到的也许比一句话更简短粗略,但却实实在在。作者的眼睛就是如此善于抓住生活中的点滴,被人遗忘的点点滴滴,在他的笔下重现,带给人真实的触动。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永远说不尽道不完的,作者的有一句话,我觉得说的很好——对于父母亲的爱,我们也是“提得起来,就是我们的”,趁还提得动,行李箱还有空间,就多塞一点爱进去吧!在这些尚在的时间里,也许我们应该对父母说出自己的心意,不带半点羞涩地毫无保留地道明,正像他们给予我们毫无保留的爱。
对于故乡,我其实是没有太多的感慨与在意的,毕竟没有出过远门,没有机会体会到思乡的离愁别绪。但作者在文中将家乡与亲人联系起来,我忽然就觉得,也许它比我想的远有意义的多。作者说,他出门旅行时总带着一杯故乡的水土,那会给他力量,因为那里面承载的不只是故乡之爱,还有母亲的祝福。这是很实在的话,中国有句古话:儿行千里母担忧,说的不就是如此么?乡情中,更多夹杂的是亲情吧,对亲人对故友的思念。
书中不经意间泄露出来的阳光,也总让人心安,舒适。那些是字里行间的温柔,那些阳光是作者想要给予读者的最神圣的礼物。散文中多有关于阳光的字句,总带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享受,即便是周围没有阳光,但是心中却升起了一轮骄阳。那句“不论世事如何变幻,人世多少凄凉,即使你到了边疆,阳光也会洒在边疆”总是让人莫名地感动。阳光何处不在,如心里的念想一般,去往何处都不会消逝。在另一篇文章里,作者借阳光给了我们一个忠告,阳光常在,岁月无改,但是属于我们的年代却不会停留,作者劝我们珍惜“阳光照在我们身上的岁月”,阳光不会为我们停留,再伟大的艺术家也留不住它。时光是我们一生中最珍贵的事物,但愿我们不会让身边的一切成为记忆中匆匆而模糊的流年。
对于人生的见解也是不可或缺的。作者的人生观念是不去追求虚茫的物质条件,只要每天都有一点甜美,有一点幸福的感情,就很好了。我喜欢这种知足常乐的心态,只有心静的时候,想想每天发生的幸福的事情,哪怕你只有在某一时刻感受到了,那就是幸福。这也让
我想起了《瓦尔登湖》里的意境,每天与自然为伴,每天都过得开心快乐。最原始的快乐,往往是最真实的。生活不过是那句“瓠仔也好,菜瓜也好”。而在社会上生命所要承担的责任却是不重亦不轻的。在对别人负责之前,我们要对自己负责,做我们自己。梦想,于人生是极为重要的一程,我们有努力就有收获,哪怕那是戏剧性的终局。
世事离戏只有一步之远。
人生离梦也只有一步之遥。
作者说,生命最有趣的部分,胜过演戏与做梦的部分,正是它没有剧本、没有彩排、不能重来。生命最有分量的部分,正是我们要做自己,承担所有的责任。
这话分量极重。不在于人理解或不理解,只在于人是否想过要去理解。我一直认为,一个人的想望比他实际是否做过更重要,因为想望是未来的,而判断一个人是否做过一件事,是看其过去。只要你想过要过好每一天,只要你的愿望足够强烈,它便会驱使你去行动,直至成功。
林清玄的散文里总有一股清新的气息,许是有流水的声音,许是洒进了阳光的温暖,又许是有风吹过的清凉。总之,这一切都使你不得不安静,在冬日人烟稀少的书店,当你坐下翻开这本书的时候,就已有弹奏琴弦飘出的琴音安抚了你浮躁的心。它让你不知不觉地静下心,不知不觉地专注于这字里行间的温柔。这便是一本书的魅力所在。像是一个禅师在向你说教,声音低低的,柔柔地,却丝毫不差地进入你的耳中,落入你的心里。
所以,花季的时候,不要忘了在自己的心里种花。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2
真正开始读《林清玄散文》这本书还是从今年的五月份开始的。如果说我真要与他的散文结缘,那么要从我读他的散文第一天就开始了。林清玄的散文处处可见柔情,句句隐藏着不俗的个人见解,字字描摹着他的灵异世界。我只能用四个字来形容我对他散文的第一感觉—爱不释手。
没有一颗冷静的心,林清玄的散文会让你的心更加动荡不安。他就像是一个活跃的孩子,时常把人情世故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却又让我们看到了他天真的一面。一曲《少年游》让我们看到了林清玄历经风雨仍保有童心的一面。岁月不饶人,他仍然可以恣意地游于天地之间,把少年的那份执着的豪情满怀如泼墨般挥洒,岁久弥新的过去没有过去,他的记忆却能时常让他唱起《暖暖的歌》,轻狂的梦如此招人欢喜。
林清玄的散文,真正达到了形散而神不散的境界。年轻的他像很多散文新秀一样,显得头角峥嵘,豪气如虹,难免出手生涩稚嫩。然而中年的他已经把那种稚嫩化为了无形的成熟韵味,似乎他可以看穿年轻的心,把那种年轻的心描摹得透彻而且细腻。他写的言情散文《鸳鸯香炉》,情真意切又毫不做作,把那种人间最美好的情素展现在了读者的面前。一般的,我们稍不留意他的写作方向,可能就会以为他在说些貌合神离的大道理,可当我们细细品味时,又会发现他一直在围绕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这样的情形在《生平一瓣香》《旅店》等散文中可见一斑。写到此处,我不得不佩服林清玄的散文写作功底了,散文如果总是围绕众人耳熟能详的东西开展写作,那么不会给任何人带来新鲜感,同时也会让散文变得四不像,失去了它的神韵。
我们这么来形容《林清玄散文》一书吧。初看其散文,觉得它让人身在半空中,云里来雾里去毫无知觉;再次看其散文,恍如身轻如燕,飘飘忽忽却时而能神清气爽;三次看其散文,突如其来的是欲仙欲醉的行踪不定;如果我们还能坚持,抑或是想要看他的散文第四遍、第五遍……我们会惊奇地发现,他的散文会给读者一种莫名的视觉变动感和心灵的震撼感。就像有着好酒越品越香的效果一样,他的散文看多了几遍,还真是越读越有那么些书香了。那时我们才会真正发现,我们不是在读书,而是在读人生路,每一页书写的不是满纸的心酸,而是真真切切的情感体验,使我们不自觉地产生对他的崇敬之情及向往他那飘逸的为人处世的态度。记得我念高三那年,我的班主任时常劝我读书,那时他说要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而不要让它成为我们情感的负担。当时不是很懂,可自从我读了林清玄的散文之后,我完完全全读懂了班主作对我的期许。就像林清玄的《箩筐》一文写得一样,“燕子轻快地翱翔,蜻蜓满天飞。云在天空赶集似地跑着。麻雀一群,在屋檐咻咻交谈。我们的心是将雨,或者已经雨过的天空。”那是一种境界,一种忘我却又牵伴红尘的境界,所谓“花开两朵,分表两枝”,一面是他不再想自己了,一面是红尘的点滴事由又牵动了他快要冰封的心门,使他的心灵处于一种半开半合的状态,他又不得不想起了他自己。
外界和他是分不开的,就像是开在两枝上的花,少了任何一朵花,都会让另一朵花感觉到孤单和空洞。事实上这正好说明了林清玄也是一个普通人,他过着和众人一样的生活,所以他的散文才能引起更多人的共鸣。人真的可以超脱世俗么?至今我们还没有见到不食人间烟火的人。只是人真的有不同这么一说,世间也有上层和中层及下层人士这么些个分法,倒不是说人的物质及外表,大多人们判断一个人,是根据一个人的精神层次及修养来论断的。读书可以使人明智,那么读林清玄的散文,无疑可以使人的精神境界及修养都大大提高一个层次。林清玄的散文里从来不会透露只言片语关于如何做人,或是怎样规范人的言行举止,他只会在他的散文里写他是怎样做人的,以及他所见到的他认为做人比较成功的人的事迹。当我们静心看过他的散文之后,我们会实不实地学习他的处世之道了,遇事处变不惊,遇人彬彬有礼,时常保持一颗童心,然后淡淡地笑容可掬。最后我们会读出一点书中之外的意思,他在教我们如何掌握学习的能力,而不是在牵着大家的手跟着他走。人如果离开外界,只能说他不在五行中,却也不在红尘外,他活在蜗牛壳里,他不愿看见阳光,阳光也不会射伤他。林清玄在的散文《在梦的远方》里非常明显得表明了他要生于现实,又不放弃梦境的态度。当他活在现实的时候,他可以温文尔雅地对待他的生活;当他追寻梦境的时候,他可以毫无顾忌地放手去飞跃他的人生。
当代,大学生有很多书可以选择来读的机会,各种各样的书籍足以让大学生们眼花缭乱。但是如果我们不是有选择性地读书,那么我们会让书把我们淹没,并迷失自我。更有甚者,更多的人因为读不进书,反而变得更加心浮气躁。在这里我主张心浮气躁的同学可以适当的读读林清玄的散文,他的散文可以把读者带到一个至高至诚的境界,会给予每一个挚诚的读者最朴实无华的心灵的洗礼。
当然了,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有一千个读者,在这里我只能给各位读者说些我对《林清玄散文》最浅薄的看法,最后我祝愿各位读者:选择自己所相信的,相信自己所选择的,早日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异度空间,并好好走下去。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3
读了《林清玄散文精选》,对林大师敬佩之至。我在一本杂志上见过林清玄的照片,感觉他是一个外貌丑陋的人,而且很丑,可是他的文章却是很有趣的,也很有哲理,让人深思。
这一本散文集语言通俗,内容丰富,读来收获颇丰。大师视野辽阔,足迹踏遍世界,读着文字,心也随之游历天下,有一种一书在手,无需出游的感觉。有几篇文章读来很为之动容,现与大家分享一点心情。
其中最有趣的是他的《煮雪》,不同性情的人,在不同境况之下犹如用不同的工具生火来煮雪才可表达不同的情绪和心境。读来莞尔,也只有林大师这般鬼才才会有这样的想法。不止喝茶,《温一壶月光下酒》一文中喝酒也是刻画的有情有调,真是让人忍不住小酌一试了!
最让我动情的是他写的《飞入芒花》和《在梦的远方》两文。所有孩子都是母亲的心头肉,为了哺育孩子健康成长,母亲付出了一辈子的心血。辛苦操劳的她们从美丽少女变成苍老妇人,几乎从作为母亲开始就再没有了对自己美貌的关注。而孩子们却总能在某个瞬间突然发现,原来自己的母亲是那样美丽,那样慈爱。我读到此文,不禁想起了我母亲经常说的话:“你们姐弟三人都是我身上掉下来的肉,我是把你们当眼睛珠一样来爱护的。老百姓面朝黄土背朝天,拿着身子当地种,还要看天吃饭,所以我受再大累也要供你们读书,不读书老百姓永远没有出头之日。”林母追打儿子、鼓励儿子时的心情想必是一样的。幼时不懂母辛苦,懂时母亲已暮年,这真是人间悲凉。我记得中学时代翻旧照片曾见过我母亲年轻时的一张小照,她是那么美丽,她的美丽脸庞我们几个孩子完全没有记忆,几乎不敢相信照片上的人和眼前的人竟是同一人!生活啊岁月啊,改变了人许多许多,尤其面容和身材,还有心境。要是现在我们长大了母亲能依然年轻该多好!不知道林大师写此文时心境比我要复杂多少?!不知道他的老母还尚在否?好在我的母亲还健在。
最让我受到震动的是《过火》。大师也是凡人,成长中也历经七灾八病,百般磨难。心的沉沦需要非同一般的力量才能唤醒。这种习俗乍看粗野狂放甚至残忍,细想就会由衷叹服。只有不惧困难勇敢向前,才能踏过人生中的沟沟坎坎,才能承受人生风雨的洗礼。我倒是觉得现在的孩子人人都需要过火,不仅肉体需要,精神更需要。
最让我回味的是家有香椿树。大师吃香椿的方法竟然和我们家完全一样。我母亲在这方面酷似林大师的父亲。我就是受了母亲的影响逐渐爱上吃香椿的。读到此处竟感觉自己和大师犹如老朋友,丝毫没有距离感了,很亲切很熟悉,可以来盘香椿拌咸萝卜下酒。
还有林大师的《翡翠莲雾》让我想起了少年时代,母亲种的那一片碧绿的甜瓜,那种翠绿翠绿的瓤,红彤彤种子的甜瓜,特别特别甜。自从母亲不再种瓜园,再也没吃过那么甜的甜瓜了。
世间还有更相似的境遇,林大师那只唯一的.松鼠,让我想起了我们家曾经养的那只长毛的黑狗和那只短毛的大黄狗,还有那一头老实巴交任劳任怨的大黑牛,动物是通人性的,多年相处下来,感情并不比朋友浅。两只狗很懂事,母亲下地我们上学,给它脖子上挂了钥匙,嘱咐它看家,它就会在门口一坐或趴着大半天,直到我们有人回来了,它才下班。大黑牛是母亲常年辛苦劳作的忠实伙伴,它似乎懂得母亲的辛苦,干了一天活回家,草料不要求精切细铡,不拌麸子和玉米粉也吃得很香,有时候母亲累极了玉米杆成捆扔过去,它也照样啃。有次干活太累了,回家时母亲坐在车上睡着了,一睁眼牛车停在自家院子里,大黑牛静静的站着,等母亲醒来。不知道大黑牛是怎样认识回家的路的?又是怎样安全穿过马路的?我们惊讶而激动的抚摸它粗粗的脖颈,对它表达衷心的感激,而它依然温顺的沉默。大概是因为母亲把这些生灵当孩子养的缘故,它们也懂得报恩吧。平时有精力的时候母亲会专门给他们做好吃的,只要粮食富裕,就会多给它们拌一些豆粉玉米粉之类的,冬天农闲时也不苛待它们,连水都是老远挑干净的,试过温才给它们饮用。母亲也很关注它们的健康,经常给它们吃一点药物,类似孩子们打疫苗吧。有一次大黑牛病了,浑身哆嗦,趴在地上站不起来。父亲不在家,附近村子没有专门的兽医,离得县城又太远,母亲一急之下就跑去乡镇卫生院,买来人类用药给大黑牛喂了下去,还给它盖上棉被。守了它三天,大黑牛自己站起来了,我们拍掌欢呼。在我们一家人心里,这些生灵就是我们家的一份子。虽然它们早已不在了,父母也已经搬离了村子,可是那些记忆永远是温馨而清晰的。
作为一个从学生时代走过来又当了老师的人,感同身受,我非常赞同林大师的说法:一个好的老师,尽职尽责地对孩子们的教育,不仅仅是要把好孩子教育的有出息;更重要的是把那些即将滑下去的孩子阻挡在即将坠落的悬崖边。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懂得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更不临于危崖之边。万一事出情急,愿一位好的老师,就是一棵悬崖边的树。我想,每位家长更应该是。
《林清玄散文精选》,我接连读了两边三遍,读大师的这本散文,犹如夏日午后在公园一角凉亭之下,与一位和蔼老人品茶话人生。时而细雨漫谈,时而抚腿大笑,或许手舞足蹈,或许长发飘然。当年空灵如瓜藤豆丝的大师也身落凡尘人间。如今大师已然驾鹤而去,空余茶香袅袅,书香绵绵。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4
早些时候,在书店看到一本《林清玄散文》,拿起书来细看,蓝白相间的封面于隐约中透露着一股袭面而来的清丽之感,再仔细品味作者的名字,思绪仿佛立刻回到了忙碌的高中时代,记得那时候曾在阅读短文中遇到过林清玄的文章,也就是那时候起,便被他清丽、充满禅意的文章深深的吸引了……
翻开书的扉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张林清玄的照片,照片上是一个其貌不扬的中年男子,有点谢顶,头发长而蓬乱,面带着些许微笑。照片下有几行小字,是他的简介。于惊讶间,终于了解到,原来以为会是温柔娴静的林清玄“女士”居然会是个男子,没想到,在他的笔下会流淌出如此细腻、敏感的文字,在他的骨子里会流淌着如此浓重的乡情……
林清玄是虔诚的佛门弟子和不疲倦的佛学宣讲者,读他的散文,总能于平实的文字中感受深邃而朴实的佛理,80年代中期以来,林清玄散文的佛学意蕴日渐浓厚,宗教称为他独特的个性色彩,很多人称他为“清玄居士”,他的菩提系列将人引入一个凝定,恬静,肃穆的宗教氛围,晨曦,菩提树,佛鼓,红尘……在文学创作的林眼中,看透了争名逐利的人间世相,他时时赞颂的菩提树,是一种净化了的人性象征,从繁华街头的枫香树上,从露珠上,他看到纯净与傲骨,看到不肯为日渐恶劣的环境而低头的不屈风采。只要保持一份安宁的心境,一些沉静的智慧和一种温柔的心情,便能抵御都市的种种污染,从中发现美丽。
林的作品对以散文集出版,通常多为散文、报道,偶尔会出现一两篇小说,就是早期的《法圆师妹》,小说主要讲的是一个军队班长和一个自小在尼姑庵长大的小尼姑的爱情故事,两人之间的故事看似曲折却又顺乎自然,兜兜转转之后,两人又神奇的相遇了,只是早已物是人非,记得文中有这样的几句话“每个人的命运其实和荔枝花一样,有些人天生就没有花瓣的,只是默默的开花,默默的结果,在季节的推移中,一株荔枝没有选择的结出它的果实,而一个人也没有能力选择自己的道路吧”。也许就是这样,因为班长一时的犹豫,在他们转移的时候没有带走法圆,所以法圆选择了一种极端的方式离开了她成长的尼姑庵,而又在以后的很多年后,班长在一家旅馆偶然又遇到了当年错过的法圆,人生总是在相遇和错过中不停的转换着,当时法圆师妹就对班长说,“有些心情你不会明白的,有时候过了五分钟,心情就完全不同了,生命的很多事,你错过了一小时,很可能就错过一生了。那时候我只是做了,并不确知这些道理,经过这些年,我才明白了,就象今天一样,你住在这个旅馆,正好是我服务的地方,如果你不叫咖啡,过着领班不叫我送,或者我转身时你没有叫我,我们都不能相逢,人生就是这样”。此时的班长也许会悔恨当时没有把法圆带走,但命运就是如此,他们因为种种原因错过了,而今,又因为种种联系又神奇的相逢了。
这是迄今为止读到了为数不多的林清玄的小说之一,他的文字总能给人以深思,引发对人生的思考,我想这也是他作为佛门虔诚的宣讲者的最好体现吧。
读他的散文,印象最深的一篇是《吾心似秋月》,文中提及杨岐禅师曾经留下的禅语,“心是根,法是尘,两种犹如镜上痕,痕垢尽时光始现,心法双亡性即真”。他说的是一次白云守端禅师与师父杨岐方会禅师对坐时发生的故事,杨岐问白云守端禅师是否记得他以前的师父茶陵郁和尚大悟时说的一首偈,白云说“记得记得,那首偈是‘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一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白云毕恭毕敬,不免有些得意,谁知,杨岐听后,笑了笑,走了。白云为此整夜无法成眠,终于忍不住去请教杨岐,杨岐见眼眶因失眠而发黑的弟子,笑的更加厉害了,说道:“原来你还比不上一个小丑,小丑不怕人笑,你却怕人笑。”白云顿悟。
其实,在实际的人生里也是如此,我们常常会因为别人的一个眼神,一句笑谈,一个动作而心不自安,甚至茶饭不思,睡不安枕,而这些眼神,笑谈,动作在很多时候都是没有意义的,我们之所以心为之动乱,只是由于我们在乎,仔细想来,归其原因,这些所谓的“在乎”只是因为我们还没有真正的认识自我,回归自我,反观自我,主掌自我,小丑由于认识自我,不畏人笑,故能悲喜自在;成功者由于回归自我,可以不怕受伤,反败为胜;禅师由于反观自我如空明之镜,可以不染烟尘,直观世界。认识,回归,反观自我其实都是通向自己做主人的方法。正如寒山的一首诗所说“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更与何人说”。
在佛教的经典和禅师的体悟中,常常把心得状态称为“心水”或“明镜”,这两种贴切的比喻完美的诠释了一种从容的生活状态,我想,当我们真正的做到心若水时,生活里的一切善恶是非便会如痕垢在明镜中淋漓尽致的展现了。
回望整本书,它完美的展现了作者由年轻的散文新秀那样,头角峥嵘,豪气如虹却生涩稚嫩到文笔流畅清新,情感醇厚、浪漫,于平易中蕴育着感人力量的完美转变。
在
以他的散文净化自己的心灵。仿佛此刻云自小路飞起来了,爱也幻化为一首暖暖的歌……
他的词藻很朴素,更注重对思想,生活的感悟,就如同他本人所说“美丽的词藻是比较短暂的,只有真正的思想观点才可以恒久”。小故事里有大智慧,平淡而隽永,值得一遍遍去回味,值得一遍遍去深思……
汪曾祺散文的读后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汪曾祺散文的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欢迎大家分享。
汪曾祺散文的读后感1
汪曾祺何许人也?似有耳闻。语文老师推荐的。理由?文风质朴,文笔清淡,值得好作空话、大话的“我”品味。
借来汪曾祺的散文集,略翻了翻。文章的确富有生活气息,只是,味道似乎不浓。
……
我只道把汪的文章搁置了下来。只是那夜,心情焦躁,疲乏不堪,我信手拿来汪的散文集,随意翻至了《西山客话》。读着读着,眉头不再紧锁,嘴里也不再抱怨了。完全被朴实文字里所描绘的迷人景致吸引住了——“山前有一片杏树,约有干株。一千棵杏树,都开了花,那可是很壮观了。远望一片浅红的海,如云蒸霞蔚,使人目眩神移。”“弄楼一侧有一棵玉兰。八大处只此一棵,据说是明代所植,高与楼齐,开花时瓣如玉片,蕊似黄鹅,一树光明。”……
原来质朴如是的文字可以描绘出如此绚烂的画面,原来用我们的双眼可以发现如此光彩的美景。
看!汪老这样写——“西山多隐士,绝世遗名,只求执守真我。在八大处山庄怡居或小憩,做一个闲人,晨起拾级登山,暮看夕鸟投林,春花秋月,兴衰荣辱,存乎一心,然则‘清冷之状与目谋,营营之声与身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淡泊宁静,心止如泓,非但抛却都市繁嚣陆离,更能忘象见性,俨然小隐于野。”
这就是汪老的人生哲学——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我恍然大悟,沉静的心也似那寂静的夜一般清澈悠远。
自那以后,我开始乐于读汪老的散文。与老人家一起品味生活,品味心情。
汪老定是个吃客,我暗想,坏笑。你看他那不滞于形的文字竟能让人垂涎欲滴。且看《豆腐》一文中——“香椿拌豆腐是拌豆腐里的上上品。嫩香椿头,芽叶未舒,颜色紫赤,嗅之香气扑鼻,入开水稍烫,梗叶转为碧绿,捞出,揉以细盐,候冷,切为碎末,与豆腐同拌(以南豆腐为佳),下香油数滴。一箸入口,三春不忘。”
家常菜,家常文章,家常情调。
汪老用无华的文字回忆着一位位故人,却又那么形象而生动地呈现出富有个性的人物。看他在《赵树理同志二三事》中有这么一段——“赵树理同志担任《说说唱唱》的副主编,不是挂一个名,他每期都亲自看稿,改稿。常常到了快该发稿的日期,还没有合用的稿子,他就把经过初、二审的稿子抱到屋里去,一篇一篇地看,差一点的,就丢在一边,弄得满室狼藉。忽然发现一篇好稿,就欣喜若狂,即交编辑部发出。他把这种编辑方法叫做‘绝处逢生法’。”
人物形象,贵在形似又神似。就在这样的文字中,我除了喜欢赵树理先生,也就更喜欢汪曾祺先生了。
……
汪老的散文大多如此风格,以平淡致远见长。
我想,汪老散文中的味道,浓起来了。
有人会说,家常文章,不值玩味。但我想,汪老的散文值得我们学习的恰是以下两点:其一,文字不求矫揉造作,文风平易近人,一扫靡艳之风。其二,无论作文,还是做人,都要常葆乐观从容之心态,能懂得以包容之心话“家常人生”。
这,就是我眼中的汪曾祺与他的“家常文章”啊。
汪曾祺散文的读后感2
仲夏时节,手捧汪曾祺散文集《人间草木》(北京燕山出版社2019年4月出版),从他清浅勾勒的笔墨里,却分明看到了春的蓬勃和世间的祥和。这些荟萃汪曾祺恬淡智慧的经典之作,集中代表了先生四十多年文学创作的思想精华,从容淡泊的叙述里,一幅宁静安详的和谐图徐徐在眼前展开。
书中所辑录的篇目,最早的写于上世纪四十年代,但大部分是汪曾祺写于后半生的作品。写作风格也由最初的华丽蜕变到后期的朴实,写作技巧也是逐渐臻于至境。全书共分“人间草木”、“四方食事”、“脚底烟云”、“联大岁月”、“师友相册”、“平淡人生”“文章杂事”等七辑。既聚焦各色花草景致,又书写故乡和各地美食,恬淡至性的笔墨里,泛着汪洋的文化气息。此外,还有游走性的笔记,真实记录着徜徉山水间的心情,流露出探访各地人文风情时的点滴欣喜。
对于师从沈从文的文学大家,西南联大的那段求学生涯,一直是汪曾祺笔下常常提及的话题,此番在《人间草木》里,汪曾祺用写实的手法,述说着寒窗苦读的艰辛,深情讲述着与恩师间的坦诚交往。或许是这种真挚的师生情触动了汪曾祺的心弦,让他由此又联想到了自己的生身父母,在本书中,他完全抛弃了游山玩水时的闲适和散淡,专门在“平淡人生”这辑中,用大量深情并茂的文字,写下了对父母的回想和怀念,彰显出汪曾祺重情重义的孝子情怀。毋庸赘言,作为现代文坛独树一帜的文学大师,汪曾祺对于文学创作自有一番独到的见解,这些心得体会也悉数收录在本书中,他既谈小说和散文的创作之道,也与读者分享多年从文的经验之谈,字里行间尽显汪曾祺对中国文化的敬仰和自信。
汪曾祺是一位真性情的作家,行文落笔简洁自如,往往寥寥几笔,就描绘出人间风情万种,在空灵幽静的意境里常让人浮想联翩。其洗尽铅华的文字亦如他灵动脱俗的书画,真实映照着他洒脱不羁的人生。所以,品读汪曾祺的文字,尤其是他的散文,根本看不出他轻车熟路驾驭文字时的刻意做作,他的功力总是在悠闲轻适中,不着痕迹地流露出来。那些平淡的字句好似泉眼里冒出的股股清泉,清澈明亮,汩汩流淌中还常常泛着生活的甜香,轻啜一口,总是那么回味绵长。这种出神入化拿捏文字的至高境界,在他谈及家乡和各地美食的篇章里,几乎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如写昆明野生菌一章里,写菌的品种不仅繁多,而且制作花样还层出不穷,从他不急不缓的表述中,已然闻到了这些野珍的草木芳香,一种急于品味人间美食的征服感,早已被他情趣盎然的文字俘虏殆尽。
在《人间草木》里,汪曾祺由风情也触及到了人生。但他绝不是浅白直露地来一通说教,而是把他对人生的理解对生活的感悟,悄然隐喻到笔下的一花一草一人一事里。先生一生经历坎坷,曾遭受过非人的待遇,但他鲜有愤世嫉俗的冷嘲热讽,更没有躲到一隅做生活的旁观者。他就像一个充满了童趣的告白者,流连于世间缤纷的草木间,闻着悠悠花香,品着四方美食,赏着九洲盛景,在触景生情中,还不忘当年一路走来的诸多不易……虽然生活对他有过不公,命运也对他有过苛刻,但他依然心怀感激地拿起笔,摊开洁白的稿纸,尽情讴歌着人间的美好和祥和。读这样的书,我们感觉不到生活的压抑,也没有心机上的负累,在他活色生香的文字里游走,内心的欣悦感禁不住油然而生。
古人说得好“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汪曾祺以《人间草木》为题,足见他对大自然的草木有着很深的感情。而草木又是与山和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汪曾祺其人也好,其文也罢,完全称得上是智仁相间的大师。故而,读懂了他笔下的草木,也就读懂了他那颗包容万物的智者仁心。
汪曾祺散文的读后感3
布封说过:风格即人。
能够留下伟大作品的人是幸运的,即便风云变化、沧海桑田,有那一份作品为自己正身,验证一段充实丰盈的岁月,抑或是一场别样凝重的征途。
断断续续读完了《汪曾祺散文》,感觉真实纯粹、简单自然。书中有对家乡美食美景的无限眷恋,有对母校西南联大的光辉追忆,有对父亲家人的温情感念,更有对风俗文化的悉心寻探。
我最喜欢的篇章还是作者对大学生活的一段描述,可能每个人骨子里都对逝去的青春年华深深怀念,难怪这几年盛行致青春。青春里的自己都是快乐而无羁的,斗志昂扬、意气风发、满腔热血、壮志凌云,如果能掺杂一点爱情的甜蜜那就更完美了。《新校舍》《泡茶馆》《跑警报》让我对西南联大有了更多的了解。西南联大可真是一个不朽的历史名词。
百度百科中这样解释: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中国抗日战争期间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三所著名学府联合而成。具体背景应该为:1937年抗日战争发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先迁至湖南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同年10月25日开学。1938年4月又西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5月4日开始上课,设立文、理、法商、工、师范5个院26个系,两个专修科一个选修班。北大、清华、南开原均为著名的高等学府,组成西南联大与祖国的命运相关,在特殊的时期孕育了一群卓越的师生。当时的著名教师有:陈寅恪,吴有训,梁思成,金岳霖,朱自清,冯友兰,沈从文,闻一多,钱钟书,吴大猷,
华罗庚,朱光潜,林徽因,吴晗,吴宓,卞之琳,张伯苓。难道有一个研究联大校史的美国教授以为:联大八年,出的人才比北大、清华、南开三十年出的人才都多。答案是:自由、时事。
兵荒马乱,前方抗战,云南联大的学子们却是清净活跃地经营着自己的生活。《泡茶馆》中的茶馆林林总总、规模各异、名目繁多,为学生们提供了休闲读书的好去处。有同学从早到晚泡在茶馆,甚至牙刷都寄存在茶馆,深夜才回宿舍。绍兴的老板惜才爱士,会资助学生奢侈的去南屏电影院看一场电影。《跑警报》中,虽然警报声声刺耳,而学子们更多地在警报声中寻出了乐趣。一位姓马的同学在每次跑警报时,不忘带上一壶水,一点吃的,还要夹上温飞卿或李商隐的诗,才慢悠悠地向后山走去。哲学系的研究生在跑警报时推理出了自己的哲学。有人带金子,必有人会掉金子,有人掉金子,必有人会捡到金子,我是人,故我可以捡到金子。故此,每次解除警报时,他都会细心查看路面,还真有两次捡到了金子,由此实践了自己哲学的合理性。更有一位罗同学,在别人都去后山躲警报时,自己一人逍遥自在地在宿舍楼里洗头洗衣,因为此时,没有人和她争抢。形形色色的学子,诙谐幽默的生活。
《湘行二记》令我了神思,我也想去一趟湖南桃花县,去看一眼现实版的桃花源,虽然世人都说不像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但慰藉一下多年的畅想也是可以的。还有岳阳楼,长江三胜,滕王阁,黄鹤楼都没有了,就剩下这座岳阳楼了。那么多岳阳楼的诗句,那么多洞庭湖的篇章,影响最深远的还属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范仲淹恰恰从没有去过岳阳楼,从没有看见洞庭水,却写的如此千回百转、荡气回肠,难得,难得啊!
《林肯的鼻子》一文中写到,林肯的墓前有林肯铜人雕塑,游客们为了借染好运,都要摸一摸林肯的大鼻子,日复一日,林肯的鼻子部位铜漆凋落,格外显眼。作者似乎不太认同这样旅游习俗,而回顾我们周围,不是也存在很多类似的情况吗?我倒觉得摸摸也无妨,游客们不远千里慕名而来,总得亲手碰触一下历史,这样才不留遗憾吧。
我是喜欢吃葡萄的,正应了一句广告酸酸甜甜真好吃。而看完《葡萄月令》,才让我对葡萄艰难神奇的生命有了切实了解。从来不知道葡萄的根在冬天是要下埋的,积雪覆盖。来年开春再挖出来,搭架、上棚。从不知道,葡萄的枝叶是一脉水管,将根部的水分尽情吸饮,这是多了多么神奇的植物啊。
《汪曾祺散文》值得翻阅,倘若喜欢,细致咀嚼,不合君意,那就大致浏览。开卷有益,更何况是大家名作呢?
汪曾祺散文的`读后感4
我的深度阅读的对象就是汪曾祺老先生,我对他的影响很淡很淡,也许是因为汪老这个人本来就并不招摇,在二十世纪40年代,汪老已经在文坛崭露头角了,但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他失去了成为文学泰斗的机会,而这场灾难无疑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经历,他的文字也开始变得成熟和淡淡的忧伤。
我之前在《邂逅集》中看见了一个对未来有着无限希望的阳光青年,“如果我注定要孤独一生,那就让我站着,寻找那孤独的轨迹,我相信,孤独有一天会死去。”一种天不怕地不怕的感觉霎时呈现在读者面前,就是这样,汪曾祺在文坛创出了一番天地。
之后,汪曾祺在张家界知青下乡,他体会了十年之苦,他创作了很多优秀的作品,有他自己的影子,比如他形容的一个女工程师,因为一个莫须名的罪名,被划成右派,这和汪曾祺的经历多么的相似啊!他可以尽情地说出自己的内心的真正的想法。有他对这段生活的美好回忆,比如一篇小说《七里茶坊》,里面他和自己的同事们一起说说笑笑,似乎留下了一连串欢声笑语,但我总觉的,这中间包含淡淡的忧伤,这种忧伤伴随了汪曾祺的平淡的文字出现了神奇的效果,“我们带来一口袋莜面,顿顿饭吃莜面,而且都是推窝窝。——莜面吃完了,三套大车会又给我们捎来的。”“刚出屉的莜面,真香!用蒸莜面的水,洗洗脸,我们就蘸着麦麸子做的大酱吃起来,没有油,没有醋,尤其是没有辣椒!可是你得相信我说的是真话:我一辈子很少吃过这么好吃的东西。那是什么时候呀?——一九六○年!”“这两年他常发牢骚——小王也有些不平之气。”仿佛有一种对时代的埋怨,我常常读着他的小说想流泪,自己似乎也到了那个时代,感受他的苦痛,这应该也算是他的优越之处吧。
这样的文字在汪老的散文中却没有体现,他饱尝了天下的美食,对于美食文化兴致勃勃,他的友人曾这样评价他:“我和汪曾祺同桌吃过饭,在座的宾客都把他视若一部毛边纸印刷的木刻菜谱。听其用不紧不慢的江浙腔调讲解每一道名菜的做法与典故,这比听他讲小说的写作方法还要有意思。好吃的不见得擅长烹调,但会做的必定好吃———汪曾祺先生是两者俱佳。”这边可以体现了。还有汪曾祺对平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就是以平静的口吻来叙述,并不加任何感情的修饰,这与他认真的写作态度和他豁达平淡的人生态度是有关的。
撇开了这些汪曾祺的小说和散文,我更喜欢读他的两篇代表作,一篇是《大淖记事》,一篇是《受戒》,我更喜欢《受戒》,可能是更富童真,但其实,当读了很多遍以后,我开始觉得这与汪曾祺的语言风格是一致的,他依然是在表达一种淡淡的忧伤,一种像冲破世俗束缚,渴望自由的感觉,这也是汪曾祺毕生追求的,他是一个时代的悲剧,被称为“最后一个士大夫”,他践行的是大儒式的风格,他以天下博爱为己任,把普及苍生作为自己的信念。
读完了这本并不算厚的《汪曾祺作品精选》,好像是与一位文化名人隔了时空对话,他在平静而又耐心的叙述,我在不知疲倦地听着,不仅仅是故事,还有味道,浓浓的乡土文化味道。
汪曾祺散文的读后感5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暗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与陆游广为人知的表达报国雪耻之志的诗歌不同,这首诗给我们看到了一个士大夫的日常生活情趣,闲适的心情有一种不被尘世所染的脱俗。
汪老喜爱这首诗,不如说是他喜爱这种心境,这种心境是具有生活气息的。“春初新韭,秋末晚菘”是汪曾祺用来评价自己的散文的。他喜欢疏朗清淡的风格,深得自然之馥郁,叙述平淡,含蓄,而节制。
他对生活的感觉,似乎略有逃学孩子的清闲,世界也就这么大:嘴里叼着的微甜的草根、为了捉“都溜”沾惹了一身的臭芝麻、苗族女孩子娇嗔柔和的“卖杨梅——”声、在窗台上悄悄“吸着水”的绣球花,这就是生活,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艺术,他真实地、切身地享受这种艺术。桐城派讲究写文章要有“文气“,汪曾祺的文章就是很有“文气“的,“气“很足,抑、扬、顿、挫,全篇文章看似无法,结构散漫,但却有一股“气“相联,“大巧若拙“。再一点就是汪曾祺的语言相当好,看似平淡,韵味很足,并且会留空白。汪曾祺写他的老师沈从文,不去写沈先生如何有才,如何勤奋,而是写沈先生有一腔难懂的湘西方言;写张君秋,就写张君秋的能吃,吃过饭画完妆再来二十个饺子;写金岳霖接受毛主席劝告要接触社会,就坐三轮车在王府井东张西望——这些都是表现人物性格与特点的东西,汪曾祺就是不动声色地抓这些,
他是个别样的作家,他与当今坐在家里或办公室里眼珠牢牢盯住屏幕、手指在键盘上飞舞、神经几近被络绎不绝的电话摧毁的作家不一样。他的文章、他的书像是被他本人抚摩过千万遍的,字里行间散发出的是木头铅笔的味道,而不是机器的硬冷。我能看到一个健朗的老人用他骨骼突出的手握住铅笔,面带淡定从容的微笑,他细腻动情的笔触时不时地给自己和我们一个小小的惊喜、小小的感动,为了一小盘带着雨珠的洁白的缅桂花,抑或是为了一条从湖心突然一跃而起的大鱼,还是堂倌颇具京腔的一声“收茶钱——”,它们以滋润人心的方式诠释了“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东方古训。平平淡淡才是真,平淡是一种生活状态、一种境界、一种认识。在极力让我们感受美的同时,我分明听到一个慈祥的声音在对忙着赶路的世人们说:“孩子们,慢点走,你们看这朵海棠的颜色,像是哪个大家闺秀的胭脂水不小心从指尖滑落,浸进了花瓣里。真美。真美。”
汪曾祺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淡“,淡得相当有味道。他的散文,记的也就是一些昔人旧事,或者名胜古迹什么的,好像信手拈来,娓娓而叙,并且点到即止,留下大量让人回味和思考的空白。那些随手拈来的东西经过作者看似漫不经心的处理后,立即就充满一种雍容大度的雅儒气息,是一种真正意义的聪颖和智慧。这些年文坛玩深沉的东西特别多,满纸文章故弄玄虚或者莫测高深。比较着汪曾祺,你就会发现后者的大家风范,而前者只不过是一群自作聪明者,他们不是“真和尚“。可谓:真僧最言家常话。
汪曾祺散文的读后感6
《汪曾祺散文》是我20xx年时偶在市集中买到的,记得还是盗版书。当时对汪先生所知甚少(应式教育的后果),只知汪先生应该算得上是一个著名作家。
闲暇之余,开始是以一种慵懒的心情看《汪曾祺散文》的。哪知,一读之下竟不能放下。
读《汪曾祺散文》,如同是听一位经历抗战、解放战争的历史老人在向我们娓娓动听地述说生活小事,而在倾听之中,这种生活小事似乎更是一种无形中的人文和历史教育。
在《汪曾祺散文》中,我们看到了曾经的西南联大教授们的风采,我们读到了当时人们对于政治、文化的评判,我们如同读一位历史老人的故事。
在《汪曾祺散文》中,我们读到了中国文人不屈的傲骨,看到了中国学者在艰苦的环境中对思想与学术的孜孜追求......
汪老以一种充满人文色彩的笔调,向我们讲述着曾经的往事,向我们传来种种可供学习的精神与思想。
读《汪曾祺散文》,如同在读历史,更如同在向众多先贤和在世的思想老人学习为人处世!
读了汪老的书,相信大家都能明白,其实中国不缺乏文化大家和散文大家,我们只是缺乏学习和认知的机会。读了此书再说中国无散文大家,也许会是一种笑话!
汪曾祺之书,不读后悔,读了不遗憾!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10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知道散文吧?散文是一种常见的文学体裁,取材广泛,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样。什么样的散文才是真正的好散文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林清玄散文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1
风息,往往是温驯的,坐在窗前,看着林清玄的散文,然后仰望天空,无穷尽的灵感萦绕着你的身体。
真的,读着本书是很享受的事,有些人说散文要非常优美,句子要华丽的如富丽堂皇的宫殿。不,散文必然优美,但不是一味的去追求外表美,要不是韵味而幽默。
当我读完林清玄的散文后,感觉自己坐在一个幽深碧绿的湖中,那湖面静得如一面镜子,而湖里又有几人能知道,有一股深不可测的力量!
回到现实后,看着散文,无尽遐想。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2
初读《林清玄散文精选》一书时,书中优美的辞藻,散发着一股淡淡的清香,引人入胜。书中深厚的含义深深地吸引了我,或许是志趣投合吧,喜欢淡雅散文的我,一下子喜欢上了《林清玄散文精选》。
最让我喜欢的是,林清玄叙述自己儿时的故事。虽然表面说着自己儿时的事,但总表达着一种情感。每次看这本书时就会情不自禁融入其中,看到了林清玄与“棋子”下棋,看到了林清玄和小松鼠嬉戏,也看到了林清玄过火时的恐惧、害怕。
最让我欣赏的是,林清玄撰写自己现在的生活。每篇文章都表达了自己对乡村的怀念,或是一则意味深长的道理。每则故事故事都写得十分真实,不仅让我想起林清玄思念番薯之情,林清玄城市种菜记······
未了,似乎还沉浸在林清玄淡雅的散文中。不由得也吟诵出一句话:
活在苦中,活在乐里;活在盛放,也活在凋零;活在烦恼,也活在智慧;活在不安,也活在止息。这是面对苦难的生命最好的方法。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3
寒假里,我从《林清玄散文集自选集》这本书里明白了许多道理。
我们在学校里,可以用这个道理来形容:挫折,学习智慧;离散,学习成长;忍苦耐艰,人生才能显现真实的价值。难道不是吗?林清玄在这本书里说:“这本自选集是我对一个少年的期许,不只是写给自己的孩子,而是为天下的孩子所写。准确的来说,这本自选集希望收录学校应该教而教的不够的观念这句话我非常赞同,因为这样子可以提高我们的成绩。
林清玄还在书里说不要因为遇到挫折、遭逢离散就寻死觅活,人类早就绝灭了。是啊,如果因为一点小事而寻死,那才是人间真正的愚蠢。他还在书里说要珍惜自己的童年,对啊,我们原来的班主任也一直说:“玩要尽情的玩,学要认真的学。”如果一个人只知道学习,连给自己的放松的时间都没有,长大以后可能一事无成。
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要珍惜眼前的所有东西,享受生活中美好的东西、发现人间的真情……我发现世界是多么的美好。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4
初次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是带着无聊的感觉去看的,后来,我认为这本散文集的第一章最好看。
第一章的题目叫做《温一壶月光下酒》,讲述了两位弹奏音乐的贫困的人民:一位喇叭手和一位负琴盲翁以及剩余的一些记叙文,我觉得,林清玄想告诉我们,在如此美好的月光下,总会有人因为某种原因在悄悄地哭泣,需要他人的帮助。社会上不仅仅有喜剧,也有着一系列的悲剧。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只有靠后天的努力,才能改善自己的生活与命运。我也从这篇章中体会处了一点,那就是:时间是短暂而又宝贵的,只要你去珍惜时间,就能做出一些有意义的事。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时间是无价之宝,无论你用什么数目都买不回来。
有多少伟人能够逃过“死”这个字?没有一位伟人能够从这个字中逃过。
生命十分短暂,如果想在有生之年做出一些有意义的事,那就从今天开始,珍惜时间吧!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5
人活于尘世,心又怎会不沾染污秽?愿每一个人能静下心来,除去污秽,拥有一颗纯善的心。
正如林清玄所说,珍珠贝在同一时刻被种在海中,有的很大,有的很小,它们所经历的的挫折也罢,伤害也好,虽然很苦,很累,但风雨过后是彩虹,磨难越多,珍珠贝越漂亮。
飞蛾与蝙蝠是这样令人叹息,飞蛾有着明亮的眼睛,却将生命置于火光。蝙蝠天生有弱视的盲点,只得将生命置于一场灾难。有的人不也如此吗?得到了,却不珍惜,直到失去了,才追悔莫及。
“麻雀安知鸿鹄之志”,天鹅,本应飞翔于高空之中,却因为人们的一己之利,将那优美的身躯留在了地面之上,属于天空的鸟儿失去了自己的家园,然而人类还以为这是权贵的表现,多么的愚蠢啊!
心纯则真,心善则美,纯真善良才是人世间最美的的心,愿所有人,能在凡尘中保留一颗纯善的心!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6
林泉、清欢、玄想是林清玄的真实写照,这些也体现在他写的文章当中。《林清玄散文自选集》从看的一页起,它就深深吸引了我,上周看完了卷一天真的心,这周又看完了卷二《纯善的心》。
其中最令我记忆犹新的是咬舌自尽的狗。
它讲述的是“我”坐出租车带“我”的狗去看病,出租车司机看到“我”的狗,想起了他以前狗。他以前嫌狗负担太重,不想养了,就把狗放在布袋里,载出去放生,可是狗一个星期后又自己回来了,他又想把狗放生,可当他到一个很远的地方准备放生时,却发现狗咬舌自尽了。
我的眼前好像浮现出了那只狗的悲惨状况,它为了找主人历尽千辛万苦,主人却连一回安慰的话都没有,又把它抛弃了,狗的内心因该是多么的绝望啊!
唉!在人世间不也有这样的事吗?有情有义的人受到无情的背弃……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7
今天,我读了这本书后,心情久久不能平伏。这个故事主要讲了:有一位老富翁,非常担心他从小娇惯的儿子,他有庞大的财产,害怕遗留给儿子反而带来祸害。于是,他教儿子自己去奋斗。儿子他还发愿:如果不找到宝物绝不返乡。青年打造了一艘船出海。他驾船渡过险恶的风浪,经过无数的岛屿,最后找到一种树木,这棵树木会散放一种无比的香气,青年想:这真是无比的宝物啊!青年把树木运到市场上卖,可是站了一天都卖不出,隔壁卖木炭的卖完了,于是,他把沉香烧成木炭,结果一天就卖完了。他得意地告诉他老爸,他老爸一听,却哭下了眼泪。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智慧:许多人手里有沉香,却不知道它的珍贵,反而羡慕别人手中的木炭,最后竟丢弃了自己的珍宝。我知道了什么东西都要珍惜,不要等没了才后悔。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8
看过林清玄的散文,就知道什么是朴素而大气。
每一次看一篇散文都会发现林清玄把自己的感想写的很深刻。我很喜欢这样的写法,一个人没有自己的想法那还得了?他在他写的海拔五百中说到:我们不必像爬山专家爬到五千或一万的地方,把名字刻在石头上,他们说那是“征服”。但是有了征服,就没有完全自由的心情。我深深认同这句话,一个人有时并不需爬的太高,五百米既能俯览山下的美景,又不失去自由,不会让人一会的向上爬,失去了乐趣,错过了五百米的美景。
我还喜欢林清玄中的《煮雪》这篇文章。读完之后,就是满脑子都是作者脑洞好大。这篇文章好科幻,挺好看。这篇文章我看了好几遍,越看越喜欢。要不我也来一段:我就写要是听别人埋怨的话,就把冰切细绕大火柴火,加一点点盐去烧,这样才能听出对方心里有多生气,心里有多急。
生活中我们往往认为站得高望得远,但是在“站得高”的过程中,你又错过了多少机会呢?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9
生命的成长需要时间和陪伴——读《林清玄散文自选集少年版》有感
说实话我认为父母应该多花点时间在自己孩子上,尤其是成绩不好和行为规范不好的孩子上,因为我发现:生命的成长需要时间和陪伴。而这些不好的学生大多数是因为父母没有多数时间来陪他们和管他们。
说到这,我突然想到一个故事,故事如下:
就是一个美国男孩等他的父亲,等到了大概12点,他的爸爸拖着疲惫的身子回来,男孩提出了借10美元的要求,于是父亲给了他。
男孩高兴极了拿出了另外10元,合起来把它给了父亲,并说:“我能买一小时让你来陪我吗?”
这个男生是多么希望能有父亲陪伴的时光。
当学生或孩子犯错的时候请给他们时间;
当学生或孩子孤独的时候请给他们陪伴;
因为生命的成长需要时间和陪伴。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10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现在我们所处的时代,我以为应是散文再盛的时代,于是,在购书时,购得《林清玄散文》一书。
读书中文章,就像是在与林清玄聊天,在听他娓娓道来,文章中没有华丽语句,有的是一个个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故事,一个个与人生紧紧相连的传说,但是这些小故事却能带给人启示与收获。无论是童年往事,还是即时感受;无论是记人,还是咏物;无论是叙说欣喜,是倾吐遗憾,总是用一种淡淡的笔调,让人沉浸在一种宁静、雅致、平淡的氛围中。无论是“温一壶月光下酒”,还是那种推开窗就可见一片田园风光的日子,亦或是“三生石上旧惊魂”,总是一种缓缓到来的语调,带给人一种美好的意境,向我们展示情怀真挚,向我们描述着血有肉有灵魂的人。
清冽之息,就是《林清玄散文》带给我的感受。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作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该怎么写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林清玄散文读后感作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林清玄的散文中的奥秘不比的之前的两位作家的散文显而易见,但细腻的程度却与之前的两位作家不相上下。
父亲给我买的是少年版的,是林清玄专门写给孩子们的。他说:我并不期许我的孩子在课业上得第一,但我期许他们有天真的心、纯善的心、美好的心、庄严的心。能在这浑浊的世界,能保持清明;能在这悲伤的世界,拥有快乐。
这本自选集是他对少年的期许,不止是写给他自己的孩子的,还是写给世界上所以的孩子的。他希望世上所以的孩子可以永远拥有这四颗心。
我在这本自选集中最喜欢的散文是《软枝杨桃》,是选自天真的心。散文大概的意思是:作者在乡下看见了两棵野生的软枝杨桃树。杨桃树的盛产使作者吃惊,因为不使用肥料,杨桃树竟然可以如此高大、结如此多的果实。更让作者吃惊的是,这么好的杨桃却没有人采收、也没有人愿意吃,任其凋落一地,作者十分困惑。当作者站在杨桃树下一看,就明白了。这两颗杨桃树由于没有使用过农药,所以杨桃比一般的小,而且表面多少有虫鸟咬过的痕迹。所以没有人会吃这样的杨桃。这就让作者想起他的一位明堂表哥曾对作者说:我们人自以为聪明,其实比虫鸟还笨。那些没有喷农药的水果外表虽丑,虫鸟都喜欢吃;而那些喷了农药的水果,外表虽美,虫鸟的不会吃,知道吃了有害健康。人只注意外表的美丑,虫鸟却看见了更深的.内在啊!
读完这篇散文,通篇没有华丽的语言却有深层的含义。
这片散文使我顿悟:我们不论看人或者事,都不能只看表面,而应该注重内在。虫鸟爱吃的杨桃由于相貌不扬被我们拒之门外;虫鸟不爱吃的杨桃由于相貌美丽是我们敞开大门。这是我们的短时近利所造成的。当整个社会的人都只重视表面的好看,而忽视内在的毒素时,真正清净的生活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我们应该多注意实而不华的事物而不是华而不实的。
林清玄的散文就是如此,一件小事对于林清玄而讲都有不同的道理,在他神奇的笔下,每一个道理都需要你慢慢发掘……
林清玄散文的风格是细腻、温暖、深入人心的。与他那粗犷的相貌是截然不同的。如果你未看他的资料就阅读他的散文,那么你定会认为林清玄是位秀气的女作者。
他的散文的道理是你发现却不知道应该如何去描述的,这个只能慢慢的研究,琢磨了。可当你回过头品味时,你可能就会领悟到人生了。
散文的读后感怎么写
教你如何写散文的读后感
阅读任务:丁立梅散文集《暖爱》
写作类型:多素材
母爱如此伟大
——读丁立梅的《暖爱》有感
读书会会员 卢静怡 初一学生
有个人,她可以把她所有的爱倾泻给你,但她,不求一丝回报;她可以把她的生命都献给你,但她,却连你买几件贵重的衣服给她也会惋惜,她就是——母亲。
我才十几岁,体会不到深深的母爱,认为她为我们做的所有都天经地义;我体会不了父爱如山,母爱如海。直到这个暑假,读了丁立梅的《暖爱》,我才明白得更深。
这本书令我印象最深的有三个故事:《母亲的心》、《爱到无力》和《如果可以这样爱你》。
《母亲的心》主要讲了一位母亲,想把许多土产品,寄给身在国外的儿子,可邮局工作人员不让寄,最后好不容易可以寄去花生糖和五香蚕豆,母亲很满足。母亲总想把所有的东西都给儿女,我永远忘不了故事中母亲知道可以给儿子寄吃的时候的欣喜。
《爱到无力》讲述了我们兄妹回家过年时,发现母亲老了,体会到母亲的劳累。在我走的时候母亲很内疚,因为她第一次没让我带东西回去,这段话让我印象很深。回城的时候,我第一次没大包小包地往回带东西,连一片菜叶子也没带。母亲内疚得无以复加,她的脸,帖着我的车窗,反反复复地说:"乖乖,让你空着手啊,让你空着手啊!"我背过脸去,我说:"妈,城里什么都有的,我怕我的泪会抑制不住掉下来,以前我总以为,青山青,绿水长,我的母亲,永远是母亲,永远有着饱满的爱,供我们吮吸。而事实上,不是这样的。母亲犹如一棵老了的树,在不知不觉中,它掉叶了,它光秃秃了,连轻如羽毛的阳光,它也扛不住了?"我很感动,母亲把最宝贵的时间献给了我们,我们长大应该多陪陪她。
最后一篇《如果可以这样爱》最让我感动,主要描述了母亲生病了,来"我"这里看病,她希望母亲像她小时一样信赖她,可母亲没有,很自责。
母亲总为我们付出,可当我们长大了,她却不接受我们的付出。
我们就像太阳底下的小树苗,母亲就像太阳,总为我们洒下阳光,母爱是如此伟大。
这时,我看见,窗外一棵小树,正在阳光下茁壮成长……
教你如何写散文的读后感:读后感如何抓住亮点与痛点
教你如何写散文的读后感:读后感如何抓住亮点与痛点
【酷渔老师点评】
前面一期讲怎么写小说读后感时我说过一段话:写读后感,很容易陷入固定的套路当中,写得千人一面。其实,写读后感就相当于对作品的二次创作。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如果你愿意为它写读后感,那说明它一定在某些方面触动了你。这些触动了你的地方,一定是引起你共鸣的某些情节或者是画面,它们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前面写过一篇关于如何写小说读后感的公众号文章,可以在公众号里往前面查找。选的是曹文轩的小说《蜻蜓眼》,读后感作者是读书会会员上高中学初二学生聂琴云。该文已在《作文周刊》发表。)
我认为,能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东西无非有两个,一是亮点,二是痛点。这是最近我在给大家分析怎么阅读散文时一直强调的阅读方法和写读后感的方法。
这篇读后感是本周会员训练作品。好的方面是同学们开始向着训练目标接近了,但还有距离。文章选取了散文集中的三篇印象最深的文章来写感受。共同点是,都对内容进行了概述,且概述准确,从总体框架上来说还是不错的,但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在分析第一篇《母亲的心》时仅止于概述。第二部分分析《爱到无力》写得不错,抓住了痛点进行分析,抓得很准,能打动到读者。第三部分是略写,基本上是一笔带过。
从文章整体看,开头部分的导入还是可以的,语言表达还有一些生硬之处,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一定是要随着阅读量的'增加而不断改善的,有量变才有质变。后面几处还有不少需要根据要求完善的地方,如前面说到了文章中印象最深的地方有很多,后面就应该具体说说这些地方,从细节入笔,写出自己的感和悟。文章最后还可以联系实际谈谈文章对自己的影响。
写读后感不仅是要把这些好的地方再次抽出来,与别人分享,更重要的是,要把你的思想和情感融入到你对这个作品的理解和感受中去,形成自己的东西,这样才能写出有深度的读后感来。
阅读的魅力就是要洗涤人的灵魂,改造人性,人的素养很多方面是在阅读中增进的。跟酷渔老师读书、做笔记,坚持参加小程序在线阅读打卡活动。三个月形成习惯,半年打通阅读与写作通道,一年从量变到质变,习惯变能力,能力变素养。影响最大的有两个东西,一是素材,二是表达能力。关键是,你要坚持,是真实的坚持。
史铁生散文读后感
史铁生散文读后感3篇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散文吧?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那么问题来了,怎样才能完成一篇优秀的散文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史铁生散文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史铁生散文读后感1
上帝夺去了他的双腿,却从未击碎他坚强而善感的心;岁月悠久了昔日的青涩,却从未消散那份柔软与纯净——题记
读了史铁生的文字,你会觉得是品过了一杯珍藏的清醴,回味清香悠长,在某个时刻,也许会应景地涌上心头,不急不缓,恰到好处地催人泪下。因为文字充斥着感性,更因为理性的叙述,更让人的心颤然一抖。
多舛的命运让本就心细的他更加感性。翻开书,你会发现那字里行间,全都是感情——就像是一碗炸酱面,酱汁沾染了每一根面条……原谅我的俗气,对于清贫的我来说,炸酱面确实很美味。不,也许这文字真的就如炸酱面,平白,却深入人心。
静夜时,阅读着《插队的故事》,我是九零后,没插过队。但读着读着,我似乎觉得那个年代同我并不遥远,我甚至能感受到清平湾,仲伟,小彬……这些景和人是我见过且亲身经历过的。那种啃着掺麸的窝头想着烧鸡味儿的日子,那种见了心爱的男孩女孩却不得不遮遮掩掩的羞涩,那种忍受着十足的青春干劲被不平和心酸磨得一干二净的痛苦……我不知如何评论那个时代,因为毕竟我没真正经历,更多的苦痛细节我无法理解。也许,即使我经历了那个时代,我也无资格评论,因为我于那段时光,只是一个平凡的经历者,一个普通的记叙者。
更疼的是回忆。《插队的故事》里,多年后,当年的少年少女再聚时,那种物是人非的苍凉,冰了心。面对瘫痪,文字已经有些锐利。而在《原罪·宿命》里,直接赤裸裸将无望表达了出来。这是小说,文中的“我”、那个“莫非”并不是作者本人,我告诉自己。但是,每个主人公都有作者本人的影子,更何况,他们的经历如此相似。事故发生后的冥想,不是痛极后的麻木么?
我认为史铁生感性,是因为还有他对母亲的一份心。经典之作《我与地坛》中,他觉得自己没能早些理解母亲,没能尽孝,愧疚之情溢于言表。可是,他能在母亲有生之年重新振作起来,想必也是一种安慰吧。母亲的爱永远是博大无私的,她甚至可以为孩子心细地着想一切而忘记自己的存在。
而感性是与理性并存的,这才构造成一个完整的人。能将二者处理得十分得当的,便是一个识大体、有大爱的人。史铁生便是如此。
感性的文字是用理性来表达的。《兄弟》《午餐半小时》里,便是对现实的辛利理智地揭露。如一根长矛,直指社会最阴暗亦最易被人忽视的一面。《兄弟》里,以一个善良女孩子的视角,表达了对贫苦家庭的一对兄弟的同情,更有对世事的无可奈何和对条条框框的思索。《午餐半小时》的文字则充分展现了史铁生先生对光影和声音掌握得敏感、到位,十分精彩。一群工人一起谈话的场面映入眼帘。描写了底层劳动人民的辛劳与期冀,以及社会的不公与欺压。
……
其实史铁生先生的文字基本都是感性理性交融的,但我觉得还是感性在前。因为里面有打破常规的想法,譬如说:爱情是两个人相互理解,在理解之上而获的自由;婚姻也许会让有些人害怕,害怕失去现在所拥有的的美好;人活着,就是因为有个信念在支撑,不得不承认,只是每个人的信念不同罢了。信念消亡了,人亦不复存在,这和肉体无关,说的是精神世界……
很多人喜欢史铁生先生的文笔,觉得纯净柔软,像是一大朵一大朵的棉花,在棉花下,又是一片贫瘠锋利的'土——这是现实。再怎么美好的文字,都是建立在现实之上的,否则就是无病呻吟。这说的也是理性。
当今,很多年轻的写手爱堆砌华丽的辞藻、卖弄文采,浮得像一片油,没有质量。对此,我想说:去阅读史铁生先生的文字吧,深厚而纯净、柔软而现实,那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沉稳。相较而言,那便是一股清泉,干净而有质量。
因为那其中,有感性,亦有理性。感性在前,理性跟上。
史铁生散文读后感2
史铁生是位特殊的作家。毕业于清华附中,文革初期,18岁的他响应号召赴延安一带插队,过重的农活,恶劣的生活条件,伤害了他年轻的身体,有一次还淋了大雨,高烧不退。回北京后,生日那天住进了友谊医院,从此再没能站起来。瘫痪那年他才21岁,他写有一篇《我21岁那年》。正值青春年少啊!用他的代表作《我与地坛》里的话来说,是“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每周3次血液透析维持生命。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残疾到底给史铁生带来了些什么?有人说,他因为身体的残缺而对生命有了更深的思索;我想说,他发现了生命普遍的残缺,并用生命的眺望弥补了身体的残缺。
他在《给盲童朋友》一文里给盲童们解释“残疾是什么呢?残疾无非是一种局限。你们想看而不能看。我呢,想走却不能走。那么健全人呢,他们想飞但不能飞——这是一个比喻,就是说健全人也有局限,这些局限也送给他们困苦和磨难。……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这就是命运,任何人都一样,在这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
“健全人也有局限,他们想飞但不能飞”,是呀,如果能飞,谁不想飞呀?还有诸如健步如飞、事业腾飞、飞到心爱的人身边等等翱翔的人生愿望,可是身体再强壮、头脑再聪明的人也不可能平地起飞。人生而有缺陷,谁敢说自己的人生不会经历挫折和磨难,不会有痛苦和无法拥有?既然如此,那么健全人和残疾人一样都处在超越生命残缺的路上;其实生命是普遍的残缺,即使你是健全人。
他在《有关庙的回忆》写道:“无论再往哪儿去吧,都说明此地并非圆满。丑弱的人和圆满的神,之间,是信者永远的路。……此岸永远是残缺的,否则彼岸就要坍塌。”如果此岸的生命都圆满了,就没有信者去往彼岸,那人们心目中极乐的彼岸自然就因为毫无意义而坍塌了。这里无非铁证如山地告诉我们:一切生命都是残缺的,谁也不会比谁更幸运,谁也不会比谁更不幸。幸运和不幸在不同的人那里只不过表现在不同的方面、不同的时段罢了!当我从史铁生那里明白了生命平等的永远的残缺,我便减轻了对生命春荣秋杀的忧伤。
比起普通人,史铁生当然更懂得生命的残缺,而他从当年同样荒芜了的地坛走出来后,宁静平和地接受了这种残缺。《病隙碎笔》里的这段话一直是我的座右铭:“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恋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但他最让我感动的是他以残缺的生命却比任何健全人都热烈地进行着生命的眺望,从而弥补了生命的残缺。这里先解释一下他说的“眺望”是什么。首先当然关乎史铁生作品里的核心概念“灵魂、心魂、心流”,总之,都有一颗心在。他在《想念地坛》里说:“写作的零度即生命的起点,写作由之出发的地方即生命之固有的疑难,写作之终于的寻求,即灵魂的最初的眺望。”史铁生的眺望是“灵魂的眺望”。《有关庙的回忆》里写到了奶奶在庙里听做法事的音乐和诵经声时的眺望:“奶奶听得入神,摇撼她她也不觉,她正从那音乐和诵唱中回想生命,眺望那另一种地方吧。”这不正是你我他,芸芸众生为了解除生命的苦难残缺而向彼岸极乐净土的眺望吗?
史铁生散文读后感3
前几天去旧书店淘书,买了一本《史铁生散文》。
于我,一个从小就对语文不感冒的人来说,买散文倒是件稀罕事。说到从理科转文科,好象是大学之后的事。其实,高三的时候,就对散文之类的挺感兴趣了。那个时候在准备高考,几乎每天都要做阅读训练。
读的文章要么是大家的作品,朴实无华却含义隽永;要么是不出名的人写的,辞藻华丽而形式精美。
我渐渐的能从文中体会点儿什么、参悟点儿什么,语文成绩也越来越好了。其实,一直以来,语文课本上的文章都是经典之作;其实,按道理说,我应该很早之前就爱上阅读。也许是课文后面的“背诵全文”让我心生抵触,也许是归纳中心思想的教育让我只感到枯燥,总之,相比于对趣味数学的热爱,语文确实受到了我的冷落。
也因此,我一直都是个偏科的学生。语文和数学,两大最最基础的学科,少了其中任何一科,都只能是个瘸子。如果说数学带给人的是缜密和智力,那么语文带给人的则是细腻和智慧。好的文章,应该抛却杂念,用心来读。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秋天的怀念》
文章很短,但是却把母亲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对于史铁生来说,应该没有一个人比母亲更重要了吧。但是,直到失去了,他才后悔,怎么以前一直都没发现。
“上帝从来不对任何人施舍‘最幸福’三个字,他在所有人的欲望面前设下永恒的距离,公平地给每一个人以局限。如果不能再超越自我局限的无尽路途上去理解幸福,那么史铁生的不能跑与刘易斯的不能跑得更快就完全等同,都是沮丧与痛苦的根源。”——《我的梦想》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人人都有自己的不幸。
在史铁生看来,刘易斯应该是最幸福的人了,但是他也有他的不幸。
这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也不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围城,确确实实是每个人都会有的感觉。
什么是幸福?幸福不是像别人那样,而是不断的超越自己。
有多少人能如史铁生一般的达观,难怪人们都说,虽然史铁生的身体是残疾的,但是却没有人比他的精神更加健全。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人真正的名字叫作:欲望。”
“只是因为你还想活下去,你才不得不写作。” ——《我与地坛》
这些话,怎么看都像是出自马克斯·韦伯之口。你不用急着死,那是早晚的事。你一定想活,那就是欲望。
人的名字叫欲望,在欲望的支配下,人怎么才能自由?只有把欲望当作目的,而不是手段。你想活着,就别为自己找那些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否则你就是活着的奴隶。
你活着是为了什么吗?不,是为了活着而必须做点什么。活着不是为了写作,活着不是为了功名,活着不是手段,活着本身就是目的。
如果你真想写作,那就把写作业当作目的吧,它也不应该是活着的手段。把目的本身当作手段,人才能自由。
“苦尽甜来,对,这才是最为关键的好运道。”
“过程!对,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创造者过程的美好与精彩,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你能够镇静而又激动的欣赏这过程的美丽与悲壮。”——《设计好运》
其实,痛苦与快乐,其实都是挺好的。快乐的好,在于曾经拥有;痛苦的好,在于即将得到。
痛苦到了极端,也就只是剩下快乐了。我喜欢自虐,是因为自虐过后才能达到更上一层的快乐。纯粹的快乐是没有的,即使有也是无聊的。令人惊叹的是,史铁生居然可以如此有条理有逻辑的将这样一个道理讲清楚。
生命在于过程。生命的起点是不能选择的,生命的终点是无法改变的。我们所能决定的,唯有生命的过程。
生活的全部意义,也在于过程。
能够有多少体验,能够有多少收获,都在于过程。每多一份体验,每多一份收获,都是生命过程的成就。所以我喜欢让心灵有各种体验,酸甜苦辣,都尝一遍。所以我愿意去尝试任何新鲜事物,无论容易、困难、舒适、艰苦,都试一下。
散文读后感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老舍散文读后感、散文读后感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