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金报记者 李树超
在权益类市场整体低迷情况下,中短债基金却实现了逆市快速增长。
多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今年四季度以来公司管理的绩优短债基金规模,仍保持持续增长态势,各类型资金净流入较为明显。
然而,中短债基金规模的快速攀升,也带来了合意资产配置的难题,基金业绩也趋于平庸化。多家公募通过加强固收投研团队建设,提升宏观策略研究和信用研究,以及交易能力建设等举措,以适应产品规模的扩张,保持该类产品业绩的稳健增值。
总规模突破4000亿元
中短债基金今年规模激增142%
多位业内人士近日对记者表示,在今年四季度股市走弱、权益类基金表现不佳背景下,具备较短久期、收益稳健的短债基金受到资金的追逐,多家公募旗下的短债基金实现了规模的快速增长,新产品的逆市布局,不少公募旗下短债基金还实施了限购举措,不再接受大额资金的申购。
一家公募渠道部负责人对记者表示,他所在公募的短债基金四季度以来规模仍在持续增长,其中第三方销售机构渠道销量较大,对应的多数是普通投资者;机构资金净申购也有三分之一水平,机构客户主要覆盖了城商行、农商行、互联网银行和券商投顾等类型。在今年权益类市场表现不佳背景下,绩优短债基金受到各类型资金的追捧,他所在公募的绩优短债基金近半年规模增长超过了4倍。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全市场124只中短债主题基金(份额合并计算)总管理规模达到4083.35亿元,比去年末规模增长近2400亿元,增幅高达142.13%。
与此同时,全市场的百亿短债基金数量,也从同期的2只增至12只。国泰利享中短债、广发景明中短债都跻身200亿体量的短债基金,建信鑫悦90天滚动持有中短债、华夏中短债等多只产品也在今年跻身百亿体量,成为百亿短债基金。
“从全行业来看,年内短债基金规模增长较多,增幅明显,我司短债基金规模变化情况与行业基本保持同频,也出现了较多的净申购。”华南某公募基金投研人士称。
在该投研人士看来,短债基金净申购的背后原因,一方面今年是资管新规正式施行后的第一年,原先一些配置在银行理财等保本型产品上的资金开始向稳健型净值化产品转型,所带来了溢出效应;另一方面,今年权益市场回调明显、波动加剧,导致一些风险偏好下行的资金寻求短债基金作为“避风港”来配置。
在资金的追捧下,该类型基金也积极实施限购。截至11月11日,全市场124只中短债主题基金中,实施限购的基金数量达到47只,占比接近四成。
不过,也有部分公募投研人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今年四季度以来投资者对短债基金的需求变化不大,也有部分产品出现了净赎回,产品规模有所下降。
适应规模扩张趋势
多举措提升投资业绩
从规模变化看,今年逾8成短债基金规模出现了增长,并新诞生了10只百亿短债基金。然而,随着基金规模的攀升,大规模基金获取市场超额收益的难度也在增加,多家公募基金通过加强宏观策略研究、信用研究和交易能力建设等,跟进调整投资策略,适应规模的扩张形式。
据记者测算,截至11月11日,全市场12只百亿短债基金今年平均收益率2.71%;50亿-100亿元平均收益率最高,达到2.84%;小微基金收益率较低,平均收益率为1.93%。
建信基金对此表示,规模扩张后,资产配置上面临的主要难题是合意资产的相对稀缺,也就是如何在收益和波动之间做好平衡。公司采取的办法是保持策略的一贯性,在确定性较大时适当拉长久期,做的更为积极一些;在把握性不强时,严格控制组合的波动率来控制回撤,同时在信用债中积极把握各种有性价比的机会,积小胜为大胜,坚守产品的定位,做好收益和回撤的匹配。
在控制回撤方面,建信基金表示,我们主要通过以下各项措施:一是借助公司流动性团队,对资金面做好跟踪和预判;二是做好信用风险的严格把控;三是做好个券及主体的充分分散;四是做好负债端的沟通与引导。
上述华南公募基金投研人士也表示,随着短债产品规模的扩容,首先要加强宏观策略研究,自上而下对大方向有个基本判断。短债基金通常是投资于1年内到期的债券,因此判断短端利率的走势十分关键;其次,应当加强信用研究,当前债券违约呈现出常态化的趋势,需要我们以基本面为核心,运用信用研究评级规则,严肃入库标准,实现精准评级,并实时动态调整;最后,加强交易能力的建设,可以用一部分仓位运用交易性策略,以此增厚收益。
相对于关注规模带来的投资上的挑战,多家公募更强调基金管理人自身对业绩的影响。
上述华南公募基金投研人士认为,对于短债基金而言,安全性和流动性应当是投资管理中需要考虑的首要因素,其次才是收益。这也就意味着短债基金在可投范围、久期、杠杆率、信用分布等方面受到的限制较多,如果短期内规模过快增长,相配套的研究资源、交易资源等又没有跟上,势必会影响产品业绩表现。
“相较于规模,基金管理人固收团队的投研建设、信用评价体系等对业绩的影响会更大。”该投研人士称。
国泰基金也基于上述理由建议,投资者在选择短债基金时,可以重点关注具备丰富的大资金管理经验的基金公司与基金经理,如果相关机构和基金经理有管理多只大规模基金产品的经验且均取得优秀的历史投资业绩,那么大概率其能力圈是可以应对产品规模的不断扩张的,也大概率能在产品规模扩大后保持业绩的稳定。
编辑:乔伊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