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报 记者 方彬楠 陆珊珊
智慧农业、精准搜救、实时导航……“北斗+”的应用,已成为许多行业加速发展的新支点。11月7日,国新办发布《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白皮书指出,截至2021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45.5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39.8%。而这与北斗卫星系统的广泛应用有着重要关系。
据白皮书显示,2020年7月,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向全球提供服务,2021年,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总体产业规模达到4690亿元,北斗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业内有分析认为,按照目前北斗系统的产值增加速度,2025年产业规模有望达万亿元。面向未来万亿级的产业,未来无论是“北斗+”还是“+北斗”,如何与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更紧密相联系,仍是一道摆在眼前的现实考题,尚需继续探索和创新,推动北斗与信息科技产业、实体经济产业实现“无缝对接”,实现真正“融合”而不是简单的“结合”。
全球定位精度优于5米
国新办在今年11月4日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北斗》白皮书提出,北斗系统已成为面向全球用户提供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定位、导航与授时服务的重要新型基础设施。北斗三号在轨30颗卫星运行状态良好,星上300余类、数百万个器部件全部国产,性能优异,实测表明,全球定位精度优于5米,亚太地区性能更好,服务性能全面优于设计指标。
“现在的北斗三号系统,也就是北斗全球系统,已经是世界一流的卫星导航系统,技术体制、信号设计以及技术程度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功能也很强大。”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新闻发言人冉承其在11月4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北斗系统最初对外承诺的服务指标是10米定位精度,做到今天已经实现了5米甚至更优,在局部地区可以达到2-3米的定位精度,我们的授时精度对外服务的承诺是20纳秒,现在可以提供10纳秒授时精度。”
目前,很多地图软件已经正式切换了北斗优先的定位导航。
“在北斗之前,我们的GPS定位很多使用的是国外的卫星系统,由于国外系统的加密设置使得一些地图精度并不准确,在具体应用时也存在信息安全泄露的各种风险。而北斗三号全面使用后,各行业如自动驾驶、物流位置、货运卡车的位置等都有了更精准、安全的定位。”黄河科技学院教授张翔分析表示。
具体而言,张翔认为,更高精度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一来可以在军事上确保国家安全;二来每年能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省去原来用来引进国外系统的巨额资金,同时用自己的系统以低价服务国内用户去创造价值,并投放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三来也是拥有了我国自己的科技储备。
北斗距我们并不远
今年5月,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发布的《2022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2021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达到469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20%。截至2021年底,我国从事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的企事业单位有14000家左右,从业者约50万人,包括新三板在内的相关上市公司总数为90家,中国卫星导航专利申请总量突破9.8万件,继续保持全球领先地位。
“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达到45.5万亿元的规模,与北斗卫星系统的广泛应用有重要关系,北斗广泛应用在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各行各业,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十分显著。”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教授评价道。
正如冉承其在今天的发布会上所披露的,中国北斗进入规模应用发展快车道,在产业发展被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的同时,北斗深度融入基础设施、赋能各行各业、走进千家万户,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在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健上,北斗系统基础持续夯实,形成了芯片、模块、天线、板卡等完整型谱,软件、算法等完全自主研制,构建国家检测认证体系。国产芯片出货量超亿级规模,国外同类芯片支持北斗系统,形成良性发展态势。
“北斗+”在行业领域全面覆盖,应用深度持续增强。截至2022年6月,北斗终端数量在交通运输营运车辆超过800万台,农林牧渔业达130余万台,公安达180余万台。通信授时、气象监测、应急减灾、城市管理等领域正在加速推进北斗规模化应用。国家发改委在今年4月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医疗健康、防疫消杀、远程监控、线上服务等下游运营服务环节产值近2000亿元。
在融入百姓生活的大众应用上,特色服务也触手可及,北斗正在成为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等大众消费产品标准配置。2022年上半年,中国境内申请入网的智能手机中,128款支持北斗定位,出货量超1.3亿部,占上半年总出货量的98%以上。手机地图导航中,北斗定位服务日均使用量已突破1000亿次。特别是,北斗高精度定位服务已进入大众手机,在深圳、重庆、天津等8个城市开通车道级导航应用。全球首款支持北斗三号区域短报文通信服务的手机已正式发布,用户不换卡不换号不增加外设,就能通过北斗卫星发送短信。
“加出”万亿大产业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产业链分为基础产品、应用终端、系统应用和运营服务四部分。未来,在北斗自身的设备生产之外,北斗如何与其他各行各业结合发展,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
具体来看,在与导航联系最紧密的交通领域,张翔认为北斗三号为自动驾驶奠定了良好基础,“自动驾驶需要极高精度的导航才可以实现,之前这种高精度我们只能依靠国外的系统,现在北斗系统已经实现了高精度”。目前,北京亦庄已开始试点无人驾驶出租车业务。
在更辽阔的航海领域,北京商报记者联系了集船舶技术服务和商品贸易为一体的平台化运营企业青岛儒海船舶工程有限公司,该公司媒体中心主任金洪钰表示,北斗系统未来应用空间很大,尤其是在航海行业,具体的应用并不局限于导航,还需要和具体的产品挂钩。“我们现在正计划和北斗展开合作,但具体产品方向还在保密阶段。”金洪钰说道。
而在消费环节,中国数实融合50人论坛智库专家、商务部研究院电子商务研究所副研究员洪勇指出,北斗系统能推动基于“位置”的电子商务进一步发展,通过分析用户位置信息变化,了解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便于商家进行精准化营销。
业内分析认为,按照目前北斗系统的产值增加速度,2025年产业规模有望达万亿元。
不过,洪勇认为“北斗+”“+北斗”的应用落地存在落地成本成本高、应用人才缺乏、信息共享机制不完善三个方面的难点,应从三个方面着手推进落地:一是加大专项资金支持力度,设立“北斗+”“+北斗”的应用落地专项基金,鼓励各类金融机构为“北斗+”“+北斗”的应用落地提供多样化融资服务;二是推动“北斗+”“+北斗”的应用落地人才供给,培养既懂北斗又懂产业的复合型人才;三是推进“北斗+”“+北斗”的应用落地数据开放共享,制定数据资源确权、流通、交易等相关规范制度,健全市场机制。
此外,和要实现“互联网+”而不是简单的“+互联网”的命题一样,洪涛认为,“北斗+”“+北斗”与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紧密相联系,关键点是如何做到“无缝对接”,即北斗卫星系统与其他信息科技产业、实体经济产业等应做到相互“融合”而不是“结合”,只有真正“融合”才能够转化为真正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