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台北11月3日电(记者齐湘辉 黄扬)台湾近日有知情人爆料,台北故宫博物院典藏文物在短短两年间破损了三件。此事在岛内迅速成为舆论热点,社会各界不断追问、质疑,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说明和调查未能解人疑窦,事件真相成为众说纷纭的“罗生门”。
据台湾媒体报道,10月28日,中国国民党籍民意代表陈以信披露,台北故宫博物院典藏文物破损,而院方存在隐瞒不报的情况。台北故宫博物院随即发出新闻稿,承认2021年至2022年间,该博物院有三件明清瓷器藏品出现破损情况。
根据新闻稿,2021年2月3日、2022年4月7日,器物处瓷器科人员整理文物时,打开文物包裹后发现“明弘治款娇黄绿彩双龙小碗”“清康熙款暗龙白里小黄瓷碗”破损;2022年5月19日整理文物时,工作人员在作业过程中疏忽,致“清乾隆青花花卉盘”掉落破损。
一石激起千层浪。“故宫文物破损且不止一件”这样严重的事件经人爆料才浮出水面,引发各方质疑台北故宫博物院有隐匿之嫌。
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吴密察在随后的记者会上称,破损的“只是一般古物”,甚至不是“重要古物”,并称“在我的任期内,只有这唯三的文物损毁,而这三件文物也未曾对外展出过”。这一轻描淡写的表态让各界人士大为不满,有民众投书媒体,批评博物院管理层对文物“不珍视”,对文物破损“不心疼”。
迫于外界压力,院方10月31日向台当局立法机构提交关于双龙小碗、小黄瓷碗破裂的初步调查报告称,破裂或因关上铁箱时,因人为施力按压或空间缩减导致文物碰撞,或是之前就有肉眼无法看见的暗伤或裂璺。
由于初步调查对毁损原因及行政责任并无具体结论,仅推断双龙小碗破裂时间是“2012年3月2日大盘点后,至2021年2月3日被发现前”,小黄瓷碗破损时间推测是在“2020年第1季院藏文物抽点后”,难以平息社会各界质疑。
陈以信质疑,文物受损,为何经过一年半载吴密察未曾主动向民众说明?为何拖延调查时间以至于监控录像过了保存时间?他认为调查报告“明显与事实不符”,国民党团更是整理了报告的“十大疑点”,要求院方解释清楚。
有媒体报道说,台行政机构负责人苏贞昌曾回应,事发过后吴密察向他报告了,当时他交代吴密察依程序处理。但面对舆论追问是否成立专案组进行调查,苏贞昌言辞闪烁,表示“会多加斟酌”,被质疑是在“隐匿真相”。
最近又有人放出消息称,在马英九执政时期,台北故宫博物院也有3件器物破损。但对具体情况也没有人出来详加说明。
如此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不同立场、党派的人士各执一词,更有人从中转移焦点,搅浑水、带风向,让这起文物破损事件陷入“罗生门”。
连日来,台北故宫博物院典藏文物受损事件成为舆论热点,媒体连篇累牍追踪报道,岛内社会各界和网民纷纷发声。
批评声浪首先集中于问题暴露后院方避重就轻、轻描淡写的态度,认为院方在淡化、回避问题上花费的心思,要大于他们在文物保护和管理方面投入的精力。台湾民间团体“全球中华文化产业发展协会”10月30日发声谴责吴密察,说他“对博物馆管理专业学养不足,无法善尽管理之责,违背职业道德,坐视此事发生”,要求吴密察必须向民众交代。国民党立法机构党团11月1日召开记者会,质疑吴密察是否第一时间如实报告,苏贞昌如果在第一件文物受损发生时就“震怒”,不会有接二连三的文物损失。
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专业性也遭到质疑。国民党籍民意代表赖士葆发文怒批,这是几乎没有员工专业训练、没有内部管控所导致的结果。媒体人陈文茜说,她曾任该院咨询委员9年,如何拿器皿、如何包装,一定需要特殊专业方法,瓷器只有不专业的人持拿才会破损,绝对没有什么“无人为破坏”。
舆论进而质疑,台北故宫博物院管理层政治凌驾专业,眼中只有民进党的政治利益,未能正眼相看该博物院的意义与价值。《联合报》文章说,吴密察“独”派色彩鲜明,一直推动“文化台独”,任命这样的人掌管台北故宫博物院,“显然要他发挥‘去中华文化’的专长”。《中国时报》刊文指出,台北故宫博物院之所以出现两年三件文物损坏的事件,与民进党当局以“去中国化”为首要目标脱不了干系。赖士葆怒批民进党当局因“仇中抗中”心态而“视文物如敝屣”。台湾铭传大学副教授杨颖超发文指出,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藏品不仅是属于全体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属于全人类的文化精华,却被一系列政治性操弄变成可资利用的政治资源。
目前事件仍在发酵中。院方初步调查报告疑点重重,难以平息众怒;民进党当局仅苏贞昌出来表态,回应难以服众;舆论场持续热议,持不同立场者各自站队。后续调查如何认定责任、能否平息公众质疑、是否会产生其他连带效应,还需拭目以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