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年,数字藏品行业方兴未艾。所谓数字藏品,是指借助区块链技术发行的虚拟文化商品,包括数字形式的图片、音乐、视频、3D模型等。这些数字藏品,一般以现实中特定的作品、艺术品为IP进行开发,同时每个数字藏品都具有唯一的数字凭证,具有不可复制、不可篡改、永久存证等特点。据统计,截至2022年7月上旬,国内数字藏品平台数量已超过700家。今年以来,虽然数字藏品市场的发展有所放缓,但仍有不少数藏机构在“跑步入场”。比如,今年下半年,中国邮政、河南卫视、中国网等机构均新上线了自有的数字藏品平台。
在各类数字藏品中,非遗、文博等传统文化类藏品频频“出圈”,颇受市场和藏家青睐。目前,国家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河南博物院等机构均推出了馆藏珍品的数字藏品。相关数据显示,全国被调查文物的数字化比例为44.11%,其中珍贵文物藏品的数字化比例为67.82%。数字藏品赋予了传统文化更为年轻化的样态,博物馆里的文物,不再是沉睡在箱底的老古董,而成为被年轻人追慕的潮流语言和社交符号。优秀传统文化借助数字藏品这一新载体,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数字藏品可以创新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助力优质文化内容以轻盈姿态示人。今年4月,中国青年报在第27个世界读书日期间推出了一套“中华民族读书典故”数字藏品。藏品以电子书签的形式呈现,选取“囊萤映雪”“韦编三绝”“凿壁偷光”“高凤流麦”“牛角挂书”“温舒编蒲”等6个中国古代的读书典故作为主要内容,通过使用国潮、插画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现代元素,呈现出传统与现代相互交融的风格,成为青少年了解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囊萤映雪”“高凤流麦”等文化典故,很多今天的青少年可能并不熟悉。当它们由史书上枯燥的文字变成图文并茂的藏品,并以数字化的形式呈现在青少年面前,其承载的传统文化也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传播推广传统文化,既要讲“灵魂吸引”,又要讲“双向奔赴”。如果只注重对传统文化理念和价值的挖掘,而忽视对用户深层心理和情感的满足,传统文化的传播很可能陷入曲高和寡的尴尬。
数字藏品同时具有收藏属性、观赏属性和社交属性,为传统文化搭建起一条进入数字空间的桥梁,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推广。无论是河南博物院的“妇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