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恒飞 本报记者 江 耘
【亲历者说】
金秋十月,科技日报记者在浙江杭州的南湖之畔见到了党的二十大代表朱世强。作为浙江十大省实验室之一的之江实验室主任,他已经为实验室奋斗了5年。
5年前,在之江实验室成立大会上,接过聘书的朱世强壮志凌云。5年后,他虽秋霜侵鬓,但对之江实验室的发展依旧激情满怀。
搭建“技术自主可控、性能指标世界领先”的基于光动量效应的极弱力测量科学装置、研发全球首个基于开放计算规范的千卡规模液冷智能计算机“之江天目”、研发提供每秒4.4百亿亿次的持续计算性能的“神威量子模拟器”……回首之江实验室这5年来取得的成就,朱世强笑称,他再累也值得。
融合创新优势 做有组织的科研
瞄准国家急需与国际前沿,立足浙江实际,2017年之江实验室应运而生。之江实验室由浙江省政府主导建设,充分融合省内顶尖高校与龙头企业创新优势,吸纳国内外优质创新资源形成创新网络,致力于打造开放型、平台型、枢纽型的世界一流实验室。
“挂牌之初,实验室只有3个人。”朱世强介绍,当时最紧迫的就是整合全国创新资源、快速聚集国内外一流人才,建立目标导向、绩效管理、协同攻关、开放共享的新型运行机制。
如今,之江实验室已汇聚了3700余人的科研团队,同其他各类创新优势力量形成了功能互补、良性互动的协同创新格局。
探究之江实验室为何能有人才激增千余倍的虹吸效应,朱世强认为,实验室定位为混合所有制事业单位,聚集各种所有制性质单位的优点,将企业化的管理运营方式引入实验室运行机制中,实现科研单位去行政化。
“为承接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实验室着重在全球范围内组建交叉性、综合性、适应大兵团作战的科研攻关团队。”朱世强表示,目前已有百人以上规模化的大团队15个,“之江实验室要做有组织的科研,形成‘高原造峰’的工作思路。”
瞄准国家所需 攻坚科学最前沿
之江实验室搭建了国产自研的天枢人工智能开源平台(以下简称天枢),目的是要为中国的人工智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