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时报
华夏时报记者 刘诗萌 北京报道
2022年进入下半年,多个省份密集发布了碳达峰实施方案。
10月12日,据媒体消息,《北京市碳达峰实施方案》近期正式印发,安排了7个方面28项任务措施。预计到2025年,北京市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将达14.4%以上,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目标。
据《华夏时报》记者不完全统计,除了北京以外,2022年7月以来还有宁夏、江西、上海、吉林、海南、天津、辽宁等7个省份出台了省级碳达峰实施方案。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各地都在加紧出台碳达峰实施方案,原则上都应在今年完成制定和出台。
他进一步指出,未来,我国在减碳方面主要还是要在改变能源结构、做大可再生能源规模上下功夫,此外还要调整需求侧结构,如增加新能源汽车消费、鼓励循环经济等。
碳达峰实施方案密集出台
2021年11月,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对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这一主要目标的设定为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
今年下半年,至少8个省份出台了省级碳达峰实施方案。其中,在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和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这两个目标值上,这8个省份中间设定目标最低的都是天津,分别为11.7%以上和16%以上;最高的都是海南,分别为22%以上和54%左右。而其他省份对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的设定在13.7%和20%之间,对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则均设定在20%或25%。
除此以外,各地出台的方案均有不同的侧重点。例如,天津提出打造世界一流绿色港口,推进港口低碳设备应用,推进码头岸电设施建设,加快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大型港口作业机械、水平运输等设备的推广应用;最先实施垃圾分类的上海提出打造循环型产业体系、建设循环型社会,到2025年,重点园区率先实现固废不出园,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8%以上;江西提出加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争创井冈山国家公园,加大森林、湿地、草地等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加强生物多样性与固碳能力协同保护,防止资源过度开发利用,稳定固碳作用;宁夏在《自治区碳达峰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中强调,持续开展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提高政府投资公益性建筑、大型公共建筑以及绿色生态城区;北京则提出要推动产业结构深度优化,持续推进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一般制造业调整退出,合理控制数据中心建设规模增长,持续开展数据中心节能降碳改造。
除了上述省份外,包括上海、浙江、江苏、安徽在内的长三角地区还在8月份出台了《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碳达峰实施方案》,将水乡客厅、青浦西岑科创中心、吴江高铁科创新城、嘉善祥符荡创新中心列为碳达峰工作重点片区,把绿色低碳理念和技术融入重点片区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全过程,大力探索减源、增汇、替代的近零碳路径,一体打造长三角低碳零碳引领区和样板间。
新能源汽车、循环产业或迎利好
2022年以来,在地缘政治等因素冲击下,全球能源转型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在10月12日举行的第二届中欧气候合作论坛上,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理事李俊峰表示,能源转型并不像大家想象得那么容易,无论是欧盟还是中国,在能源转型过程中间面临着同样的困难和挑战。因此中国提出化石能源无需退出,而是要和新能源稳定可靠供应相匹配、相适应。
而林伯强认为,俄乌冲突虽然引起欧盟国家碳减排进程的波动,但目前还没有哪个国家对碳中和、电力系统清洁化的时间表进行更改。对于我国来说,碳达峰面临的主要压力还是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
他向《华夏时报》记者指出,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目前这种以煤为主能源结构的很难改变。2021年中国人均GDP为1.2万美元左右,如果按到2030年还有1到2倍的增长空间来计算,能源电力的需求肯定还在扩张,同时要完成减碳有一定的压力,除了要改变能源结构之外,还要改变需求侧。例如,增加包括新能源汽车在内的低碳消费、投入循环经济等。
记者发现,上述8省的碳达峰实施方案中,都提出推广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辆。其中宁夏提出2030年当年新增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的交通工具比例达到40%左右;天津提出到2030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50%左右;江西提出到2025年,公交车、出租汽车(含网约车)新能源汽车分别达到72%、35%;上海要求到2025年燃料电池汽车应用总量突破1万辆,个人新增购置车辆中纯电动车辆占比超过50%,到2035年,小客车纯电动车辆占比超过40%;海南则宣布到2030年全岛全面禁止销售燃油汽车,除特殊用途外,全省公共服务领域、社会运营领域车辆全面实现清洁能源化,私人用车领域新增和更换新能源汽车占比达100%。此外,在循环产业方面,除了尚未公布具体方案的北京,各地都强调了推动产业园区低碳循环发展。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