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很长的故事羊小咩贷款公司在哪里,涉及到很多知识点。我们一层一层慢慢说。
第一层羊小咩贷款公司在哪里:美国要加息,跟随加息为什么成为中国的一种必然选择?
01 蒙代尔不可能三角形:汇率和利率,我们只能选一个
经济学中有一个经典理论,叫“蒙代尔不可能三角形”。
理论推导的过程比较复杂,结论倒是可以直观性地理解一下:
如果本国选择紧缩的货币政策,那么利率就会上升
当一个国家利率相对其他国家上升,而货币又可以自由流动,那么就会有更多的资金涌入
如果这个国家采用固定汇率,其在本国投放的资金就会因为外资的涌入而对应增加,那么其国内投放的货币就相应增加,其紧缩的货币政策就无法维持
所以在货币自由流动的情况下,固定汇率和独立的货币政策只能选择一个,而要保持固定汇率和独立的货币政策,那么就只能放弃货币自由流动。因此,货币政策独立、资本自由流动与汇率稳定这三个政策目标不可能同时达到。
02 为什么我们要保卫汇率:贬值预期带来的外储压力和我国的进出口结构
我们来看看,如果汇率大跌,会发生什么?
首先是外储的快速消耗。
在过去两年,人民币从6.3贬值到6.9左右,这段时间人民币经历了花式贬值,一次性贬一坨,小步稳定慢慢贬,小步有反弹地慢慢贬,但最终结果是不论以哪种形式贬值,这段时间都是资本快速外流而外汇储备快速消耗的时间段。事实表情,人民币贬值的预期对于外汇储备的打击是巨大的。
而为什么人民币有了贬值的预期?为什么当人民币贬值的时候,资本选择大幅流出,而是不是逢低买进,又为什么当人民币贬值的时候,出口不一定能大幅上涨呢?
原因在于一国货币的终极支撑在于其实体经济的实力——尚未完成的产业升级使得中国制造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在衰弱,而高盘的资产价格又使得投资的机会有限。
第二是我国的进出口结构。
大家都知道我国是一个出口大国,却不知道我国也是一个进口大国——我国是全球第二大进口国,仅次于美国,而在粮食和原油这两个产品上,中国都是全球第一大进口国。这些刚需性物资的进口都是以美元结算的。
人民币的贬值能否真正促进出口的增长是一个未知数,而进口成本的大幅增长却是毋庸置疑的。这样的结果是原本脆弱的实体经济遭受毁灭性的打击。
因此,在我国经济目前的状况下,我们不能放任人民币大幅流出,自由贬值,消耗外汇储备。
03 放弃货币自由流动可以是一个选择吗?
在货币自由流动的情况下,固定汇率和独立的货币政策我们只能选择一个。那么,我们可以放弃汇率自由流动吗?
这的确也是一个选择,并且我们国家也采取了这个策略。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到现在,国家限制外汇兑换的措施越来越严厉:
美股港股的互联网创新基本都被摁死
香港保险这一条偷渡资金的通道也被限制
个人换汇现在表格复杂
QDII的基金大多限购
境外消费1000元以上银行要申报
但是,国家可以限制我们普罗大众的换汇行为,却不能真正限制那些外国投资机构的换汇行为,不然等于在国际上公开宣布,我们要做一个封闭的经济体了,资金只能进不能出。
小结:
货币自由流动,我们选择有限制的自由流动;而汇率,我们又选择了适当贬值的稳定。换言之,我国现在的策略是,每个角都稍微动一动,来保持一个全局的稳定。
但货币自由流动的有限限制和汇率贬值的空间都是有限的,当美国强势加息的时候,中国也不得不跟随加息。
第二层:杠杆在哪里?货币在哪里?加息的雷埋在哪里?
01 钱是怎么印出来的:从央行的高能货币,到商业银行的乘数效应
过去的几年,是中国货币大规模增发的几年。而货币的增发的方式,并不像大家所想的那样,就是央行打开了印钞机开始印发货币。从货币的创造到进入经济,有其路径。
我们先看源头——基础货币。
央行发出的货币称为基础货币,为什么是基础,这个我们待会再讲。当央行发行货币时,它的资产端和负债端会等量增加,比如外汇储备,央行发出7单位的人民币,从商业银行或者金融市场中购买1单位美元,那么央行的相应的资产就增加了1单位美元,同时也增加了7单位人民币负债。
换言之,央行要发行货币,必须有一个承接者,也就是货币所购买的资产。过去,央行滥发货币,是通过和财政部一唱一和完成的,比如财政部发行1个亿的债券,而后央行发行一个亿的货币,购买财政部这一个亿的债券——不过这件事最近几年都没发生。央行持有的政府债券资产规模非常稳定,并且有一定的下降。
当然,央行购买资产的方式不一定是通过发行货币,也可能通过发行央行票据等方式。发行货币和发行债券有什么不同呢?差别就在于,货币是基础货币,是高能货币,可以进入下一个信贷的货过程,而发行央票并没有投放实际货币。
再看货币发行的第二步,商业银行的乘数效应。
一个人在银行存了100元,但银行只需要将其中的20%上交存款准备金,剩下的80块都可以发放贷款,而贷款企业A拿到这个80块钱后,也并不会取出来,而是继续存银行,这样银行又可以把其中64块钱用于发放贷款,按这样不断循环,虽然最初只有100块钱,但最后市场的货币量可以达到100/20%,也就是500块钱。
换言之,央行发行了1元钱的基础货币,那么几乎相当于在市场上投放了5元钱,也就是5倍杠杆,而如果央行降低了存款准备金率,这个杠杆效应会更加明显。
简而言之,货币发行的过程是有央行的扩表和商业银行的信贷乘数共同作用来完成的。
02 挤奶师和杠杆王:金融机构、地方政府和国企
从上面放水的过程,我们看到,不论是央行这个源头,还是商业银行这个杠杆,要能把货币顺利地印出来,是需要有相应的资产来承接的。如果实体经济中没有机构有货币的需求,那么货币的发行也会相应受阻。
在中国,对于从银行而来的货币,有三个关键的挤奶师:金融机构、地方政府和国企。
首先是金融机构。
上文中商业银行加杠杆的过程还可以复制到其他金融领域。
比如银行购买了10元的国债,然后可以把这个国债再抵押去融资,比如融80%,得到的资金再去买国债,然后再抵押融资,不断重复这个过程。
而这个资产可能是国债、可能是企业债、也可能是股票,只要这个资产可以用于抵押,并且抵押后获得的资金流向没有太大的限制。这个链条就是银行同业、银行理财、委外投资的链条在做的事。而央行和银监在这个层面的监管,过去一直是比较有限的。
这个加杠杆的结果也就促使了金融资产市场在过去几年的繁荣,尤其是债券市场。
其次是地方政府和国企。
他们加杠杆的方式相对金融机构则较为简单粗暴,就是不断的贷款。
一个企业最高能承受什么程度的贷款?
它的年净利润足以支付平摊到每年的本息?不,这太天真,如果一个企业具有好的融资能力,理论上来说,它可以一直加杠杆,直到它的净利润不足以支付其当年应偿还的利息。
如果一个企业具有极其好的融资能力,那么即使是当年的利息,它也可以通过融资来偿还——当然,到了这个阶段,基本就是加杠杆的顶端了,最后的贷款人也就成了最后的接盘侠。
至于实体经济中的非国有部门,是否也同样得到了央妈奶水的滋润,这当然也是有的。
涨潮之时,整片海滩都会被濡湿。而退潮之时,又是哪一片沙滩最先被抽干?
03 货币去了哪里?中国经济的三个蓄水池
资金再便宜,也有成本,它终将走向利益最大化的地方。中国经济的三个蓄水池,实体经济、股市和房市。
货币经济学中有句名言,一切资产现象,都是货币现象。货币涌向什么资产,什么资产的价格就会上涨:
进了实体,原材料的价格就涨,直到原材料的产能扩张到能够应对相应的需求量;
它涌向房子,房子的价格就涨,直到房子的供应量扩张到能够应对相应的需求量;
它涌向股市,股票的价格就涨,直到股票的供应量能够应对对应的需求量。
然而,中国房市和股票的供应量,并不由市场决定——它们都具有一种稀缺性,所以野鸭也是凤凰;而实体经济却是遵循市场规律的,价格升高,产能自然上升,产能上身,价格自然平抑。
这样的结果是,房市和股市给出了比实体经济更好的回报。那么资金也就自然更多地流入了房市和股市。
而更大的问题在于,货币并不是离开了银行就去了股市和房市。其中路径七摸八拐,错综复杂,光怪陆离。在整个经济体系里,谁也不可能独善其身。资产是房子和股票,杠杆却加在金融机构、企业和政府的身上。
小结:
过去几年,在外汇涌入和信贷扩张的双重放水之下,金融机构、政府、国企以及大量中小企业都加高了杠杆。而这些机构获得资金大部分却流向了股市和房地产,其他实体经济获得相对较少。
第三层:美国降税,我们拆雷行动
一切都是周期,每一次宽松都有到底的时候,加息,既是经济周期的必然选择,也是大国博弈的结果,只是大家都需要一点准备时间。
经历多年的货币宽松,不论是美国还是中国,都处于一个高杠杆的状态,谁也没有更好。加息都是痛苦的,挤泡沫的过程是痛苦,而不论是哪个国家都不希望把本国的实体经济弄死。
痛是必然的,而这个痛要痛到谁的身上,或者要让谁更痛一些,则是可以适当商榷的。
对企业来说,加息的直接冲击就是增加了成本。
特普朗给企业降税,虽然有一部分税降得莫名,但在某种程度上,它把企业的痛变成了政府的痛。
另一方面,因为美元是全球货币,它一加息,如果别的国际不跟着加息,或者扛不住跟着加息,那么这份痛一部分也就转嫁到了其他国家身上。
而对中国,控制风险则是第一要务。
不论是谁的痛,最后不能演变成金融危机。去年先敲了委外,今年又敲了同业理财,金融机构的杠杆先一层一层拆下来;而在贷款上,额度限制,旧债结束新债不贷,把杠杆抽得最紧的金融机构先解套了。
那么实体经济怎么办?从股市和房市慢慢挤水,摁住两个市场的任何造福效应和可能,让实体经济成为最有价值的蓄水池。在后期,央行也许会针对特定的行业放一波水。而在目前的状态下,央行要的是把更多的筹码握在手上,降低一切不确定的因素,等美元一步一步加息的时刻。
内容转载自公众号:有钱赚不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