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孔子反对什么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孔子反对什么主张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 1、孔子反对苟政,有什么积极的意义?
- 2、耕也,馁在其中矣:孔子为什么反对弟子学习耕田种地
- 3、孔子为什么反对僭礼
- 4、孔子反对攻伐颛臾的理由有哪三条
- 5、孔子为什么反对“法治”
- 6、一生正直的孔子,为何要反对“大义灭亲”?
孔子反对苟政,有什么积极的意义?
“为政以德”即是反对苛政,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同时以道德教化天下。这体现了民本思想,有利于减轻压迫,改善民生;其道德教化思想,有利于社会风化,弘扬正气。这些对于我们今天提倡以德治国、建设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耕也,馁在其中矣:孔子为什么反对弟子学习耕田种地
孔子是不提倡弟子们去学习种田种菜的。农耕虽然重要,是一国之本,但孔子却不教学生们这些技术。他老人家要求弟子学的乃是礼、义、信,他要求弟子为学的主要目标是步入士大夫这一阶层,成为治人之君子。而不是跟随我学习多年,到头来还是脱不开下愚之民的微贱身份。在孔孟眼中,民的地位就是这样低贱。
孔子为什么反对僭礼
《八佾》(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周礼具有明确的规制,违背礼制是犯上作乱的事情。孔子生活的时代,权臣乱国,礼制破坏,各种规格规矩不受重视。在孔子看来,一个僭礼的人为害于国家很大,所以说这样的人不可容忍。
孔子由此看到政治政权面临的危机,所以表现岀极大愤慨,孔子维护周礼,是为了社会稳定,显示了他对理想的坚持和对秩序的维护。“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被后人经常引用,至今为世人广泛使用。
孔子反对攻伐颛臾的理由有哪三条
孔子反对季氏攻打颛臾的理由:
一是“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即颛臾在鲁国一向有名正言顺的政治地位;
二是“且在邦域之中矣”,即颛臾的地理位置本就在鲁国境内,对鲁国一向不构成威胁;
三是“是社稷之臣也”,意即颛臾素来谨守君臣关系,没有攻打的理由。
孔子的话体现了他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反对强行霸道,诉诸武力。
孔子为什么反对“法治”
孔子主张行孝善慈宽仁,有些法治是反孝善慈宽仁的,所以他反对法治。
一生正直的孔子,为何要反对“大义灭亲”?
孔子之所以不同意“大义灭亲”,是因为他的思想里是重“仁”的。
曾经有人对孔子讲过这样一个故事,说他们家乡有个人偷了别人家的羊,这个人的儿子就站出来指认自己的父亲,证明的确是他偷了人家的羊。这件事在他们当地很有名,不少人都觉得这个儿子心中有大义,不会因为偷羊贼是自己的父亲就为其隐瞒。孔子听了这件事之后十分不屑,表示自己不能认同这个故事所传达的价值观,觉得当儿子的不应该举证自己的父亲。为此有人就质疑孔子,为什么孔子会这么不讲“大义”?
其实孔子的观点在于,做人是不是应该毫无底线。如果自己的亲人犯了错犯了法,可以鼓励他去主动认罪,这是一种为了亲人着想的举动,而并非是为了什么“大义”。仔细想想,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亲人都可以背叛可以出卖,这其中的细节是不是十分可怕呢?“大义”的确是存在的,但是我们作为人肯定是有感情的动物,对待自己的亲人是有不忍之心的,也就是心里会不忍让他去受苦,让他去承担认错的后果。这种不忍心是可以被理解的,并不算什么太十恶不赦的事情。孔子所要赞扬的,应该就是这一点“不忍心”。
孔子对“大义灭亲”的看法,并不是什么自私的表现。他只是希望有亲情的人之间不要沾上“灭”字,对自己的亲人朋友留有一点真心而已。
关于孔子反对什么和孔子反对什么主张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