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名加入鸿学院
更有机会向宋鸿兵提问交流
鸿观察
测测你的信用值多少钱
■ 文 | 鸿观察 张洪平
随着这些年听说的诈骗案例越来越多,人们的防范意识也越来越强。比如你出门逛街,路边有个年轻小伙子摆了张小桌子,笑眯眯地对你说只要办个会员,提供个手机号,立马送一个保温杯或移动电源之类的纪念品,你脑子里的警铃立刻响了起来,“想套我的个人信息?没门!”
不过,我们对电话、身份证以外的信息,保护意识就没这么强了。比如你在淘宝浏览过的商品,都会被记录下来,等你去别的网站看新闻,广告区向你推荐的商品类别也都是你刚刚看过的,这些是精准营销、数据挖掘业务的最浅显的形式。
我国目前还没有个人数据(信息)保护的相关法律,对搜集并使用个人信息的机构也缺乏监管,主要还是靠企业自律。这个时代,所有人都在网络上裸奔,个人信息被收集起来,然后被各种合法或不合法的利用。我们对个人信息泄露的担心已经到了草木皆兵的地步。
相对于个人信息的保护,个人征信是一个比较陌生的概念。通俗地讲,个人征信即是把用户个人过去的行为进行统计,把信用相关的部分用一定的算法进行处理,最后得出一个人的信用(值、额度等)。
我们常说一个人的信用如何如何重要,但到了这个一切皆可量化的时代,如何量度一个人的信用,以及这有什么作用,我们仍没有一个概念。
不过央行征信局认为,无论未来的应用前景如何,首先要保证的是,不能再像个人信息保护一样,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而是要从源头上作好顶层设计。
在4月21日举行的“个人信息保护与征信管理”国际研讨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征信局局长万存知,首次公布了八家民营个人征信机构开业准备的结果:“八家机构实际开业准备的情况,离市场需求和监管要求差距很大,没有一家合格,这让我们始料不及。”
2015年央行放行民营机构涉足个人征信市场,首批试点共有八家机构:芝麻信用、腾讯征信、深圳前海征信、鹏元征信、中诚信征信、中智诚征信、拉卡拉信用、北京华道征信。
万局长在会后解释了不合格的具体理由:“在达不到监管标准的情况下,不能把牌照发出去,个人征信市场绝不能走‘先乱后治’的道路。”央行副行长陈雨露也指出,在个人征信市场准入和业务开展活动方面,要把握三个基本原则:第三方征信公正性、独立性、个人隐私权益保护,这也是国际征信行业的通行原则。
试点的八家机构在这三条原则上都存在问题,主要表现为:
1.每家机构都追求依托互联网,形成自己的业务闭环。形成了信息孤岛,评分结果有效性不足,不具有公正性。
2.各自依托一个企业(集团),业务或公司治理结构上不具备独立性,有严重利益冲突。
3.对征信基本理念和规则不够了解,缺乏合规意识。对各自的评分对外使用,存在信息误采、误用。
银行反映八家机构普遍存在不准确的问题,“比如某一个消费者,根据大数据收集的信息得出的信用评分高,但在征信中心查询发现这个消费者信用情况并不好,这种现象比较普遍。”
这种现象也好理解,假如我在淘宝上一直及时确认收货、给好评,那我在淘宝平台上的信用记录就比较好。但如果我骑共享单车后,还车总是停到自家小区里,那按照规则这方面我的信用就会不好,用不同视角看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从这个角度讲,征信中心的数据维度也不够全面,他怎么知道我上公厕有没有多拿纸呢?(当然并没有)
多家机构看重个人征信这块业务,主要是为了背后潜在的延伸金融服务。想象一个场景,你浏览网页时弹出一个新款的iphone8的提示,你随手点击转到了京东的购物界面,看了一下,中等配置的要6599元,你刚觉得有点贵打算离开,突然京东提示“您的信用良好,可免息办理18期分期付款,每月只要XX元,每天少喝一杯咖啡,最新款iphone8立刻送到家!”
想想还挺带感的,不过个人信用的作用远不止于此,它的应用前景还可以更有想象力。随着技术手段的进步,查询难度的下降,个人信用的用途也越来越广。早期只在银行为你办理房贷车贷引用卡的时候才用得上,但现在如果你的支付宝芝麻分够高,骑共享单车都可以免押金了,未来很有可能出现让我们更加目瞪口呆的玩法。
央行的担忧很有道理,归根结底就是在征信过程中,信息是分散好还是聚合好?
征信需要大量的个人信息,这些信息有些是当事人自己提供的,有些是机构根据用户行为收集来的,两种都不能保证100%的真实性。前者有可能是出于某些目的刻意提供的虚假信息,后者可能是被记录下来的不经意的偶然行为。当数据量不够大、维度不够多时,这种虚假信息和错误信息的误导作用就会被放大。
大数据的一个基本特点是数据的维度多,而不是简单的数据量大。这也是大数据的英文为什么不叫“large data”而叫“big data”的原因。
另一方面,数据泛滥也不行,那等于无数据可用,有时甚至更糟。因为你可能被错误的数据误导,而且还有居心不良的人会有意利用这一点浑水摸鱼,比如莆田系医院及其帮凶。这时最好能借助人工智能的帮助,人的细微行为模式的变化,甚至专业风控人员都会忽略的细微变化,也可以被人工智能捕捉到,及时进行警示。
银行、法院、公安系统各自有各自的系统,企业收集的信息更是严防死守,生怕竞争对手得去。比如前述机构使用的都是各自收集的数据信息,芝麻分的数据来自淘宝和天猫,腾讯征信来自微信。这两家企业都可说是“独木成林”的大企业,但要做到覆盖全社会的数据收集与分析,恐怕仍然很难,难道一开始我们就不应该如此要求?
以征信联盟的形式把信息共享会不会更好?这当然会触及各家企业的核心秘密,即使在法律和个人信息保护层面突破了障碍,企业之间出于商业竞争的原因,能否提供敏感信息仍然值得怀疑,即使是有所保留的提供,阿里巴巴和京东能查看彼此客户信息吗?蚂蚁金服和陆金所能查看彼此客户信息吗?不用想也知道很困难。
但如果是由第三方来综合各家的信息,然后以“黑箱”的形式输出呢?即只输出最基本的个人信息和征信结果,不显示原始数据的细节。我们可以考虑两种方式:
1.小综合。给予各家征信平台一个权重比例,乘以其得出的分数,最后汇总得到一个人的信用总分。
2.大综合。将各家收集的原始数据汇集到一个中立第三方(有央行背景更好),由其按照一定算法,比如借助人工智能,得出一个维度更多、更“立体”、更全面的“个人信用画像”,最后输出一个综合的信用评价,类似足球游戏里常见的球员属性图。
两种方法各有利弊。小综合简单易行,不必提供原始数据,避免了复杂的利益牵扯,但信用计算的结果准确性有所损失,取决于权重的设置是否合理,需要不断调整。大综合正好相反,实现起来比较复杂,而且要克服各方利益的博弈,但实现后的数据在准确性上将有极大地优越性,适用的范围也更广,泛用性更好。
中国改革的经验,摸着石头过河,黑猫白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这些方法到今天仍然有效。央行保护民众的出发点必须点个赞,不过因噎废食也不好,我们的建议是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让各家机构继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另一方面着手建立中立的第三方机构,在严格保护用户个人信息安全的前提下,试点个人信用综合评估,对加盟机构开放结果,为进一步拓宽应用方向开展探索。
多一次点赞就多一次对作者的鼓励
多一次分享就多一次对知识的传播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