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杜晨薇
《上海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去年8月发布,社区生活圈成为上海社区公共资源配置和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什么是“15分钟社区生活圈”?就是要让市民在以家为中心的15分钟步行可达范围内,享有较为完善的养老、医疗、教育、商业、交通、文体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通过构建宜居、宜业、宜学、宜游的社区服务圈,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
这不啻为一个美好的愿景。那么,就目前情况来看,上海距离全面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还有多远?不久前,致力于大数据研究应用的“城市数据团”发布了一则相关的研究报告。研究团队随机选取了上海1万家小区作为样本,画出了从每个小区的地理中心点出发,步行可达的“15分钟生活圈”范围,并结合不同人群的需求,对这些社区进行了一次相对全面的“模拟考”。
商业、交通、教育设施“达标”情况最好
要判断一个小区是否在“15分钟社区生活圈”体系中达标,需要考察其周边15分钟步行范围内,究竟有多少量、多少种类的居民需要的生活服务设施。
“十五分钟社区生活圈”示意图
研究团队在以各个小区为地理中心点圈定平均面积3.1平方公里、平均半径1公里左右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后,进一步考虑了由于道路系统的不规则,以及河道、绿地、建筑等城市要素的分隔作用导致的“生活圈”不规则现象,同步设定了5分钟和10分钟两个慢行半径作为补充,由此建立了1万个小区的3万组“生活圈”范围。
随后,他们在上海约10万个各类POI(注:POI即信息点,在电子地图上一般用气泡图标来表示)中,整理出了养老、卫生、交通、教育、文体、商业6大类居民最为关切的生活设施,进一步划分为长者照护之家、医疗中心、轨交站等21个小类(以ABC作为标识)。
“十五分钟社区生活圈”指标体系
设定好的规则是——假如某小区的15分钟生活圈内,“卫生” 大类下设的ABC小类设施,各有至少一个,则认定该小区的卫生指标“达标”,否则为“不达标”;同时,若该小区养老、卫生、教育、商业大类均为“达标”,而文体、交通为“不达标”,则计算达标项数为4项。
根据计算结果,在1万个小区的样本量内,6项大类全部达标的有12%,尚有44%的小区达标类型不足3项。
上海小区公共服务设施达标项目数
其中,达标情况最好的是商业、交通及教育设施,有70%以上的小区在这3项设施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标准上达标;养老设施达标的小区占总抽样小区的比例为55%。换句话说,上海每2个小区中就有1个在养老服务设施上存在缺失;相比较情况最差的是文体和医疗设施,样本中达到标准的小区尚且不足30%。
上海居住小区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达标情况
从这个意义上看,目前上海社区内的商业、交通、教育设施建设基本已经达到相对较高的覆盖标准,但医疗、文体和养老设施配备则明显不足,这恐怕是未来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过程中,需要重点提升的领域。
市中心区域之外,谁是社区公共服务的“优等生”?
按照人们通常的理解,越靠近市中心的小区,公共设施分布水平越充分;越往郊外走,小区周边的服务能力将普遍减弱。研究的结论基本如此,但也不乏惊喜。
上海各区域“十五分钟社区生活圈”平均达标项数
研究团队发现,现已“撤二建一”的老闸北和老静安两块区域堪称上海最宜居的地区。尽管二者地理空间跨度差异较大,整个老闸北地区还跨越了“内环内”、“内环-中环”、“中环-外环”三个地理圈层,但所采用的样本在各个项目上的达标率都排在全市范围内数一数二,可谓“强强联合”。
具体到中心城区之外的范畴内,虽整体的达标水平不高,但闵行依旧脱颖而出,体现了宜居度。
值得关注的是,在这次“模拟考”中,城市副中心和新城的达标水平表现出色。城市副中心以杨浦五角场为例,虽然其地处中环以外,区位优势不明显,但周边设施的完善程度甚至超越同区域内环内的小区。
再来看新城。嘉定新城位于郊环之外,算是“偏远之地”,但从研究数据上来看,它的各项指标达标情况优于同区更靠近市中心的区域。显然,经过全面发展的城市副中心和新城,在公共设施水平方面,已展现出明显的优势。
此外,各区在单项指标表现上也均有特长。黄浦、徐汇、长宁、虹口、杨浦、静安、普陀等七个中心城区的教育、养老、商业、交通的达标率都比较高,各郊区住宅小区的教育和商业达标率相对较高。
上海各区居住小区的公共服务设施达标情况
当然,表扬的话不多说,各区更该注意的是区域内公共服务设施的“偏科现象”,应进一步针对区域内短板,定向补足。
记者了解到,越来越宜居的闵行已经主动迈出自我超越的步子,在全区建成了40余家涵盖医疗健康类、生活服务类、文体教育类、公益互助类以及多种个性化服务的邻里中心。这些邻里中心将公共设施服务内容充分整合,为全区14个镇、街道、工业区的居民带来了更便捷的社区生活体验。
闵行莘庄邻里中心内,举办邻里节活动。资料图片
杨浦正积极建设睦邻中心,其功能定位为“百姓家门口会所”,这也是“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睦邻中心不仅在硬件上满足了居民对社区公共服务的综合需求,还主动引导居民参与各类社会活动,形成良性的社区自治循环体系。
延吉睦邻中心里的儿童活动室。资料图片
延吉睦邻中心里,居民自排舞蹈。资料图片
青年、中年、老年人,各自钟情哪一类小区
好了,这1万个小区的“模拟考”成绩出来了,作为看客的你们是不是第一时间想知道自己的小区达标了么?先别急。
事实上,由于考评的这些设施从养老到教育、从商业到文体涉及面非常广,其综合实力固然重要,但针对不同的市民群体而言,各个单项的表现反而更有意义。举个例子,一个年过60的老人,会希望住在怎样的社区?
记者曾在社区走访时发现,比起住在高楼林立、商业繁华的浦东联洋社区的老人,住在杨浦延吉社区的老人幸福感普遍更高。原因是早晨买菜,走过去不到10分钟,有两个菜场可以挑挑选选;步行几分钟,就到社区睦邻中心,里面活动项目很多;小区旁边就有街心花园,再走几步就到杨浦公园、杨浦体育活动中心;小毛小病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走过去也就十来分钟……所有老人关注的生活设施,那里一应俱全。
延吉社区的人行道开阔清爽,还安装了许多长条凳,不少老人聚在路边乘凉。杜晨薇摄
反之,如果是一个青年人,未必会喜欢这种烟火气十足的慢生活社区,他们可能会对商业配套和交通环境更感兴趣。
研究团队进一步按照居民年龄结构细化算法,将20-29岁、无子女的上班族划归为青年人类别,30-49岁、有学龄子女的上班族划为中年人类别,60岁以上为老年人类别。计算得出,青年人普遍偏爱交通、文体、商业达标的小区;中年人更多选择教育、交通、商业达标的小区;老年人则对养老、医疗、文体达标的小区情有独钟。
高洋上的联洋社区。杜晨薇摄
既然萝卜青菜各有所爱,那么三类人群究竟能不能各自在上海找到满意的归宿呢?
就样本情况来看,适合中年人的小区覆盖了绝大部分的外环以内地区,并在外环以外沿地铁线路呈串珠状分布,在浦东尤其多;适合青年人的小区主要分布在浦西的中环线以内和浦东的地铁6号线沿线,也零零散散地分布在闵行的莘庄、颛桥,以及浦东的川沙地区;适合老年人的小区绝大多数都分布在市中心。市中心以外,仅杨浦控江和远郊的嘉定新城、青浦新城、宝山宝钢等地区有零星分布。
上海各类人群宜居小区分布情况
再从供需关系角度看,研究结果可能会让青年人和老年人更有压力。对中年人而言,可供选择的房子是非常充裕的(已有的小区数量占比63%远远大于人口需求占比35%);青年人眼中的宜居小区数量占比虽高于青年人的人口占比,但他们与长辈之间存在着对同类宜居小区的潜在竞争;老年人的总体境况不容乐观,不仅适宜老年便利生活的小区比例远远低于人口比例,而且同样面临着来自晚辈们的竞争。
上海各类小区及人口比例对应关系
来源:上观新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