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竟成在香港培侨书院讲授公开课。主办方供图
“时代在变,香港在变,但狮子山精神将代代传承。”10月5日上午,全国政协委员、香港警务处前处长邓竟成来到香港培侨书院,为该校中四年级约70名学生讲授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公民及社会发展课。
此前,为让香港年轻一代正确认识国家、增强爱国情怀,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和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联合推出《港故事――香港回归25年25人访谈录》,邓竟成正是故事第一集《1997年香港回归典礼》的主人公。
“有请邓Sir上台,与我们分享他当年参与香港回归祖国各项庆典工作的故事。”老师的话音刚落,邓竟成已快步走进课室。今年68岁的他精神饱满、身姿挺拔,一头银灰色的短发梳得整齐,双目亦炯炯有神。要面向一群“00后”学生,讲授一个他们从未亲历过的历史时刻,邓竟成的心情有些激动。
邓竟成与学生们分享当年参与香港回归祖国庆典工作的故事。主办方供图
“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活动,没有彩排,不能出错,只有一次机会做好这件事。”思绪回到1997年,时任香港警务处总警司的邓竟成负责中英两国政府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安保工作,要针对一切可能发生的危险和突发状况制订行动预案,并对典礼现场(即香港会议展览中心)进行地毯式搜索,排除一切可疑物品。
“当时的安保工作面临两大困难:一是中英双方就交接仪式的安排仍有很多细节未达成一致;二是会展中心的新翼部分尚未完工,给围封、排查等安保工作带来不少阻碍。”邓竟成回忆说,场地内任何打得开、揭得起的地方,他都率队仔细检查过,随后贴上封条,“每个封条都有固定编号,只要看见编号我就知道相关物品的位置在哪,如果封条遭人移动或撕毁,我们也会第一时间发现。”
1997年6月30日晚,英方首先在添马舰东面空地举行告别仪式,而随后举行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则位处会展中心,距此约有七百米路程,“如何让那么多嘉宾在短时间内安全地从告别仪式场地来到会展呢?道路安全成了摆在眼前的大难题。”邓竟成顿了顿,笑说,“大家应该想不到,现在警队用的大型水马,就是我当时为了这段七百米路设计的,并一口气买了750个。”
他介绍,这类水马高约2米、重约200磅,哪怕十几名壮汉也难以推倒一个,当水马环环相扣连成排,隔出相对独立的走廊,安保效果极佳,“考虑到这些装备造价高昂,回归后也能接着使用,我们决定直接印上‘香港警察’,提前去掉‘皇家’二字。”
从“皇家香港警察”到“香港警察”,对邓竟成而言不仅仅是名称和帽徽的改变,“更重要的是时代的改变。”由1980年代先后担任特别任务连(俗称“飞虎队”)首位本地暨华人攻击队队长、副主管、训练主管,及至2007年成为首名曾在“飞虎队”服役并擢升警务处处长的警官,邓竟成35年的警队生涯堪称传奇。
“我出生于英国殖民统治下的香港。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后,我可以很明确并且骄傲地表示,我是一名中国香港警察,我是中国人。”邓竟成动情地说。
在自由交流环节,学生们积极向邓竟成提问。主办方供图
“邓Sir,您所理解的‘狮子山精神’是怎样的?”“从警队退休后,再回看香港回归庆典,您有什么不同的感悟?”“邓Sir,水马的设计好特别,请再多讲讲吧。”……在自由交流环节,学生们迫不及待地向眼前这位“传奇人物”提出自己的问题。
结合自己的感悟和体会,邓竟成侃侃而谈:“‘狮子山精神’代表着香港市民坚毅、奋斗、自强不息的做人态度。时代在变,香港在变,但这份精神将代代传承,发挥能量,令广大香港民众继续在这个城市安居乐业。”
课后,学生们纷纷表示通过观看新闻短片、聆听当事人讲述,了解到许多过去不知道的历史细节。“亲历者的分享让故事更添真实性,减少了我们与历史之间的距离感。今天的课让我感受到当时大家期待香港回归祖国的真实心情,还有警务人员为香港政权交接仪式顺利举行所做的努力。”培侨书院中四学生罗昭彤说。
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副主席、培侨书院副校长王惠成表示,希望同学们可以从此次课堂中更直观、更客观地了解香港历史和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发展方向。
王惠成直言,爱国教育可通过三个方面进行推动,第一是在知识层面令学生对国家有所了解,例如制度、文化和风土人情等;第二是给予学生亲身体验的机会,令学生跳出课本,真正认识国家;第三是帮助学生参与香港、乃至国家的发展建设,增强年轻一代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提升其国民身份认同。
据了解,《港故事》系列共有25集短视频及图文报道,每一集聚焦一年,每一年选取一人,力图从个体故事折射时代命脉,反映香港回归祖国后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向世界展现“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过程。培侨书院公开课堂是《港故事》首次走进香港校园,该系列报道将作为公民及社会发展课实例教材,陆续进入不同的香港中学课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